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思考.doc
《关于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思考.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思考吴 自 光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实现中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前提和基础。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环节。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其一、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可以这样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沃土,而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又会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有效地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矛盾,纠正心理偏差,战胜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是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其二,心理素质教育与智育密不可分。众所周知,良
2、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对学习质量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起着关键作用。试想,一个心理上有着诸多困扰乃至心理上出现障碍的学生,怎么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紧张而复杂的学习活动中去,又怎么能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保持旺盛的求知动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呢?其次,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长期以来,中学教育往往重视政治信仰、知识技能和道德准则的灌输,相对忽视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引导,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教育内容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不信任感乃至抵触感,因而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内心的冲突和矛盾。缺乏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学
3、习心理不稳定、心理矛盾冲突大,人格不太健全等等是中学生遇到的常见问题,只有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心理卫生的有关知识,分析并把握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预防心理疾病,缓解各种心理矛盾和压力,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 一、切实更新观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代德育理论和心育理论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建立起一套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扎扎实实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和谐、协调、全面地发展,完成“个体的人”到“社会的人”的根本转变。它要求我们牢固确立以下几种意识:1目标意识。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教育分类中对情感领域的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分
4、层目标教育,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情感得以逐步丰富和健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而又必须持之以恒的过程。2适应意识。这是心理教育的主体工作。它要求培养中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对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和学习等作出积极主动地适应。3矫治意识。这是心理教育的基础工作。它要求教育工作者针对中学生业已存在的不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给予必要的疏导和矫治,教会学生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指导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须尽快求助心理咨询人员或心理辅导老师。4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教育者,必须把心育放到为国育才、培养竞争型人才的高度去身体力行。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耐挫意识,使他们永远以积极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中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 模式 构建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04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