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doc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卫医政发20121号附件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二一二年一月 1 前 言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自1997年发布以来,对促进血站规范化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输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血液管理工作要求的提高,原有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为此卫生部组织专家重新编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以下简称规程)。本规程正文包括献血者健康检查、全血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隔离与放行和质量控制6个部分,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要点做出相应规定。其中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血站在制定自身的操作规程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以“宜”表述的内容为推荐性内容。本规程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供血站参考
2、。各血站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本规程的要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编制适合本血站使用的技术操作规程。本规程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1997年)同时废止。 2 目 录 1 献血者健康检查 . 1 2 全血采集 . 2 3 血液成分制备 . 7 4 血液检测 . 135 血液隔离与放行 . 226 质量控制 . 24附录A 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硫酸铜目测法) . 35附录B 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 . 38附录C 血液检测试剂(酶联免疫/核酸试剂)进货验收与放行记录表. . 54附录D 血液检测室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 . 60附录F
3、 血液质量控制检查方法 . 62附录G 血袋标签确认方法 . 68 3 1 献血者健康检查1.1 目的按照GB18467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以下简称要求)的规定,对具有献血意向的潜在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做出是否适合献血的结论,保障献血者健康和安全。1.2 核对献血者身份将献血者本人相貌与其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核对。有效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居民社会保障卡、驾驶证、军(警)官证、士兵证、港澳通行证和台胞证以及外国公民护照等。1.3 登记献血者身份信息核查献血者身份无误后,将献血者身份信息录入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BMIS),具体录入方式有:1)用身份证识读器读取身
4、份信息并存入BMIS;2)在献血登记表手写登记,随后手工录入BMIS,注意核对信息填写和输入的正确性。1.4 询问和查询既往献血史询问献血者和查询BMIS有无既往献血史。如献血者曾献血,献血间隔期应符合要求,不处于被暂时或永久屏蔽状态。1.5 履行告知义务请献血者仔细阅读、理解献血前须知健康征询请献血者仔细阅读、理解并如实回答献血前健康征询问题(见要求),体检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沟通。1.7 知情同意请献血者签名,表明献血者已正确理解献血前须知内容并如实回答献血前健康征询问题,自主、自由地决定是否献血。 4 1.8 一般检查按照要求规定,对献血者进行一般检查,常规项目包括体重、血压、脉搏等,必
5、要时测量体温。具体检查方法见卫生部临床护理实践指南。记录健康检查结果和结论并签名。1.9 献血前血液检测在献血前采集献血者血液标本做血液检测。在采集血液标本前应核对献血者身份。检测项目包括血红蛋白(Hb)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血红蛋白检测可采用目测法,如硫酸铜目测法(见附录A)或试纸条比色法,必要时进一步用仪器检测。ALT采用干化学法/速率法记录检测结果和结论并签名。1.10 健康检查结论1.10.1 将献血者健康征询、一般检查以及血液检测的结果与要求的规定进行对照分析和评价,做出献血者是否符合献血条件的判断并签名。1.10.2 将健康检查结果和结论与献血者沟通。对于需要永久屏蔽献
6、血的,做好解释工作;对于暂时不适宜献血的,告知不适宜献血的情形解除后,经体检合格可以献血。1.10.3 引导适合献血的献血者进入血液采集环节。2 全血采集2.1 献血场所配置献血场所的人员、设施、设备和器具、关键物料的配备按有关规定执行。2.2 采血人员准备2.2.1 心理调适采血人员调整好心理与情绪,进入献血者服务工作状态,情绪稳定,工作热情,说话和气,态度和蔼,耐心细致。2.2.2 技术准备熟悉采血技术操作规程,尤其应注意关键控制点和近期变更的操作步骤。5 2.2.3 着装与配饰 采血人员着工作制服,不佩带戒指、手镯(链)等饰物。2.2.4 手卫生 采血人员保持手卫生,具体操作按照WS/T
