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055顾巡巡介入手术医疗机器人定位臂控制系统设计.doc
《0403055顾巡巡介入手术医疗机器人定位臂控制系统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03055顾巡巡介入手术医疗机器人定位臂控制系统设计.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设计题 目 介入手术医疗机器人定位臂 控制系统设计 学 院 机械工程学院 专 业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班 级 机自0703 学 生 顾巡巡 学 号 20070403055 指导教师 赵洪华 二一一 年 月 日1 前言1.1 医疗机器人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随着先进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机器人技术随之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医疗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对象是以机器人操作手术刀或者其他医疗设备来完成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为患者提供整套或者部分外科手术的医疗过程。随着高精度控制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微小创伤手术技术的出现,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过程的可行性越来越变得现实可行1。与传统的的外科手术相比
2、,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具有以下优点:(1) 避免了医生长期在射线环境下手术,从而保护了医生的身体健康;(2) 运动精度和定位精度高,刚性、稳定性好,解决了传统手术稳定性差,手工操作容易抖动等缺点;(3) 避免了传统手术间断性监控存在的潜在性风险;(4) 利用VR技术,开展培训,解决了操作技巧性强,培训时间长等缺点。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较,前者在结构设计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通常情况下,每一种手术操作设计都有具体的机器人结构形式。对于主从式医疗机器人,在手术中,医生的决策通过主手传递到从手,并通过监视从手的运动情况,来调整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实现微创手术。从手系统直接作用于患
3、者,所以它的性能高低会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手术的质量以及系统的安全性2。由于微小创伤手术的小切口路径致使医生的手工操作受到空间大小的极大限制,微创手术通过小直径的管道切口来进行治疗,使得原本非常灵活的手工操作变得不易操作。由于受到手术切口的空间大小及形状的限制,医生的动作只能是上下、左右、进出、沿器械轴的旋转和末端执行器的张合等,从而限制了医生动作的协调性,而且由于长时间进行小空间的手术操作,使得医生很容易产生疲劳,由疲劳带来的手的颤动不可避免,因而会影响手术的质量。另外,与传统手术相比较,医生采用微小创伤技术进行外科手术时,很难感受到肌肉组织的作用力,这样就很容易损伤患者肌肉组织。这些因
4、素不仅延长了手术的时间,而且还增加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危险性。在小创伤切口中,医生很难看清楚病灶的实际位置,因此微小创伤手术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3。医疗辅助机器人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些在微创手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目前,医疗机器人的实际应用主要集中在外科手术领域。机器人做手术的精确性是外科大夫无法比拟的,一个神经外科大夫的误差精度一般能达到2毫米,而机器人的精度却可以很容易的达到微米级,在追求MIS的今天,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1.2 医疗机器人国内外发展现状目前, 对医疗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科领域, 包括神经外科、心脏修复、胆囊摘除、人工关节置换、整形外科、泌尿科和无损诊疗等4。在国外,2006
5、年,日本名古屋大学设计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2006年,以色列海法医学院开发的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进行实验。2007年,英国汉森科技公司设计出主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5-6。在国内, 医疗机器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开发了远程遥感操作医用机器人系统。系统主要由影像获取传输、虚拟手术规划、智能机械臂、病人头部(病灶) 固定装置等部分组成, 可以完成三维病灶轮廓重建、定位器械引导、手术靶点确定、手术系统定向等多个复杂步骤。这一手术改变了传统脑外科手术的固定模式,摘掉了做手术时病人头上起辅助定位作用的厚重的金属框架, 定位也较传统手术精确。
