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是一杯好酒,它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正是一杯好茶、一杯好酒,它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北师大刘儒德教授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把复杂的心理学规律、效应法则演绎得通俗易懂。这本书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通过64个故事表述了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1、虎头豹尾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先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作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第一次接触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识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近因效应: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叫近因效应。如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
2、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 2、富者愈给、贫者愈夺马太效应即定势心理。如一个学生特别调皮,经常调皮捣蛋,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给他定位为差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眼镜。从“马太效应”看,我们最重要的及时善于挖掘孩子们的亮点,克服定势心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帮助孩子激发潜能,努力提高自己。3、感人心者莫乎情南风效应南风效应的法则告诉我们:感人心者莫乎情,温暖胜于严寒,感化胜于压服,和风细雨的南风行为有时更强于暴风骤雨的北风行为,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她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促使唤醒内心良知,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心理转变。4、你喜欢他,他就喜欢你互悦机制也称对等吸引率
3、,即人们常说的两情相悦,在人际交往中,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规律。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想得到人们的欢迎,或者支持、同意你的观点、行为,仅仅提出良好的建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人们喜欢你。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你喜欢一位老师,老师也喜欢你,你越发觉得老师可亲可敬,从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和知识;对于老师来说,如果你真的讨厌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也会讨厌你。你需要克制自己,要首先跳出这个恶性循环,转入另外一个良性互动之中:你喜欢一个学生,学生就会喜欢你。走进教室,告诉学生,他们是被接纳的,是被喜欢的,也许这会成为部分孩子新生活的开始。5、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书中用马克吐温的故事对“超限效应”进行分析。马克吐温
4、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掏出自己所有的钱准备捐。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结束了长篇演讲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箱子里偷了两元钱。我们有时何尝不是犯牧师这样的错误呢?学生犯了错,批评一次或许会有效果,如果针对这件错事重复批评,就会出现不良效果。教育要讲究“布白”艺术。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教师在平时与学生的交谈中要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布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对学生的批评更应该点
5、到为止,切不可“宜将剩勇追穷寇”,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惟其如是,才能使成长中的学生把教师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甘愿接受其教育,心理得到健康发展。6、 最后通牒效应拖沓是一种自我折磨,拖沓的主要原因是恐惧。克服拖沓的方法是最后通牒,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任务。高效时间管理的秘密就在四象限时间分析,如果你把精力集中于第四象限,就能掌握时间的主动权,保持生活的平衡,减少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专家不是先有灵感再做事,而是在做事中产生灵感。越早进入状态,心中就越有数,就越能远离焦虑。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管理时间,也要教学生学会时间管理。7、抽刀断水水更流禁果效应: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因为人人都有一颗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探究求知的动力。禁果效应告诉我们不提倡的东西不要明令禁止,使其变成禁果,而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疏导和沟通。有时候巧用禁果,利用好人的好奇心,事情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就像一位智者,一位朋友,对我们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娓娓道来,层层剖析,不仅浅显易出地为我们讲解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而且有针对性地指导如何运用心理学来处理教育中的问题,让人收益匪浅。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0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