7、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规定执行。2.3 采血器材准备2.3.1 采血器材清单 建立采血器材卡片,列出采血位所需的全部器材。采血人员按卡片准备和核查采血器材的种类和数量。采血器材的数量与预计采血量相适宜。一次性使用物品在有效期血袋 1)无破损、无渗漏,无污染,抗凝剂和保养液无变色;2)处于有效期标本管 1)带有分离胶用于检测病毒核酸的标本管;2)用于酶联免疫吸附法(以下简称ELISA)、ALT和血型检测的标本管。2.3.4 消毒剂 1)一般选用含碘消毒剂,对碘过敏者可选用其他消毒剂;2)所用消毒剂应当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3)处于有效期采血仪(秤) 开启并检查采血仪(秤),证实正常运行。
8、2.3.6 热合机 开启并检查热合机,证实处于正常状态。2.4 献血者身份核对2.4.1 在静脉穿刺前,应核对献血者身份。2.5 献血者沟通与评估2.5.1 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应当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尤其是进行每一项主要操作之前,应当与献血者沟通并取得配合。2.5.2 询问献血者的既往献血经历、近日休息等情况,评估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和不适合献血的情况。2.5.3 观察献血者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否处于紧张、害怕甚至恐惧状态。如发现这些不利情况,则不急于采血,做好宽慰工作,待献血者解除思想顾虑,充分放松后开始准备采血。6 2.6 静脉及其穿刺路径评估与选择2.6.1 穿刺部位的选择 应选择无
9、损伤、炎症、皮疹、皮癣、疤痕的皮肤区域为穿刺部位。2.6.2 穿刺静脉的选择 1)选择上肢肘部清晰可见、粗大、充盈饱满、弹性好、较固定、不易滑动的静脉;2)常选择的静脉主要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前臂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3)用食指指腹上下左右触摸,确定其位臵、粗细和弹性,评估并确定穿刺位点和路径;4)使用止血带可使静脉充盈,便于触及和穿刺。2.7 穿刺部位消毒2.7.1 用无菌棉拭蘸取适量使用浓度消毒剂,以穿刺点为中心,自不应触摸已消毒的皮肤,不应靠近已消毒的皮肤讲话。2.8 静脉穿刺2.8.1 待消毒剂干后方可进行静脉穿刺。2.8.2 采取相应措施(如用止流夹夹住血袋导管)防止空气进入血袋。
10、手持针柄,取下护针帽,按照预先选定的穿刺部位进行穿刺。2.8.3 穿刺路径为自皮肤穿刺点进入,皮下组织前行约0.51.0 cm,进入静脉腔,前行约0.51.0 cm。2.8.4 如需第二次穿刺,应当在征得献血者同意后,在另一手臂选择穿刺部位和静脉,使用新采血袋的采血针进行穿刺。2.9 血液采集和混匀2.9.1 静脉穿刺成功后,如果使用的带留样袋的采血袋,松开留样袋夹子,使最先流出的血液流入留样袋,约1520 ml,用做血液检测标本。夹闭留样袋夹子,松开阻塞件下端止流夹,使血液流入采血袋。如果使用不带留样袋的采血袋,松开夹子,使血液直接流入采血袋。2.9.2 固定针头位臵,用敷料保护穿刺点。2.
11、9.3 维持静脉穿刺点与血袋的落差,保持血流通畅。嘱献血者做握拳和松手动作,以促进静脉回流。血流不畅时,及时调整针头位臵。当不易观察血流时,7 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异常及血袋重量是否递增。2.9.4 血液开始流入采血袋后,即将其与抗凝剂轻匀混合。宜采用连续混合采血仪。如果采用手工混合,应当至少每90秒混合1次,充分混匀。2.9.5 应当对采血时间进行控制。200 ml全血采集时间5 min,或400 ml全血采集时间10 min,应给予特殊标识,所采集的全血不可用于制备血小板。200ml全血采集时间7 min,或400 ml全血采集时间13 min,所采集的全血不可用于制备新鲜冰冻血浆。2.
12、9.6 与献血者进行交流,观察献血者面容、表情,及时发现并处臵献血反应。2.10 采血结束和献血者休息与观察2.10.1 采血量达到要求时,嘱献血者松拳,松开止血带,合闭止流夹,用创可贴/消毒棉球/纱布轻按静脉穿刺点,拨出针头后即加重按压,用弹力绷带包扎,松紧度适中。2.10.2 嘱献血者在献血者休息处用茶点,休息1015 min。2.10.3 如出现献血不良反应,按相应程序处理。2.11 献血后注意事项的告知2.11.1 应当印制献血后注意事项,并将其发给每位献血者。2.11.2 献血后注意事项主要有:1)穿刺点上的敷料应保留至少4小时;2)多补充水分,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避免饮酒,保证
13、充足的睡眠;3)献血后24小时致谢发给献血者无偿献血证和纪念品,表示感谢,鼓励定期献血。2.13 留取标本2.13.1 检测结果用于判定血液能否放行的标本只能在献血时同步留取,不得在献血者健康检查时提前留取。2.13.2 如果使用带留样袋的采血袋,将留样针插入真空采血管,留取血样。2.13.3 如果使用不带留样袋的采血袋,将静脉穿刺针插入真空采血管,留取血8 样。应单手操作,避免手被针头刺伤。2.13.4 将标本管血袋及血液标本标识2.14.1 一次只能对来源于同一献血者的一份血袋、标本管和献血记录进行标识。经核对后,将惟一性条形码标识牢固粘贴在采血袋、标本管、转移袋、血袋导管、献血记录单上。
14、2.14.2 宜在标本管与留样针/静脉穿刺针分离前开始标识,对采血袋和标本管的标识应当首先连续完成,不应中断。2.14.3 宜在标本管与留样针/静脉穿刺针分离前核查采血袋、血液标本、献血登记表,所标识的献血条形码应一致。宜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核查。2.15 热合2.15.1 分段热合血袋导管,以供交叉配血、血型复查和血液标本保存使用。血袋应保留注满全血的导管至少20 cm。2.15.2 在热合过程中不应用力牵拉或扭转导管,待焊极松开12秒后方可取出已封口的导管。2.15.3 应检查热合部位,如有渗漏,则重新热合,并评估对血液无菌性的影响。2.15.4 热合分离针头,将其放臵在利器盒血液保存2.1
