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doc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课程代码:120006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总学时:90学时 理论学时:68学时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生物学一、概 述(一)课程的性质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临床医学、护理等医学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亦是预防医学的桥梁课,其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和医学寄生虫三部分。该课程主要介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好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相关课程,培养
2、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在临床、护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二)课程基本理念高职的基础医学教育与普通高校相比要突出“应用性”,与普通中专相比要突出“高等性”,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为应对医护、药学的迅速发展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知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整体性。在讲解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同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
3、知识的整体性。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微生物免疫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
4、学实践的改进等。(三)课程设计思路 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本地,依托行业,主动适应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第一线,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性人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设置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为导向、以临床医学、护理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社区医师、护师岗位的需求为前提,根据境内社区卫生院各科医师、护师、药师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以体现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理实一体、知识层面递进式培养,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5、讲解透彻。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传授给学生。采用课内实验、社会实践健康宣教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在第2学期开出,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8学时,实验教学22学时。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章课 程 内 容学 时理 论实 验第一章免疫学概述11第二章抗 原22第三章免疫球蛋白22第四章补体系统2第五章免疫系统422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1第七章免疫应答33第八章抗感染免疫11第九章超敏反应33第十章免疫学应用422第十一章微生物概述11第十二章
6、细菌的形态与结构422第十三章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422第十四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422第十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l1第十六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22第十七章化脓性球菌422第十八章消化道感染细菌422第十九章厌氧性细菌11第二十章分校杆菌属与放线菌属22第二十一章其他病原性细菌422第二十二章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2第二十三章真 菌22第二十四章病毒的基本性状11第二十五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1第二十六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1第二十七章呼吸道病毒11第二十八章肠道病毒11第二十九章肝炎病毒33第三十章虫媒病毒22第三十一章疱疹病毒第三十二章逆转录病毒22第三十三章其他病毒及朊粒422第
7、三十四章医学寄生虫概述22第三十五章医学蠕虫1082第三十六章医学原虫431第三十七章医学节肢动物211合 计906822理论与实验比3 :1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重要的免疫基本理论与知识,能正确理解临床常见超敏反应及免疫学诊断、预防及治疗。为从事临床及护理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2. 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和医学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为后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二)能力目标1. 应用微生物基本理论与技能,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在诊疗工作过程中防止医院内感染。具有初步卫生宣教、健康指导和预防保健能力。2. 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相关知识,能及时正确地
8、申请病原诊断、免疫诊断检测项目,以提高诊断率,对感染性疾病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预防。3. 建立必备的法制观念,提高规避医疗风险与医患纠纷的职业能力。4. 掌握微生物免疫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常见病原生物的常用检测方法。5. 具有微生物、免疫、寄生虫学的基本实验技能,能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三)素质目标1.具有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敬畏生命、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2.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使其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水准和必 备的人文关怀、法制观念及科学
9、理念。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4. 具有医院临床治疗、社区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必备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参加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学习临床相关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奠定基础。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和要求)教 学 内 容教 学 要 求认 知能 力了解理解掌握学会掌握熟练掌握第一篇 免度学基础第一章 免疫学概述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二、免疫学发展简史与现状三、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第二章 抗 原一、抗原的概念与分类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二、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四、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一、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二、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
10、学作用四、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第四章 补体系统一、补体系统的组成与性质二、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节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五章 免疫系统一、免疫器官:中枢器官、周围器官二、免疫细胞: T细胞、B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LAK细胞三、细胞因子:概念、种类、作用 实验一 免疫系统、补体系统 1.胎儿胸腺、雏鸡腔上囊标本观察2.淋巴结组织学切片标本观察 3.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现象 标本片观察 4.T细胞(E花环试验结果、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结果)标本片观察 5.补体的溶细胞作用(操作)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一、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概念及基因组成二、HLA分子的分布与功能三
11、、HLA在医学上的意义第七章 免疫应答一、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过程及特点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三、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附】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第八章 抗感染免疫一、概 述二、抗菌免疫三、抗病毒免疫第九章 超敏反应一、I型超敏反应二、型超敏反应三、型超敏反应四、型超敏反应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附】 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病 第十章 免疫学应用一、免疫学诊断二、免疫学预防三、免疫学治疗实验二 抗原抗体反应及常用生物制品1.玻片凝集反应(操作) 2.试管凝集反应(操作) 3.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4.琼脂单向扩散试验(示教)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气示教)6.斑点免疫层析试验(示教)7.常用生物
12、制品示教8.豚鼠过敏反应气示教)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第十一章 微生物概述一、微生物的概念及种类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三、医学微生物学及其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第十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二、细菌的结构三、细菌的形态检查法实验三 细菌形态、结构与形态检查方法 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养 2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的标本片观察3细菌不染色标本检查(示教) 4革兰染色法(操作)第十三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一、细菌的生长繁殖二、细菌的人工培养三、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第十四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一、细菌的分布实验四 细菌分布与细菌的人工培养 1培养基种类及基础培养基的制备(示教) 2细菌接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 生物 免疫学 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0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