6、该系统现已实现多例临床手术。上海交通大学成功研制出的微型智能介入式诊断系统,主要用于人体消化道的无创检测, 解决了插管式检测创伤大、检测部位不全、患者异常疼痛等弊端。系统包括生物遥测胶囊、体外便携式记录仪、数据处理站等, 可以实现压力、温度、电阻值的检测。上海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等也在进行类似的研究工作。此外, 国内的一些典型研究包括:南开大学研究的机器人辅助显微外科手术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研制的遥操作辅助正骨机器人系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角膜移植显微手术机器人;清华大学研制的神经康复机器人, 以及其他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发的无损诊疗和辅助外科
7、手术机器人系统等。1.3 课题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结构设计与系统构建,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 对机器人的功能进行分析,确定定位机械臂的自由度数目。2. 设计机械臂的控制系统,并对控制器及驱动器进行详细的设计或选型。3. 完成机构综合和结构优化,通过常规设计进行零部件的设计。完成对电动机、传动方式的选择计算工作。2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 目前,血管介入手术的微创伤治疗的医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技术日趋成熟,在临床应用中也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现有的手术方案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针对传统手术存在的问题,将机器人辅助技术引入到血管介入外科手术中,能够增强介入手术操作
8、规范,有效避免对医生的射线辐射,提高手术质量,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7。2.1 血管介入手术的工作原理 现代外科手术不同于以往的“开放”手术,它朝着微创方向发展,以微小的创伤来实现治疗。介入手术可分为血管介入手术和非血管介入手术。血管介入手术是指医生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DSA)系统的支持下,操控导管(一种带有刚性的软管)在人体血管内运动,并对病灶进行治疗,以达到溶解血栓、栓塞畸形血管、扩张狭窄血管等目的。与传统血管手术相比,血管介入手术不需要开刀,而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安全可靠、手术后恢复快等优点8。血管介入手术主要步骤如图2.1所示:图2.1 血管介入手术操作流程图A、
9、穿刺针以适合的位姿穿透皮肤进入血管内,同时将导丝插入针管;B、将血管鞘顺着导丝并在其支撑下送入血管,并将导管顺着血管鞘导入血管,缓慢向前推进;C、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DSA)系统引导下,观察导管的路径及管尖的位置,并调整位置与方向直至导管到达病灶; D、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DSA)系统监控下,实施导管诊断及治疗操作,于室间隔缺损处放置室间隔缺损封堵器;E、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DSA)系统监控下,于动脉狭窄处放置支架;F、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DSA)系统监控下,行动脉瘤GDC栓塞。2.2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框架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按功能通常可以分为三个模块:机器人执行、手术
10、导航和虚拟手术培训。如图2.2所示。图2.2 机器人辅助血管介入手术系统结构机器人执行模块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定位把持机械臂和末端推进机构。手术导航模块主要包括DSA图像采集装置和视觉跟踪装置两部分。虚拟手术培训模块包括力觉反馈装置和控制台两部分。机器人辅助血管介入手术的一般流程如下:首先图像导航模块利用DSA图像采集装置,重建术前血管的医学三维图像,并利用视觉跟踪装置实现术中二维图像与术前三维医学图像的匹配,实时自动检测血管介入导管的位置,完成三维导航定位。然后,医生在控制台中制定治疗计划。虚拟手术培训模块建立血管、导管的数学模型,并依据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进行碰撞检测和虚拟力触觉的计算,将虚拟
11、力信号通过力觉反馈装置传递给操作者,同时显示手术的三维图像场景。最后,机器人执行模块的定位机械臂操持导管推进机构,在图像导航模块的监控下,自动或者半自动完成导管到达病灶部位,完成手术操作。本课题研究介入手术医疗机器人定位臂控制系统设计,提出满足要求的系统控制方案,对机器人的功能进行分析,确定定位机械臂的自由度数目。 设计机械臂的控制系统,并对控制器及驱动器进行详细的设计或选型。完成机构综合和结构优化,通过常规设计进行零部件的设计。完成对电动机、传动方式的选择计算工作。2.3 控制系统方案机器人控制系统是机器人信息处理和控制的主体,将预定的控制方案、规划指令转变成为期望的机械运动,实现机械运动精
12、确的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加速度控制。其设计好坏将决定机器人系统的整体行为和性能。针对介入手术医疗机器人定位臂控制系统设计课题,经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并通过对所查资料的学习,总结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了包括5自由度的定位臂设计方案,其中采用PMAC+ Bantam的分布式控制架构体系和硬件方案。分布式控制:一般采用上、下位机二级分布式结构,上位机负责整个系统管理以及运动学计算、轨迹规划等,下位机由多个CPU组成,每个CPU控制一个关节运动,这些CPU和上位机通过总线形式相联系。这种结构的控制器工作速度和控制性能明显提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机器人控制方式9。根据血管介入手术过程中的技术需求、手