15、6.1 全血采集后应尽快在合适的温度下保存。2.17 血液标本处理和保存2.17.1 核酸检测标本应及时离心。2.17.2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快处理,在合适的温度下保存。2.18 献血现场整理2.18.1 献血相关信息应及时录入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2.18.2 盘点采集血液、标本、献血登记表数量,应当一一对应,保证准确无误。2.18.3 做好血液装箱、运输和交接工作。2.18.4 盘点物料消耗。2.18.5 做好医疗废物装箱、运输和交接工作。9 2.18.6 整理清洁现场,用消毒剂擦拭操作台及采血器材,清洁地面。10 3 血液成分制备3.1 血液成分品种3.1.1 血液成分品种见GB18469
16、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3.2 制备环境3.2.1 制备环境应卫生整洁,定期消毒。3.2.2 应尽可能以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3.2.3 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开放系统,制备室环境应达到10000级、操作台局部应达到100级(或在超净台中进行)。3.2.4 制备需要冷藏的血液成分时,应尽可能缩短室温下的制备时间。3.3 设备3.3.1 设备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3.3.2 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惟一性标识及使用状态标识,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3.4 物料3.4.1 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3.4.2 物料质量及其生产和供应方的资质应符合相关
17、法规的要求。3.4.3 物料使用前,应检查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对不合格物料应进行标识、隔离,防止误用。3.4.4 制备方法 制备新的血液品种或制备条件发生明显改变时,应对血液制备方法进行确认。3.5 起始血液3.5.1 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起始血液应符合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要求。3.5.2 起始血液的保存和运输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3.5.3 接收起始血液时,应核对数量,检查外观、血袋标签等内容,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用于血液成分制备。11 3.6 制备方法3.6.1 离心3.6.1.1 根据所制备血液成分要求和离心机操作手册,确定离心转速、加速
18、和减速、离心时间和温度等参数,编制离心程序。3.6.1.2 制备血小板、粒细胞的离心温度为222。3.6.1.3 制备其他血液成分的离心温度为42。3.6.1.4 离心程序应经过确认,应能分离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血液成分。3.6.1.5 对已经投入常规使用的离心程序的变更实施控制,定期检查核对,防止被非授权修改。3.6.1.6 每批血液制备的离心记录应包括离心操作者签名和所采用的离心程序。3.6.2 分离3.6.2.1 离心结束后,从离心机中取出离心杯,从离心杯中取出血袋,避免振动,进行目视检查,观察离心效果、血袋及其导管有无渗漏,离心杯中有无血迹,如有破损应查找渗漏点。血袋破漏的,应作消毒和报废
19、处理。3.6.2.2 将血袋臵于分浆夹或血液分离机。将不同分层的血液成分转移至密闭系统的转移联袋中,以最大限度收集目的成分(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并且使不需要的其他成分的残留量最小的方式进行分离和转移。3.6.3 速冻3.6.3.1 速冻是保存凝血因子的关键加工步骤,冷冻速率和血浆中心温度是2个关键参数。3.6.3.2 应当使用专用设备,按操作说明书进行冷冻操作。3.6.3.3 应当将拟速冻的血袋逐袋平放,而不应重叠堆放。3.6.3.4 应当将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快速冻结,最好在60 min标识3.7.1 使用联袋制备时,在原袋和转移袋分离之前,应当检查每个血袋上献血条码的一致性。
20、宜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核对,以避免人为差错。12 3.7.2 需要连接新的血袋(过滤、分装等)时,应当保证每一血袋献血条码一致。宜采用按需打印方式产生标签,粘贴完毕,经计算机系统核对无误后,才给予断离。3.7.3 应当对血液制备过程中发现的疑似不符合品进行标识和隔离,以进一步调查和判断。3.8 目视检查3.8.1 在接收、离心、分离、热合及交付的各个环节应对每袋血液进行目视检查。3.8.2 目视检查目视检查发现异常的,应给予标识、隔离及进一步处理。3.9 质量记录3.9.1 制备记录主要有:血液交接、制备,设备使用与维护,制备环境控制,医疗废物处理等。3.9.2 制备记录应可追溯到起始血液、制备
21、人员、制备方法、制备环境、使用设备和物料。3.9.3 制备记录宜以电子记录为主,以手工纸面记录为补充。3.10 全血分离制备血液成分3.10.1 多联袋制备血液成分。3.10.1.1 红细胞和冰冻血浆的制备 1)第1次重离心后将尽可能多的血浆转移至转移袋;2)将红细胞保存液袋红细胞、浓缩血小板和冰冻血浆的制备(富血小板血浆法):1)第1次轻离心后将富含血小板血浆转移至转移袋;2)将红细胞保存液袋内的红细胞保存液转移至红细胞袋;3)核对血袋上的献血条形码,如一致则热合断离,生13 成1袋悬浮红细胞和1袋富血小板血浆;4)将富含血小板血浆袋重离心,上清为血浆,沉淀物为血小板;5)留取适量血浆,将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输血 技术 操作规程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07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