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与中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B病毒感染与中医.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EB病毒感染与中医“伏邪”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附属医院耳鼻咽咽喉科 周小军湖南中医药大学 田道法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咽喉科 王士贞摘要:通过探讨中医伏邪理论及其发展规律,提出其核心观点;综合分析EB病毒感染者的发病病因、证候特征及免疫功能特点,提出“EB病毒感染乃中医伏邪致病”观点,及非特异性的系统干预原则即整体治疗用予指导EB病毒感染者的治疗。关键词:EB病毒感染;中医伏邪EB病毒为DNA病毒,在人群中普遍感染,但只有极少数患者转化为鼻咽癌,这种与鼻咽癌相关的EB病毒感染中医病因病机如何?如何从理论上进行认识一直有待研究。考虑到EB病毒感染为鼻咽癌的重要病因之一,EB病毒感染者是
2、随着鼻咽癌普查而出现的新的疾病,由于检验及诊断等原因,中医对本病未有理论及临床的系统认识。在华南鼻咽癌高发区经过数年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初步掌握一些规律,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大胆提出“EB病毒感染乃中医伏邪致病”观点,现介绍如下。1、中医伏邪理论及发展中医伏邪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中医大辞典对伏邪的定义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伏邪最经典的论述,此后经汉代的张仲景引申,并经明清等各代医家的发展,创立了伤寒、温病等医学流派,而伏邪理论则又在实践中加深和扩展,形成了狭义与广义之说,狭义的伏邪即指伏气温病,而广义的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包括七情所伤、饮
3、食失宜、痰浊瘀血、内毒等。而伏邪在发病学意义则更为重要,诚如羊毛瘟疫新论日“夫天地之气,万物之源也,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清代刘吉人在伏邪新书对伏邪做了较全面的论述“感六淫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发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日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日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日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因而伏邪所致疾病绝不仅是外感或传染病,而是包括内伤杂病在内的绝大部分疾病。现代中医名家任继学则直接将伏邪分为外感伏邪及内伤伏邪,明确地将疾病经治疗后虽达到临床治愈,但未能彻底祛除病
4、因,致使残余邪气潜伏下来,遇诱因贝lj反复发作者称为内伤伏邪。从“伏邪病温”发展到“内伤伏邪”,体现了中医伏邪理论的开放发展之路。目前已将具有“起病即见里证,具有缠绵反复病程、慢性病变与复发倾向”特征者作为伏邪的目标对象。而伏邪论的疾病观是内因决定论而非外因决定论,邪伏的前提条件是正气不足,未能及时清除邪气,或邪气潜伏于正虚之所,不易祛除,则致邪气留连,潜伏于人体,待时而发,此即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对伏邪的治疗原则不是所谓的病因疗法,而是非特异性的系统干预,通过调整自身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EB病毒感染及发病EB病毒为疱疹类DNA病毒,在人群中普遍感染,
5、在人的一生中几乎都感染过EB病毒。EB病毒感染分两种类型,一为产病毒感染(又称裂解感染),此时病毒进行完整的DNA复制、转录、翻译和病毒装配过程,并释放病毒,导致细胞裂解,临床上一般表现为急性感染过程,可引发高热、咽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二为潜伏性感染,EB病毒通过将其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中,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率很低或完全不复制,细胞可存活,病毒DNA或通过附加体(epilog)形式随细胞分裂而在细胞中持续下去,或通过以其线状DNA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其实质是病毒使细胞发生遗传性改变,从而改变细胞基因的表达或