13、术动作空间、手术安全性及操作可靠性,综合各种控制系统的优点,确定了PMAC(可编程多轴运动控制卡)+Bantam的分布式控制架构体系和硬件方案,如图2.3所示:图2.3 控制系统结构框图该系统采用上、下位机分级控制方式和模块化结构设计,PMAC作为下位机实现对定位机械臂各个关节的位置伺服控制和运动协调控制,Bantam驱动器作为连接PMAC控制卡和电机的装置,受PMAC控制卡的控制来驱动电机的运动。这样的控制系统架构从理论和技术上保证了机械臂具有稳定的作业性能和可靠的控制效果。图2.4 为控制方案电路图:图2.4 控制方案电路图 五个进行驱动器使能工作用继电器控制K1,制动器工作(3-5电机有
14、制动器,通电释放电机、断电制动电机用继电器控制K2,K3)断开K3靠电位器R4进行降压以降低制动器的热量。K4控制六路驱动器电源,K5为急停开关。继电器、驱动器、制动器工作电压都是24V。图2.5为bantam驱动器接口电路图:图2.5 驱动器接口电路电路图的P2接口,接电机输入信号和驱动器供电电源,R2为+5或GND的切换,为使用无刷直流电机预留,但由于此处用的是有刷的,所以不采用。R1一般都接低电平。图2.6 PMAC卡、驱动器、电机及光电编码器接线图:图2.6 PMAC卡、驱动器、电机及光电编码器接线图世界主要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商针对多轴控制系统快速发展的现状,都陆续推出了多轴运动控制器
15、产品。在国外,多轴运动控制器产品迅猛发展,而且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是在国内,这方面的技术发展却很缓慢,只有少数厂家开始应用外国进口的成熟的多轴运动控制器产品。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公司在制造销售或代理销售进口的成熟的多轴运动控制器产品及其配套的控制器、电机、编码器和检测设备,如:GEFanuc、德国MOvtee、深圳摩信、台湾Anrotek、北京泛华,还有三菱电机、OMRON、富士、东芝等机电公司也在开发制造同类产品。相比之下,美国的PMAC、Ga1i1应用比较广泛。因此本课题的控制卡选择PMAC作为控制机器人的相关动作。PMAC与其它多轴运动控制器相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具体体现在:(1) 硬件
16、结构的开放性(2) 软件结构的开放性(1) 硬件结构的开放性表现在:1) 与各种伺服系统的匹配通过适当的参数设置和使用不同的接口卡,可以与各种模拟或数字的交、直流有刷、直流无刷的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及步进电机驱动相连,构成数控系统的驱动部分。2) 与各种检测元件的匹配PMAC可以和市面上各种流行的机床检测元件进行匹配,包括光电编码器、测速发电机、光栅、旋转变压器等。3) 与PC机的通讯方式PMAC与上位PC机的通讯应用手段有三种,包括总线(bus)和串口(RS232或RS422),以及新推出的USB接口和光缆接口通讯形式。4) 与众不同的硬件平台的匹配PMAC提供了多平台的支持特性,同时也使同一
17、控制软件可以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运行。(2)软件结构的开放性表现在:1) 人机界面的对外开放 PMAC提供了windows平台下的驱动程序,可以在高级编程语言如VC+,VB,Delphi等编程环境下调用这些动态链接库,实现windows环境下的人机界面。2) 数控功能的对外开放性PMAC提供了一套基本功能指令集合,如直线插补、圆弧插补、样条曲线插补、增量或绝对方式运行等,可在这些基本指令基础上定制用户自己的G代码、M代码数控功能。3) 控制系统定制的对外开放性PMAC通过各种方式如I变量等来实现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定制,使其方便的与实际被控对象匹配进行匹配10-11。PMAC主卡及接口板如图2.7所
18、示。 图2.7 PMAC主卡与接口板图2.8 PMAC卡整体实物图2.4 实验平台的搭建图2.9 单轴控制系统实验平台简图 2.10 单轴控制系统原理框图(1) PMAC与主机的连接 选择以太网连接方式,利用网线将上位主机通过网口与PMAC连接。 (2) PMAC主接口 最基本的接口是JMACH1,包括四个通道的I/O:增量编码器输入、相应的输入和输出捕捉信号、电源的连接、以及模拟输出,这四个通道将被1-4个电机使用,由配置决定。另一个接口是JMACH2, PMAC只有在处理8轴的情况下才用它,因为它连接了一些可选的额外附件。对于5-8个轴,它与JMACH1的功能基本相同。 (3) 连接模拟电
19、源PMAC上的模拟输出电路与数字电路是光电隔离的,所以它需要一个独立的电源。它被放在JMACH1接口上。+12+15V,-12-15 V及模拟电源的地应分别接直JMACH1相应电源接口位置。(4) 连接增量编码器每个JMACH接口为编码器和其它设备提供两个+5V输出和两个逻辑地:+5V输出在1,2针上,地接在3,4针上。不同编码器使用的针的编号不同:所有那些由1编号的针属于1号编码器。编码器的编号并不一定要与电机的编号一致,但默认的要一致。把编码器的A和B(正交)通道接在适当的接线盒的针上。(5) 连接驱动器由于PMAC不能为电机进行换向,所以需要一个模拟输出通道来控制电机。这个输出通道可以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403055 顾巡巡 介入 手术 医疗 机器人 定位 控制系统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0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