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修订版).doc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修订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修订版).doc(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1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National Guideline for Detection of HIV/AIDS(2015年修订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一五年十二月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National Guideline for Detection of HIV/AIDS(2015年修订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一五年十二月前 言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数十年,随着感染者和临床病人的不断增加、感染人群的变化,艾滋病检测工作量逐渐加大,对监测和检测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承担艾滋病检测的实验室已遍及全国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采供血、妇幼保健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军队等各个系统。为了尽早发现HI
2、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早提供咨询、治疗,同时为适应基层艾滋病检测工作需求,在新的形势下,根据关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4号)、“四免一关怀”等国家艾滋病防治重要方针政策和十三五防治工作重点,在广泛征求各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艾滋病专家及省级专家的参与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版)进行修改、增补和完善,制定出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年版)(以下简称规范)
3、,使其既能满足目前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际需求,又能体现检测技术的发展。本次规范修订工作立足于我国目前检测状况,结合发达国家使用的指南,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进行了修改、增补和完善:(1)完善了不同的检测策略,并将其整合为独立的一章;(2)增加了HIV-1新发感染检测一章;(3)新增补充试验概念,其内容包括抗体确证试验(WB,RIBA/LIA等)和核酸试验(定性和定量试验);(4)增加了第4代试剂(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的检测流程 ;(5)增加核酸检测流程;(6)完善了检测报告。将抗体筛查和复检报告整合为 HIV抗体筛查检测报告,增加HIV-1核酸检测报告和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报告,取消了流
4、行病检测HIV抗体检测报告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数和阳性人数统计报表、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和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职业暴露事故汇总表;(7) 取消实验室生物安全一章和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一章。所有附表的检测报告仅供使用实验室参考。本规范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批准,下发至全国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及有关单位。本规范将为国家、相关部委下发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各项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具体指导艾滋病实验室技术人员开展日常工作。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本规范参加编写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出入境检验
5、检疫局、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本规范编写组人员:蒋岩、汪宁、李敬云、钟平、尚红、邵一鸣、肖瑶、朱红、邢文革、姚均、潘品良、邱茂锋、马艳玲、梁姝、郭志宏、王哲、葛红卫、王盈、李金明、徐晓琴、常文辉、吴建军、张福杰、吴昊、苏雪丽、廖玲洁。本规范参加编写主要国际机构:世界卫生组织(Po-lin CHAN、张岚)。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GAP项目( Colin Sh
6、epard、郝玲、齐明山)。本规范编写工作联系人:肖瑶。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同时终止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版)。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艾滋病检测实验室。本规范解释权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致谢:感谢盖茨基金会在规范修订过程中给予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目 录 第一章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61 范围62 规范性文件引用63 样品种类及相应的用途74 操作步骤74.1 采样前准备74.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84.3 样品的保存104.4 样品的运送114.5 样品的接收12第二章 HIV抗体检测131 范围132 规范性文件引用133 HIV抗体检测实验室要求134 HIV抗体检测的目的和要
