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围护结构病理分析工业建筑利用与保护初探.ppt
《历史建筑围护结构病理分析工业建筑利用与保护初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建筑围护结构病理分析工业建筑利用与保护初探.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转型制度制约下的工业建筑利用与保护初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鹏 副教授2013年11月13日,以上海为例,基于红外成像的历史建筑围护结构病理分析 以平遥民居为例,基于红外成像的历史建筑围护结构病理分析以平遥民居为例,红外热成像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利用红外探测器和光学成像物镜接受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分布图形反映到红外探测器的光敏元件上,从而获得红外热像图的测量方法。,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红外热像技术最早是因为军事目的而得以开发,近年来迅速向民用工业领域扩展。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土木工程等多个领域,在建筑领域,能被用于检查外墙空鼓、剥落、屋面渗漏、管道、热桥、建筑节能研
2、究等。,无损检测技术 NDT(Non-Destructive Testing)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由于对象的保护要求,常常不允许将对象进行解体或破坏性取样进行检测。因此,超声波检测、回弹法检测、红外热成像技术等无损检测技术具有在保护领域的先天适应性。便携性 红外热像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非常轻便的现场测试设备。且即时能够得到直观图像结果,这种检测方法特别适合保护工作者在历史建筑保护现场工作的需要。,基本原理 在历史建筑的破坏现象当中,建筑结构的缺陷、材料破损或给排水设施的损坏等都会引发墙体的表面开裂、空鼓和材料含水率的变化,进而引起建筑表面温度的变化,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以其高度敏感性识
3、别这些微小的温度变化,借助红外热像仪从被测目标建筑表面进行红外热辐射量采集,并通过相关的专业分析软件进行数据转换,最终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实测目标的温度分布情况。简而言之,红外热像技术所能方便得到的,是建筑物或建筑构件表面的温度分布图象。而如何诠释这种图像,准确地找到建筑病害所在的技术方法,才是研究的重点。,国外应用:根据热像图对建筑排水系统病害进行分析 2004年,土耳其安卡拉中东技术大学的A.Tavukcuoglu等对土耳其阿克萨赖省的一栋13世纪历史建筑进行检测,通过对屋顶排水坡度、排水设施的图示分析,并依赖红外技术对潮湿地面、墙体和地下排水管线进行了标注。研究成果表明潮湿病害是源于基地坡度
4、不足,有些地方雨水会产生倒灌。,国外应用:对历史建筑开裂和壁画空鼓的判断。如2002年,意大利中央修复学院E.Grinzato等对意大利帕多瓦的一栋有着乔托壁画的教堂(the Scrovegni Chapel)进行了红外检测,发现了被隐藏表面开裂灰浆后的贯穿拱顶的结构裂缝以及乔托壁画的空鼓现象。,国外应用:历史建筑室内微气候的检测 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Elisabeth Rosina所做的为意大利Lavello修道院综合体所做的基于红外热像的检测,明确了建筑结构和维护体的冷桥。,IRT:a colder strip at the masonry bases,15 cm(southern side
5、)and 30 cm(northern side)(Tamb 14-15C,RH 35-45%),(1)作为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项目的陕西水陆庵彩绘泥塑保护。红外热像技术被用于彩绘泥塑空鼓灌浆效果检验。通过红外影像可明显发现有高温异常带,显示为空鼓区。在灌浆修复后的红外图像可用于检测修复效果。(2)金川湾石窟毛细水分布状况检测。毛细水的迁移一直是危害文物保存的罪魁祸首。通过对金川湾石窟主佛背部毛细水分布热图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岩体内部毛细水凝结过程中会释放一定的热量使其周围环境温度明显升高。(3)敦煌西千佛洞第12窟壁画保护,探讨了基于壁画内部热传导的不连续性,视空鼓病害为热阻型缺陷,在远场点源
6、的热辐射下,利用红外热像仪对比分析壁画表面温度差。(4)在近现代建筑修缮中对外立面饰面层粘结程度的判断。针对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市百一店老楼”的外墙修缮要求,采用红外热像无损探测技术时外立面饰面层粘结缺陷程度以及位置进行确定,准确测出内隐的损坏程度和位置,保证了修缮的顺利进行。,国内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历史建筑实例分析,研究对象山西省平遥古城范家街民居。,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范家街民居的围护结构进行检测和评估,包括对围护结构的性能的检测,材料病理的判断,基于材料特征的建筑改加建判断,及建筑构造缺陷的识别等。,围护结构土木砖瓦是当地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的围护结构以保
