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关系失调及其矫正.doc
《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关系失调及其矫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关系失调及其矫正.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关系失调及其矫正摘要:农村信用社未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也未能有效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导致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关系失调,既有农村信用社功能缺失的直接原因,也有“三农”经济发展制约的根本原因,还有宏观制度影响的深层次原因。只有强化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发展“三农”经济、优化宏观制度环境,才能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村经济,失调,协调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但是,用金融与经济关系理论来推演中国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结论却并不成立。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信用社发展陷入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农村信用社与农
2、村经济关系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总结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失调的表现,探讨其中的原因,对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关系失调的表现(一)农村信用社未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通过其信贷资金的投入来实现。尽管农村信用社涉农信贷资金投入比重在所有金融机构中是最高的,但是农村信用社却未能有效促进“三农”经济的发展。1.农村信用社资金大量外流。农村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资金外流是导致农村资金短缺
3、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农村信用社则是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主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1978年至2006年间,通过农村信用社外流的农村资金高达13855.1亿元。巨额的农村资金外流造成农村资金贫血,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三农问题”不断加剧,城乡失调现象日益严重。2.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非农化”现象严重。出于资金安全和盈利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往往将其信贷资金投向农村中盈利能力强的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甚至出现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把资金投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现象,一般农户却得不到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表面看来,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是投放在农村了,但是却没有真正用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上
4、,而是用在非农产业上。3.农村信用社远远没有满足“三农”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温铁军对中国15省的24个地区的农户借贷情况的研究发现:1995-1999年农村社员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比重呈下降趋势,且70%以上社员的贷款需求是通过民间金融的方式得以解决。1另据CCTV新闻1+12011年09月28日播出的民间高息借贷:神话还是恶梦?报道,温州有89%的家庭个人和60%的企业都参与到民间借贷活动中。民间借贷之所以如此盛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很多农民、农村企业无法从农村信用社获得信贷资金而求助于民间借贷。(二)农村经济未能有效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姚耀军基于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利用Granger因果检
5、验法,对中国农村1978-2002年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农村金融发展没有随着农村经济增长而发生相应的质的变化,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2由于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所以上述研究结论可以推导为“农村经济发展不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原因”。熊德平的实证研究表明: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经济未能促进农村正规金融发展。3熊德平认为,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储蓄水平的提高,但农村储蓄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代表农村金融发展。不能转化为农村有效投资的农村储蓄增长,只能是功能异化的农村金融发展
6、,充其量只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而非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不能促进农村信贷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对农村正规金融发展起到需求诱导的作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的关系不符合帕特里克的“需求追随”模式。另一方面,农村消费没有形成足以诱导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有效需求。同时,农村投资增长也不利于农村信贷增长。由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功能的不足,致使财政投资和农村经济主体的自给性投资对金融性投资具有“挤出效应”。由于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所以熊德平的研究结论同样可以被合理地推演为“农村经济发展未能有效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二、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关系失调的原因造成农
7、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关系失调,既有农村信用社方面的因素,又有“三农”经济方面的因素,还有这二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宏观制度环境方面的因素。(一)农村信用社功能缺失的直接原因制度异化和沉重的历史包袱是导致农村信用社功能缺失的两大主因。功能缺失是造成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关系失调的直接原因。1、制度异化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逐渐背离合作制原则,丧失了“三性”,演变为“官办”性质的金融机构。加之产权不清、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民主管理流于形式、“三会”形同虚设,其结果必然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这会“导致农村信用社实际决策者寻租行为的产生,农村信用社的资源配置能力就会
8、被严重消弱或配置失当,广大农民和股东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正常满足,从而影响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4互助合作性质的丧失和“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农村信用社非营利性的性质也随之改变,“商业化”、“非农化”日益严重。其结果是,第一,农村信用社通过缴纳存款准备金、转存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方式,致使大量农村资金流向相对收益率较高的城镇和非农产业,造成农村资金流失,农村资金短缺。第二,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基层机构不断精简,使农村信用社有远离农村区域的趋势。第三,农村信用社巨额的存贷差大多投向了非农产业和城镇。第四,农村信用社农村信贷资金“非农化”现象严重。2、沉重的历史包袱抑制了农村信用社服务“三
9、农”功能的发挥。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不当干预,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的失误,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脱钩时遗留的呆账,以及通货膨胀等原因,致使农村信用社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银监会2003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总额5147亿元,占37%。此外还有历年亏损挂账1313亿元。资不抵债的农信社19542家,占机构总数54.98%。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只有2.35%,远远低于8%的正常标准。2003年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开始后,中央决定,央行投入1700亿元专项票据以置换不良资产,帮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截至2009年3月末,央行共对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1569亿元。即
10、便如此,截至2009年初,农村信用社仍有约5900亿元的巨额坏账需要化解”。5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没有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信贷资金,难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也正因为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将有限资金投向高盈利、低风险的非农产业和城镇地区便成为农村信用社的理性选择,并由此加剧了农村资金贫血现象。(二)“三农”经济发展制约的根本原因导致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关系失调的根本原因在于“三农”经济发展的滞后性。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滞后性。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由于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下
11、,决定了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所需的货币流通量不大,使得农村经济对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不大,进而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业务空间的发展。2、农民的相对贫困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的相对贫困化不断加剧,导致农村储蓄率的低下和农村资金的贫血。2003年全国10多万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中,占人口将近60%的农村居民存款仅为20%左右。这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面临严重的经济约束,也就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信用社发展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另外,由于农村经济的比较效益低下,抑制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和农业中的信贷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到农村信用社业务空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信用社 农村经济 关系 失调 及其 矫正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0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