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088845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58p.ppt
《755088845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58p.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55088845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58p.ppt(1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年7月,目录1.规划研究2.市域规划3.中心城区规划4.远景X年概念规划5.专项规划,1.规划研究1.1 规划背景1.2 城市总体发展战略1.3 规划重点1.4 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1.1 规划背景1.1.1 发展环境变化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焦点;铜陵面临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挑战。,铜陵的制造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但产业结构偏重工业;铜产业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也造成了较大的环境代价。,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5.31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59:67.11:30.30。,1.1.2 区域竞
2、合促进铜陵城市功能提升,十一五以来国家提出主体功能区战略,并在2009年以来集中出台了一系列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城市群为主要空间形态的国土开发格局正在形成。,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是区域竞合格局中提升铜陵城市地位的关键。,2009年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迄今第一个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安徽省以皖江城市群建设为重点启动新一轮发展。,“铜池一体化发展”(江南集中区),一轴双核两翼布局 沿江发展轴: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 合肥、芜湖双核 滁州、宣城两翼,1.1.3 区域交通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区位条件,沿江、跨江交通设施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将
3、对铜陵新一轮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铜陵是皖江地区区域性交通相对较为薄弱的地区,随着区域交通建设的加快,将极大改善目前铜陵的交通区位环境。,1.1.4 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要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阶段特征,铜陵既处在空间规模快速增长时期,也面临着发展模式转型带来的产业结构、乃至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大调整。,2003年与2008年城市建设用地现状比较,城市空间拓展受到“山、水”限制,污染工业布局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长受到空间门槛限制,区域交通与城市布局的矛盾突出铁路分割城市,城市近期拟建的大型项目趋向“边缘化”,路网结构与产业布局关系脱节,交通功能混杂。,工业用地布局不合理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单中心结构
4、与发展重心转移存在矛盾。工业类型和主导风向影响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用地受限,空间发展重心逐步向北、东偏移,生活与产业在使用空间资源时缺乏协调、同步。未能形成具有凝聚力和独特形象的新的城市中心区。跨越式发展动力不足。,工业用地2010年近期规划与08年现状比较,2010年近期规划与08年建设用地现状比较,1.1.5 城乡社会经济转型,中部崛起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强调资源永续和生态保护,对于皖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1.2 城市总体发展战略1.2.1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优势与不足),十一五期间,铜陵的经济规模连续跨越20
5、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台阶,2005年以来GDP保持17%的年增长率,经济增长速度全省第一位。2010年GDP总量相当于2005年的2.4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38.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铜陵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高。,2)制造业对经济贡献大,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产业附加值低。,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但产业结构偏重工业,而重工业结构又以中低端资源型产业为主,服务业的支撑能力弱。“三个独大”特点:城市经济中工业独大,工业中重化工独大,重化工中有色独大。,皖江城市经济带各城市之间主导产业比较大部分城市都以制造业为主,铜陵比重较
