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教育心理学基础[权威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教育心理学基础[权威资料].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 要角色扮演教学法是现代中小学及幼儿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其理论基础来源于角色扮演为心理学家莫雷诺的创造, 后发展为林顿社会角色理论和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关键词角色扮演教学法;社会角色;互动理论 G424.1 A 1009-914X(2014)44-0227-01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新课程背景下,常用的教学方法,要完应用好这种教学方法,就得从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上解决问题。 一、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所谓“角色扮演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设计一个真实的、涉及价值争论的问题情境,并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入角色情景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其他同学当观众。学生表演结束后,“观众”对扮演者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体验生活,解决矛盾,在角色扮演、欣赏、评价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角色扮演教学是一个综合学习的过程,是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中进行,它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和直观性教学原则,也符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处在他人的地位考虑问题,逐步学会解决各种价值冲突,同时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各类人物的心理感受,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行为的应变能力,达到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的目的。 因此,角色扮演
3、教学法的应用,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适用于一些需要亲身体验来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在与真实生活情境相类似的剧中去了解、揣摩、体会与感受,并配合过程中的讨论与事后的省思,加强学生对问题情境了解的深度,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概念,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角色扮演为心理学家莫雷诺所创。其于公元1920年创设心理剧后,角色扮演也就成为团体辅导,以及教学上的重要技术。莫雷诺认为,角色置换是一种心理技术,它让人置身于他人的社会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让个人真正
4、的体验生活并学习如何解决问题。透过这种历程,个人不只可借着演出来抒发情感,而且可以学得新的行为方式以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 角色扮演教学法来源于社会表演、心理戏剧等,其理论基础主要为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心理学的符号互动理论。 (一)社会角色理论 角色在社会学中,是指与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社会角色理论的重要代表是美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林顿。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他还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林顿将社会结构置于个人行为之上,视社会结构为一个行为规范体系,个人接受和遵
5、循着这些规范。因而角色是由社会文化塑造的,角色表演是根据文化所规定的剧本进行的。 这种理论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人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社会角色的主要内容包括: 1、角色的确定 在社会舞台上,人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角色,角色的承担首先要有一个确定的过程,或者说需要经过“认同”,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等与其承担的角色相一致。角色确定是在长期社会互动中完成的。角色确定也常有失误的情况,如不能胜任角色、未承担合适的角色、选择了不适当角色等。角色的确定是否有效,最终是由社会决定的,但它也与个人的活动和努力密不可分。 2、角
6、色距离 这是指个人与他所承担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差距的情况。所谓表现出“角色距离”者,包括那些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色规范的人,如军纪不严的士兵、名实不符的教授,也包括那些素质远在角色规范之上的人,如大材小用者或与儿童玩耍的成年人。当一个人不承担某种角色时,其行为便不构成角色距离。角色距离表明:自我与理想的角色模式是分离的,它妨碍一个人进入角色。 3、角色的再现 社会角色的表现需要一系列手段。与舞台上的表演需要装饰一样,社会表演也需要布景和道具,所不同的是社会舞台上需要的是真景实物,一方面,它们起着象征作用,既是角色表演的标志,也是角色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它们也具有实用性。与社会表演者联系更密切的是仪
7、表和言谈举止。舞台表演是角色的外部再现,社会表演是角色内在品质的反映。角色表演有台前、台后之分。台前表演指人们正在扮演某种角色,台后表演指正式表演前的准备活动。将这两种表演区分开来具有实际意义。如宾馆、饭店等服务人员就必须避免混淆两种表演。要使角色有出色的表演,还需要实现角色之间的配合,否则某一个角色的失误就可能导致整个演出的失败。 4、扮演过程 角色表演需要经过三个环节:一个对角色的期望。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首先遇到的是社会或他人的期望。二是对角色的领悟,这是期望与领悟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对角色的实践。即角色承担者对角色的实践,是在个人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
8、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米德认为,个人社会行为是其所属群体中规范行为内化的结果,由于意识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才使人们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看到自己、知道自己。米德所谓的自我,是通过他人的眼睛或者说社会这个一般的眼睛,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予以组织化,并内化为己有,从而产生客我。米德所谓的客我,是人在与他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把自己对象化,并加以主观规定的产物,客我以客体的面貌出现,是受社会制约的。 米德认为,自我逐步发展的,是在社会经验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他划分了自我产生的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自我是原始的、不能运用符号的。 模仿是这一阶段的行为特点,儿童只是无
9、意义地模仿动作,不明白到底在做什么,缺乏对意义和符号的理解,不能运用语言对自我和客体进行定义。 第二、扮演阶段。儿童可以用有意义的语言对客体进行定义,原来模仿对待客体的方式就被因互动产生的意义所取代,自我也被他人所认可和定义。 此时,儿童开始形成自我,但是儿童的角色模型是不稳定的。 第三、游戏阶段。这是自我完成阶段。 这时,儿童必须在情境中同时担当众多角色,即必须从几个重要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能从参与某些合作活动的人群中获得复合的自我形象,形成“泛化的他人”。正如米德所指出的,当一个泛化的他人内化成熟时自我便产生了。 米德极力阐述个人社会化的问题,把个人行为置于社会结构中去考虑,因此,“角色”概
10、念是他的社会相互作用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角色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得到社会期待(角色期待),遵照他人角色或社会规范时获得的。 和社会角色理论一样,米德的理论使角色教学法在中小学有了理论上的支撑。因为正是在角色扮演中,个人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大量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东西,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了解社会群体中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行为方式等。 上述是角色扮演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遵循这些理论基础,指导实践教学即可。 参考文献 1 (美)戴尔申克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张传明,角色扮演教学法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2年第2期. 3 (美)鲍里奇著,
11、易东平译,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文档资料: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阅读相关文档:心理健康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的渗透 操作系统原理教学研究 有关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教学研究 针对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究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广场 煤炭及建筑行业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路径初探 中职语文学情现状与课堂教学设计策略浅析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浅谈教师企业实践与教学改革 如何提高焊工实习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创新性就业指导工作对策探讨 浅析高师声乐教学 班主任创设良好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艺术 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研究 浅谈计算机教育的改革 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有趣的识字教学 大龄未婚女性社会形象的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05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