6、功能,同时病毒转化细胞通过蛋白表达,改变细胞生长调控基因的表达功能,最终导致细胞转化而癌变。曾有活检及尸检都提示在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病理变化中,免疫机制比病毒复制更加重要【本文所论述EB病毒感染是指后者,以EBVCATeA、EBVEAIf啦抗体阳性为指标,具有转化潜能与鼻咽癌发生密切相关的EB病毒感染。其发病特点是症状隐匿不具有特征性,体征表现为鼻咽炎特征。本病在鼻咽癌高发区多见,EB病毒检查为鼻咽癌的早期普查方法。通过对EB病毒感染的病因、发病学等的分析,可以发现EB病毒潜伏于机体内并整合到细胞基因中,通过转化细胞而非直接裂解细胞并最终导致细胞癌变,具有中医伏邪疾病观特点及目标对象特征。3、E
7、B病毒感染者体质在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我们通过对EB病毒感染者88例、EB病毒抗体阴性者74例、鼻咽癌患者54例进行调查,显示:EB病毒感染者体质主要为正常体质(4088),病理体质主要表现为气虚体质(22aS)及失调偏热质(12188);EB病毒抗体阴性者体质主要为正常体质(44174),病理体质少见,可表现为气虚体质(16174)、失调偏热质(8174);鼻咽癌患者体质主要为病理体质,可表现为气虚体质(1l,54)、失调偏热质(554)、失调偏瘀质(10,54),或表现为复合病理体质(22,:54),正常体质少见(654)。EB病毒感染者的证候主要表现为气虚证候及热证证候,与髓病毒抗
8、体阴性者及鼻咽癌患者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在广东中山随后开展的研究同样证实EB病毒感染者具有气虚兼热的证候表现。为观察EB病毒感染者气虚表现的机理,我们选取具有广泛活性作用的自介素2(IIJ一2)作为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在广东中山61通过免疫酶法检测血清EBVCAI醇确定髓病毒感染者44例为观察对象,以健康人18例作为对照,采用E隘A法测定血清一2水平,结果:璐病毒感染者及健康对照者IIJ一2分别为14471叫lI矗及18764 pg,Ild,P005。IL一2主要由活化的Thl细胞产生,通过与靶细胞上的几一2受体结合,促进T、B细胞增殖生长,增强CTL、NK细胞及LAK细胞杀伤活性,诱导其它细胞
9、因子的产生,从而发挥宿主抗肿瘤免疫作用。EB病毒侵入机体后,若机体正气强盛,EB病毒大量生产病毒,正邪交争则表现为发热咽痛等急性表现;若机体奋起抗邪,但由于某些免疫功能缺陷,抗邪不当,致EB病毒未能及时清除而潜伏下来,一旦当机体受外界影响免疫功能下降,抗邪无力致EB病毒活化时,则表现为EB病毒感染,此时中医体质(证候)多表现为气虚状态,若仍未能正确调理则逐步发展为鼻咽癌。此即为EB病毒伏于机体癌变的规律。这与伏邪基本理论“虚则伏邪”、“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非常吻合。4、EB病毒感染者治疗分析EB病毒感染者为鼻咽癌的高危人群,一直为鼻咽癌防治的重点和核心,中山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发现中药制剂与维
10、生素对照组无明显治疗差别,广西肿瘤研究所则发现香薷、陈皮、甘草、黄芪、牛蒡子、紫草等中药可降低EB病毒滴度,但疗效欠佳。分析其原因可发现,前期研究着重于针对EB病毒进行病因治疗,多采用清热解毒等抗病毒的治疗,或未经中医辨证论治,这是其疗效不佳的原因。运用EB病毒感染为伏邪这一理论,采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法,再经辨证加减用药,使治疗的疗效达到80左右。通过对EB病毒感染者的治疗分析可以看出,单纯针对EB病毒进行治疗并不能取得好疗效,而以整体观为基础的辨证论治(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法)则取得了较好效果,正也体现了“伏邪的非特异性的系统干预”治疗的原则。这从治疗上佐证了EB病毒感染者的伏邪特征。参考文献1
11、任继学,黄燕伏邪探微一外感伏邪(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12142任继学,黄燕伏邪探微一外感伏邪(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2):18一193叶霜伏邪理论发挥中国医药报2000,1S(6):4174214刘克洲,陈智主编人类病毒性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P10655周小军,田道法鼻咽癌高危人群调查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8):51546周小军,田道法,徐庆文,等EB病毒感染者肿瘤坏死因子及自介素2水平研究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21。18237黄腾波,李景廉中药复方制剂对鼻咽癌高危人群EB病毒抗体滴度的于预研究癌症,2000,19(12):116211638邝国乾,岳新强。岳惠芬,等中药制剂对髓病毒VCAIgA抗体阳性人群体内干预作用试验临床肿瘤学杂志,2002,7(6):4304329周小军。田道法。何健生,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法治疗EB病毒感染者41例,中医研究,2005,18(12):1618。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1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