6、高;制造业各城市之间有专业化分工,但尚未形成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皖江是一个多中心区域,铜陵有可能成为皖江地区的专业中心城市。,2007年中国铜矿查明资源储量分布,中国铜矿资源储量主要城市分布,3)有好的铜产业基础,产量较大,但铜矿储量相对不足,产品种类比较单一。矿产资源种类多,但储量相对有限,最重要的铜矿资源频临枯竭,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与国内其他城市或企业的铜产品构成相似,极易造成产能过剩和铜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4)新兴产业成长快,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一业独大的格局并未根本变化。,工业结构呈现“一/四/三”阵型。有色金属一枝独秀。铜陵有色公司在全国同行业占据重要地位,连续6 年
7、保持电解铜产量全国第一。电力、化工、电器、建材为四大支柱产业。通用设备、黑色金属、纺织业为三大主要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工业增加值逐年上升。电力、电热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有较快增长。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逐年下降。,重工业比重大,城市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带动能力不强,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具有局限性。具有较大就业吸纳能力的产业发展相对缓慢。2008年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比较:产值比例为 2.6:67.1:30.3 就业比例为 22.1:36.3:41.6,5)铜产业支撑了城市经济的
8、发展,但造成较大的环境代价,并增加了就业压力。,6)多方面的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产业层次竞争力优势不明显,产业发展成本高、层次低。,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省排名第4,全国排名第88。发展成本竞争力处于明显劣势地位,在全国的排名位186,省内排名倒数第二。产业层次竞争力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排名第7,全国排名第146。第三产业规模小,业态单一,物流、咨询、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7)行政区划范围小,经济集聚程度高,但与周边地区联系弱。,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基础尚不能支撑中心城市功能的发展。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但人均经济指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中心城区
9、集聚了经济总量的90%,是全省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城市。,基于企业关联的安徽省城市网络:安徽省是合肥独大的单中心区域,基于企业关联的安徽省城市网络,8)在安徽省具有重要的地理区位,但处在多个功能层次的边缘和过渡地带。,处在长三角边缘、皖南旅游区的边缘、安徽省南北经济分区的过渡地带、皖江城市群东西过渡地带。需要组合好内外部资源,提升经济区位和增长活力。,9)城市化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呈现“大城区、小郊区”的特点。,铜陵县人均GDP 仅为9394 元,不到全市的三分之一,市区的五分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从1995年的1:3,
10、扩大到2007年的1:4,呈现出差距扩大的趋势。,铜陵市域城镇化水平约为72,是安徽省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水平、非农化水平最高的地区。需要走一条新型城市化与工业化道路,推动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10)资源相对丰富多样,但比较优势不明显。,铜陵市有多种资源条件:旅游资源独特,但缺乏核心资源优势。长江岸线,但水深条件不突出。山水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但未融入城市结构。区域交通资源,但比较优势不明显。形成组合优势应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小结:城市发展优势与制约,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采取 资源整合策略 双轮驱动策略 错位竞争策略,1.2.2 发展战略,1)区域协调:强化中心城市
11、地位,发挥资源组合优势发挥交通、区位、资源、环境等的内部和外部资源组合优势,放大经济区位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强化区域交通地位促进区域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形成综合交通联运优势;加强对外交通设施与城市布局的协调;加强内外交通的衔接、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门户地区的功能开发。,铜陵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地区,在内部发展诉求和外部竞争压力下,如何在融入区域发展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地位,转型发展的关键点在于中心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完善。四个抓手:,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着重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消费经济(商务服务、休闲旅游、专业市场),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培养
12、内生动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优化城市品牌形象优化城市形象,建设宜居宜业宜游铜陵,以高质量的城市环境,增强对高素质劳动力和新经济元素的吸引力。铜陵2030:我心目中的宜居城市,本次受调查者对铜陵市建设宜居城市的综合满意度大部分人(53.25%)认为一般。不满意度达到18%。在建设宜居宜商宜游城市的六个方面,受调查者对环境健康最不满意(30%),其次是空间舒适度和社会保障。其余的公共安全、生活方便和交通便捷均相对满意度较高。,2)产业多元: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增强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铜精深加工前沿技术的研发,促进资源、冶炼、加工、贸易、研发各环节的协调发展,形成、壮大具
