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病人的急救.ppt
《骨折病人的急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折病人的急救.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骨折病人的急救与治疗,骨折急救,骨折病人的急救处理十分重要,要在事故发生的第一现场进行,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拖延时间,将加重病情或错过治疗时机,严重者将增加伤残率甚至危及生命。,骨折急救,骨折急救不仅仅是骨折本身,所有威胁生命的创伤都要优先于骨折和脱位的处理,因此,对于任何一个骨关节创伤的病人,都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按轻重缓急有步骤的进行。,骨折急救,救治过程要防止原始创伤的加重,减轻污染,为迅速搬运创造条件。从现场救治开始,应做到以下几点。,一、了解伤情,明确损伤的暴力性质、方向和种类,受伤时病人的体位、受伤部位和范围,检查有无伤口出血及其他合并损伤,观察病人全身情况(有无休克及颅脑损伤、
2、胸腹脏器损伤,有无盆腔脏器损伤)。检查病人是一处骨折还是多处骨折,有没有脊髓、神经损伤。,了解伤情,准确估计内出血和外出血的量,既要了解损伤明显部位,又要注意发现隐匿损伤。已经明确有肢体畸形和异常活动,不可再做重复检查,以免加重损伤。,了解伤情,检查时动作要轻柔,不能单纯为获得诊断依据而任意搬动病人,脊髓损伤病人要检查有无尿便障碍与肢体瘫痪。注意病人精神状态,有没有神志不清、语无伦次、瞳孔改变、外耳道出血、鼻出血、眼结膜出血等,以除外颅脑损伤。,了解伤情,对于伤情严重而复杂的伤员,要冷静分析伤情,果断作出准确判断,迅速及时的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现场处理。根据病情不失时机的转入就近医院进一步治疗。但
3、也不能仅为转入医院治疗而失去就地治疗的机会。,二、止痛止血,无论闭合还是开放的骨折,病人的主要症状就是剧烈疼痛,疼痛导致肌肉反射性痉挛,无疑将使骨折移位加重,因此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可有效地缓解疼痛,同时也有利于骨折的手法复位。,止痛止血,止痛可以用1%-2%利多卡因局部血肿内注射,或者口服止疼药物,吗啡类药物效果好,但有抑制呼吸的作用,应慎用。目前我们常用的曲马多、芬迪宁、强痛定等,可根据病人情况酌情使用。,止痛止血,对于开放性骨折的病人,在现场应保持伤口清洁,骨质外露的,如果局部干净可以还纳,还纳后应用干净辅料包扎,以免加重污染。对伤口流出的淤血,如果量不是很多,无需用止血带,待送到医院后
4、再做进一步处理。,止痛止血,骨质外露污染严重的可以做一下简单清理,暂时不要还纳,简单包扎后送医院再进一步处理,以免还纳后给清创带来困难。,止痛止血,对于伴发动脉血管损伤者,急救的目的在于止血。止血的方法主要是局部加压包扎。如果出血严重,应用手指或手掌压住,有条件的最好用无菌纱布及棉垫加压包扎止血,再包扎过程中,为减少出血,可在伤口近侧指压动脉主干。,止痛止血,一般经过适当的加压包扎,都可达到止血的目的。若仍不能止血,可在损伤动脉近侧安放止血带,上止血带时应将患肢抬高,并于皮肤与止血带间加以衬垫,以免造成皮肤损伤,然后缚紧,同时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并迅速把病人送到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救治。,止痛止血
5、,止血带的松紧要适度,避免只阻断了静脉而未阻断动脉,反而会加重出血。止血带的材料最好选用有一定弹性的胶皮管或胶皮带,也可用毛巾缠绕,不可用绳索、电线等。,止痛止血,血管损伤的病人送到医院后,接诊医生在打开敷料去掉止血带后发现伤口急剧出血,不能用止血钳乱夹,以免夹住邻近血管的神经。有明显污染的残端,不宜用无菌纱布擦拭,以免血管断端形成的血栓脱落再出血,要迅速送进手术室进行有效处理。,三、保持呼吸道通畅,颈椎颈髓损伤的病人,常出现高位截瘫伴发呼吸困难,气管内分泌物较多,要注意观察。避免头低脚高位,致使颅内压增高、膈肌上升,造成呼吸困难进一步加重。,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内分泌物不能主动排出,应当机立
6、断进行气管切开术,并派专人护理,充分吸出滞留在呼吸道内的痰及分泌物。吸氧,建立通畅的呼吸道,为进一步处理颈椎骨折颈髓损伤争取时间。,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复合损伤的病人,如出现张力性气胸,在应急情况下,可在第二肋间消毒后插入一粗针头排气,或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到医院后可以请有关科室协助处理。,四、防治休克,严重骨折或多发骨折以及同时有胸腹腔脏器损伤的病人,都可能在伤后发生创伤性休克或出血性休克。早期积极抢救,可使病人转危为安。晚期往往很困难,甚至回天无术。因此对休克的治疗必须预防为主,熟练掌握防治休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防治结合。,五、骨折的临时固定和搬运,骨折病人骨断端活动,不仅引起疼痛还可对周围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骨折 病人 急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1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