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doc
《【word】 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 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2011年第6期(总第245期)学术论坛ACADEMICFORUMNO.6,2011(CumulativelyNO.245)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蒲清平,徐爽【摘要】感恩是对外界给予自己的恩惠产生认知并伴随积极情绪的复合社会认知过程.心理学已有关于感恩研究的理论包括感恩层面理论,拓展建构理论,感恩道德情感理论和感恩认知情绪理论等,研究者们从静态角度深入探讨了感恩的定义,结构和机制,但未取得共识.文章在评述和总结已有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感恩的定义和分类,并从动态分析的角度提出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感恩应该包括感恩意识,感恩情绪和感恩行为的三个成分,且三者
2、间相互作用,不可分离.【关键词】感恩;感恩意识;感恩情绪;感恩行为【作者简介】蒲清平,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研究生,副叔授;徐爽,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硕士,重庆400045中图分类号】B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1)06016404Gratitude(感恩)一词来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所有源自这个拉丁字根的词都与”仁慈,慷慨,礼物,给予和接受的美等”有关(Pruyser,1976)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令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滴水之恩,
3、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等谚语充分说明感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感恩及其重要性已经受到宗教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的关注.例如Cicero称“感恩不是最大的美德,却是所有美德之母”(RAEmmons&CMShelton,2002).然而,心理学领域对于感恩的研究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相关研究进展缓慢.何为感恩?感恩是一种情绪吗?感恩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感恩的认知成分是什么?显然,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将有利于感恩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对增强社会关系联结,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和和谐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从感恩的定义出发,从动态分析的角度提出
4、感恩的心理机制.并对感恩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评述,以期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关注,拓展感恩心理的相关研究.一,感恩及分类1.感恩的定义首先,从上述周内外词源解释来看,感恩(gratitude)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义:(1)”感,动人心也”,说明感恩是内心感受和意识;(2)“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说明感恩是一种正性情绪体验.(3)”给予和接受的美”,”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说明感恩是人际交往行为,包括施惠者给予和受惠者接受的自愿行为.其次.尽管心理学研究者对感恩的定义各有不同.但与词源解释类似.他们的定义都主要集中在意识,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对此,有的研究者较好
5、地同时概括了这三方面,例如,BaumgartenTrainer(1938)认为,感恩包括四个成分:愉快,对施惠者的善意,回报愿望和回报责任;敖霜(2008)认为,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0770727,30800292)助项铒.重庆大学思政项磷(感恩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资助项目164行为.然而,另一些研究者则只强调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在强调意识方面,Peterson和Seligman(20o4)把感恩定义为感知到接受礼物的感谢和愉悦,不管这种礼物是从他人给予的实际利益,还是在自然美景中感受片刻的
6、安静祥和,他特别强调.感恩是人们意识到了他人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在强调情绪因素上,如Emmons和McCullough(2oo3)认为,感恩既可以表现为稳定的情感特质.也可表现为短暂的情绪体验,且有研究证明.感恩是主观幸福产生的原因之一.Emmons认为感恩是一种对接受恩惠或帮助后感到高兴的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了一个人在成为利他行为的获利者时所表现出的感激之情.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感恩是一种对外界(他人,社会,自然等)给予自己的恩惠产生认知并伴随积极情绪的复合社会认知过程.即包括感恩意识,感恩情绪和感恩行为的社会认知过程.感恩意识指人对感恩价值,重要性评价以及表达感恩期待的认知过程,即知恩;感
7、恩情绪指伴随感恩认知过程产生的情绪体验,包括情绪强度,频率,广度,密度四个层面.即感恩.感恩行为是人们受到外界恩惠和帮助后,倾向于把感恩意识和感恩情绪反馈给外界的行为转化过程,即报恩.所以,本文所说的感恩包括知恩,感恩和报恩等三个动态连续过程.2.感恩的分类按照感恩状态.可以将感恩分为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特质感恩是不同个体认知他人给予恩惠并产生正性反馈的稳定倾向.特质感恩和其他亲社会特质有唯一关联.并且能够预测主观幸福感.Lee等人(2007)关于感恩倾向的研究表明,感恩环境诱发了更多的感恩情绪.并且高感恩倾向的人在幸福感测验的四个维度都显着高于低感恩倾向的人.说明感恩倾向能够有效预测人们的主
8、观幸福感.高感恩倾向有助于增强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状态感恩是个体得到帮助后产生短暂的感恩情绪.状态感恩促进报答行为.McCullough等发现高特质感恩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历更频繁,更强烈的状态感恩体验.PWatkins等人(2006)年的通过对Texas酿酒厂的参观者研究发现,状态感恩会随着施惠者对交换礼物的预期增高而增高,并且证明了感恩和亏欠的情感本质虽然相同,但是二者的情绪体验状态不同.侯小花(2009)的行为研究表明,状态感恩启动组与非启动组差异显着,启动组的捐助量显着大于非启动组的捐助量.按照感恩对象,葛琳(2007)等人将感恩分为父母之恩,老师之恩,国家之恩,大地之恩以及天地自然
9、之恩.黄学超(2oo8)编制的大学生感恩量表,将大学生感恩倾向分为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社会与剥夺感受等四个维度.研究发现,大学生感恩父母的倾向最强,然后依次是感恩社会,感恩自然,剥夺感受;总的来说,感恩体验强的个体,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更愿意做出亲社会行为,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更高.感恩的认知机制及研究感恩作为一种人际互动的心理过程,不仅是一种特质或状态.更是一种具有动态性,方向性的社会认知过程.Wood等从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水平提出感恩的社会认知模型,并通过行为实验探讨了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的关系(Woodeta1.2008).赵国祥和陈欣(2006)认为感恩包括三个层次:认知,情感和实践
10、层次.国内其他学者认为感恩主要包括以下过程:知恩(认知)感恩(情感)报恩(行动,回馈社会)施恩不图报(最高境界).魏晓华(2008)提出报恩心理机制包括:识恩感恩报恩报恩的反馈一系列连续的过程.以往研究者大多从静态角度探讨感恩的定义,结构和机制,然而,感恩作为一种心理过程,用动态观点阐述其内部机制并探讨感恩的本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的感恩认知机制:感恩包括感恩意识(知恩),感恩情绪(感恩)和感恩行为(报恩)三个成分,且三个感恩成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根据个体感恩角色不同,具体阐述感恩的认知心理机制:(1)作为受惠者,其感恩心理机制是感恩意识感恩情绪感恩行为的动态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word 【word】 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 感恩 心理 行为 认知 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04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