13、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铜产业链。双轮驱动,提升产业能级工业和服务并重,经济和社会共荣,生产和消费并举,发展和环境共赢。全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多业融合,完善产业结构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并重,重型工业与轻型工业并重,扩大城市就业,提高城市空间发展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由单一资源型产业主导转为多元产业推动,由工业主导转向工业、服务业综合协调发展,促进由量的快速扩张转向质的全面提升。,3)生态立市:营造高质量城市环境,建立环境友好的工业生产体系,优化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调整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用地,适时搬迁扫把沟和横港地区污染企业,进行生态环境修复。突出自然山水格局,营造生活环境特色凸
14、现山水环境特色,突出沿江滨湖城市风貌。塑造宜居城市,增加城市吸引力 城市生活形态的宜居化;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增强城市服务能力和对居民的吸引力。,不同城区居民对宜居性评价:1)居民对宜居城市的综合满意度评价为一般;2)公共安全、生活方便度、交通便捷度满意度较高;3)环境健康、空间舒适满意度较低;4)环境健康的总体不满意度最高,其次为社会保障;5)铜陵县居民对各项指标的不满意度均为各区居民最高;6)狮子山区居民对宜居总体满意度较其他城区居民要高,主要原因为,该区居民对环境健康、生活方便的满意度高于其他区。,4)空间集约:控制发展边界,调整空间结构,整合空间结构要素注重紧凑发展,提高空间生长结构和效
15、率之间的协调。强化地域增长极核的带动作用培育空间增长极核,以重点地区功能开发带动区域发展。增强规划的调控能力协调处理好用地配置的弹性和空间管制的刚性,积极应对发展需求的不确定性。,在空间增长中注重集约化发展,提高空间发展的效率、保持整体结构的协调和发展的弹性。,5)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合理、均衡配置城乡发展的公共资源 基于“镇/乡/矿”组织模式,构筑市域城乡整体发展的空间网络 基于不同的秉赋条件,强化不同空间单元(城、镇、乡、矿)的发展特色,以“差异”化解“差距”适应地区特点,探索城乡统筹的创新机制,针对“大城区,小郊区”的地域分布特点和“镇/乡/矿”地域组织模式,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城
16、乡统筹道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1.3 规划重点,1)上一轮规划要点 城市性质:全国铜产业基地、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市域人口:2020年,110万人 城镇化水平:2020年,80 城市规模: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3平方公里;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8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80平方公里。用地布局:采取“北扩、东进、南整、西跨”的空间发展策略,城市由主城区、东部城区、南部城区构成“一城三区,一主两副”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结构。,1.3.1 上一轮规划(2003-2020)评价,2)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基于当时发展需求,上版规划具有较强指
17、导作用 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与上版规划基本吻合 存在用地结构失调和用地布局失衡的问题 由于城市发展宏观环境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发生较大变化,需要目标和问题导向的策略研究,加强基于宏观背景下区域协调的战略思考和应对,2002-2008中心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及与上一版规划控制指标比较,1.3.2 新一轮规划的基本思路,抓住三个重点:促增长:确保城市平稳较快发展的土地和其他资源 调结构:调整城市发展定位,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 惠民生:强化公共服务,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处理四个关系:城市发展与区域竞合的关系 规模刚性与生长弹性的关系 产业布局与生活空间的关系 发展目标与空间策略的关系
18、落实五个方面:1)区域关系2)功能定位3)城市规模4)城镇体系5)城市布局,1.3.3 城市发展目标,国际铜都、山水城市、宜居家园、休闲胜地建设成为皖江地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区域中心城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以“促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为主要工作内容,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空间的全方位转型发展,构建,规划期限:2009年-2030年,近期2009-2015;远期2016-2030;远景展望规划区范围:全市域范围,1.3.4 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1.4 城市性质与规模,83版总规:以有色冶金、化工、建材工业为主的工矿城市,并积极发展电子、轻纺工业。
19、93版总规:全国有色冶金基地之一,安徽省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之一。03版总规:全国铜产业基地、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1.4.1 历次总规中提出的城市性质,国家层面:国际铜产业基地和铜基材料产业基地,安徽省层面:皖中南地区中心城市 铜池一体化服务基地 皖中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皖中南地区商贸中心皖江地区:新兴服务业和承接产业转移基地 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基地之一 皖江地区商务服务和休闲旅游基地(九华山北大门)市域层面 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4.2 城市职能,城市性质,国际铜产业基地,皖中南中心城市,皖江地区商务服务和休闲旅游中心。