7、点144.1 HIV抗体检测的目的144.2 HIV抗体检测的要点145 常规HIV抗体检测方法155.1 试剂和样品155.2 方法156 结果报告176.1 筛查报告176.2 WB及 RIBA/LIA报告187 质量控制187.1 酶免或发光法抗体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187.2 快速法抗体检测质控22第三章 HIV-1新发感染检测241 范围242 规范性文件引用243 新发感染检测实验室要求244 目的245 新发感染检测方法255.1 方法学原理255.2 方法255.3 样品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265.4 结果处理和解释275.5 数据分析286质量控制306.1 人员培训306.2
8、 样品质控306.3 试剂质控316.4 实验过程质控31第四章 HIV-1抗原检测321 范围322 规范性文件引用323 HIV1p24抗原检测的意义324 实验室要求325 检测方法及程序335.1 试剂335.2 样品335.3 定性检测335.4 定量检测355.5 结果报告和解释356 质量控制366.1 定性检测366.2 定量检测37第五章 HIV核酸检测381 范围382 规范性文件引用383 核酸检测的意义393.1 HIV-1感染诊断393.2 治疗效果监测403.3 病程监控及预测403.4 耐药性监测404 HIV核酸检测实验室要求414.1 实验室的设计及工作基本原
9、则414.2 实验室人员和要求414.3 实验室生物安全415 HIV-1核酸检测方法及程序415.1 HIV-1核酸定性检测415.2 HIV核酸定量检测435.3 集合核酸定性检测 455.4HIV核酸即时检测 476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476.1 实验室分区和环境476.2仪器设备质量控制486.3 检测过程质量控制486.4 外部质量控制48第六章 艾滋病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测策略491 范围492 规范性文件引用493 疫情监测相关的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493.1HIV匿名无关联检测流程493.2 HIV匿名关联检测流程504 临床诊断相关的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504.1 使用抗体检测试剂的检
10、测流程504.2 使用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的检测流程514.3 补充试验检测策略535 血液筛查相关的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586 婴儿HIV-1感染早期诊断相关的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616.1 核酸检测策略(RNA/DNA)616.2 抗体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63第七章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651 范围652 规范性文件引用653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的意义663.1 群体耐药监测663.2 个体耐药检测664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实验室要求674.1 实验室功能分区674.2 实验室人员和要求674.3 设施和设备685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及程序685.1 样品685.2 检测原
11、理685.3 检测方法685.4 耐药分析696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706.1 室内质控706.2 外部质控71第八章 CD4+和CD8+T淋巴细胞检测721 范围722 规范性文件引用723 CD4+ 和CD8+T淋巴细胞检测的意义733.1 HIV感染临床分期733.2 HIV感染儿童免疫抑制分级和治疗辅助指标733.3 疾病进展监测733.4 机会性感染的风险评估733.5 抗病毒治疗适应症选择及疗效评价733.6 CD8+T淋巴细胞为抑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744 CD4+ 和CD8+T淋巴细胞检测实验室要求744.1 人员744.2 功能分区744.3 设施和设备745 常规CD4+
12、和CD8+T淋巴细胞检测的方法和程序755.1 样品采集、运输和接收755.2 方法765.3 试剂785.4 实验资料的记录785.5 结果报告786 质量控制79第九章 HIV-1的分离培养811 范围812 规范性文件引用813 HIV-1分离的意义813.1 HIV抗体不确定或HIV-1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鉴别诊断及诊断813.2 HIV表型耐药检测及其他HIV生物学特征的研究。813.3 HIV 感染的辅助诊断HIV-1感染窗口期。814 实验室要求814.1 实验室814.2 设备814.3 材料815 HIV-1分离的方法及程序825.1 样本825.2 靶细胞制备825.3 建立
13、共培养825.4 监测病毒生长825.5 病毒鉴定。825.6 判定结果和解释826 质量控制83附表1 HIV抗体筛查检测报告84附表2 HIV抗体确证检测报告85附表3 HIV-1核酸检测报告86附表4 HIV抗体确证检测报告(特定条件)87附表5 CD4+T淋巴细胞检测报告88附表6 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报告89附表7 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报告90第一章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1 范围本章规定了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的全血、血清、血浆、细胞、口腔黏膜渗出液、尿液以及滤纸干血斑(DBS)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适用于HIV抗体、抗原、核酸、基因亚型、耐药检测、CD4+和CD8+
14、T淋巴细胞数测定及HIV分离培养。2 规范性文件引用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 -293有效版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检测质量及保证指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版)。HIV-1病毒载量测定及质量保证指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版)。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及质量保证指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版)。Consolidated Guidelines on HIV Testing Services. WHO July 2015.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第45号令,2