7、温为主要目标。范家街民居中的围护墙体多为砖表土心的复合墙体,墙体通常较厚,同时也有完全青砖砌筑的墙体。在屋面构造上,窑洞采用拱顶覆土的方式,砖拱之上用土填实,顶层平砖墁砌;砖木结构的建筑屋面也铺设较厚的苫背层以达到保温隔热、调节室内气候的作用。,设备与软件实验过程中采用的红外热像仪为Fluke Thermography提供的Fluke TiR32-10060410,精确度达1%,即可识别温度差在0.01。这是一种无源的热红外检测方法,获取现场采集信息后,借助配套的SmartView软件,获取对象的实际温度场分布图形。实验条件图像采集时间在十一月份,太阳辐射量较小,室外温度为8.4,且民居室内普
8、遍有采暖设施,这给红外分析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研究的内容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材料病理分析建筑改加建识别构造缺陷判断,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图3范家街9号倒座围护结构示意,范家街11号东厢房围护结构温度,范家街11号西厢房围护结构温度,图像中显示两种颜色,橙色与紫色,其中,墙面主体以橙色为主,主体平均平均温度为18.88,紫色区域平均温度为17.22,二者交接处存在一定的过渡现象。,范家街11号院倒座临街立面,明显的风化现象,多数砖体缺失达到2/3 以上,上部多为表面风化。,材料病理分析,范家街1号外墙,院落加建倒座部分,墙体微弱的温度差,建筑改加建识别,窑洞拱顶与隔墙交接区域,拱顶与墙面的平均
9、温度为25.19,红外图像中清晰显示拱顶与隔墙交接部位形成线状低温区域,并向周围辐射。,构造缺陷判断,建立温度表象与建筑病害的更深入的关联机制红外热成像只是获取建筑表面温度的一种检测手段,而有效地建立温度表象与建筑病害之间更深入的关联机制研究才是将这门新学科普及到更广阔的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红外成像技术应用的复杂性由于温度的分布情况与自然环境(如气温、湿度、降水等),人工环境(如室内使用情况等),以及建筑本体特征(如建筑材料特性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对红外热像分析的过程中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子,显然有助于提高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病害判断的准确性。,小结,转型制度制约下的工业建筑利用与保护初探
10、,以上海为例,后工业时代,城市面临工业项目转型中土地和建筑的再利用问题。,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往往不仅是建筑学意义上的问题,而更加受到土地制度和城市规划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并会对土地使用模式、工业建筑的去留、工业遗产的保护再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对于工业项目转型所涉及的制度路径的探讨较为缺乏,且完全未成系统,可以说是一片亟待研究的领域。,1.项目主体类型:(1)国有企业(2)非国有企业2.项目土地权属:(1)国有土地(2)集体土地 国有土地取得方式:(1)划拨取得(2)出让取得(3),3.项目区位:(104,195,198)(1)(集中建设区内)规划工业区内(2)(集中建设区内)规划工业区外(3)集
11、中建设区外4.用地参数:(1)合约参数(2)规划参数(3)现状参数,土地政策的演进过程:主线一 将土地纳入市场化配置范围,经营性土地出让从无偿或低成本的协议方式向“招、拍、挂”方式转变。2004年8月31日后,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国发200428号文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进一步开始将工业用地纳入市场化配置范围:“工业用地也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并规定“经依法批准利用原有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的,应当按照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主线二 促进对已取得土地的集约利用,并在城市产业转型背景下推进工业用地的功能转变,包括强化规划指标控制和促
12、进工业用地向服务业转型两个方面的政策。主要从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开始。,(4)规范化“转型”+“转性”阶段,(3)“转型”阶段,(2)政策引导阶段,(1)自发阶段,(1)19902008:自发阶段 国家出台了一些将土地纳入市场化配置的政策,但尚未针对工业转型出台土地政策。相关转型案例多自发形成。,上海莫干山路M50创业园,上海红坊国际艺术文化社区,上海8号桥特色创意园区,(2)20082011:政策引导阶段“三不变”前提下的“转型路径”初步形成。划拨土地和出让土地转型模式的分野 划拨土地可在“三不变”前提下直接“转型”服务业,而招拍挂土地则需要通过重新出让、补缴出让金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建筑 围护结构 病理 分析 工业建筑 利用 保护 初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11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