20、,皖江地区中心城市职能:旅游+商务+贸易+文化,安徽:单中心省份,皖江城市带:多中心区域,城市发展范式,资源禀赋型,概念强化型,山水资源、交通枢纽、产业基础,旅游(休闲消费)商务(会展经济)贸易(专业市场)文化(铜文化产业),资源支撑,强化概念,(供给导向型:生产),(需求导向型:消费),阿联酋迪拜:从石油王国到世界消费之都,西班牙毕尔巴鄂:从钢铁工业基地到欧洲文化之都,上海新天地:从破旧里弄住宅到时尚消费场所,市域人口现状2008年市域总人口84.41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60.42万人,中心城区人口为58.85万人,外围乡镇人口约为1.57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约为72,处于全省领先地位。,2
21、0002008年末铜陵市域人口状况(单位:万人),1.4.3 人口规模,根据安徽省住建厅批复的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专题研究报告 市域人口规模:2008年底为84.41万人,预测2015年100万人,2020年110万人,2030年130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2008年底为71.6%,预测2015年77%,2020年80%,2030年为85%。市域城镇人口:2008年底为60.42万人,预测2015年77万人,2020年88万人,2030年110万人。,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008年底城市人口规模为58.85万人,规划2015年为70万人,2020年为80万人,2030年为100万人。中心城区
22、建设用地规模 2008年底现状建设用地为61.9平方公里,规划2015年为73平方公里,2020年为82平方公里,2030年为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标准2008年底现状人均建设用地为105 m2/人,规划2015年为104m2/人,2020年为102m2/人,2030年为100m2/人。,附 城市研究专题与相应内容的对应关系,专题1.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专题2.资源与环境容量专题,专题3.城市产业研究专题,专题4.区域与功能定位研究专题,专题5.中心城区功能布局研究专题,专题6.区域基础设施影响研究专题,专题7.城乡协调策略研究专题,专题8.城市形象与特色研究专题,专题9.资源型
23、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专题,专题10.居民意愿调查专题,铜陵市的机遇和挑战,铜陵市的优势和劣势,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城市土地使用,城市开发和建设,2.市域规划 2.1 市域发展战略 2.2 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与结构 2.3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与职能结构 2.4 区域协调和铜池一体化建设 2.5 城乡统筹与居民点规划 2.6 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2.7 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8 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2.9 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市域重大基础设施 市域综合防灾规划规划,2.1 市域发展战略,2.1.1 市域发展现状,市域城镇化水平约为72,处于全省领先地位。铜陵市包含
24、三区一县,呈现“大城区,小郊区”的特点。,20002008年末铜陵市域人口状况(单位:万人),市域城镇体系现状图,城、镇、乡、矿,乡镇发展基础与特点,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南北两翼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大,地域特征明显:以差异化解差距。,2.1.2 市域空间发展战略,外部区域整合战略:与省域结构、皖江城市群结构实现多层面的整合。中心城市促进战略:促进中心城区的发展,培育区域中心城市职能。空间结构集聚战略:以市域资源分布特点为依托,强化城乡统筹的整体关系,培育集聚性空间结构。加强沿江开发的整体性和布局协调,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与区域空间关系的整合,区域性交通走廊建设和节点的功能开发。,城乡发展空间布
25、局:“一带两翼、城镇两级”,“一带”:即城市发展带,也是区域协调发展轴,是市域产业和城镇建设空间集约化发展走廊。“两翼”:包括北翼的滨江农业生态区和南翼的山林生态经济区。“城镇两级”:强化中心城市,统筹市域发展,确立“中心城区+专业乡镇”的两级发展结构,在一带和两翼之间形成城乡统筹发展轴。,2.2 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与结构,2.3.1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2030年,铜陵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将达到100万人;周边专业城镇人口规模在0.2-4万人。,2.3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职能结构,2.3.2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2.4.1 区域协调的主要内容,(1)城市功能与产业政策的协调(2)空间布局与基础设施建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755088845 上海 同济 城市规划 设计研究院 铜陵市 城市 总体规划 纲要 158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12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