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的影像学诊断现状.doc
《肛瘘的影像学诊断现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肛瘘的影像学诊断现状.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肛瘘的影像学诊断现状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是因多种病理因素形成肛管直肠与肛门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通道。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支管和继发性外口组成。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但一般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手术的原则是既要减少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以保护肛门的功能,同时又要彻底清除感染源以达根治肛瘘的目的。因此,术前取得详尽的诊断资料对手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现代影像学的进展,瘘管X线造影、CT、MRI及超声技术应用于肛瘘的诊断中,能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客观资料,对肛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鉴于以上认识,现将目前肛瘘的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开展情况做一综述。1 管X线造影检查在MR
2、I问世以前,瘘管造影是诊断肛周瘘标准常规检查方法,即经肛瘘外口注入造影剂后,然后于普通X线机下摄片。造影剂可选用30%40%碘化油或12.5%碘化钠、60%泛影葡胺,亦可用13%稀钡造影。对于造影检查,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Weisman等在其进行的临床实验中发现,48%的肛瘘造影能显示术前未预期的管腔,并直接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造影能观察到常规所未查出的病变,其中包括大的皮下脓腔,多个或想象不到的长管道,因此他们认为这项研究给肛瘘的治疗提供了有用的信息。Kuijpe观察25例复杂瘘,其中包括16例高位瘘,对其进行术前造影检查,并与手术对比,结果只有20%的内口诊断率。黄士明等对高位复杂性肛
3、瘘术前采用碘油造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认为碘油造影能及时发现隐蔽管道和原发病灶,为骶尾部窦道;高位复杂性肛瘘等多次手术未愈者提供手术依据。从以上看出,瘘管造影对于管道比较通畅,易于造影剂注入的瘘管有比较好的诊断价值。对于引流不畅的瘘管,造影剂难以充分浸入,也就不能准确显示瘘管及内口,而且由于造影剂易受体位影响外流致检查成功率相对较低。肛瘘无外瘘口时则无法进行瘘管造影。瘘管造影可能因加压注射,使细菌、造影剂进入血流而引起菌血症,或造影剂不良反应。对于观察瘘管的形态及周围括约肌的关系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对手术治疗的帮助很有限。2 MRI1989年最先用于肛周克罗恩病的诊断。它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直
4、接三维成像,显示肛瘘瘘管的走行及与括约肌的关系,能准确描绘肛门内外括约肌、肛提肌及耻骨直肠肌的解剖结构,并显示肛瘘与肛门周围肌肉的关系,并对术后疗效做出正确评估。在国外应用MRI诊断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多年的历史。2000年St James医院针对肛周瘘管和脓肿的MRI分类标准问世。Morris等提出肛瘘的MRI分类。标准表明,MRI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Buchanan等报道71例复发肛瘘患者再次手术前行MRI检查,手术所见与MRI符合的40例,术后再次复发率为13%,而手术所见与MRI不符的31例术后再次复发率为52%,并且术后再次复发的部位在MRI检查中均有提示;MRI
5、指导下的手术降低了75%的复发性肛瘘手术术后的再次复发。胡道予等对15例临床怀疑肛瘘的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结果1例为肛周脓肿,14例肛瘘患者发现24个不同类型的肛瘘,10例伴肛周脓肿,其中8例存在复杂性多分支瘘。MRI作为一种快速、无损伤及具有相当高准确性的肛瘘检查方法,能为肛肠外科医生提供手术所需的解剖及病理资料。3 螺旋CTCT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现已发展为多层螺旋CT,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诊断中。目前在肛肠领域主要是用于肿瘤的诊断。国内亦有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肛瘘诊断的报道。戚婉等对21例肛瘘病人行螺旋CT检查,并向瘘管内注射造影剂后进行扫描,结果证实所获得的肛瘘立体资料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肛瘘 影像 诊断 现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03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