15、006年2月1日。3 样品种类及相应的用途 3.1 全血、血清、血浆、口腔黏膜渗出液、尿液以及干血斑样品可用于HIV抗体检测。3.2 全血、血清、血浆、病毒培养上清液可用于HIV抗原检测。3.3 抗凝全血可用于CD4+和CD8+T淋巴细胞测定。3.4 血浆、DBS可用于HIV-1病毒载量、基因型、耐药检测。3.5 淋巴细胞富集液、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及全血可用于HIV核酸定性与定量、基因型检测和HIV-1分离培养。4 操作步骤4.1 采样前准备根据检测项目的具体要求,确定采集样品的种类、处理、保存及运输的时限和方法,按照临床采血技术要求操作,遵守生物安全相关要求。检查所需物品是否已备
16、齐,是否在有效期内,有无破损,是否足量,特别应检查受检者信息与样品容器表面的标记是否一致,并注明样品采集时间及唯一编码。采集血液样本宜选择合适的室内(外)采血空间,受检者坐(卧)于合适的位置,准备采血用具、皮肤消毒用品、采血管及试管架、硬质废弃物容器等。口腔黏膜渗出液样本应使用试剂盒提供的专用采样工具,尿液样本建议使用可保持尿液稳定的专用采尿管。4.1.1 样品的编码和记录4.1.2 应制定样品编码的标准操作程序(SOP),规定样品编码的原则和方法,为样品制定唯一性编码(编号),保证其唯一性。4.1.3 采血前,先对试管或滤纸进行标记,核对后编码。要将标签贴在试管的侧面,推荐使用预先印制好的、
17、专门用于冷冻储存的耐低温标签。干血斑滤纸应使用具有资质的产品。4.1.4 口腔黏膜渗出液样本应采集口腔渗出液,不是唾液。4.1.5 尿液样本准备好带有唯一编码的采尿管,并保留唯一编码。4.1.6 应使用专门的样品记录本或登记表记录样品,同时录入电脑保存。4.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4.2.1 血液4.2.1.1 抗凝全血:消毒局部皮肤,用加有抗凝剂(EDTA钠盐或钾盐、枸橼酸钠、肝素钠)的真空采血管抽取适量静脉血,或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静脉血,转移至加有抗凝剂的试管中,轻轻颠倒混匀68次,备用。4.2.1.2 末梢全血:消毒局部皮肤(成人和1岁以上儿童可选择耳垂、中指、无名指或食指。1岁以下儿童采用
18、足跟部)。用采血针刺破皮肤,用无菌纱布擦掉第一滴血。收集滴出的血液,备用。4.2.1.3 血浆:将采集的抗凝全血15003000r /min离心15分钟,上层即为血浆,吸出置于合适的容器中,备用。4.2.1.4 血清:根据需要,用不含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抽取510ml静脉血,或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静脉血,转移至无抗凝剂的试管中,室温下自然放置12小时,待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再用15003000r/min离心15分钟,吸出血清,置于合适的容器中,备用。4.2.1.5 淋巴细胞富集液:将采集的抗凝全血15003000r/min离心15分钟,吸取血浆层下的淋巴细胞富集液,置于合适的容器中,备用。4.2.1
19、.6 PBMC: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吸出PBMC层,置于合适的容器中,备用。4.2.1.7 抗凝剂的选择:根据检测要求选用适当的抗凝剂,如CD4+和CD8+T淋巴细胞测定可选用EDTA钠盐或钾盐、枸橼酸钠、肝素钠;HIV-1病毒分离、核酸定性/定量检测可选用EDTA钠盐或钾盐或枸橼酸钠。4.2.1.8 样品采集后处理、保存、运输的时限和条件,因不同的检测项目而异,应参见不同检测项目要求。4.2.1.9 采血完成后的穿刺针头必须丢弃于放置尖锐危险品容器内,妥善处理,防止发生职业暴露。4.2.2 滤纸干血斑4.2.2.1 根据需要,可将采集的各种血液样品制备成滤纸干血斑,用于检测
20、。最常用的是用抗凝全血、末梢全血和血浆制备滤纸干血斑。4.2.2.2 用移液器从样品管中吸取100L抗凝全血(或血浆),对准滤纸印圈的中心处,将样品滴在滤纸上,或将穿刺后自皮肤伤口流出的末梢全血直接滴加在滤纸印圈的中心处。4.2.2.3 根据需要,连续在数个印圈上滴加样品。4.2.2.4 于室温下自然干燥至少4小时(潮湿气候下至少干燥24小时),不要加热或堆叠血斑,勿与其它界面接触。4.2.2.5 血斑充分干燥后,将其放入密封袋中,每张干血斑单独保存,避免血斑之间的相互污染,同时放入干燥剂及湿度指示卡,密封包装,保存备用。4.2.3 尿液和口腔黏膜渗出液4.2.3.1 尿液:推荐使用专用采尿管
21、,保持尿液稳定。尿液样品可采集随机尿,女性经期应取中段尿。4.2.3.2 口腔黏膜渗出液:使用试剂盒提供的容器收集样品。存放时间和是否冻存以试剂盒说明书为准。口腔黏膜渗出液应采集口腔渗出液,不是唾液。4.3 样品的保存4.3.1 用于抗体和抗原检测的血清或血浆样品,短期(1周)内进行检测的可存放于28,一周以上应存放于-20以下。4.3.2 用于核酸检测的血浆和血细胞样品4天内进行检测的可存放于4,3个月以内应存放于-20以下。3个月以上应置于-70以下保存。4.3.3 口腔黏膜渗出液样品应即刻使用,需要保存应以产品说明书为准。4.3.4 尿液样品,使用专用采尿管,室温下可保存2周,一年之内存
22、放宜在28。长期保存(一年以上)的样本冻存条件、是否添加防腐剂等以产品说明书为准。4.3.5 用于CD4+T淋巴细胞检测的全血样品,室温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如果用CD45设门,样品保存不超过72小时。4.3.6 筛查阳性样品应及时进行补充试验,筛查阴性样品,可根据具体需要决定保存时间,建议至少保存1个月。特殊用途或专项项目的样品根据具体要求确定保存时间。补充试验阳性样品按照国家生物样品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4.4 样品的运送4.4.1 全血、血浆的运送应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参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第45号令,2006年2月1日执行)。4.4.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艾滋病 检测 技术规范 修订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16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