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细胞Science .doc
《人工合成细胞Science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合成细胞Science .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创建由化学合成的基因组控制的细菌细胞 摘要: 我们报道了根据基因组测序结果来设计、合成并装配一个1.08MMb的支原体Mycoplasma mycoides JCV1syn1.0 的基因组,然后把这个基因组移植进入一个支原体M. capricolum受体细胞中,产生了一个仅由合成的基因组控制的新的Mycoplasma mycoides细胞。在这个细胞中唯一的DNA就是我们设计合成的DNA序列,上面包括“水印序列”(Watermark)和其他一些设计进去的基因缺失和多态性以及在基因组构建过程中带进去的突变。这个新的细胞已经呈现出我们预期的表型,而且能够进行连续的复制(增殖)。1977年,San
2、ger和同事测定了噬菌体X174的完整的遗传序列【1】,这是第一个被完全测序的DNA基因组。18年后,也就是在1995年,我们团队解读了第一个完整的自我复制的细菌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的遗传序列【2】。在这些最初的研究的基础上,对多物种的基因组序列进行解读已经成指数般快速发展起来。在过去的25年中,快速对基因组测序的能力已经增长了逾8个数量级【3】。随着对所有这些新的基因组信息的理解和探究,催生了大量新的计算机模拟以及实验研究方面的范例(指著名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对基因组的了解仍然是十分有限。就生物学功能而言,还没有任何一个细胞系统中的基因能够被我们全部
3、理解。即便是在一个单细胞细菌中,它的染色体就包含了遗传需要的所有信息吗?如果这样,一个完整的遗传系统能够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根据计算机中测定好的DNA序列信息来起始合成吗?我们对大DNA分子和染色体的合成的兴趣萌生于我们在过去的15年中努力去构建一个仅含有必须基因的最小细胞。这项工作在1995年就已经开展,当时我们测序了生殖支原体Mycoplasm genitalium的基因组。 M. genitalium是一种目前已知的能够在实验室独立生长的拥有最小基因组的细菌。当我们一次失活一个基因进行研究,发现在该M. genitalium的485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中有超过100个基因都是非必须的【4-6
4、】。我们发展了一种通过把病毒粒子大小的片段组装成大分子DNA的策略,这样使我们能够在4个阶段把化学合成的平均6kb大小的一些DNA区段(cassette)组装成人工合成的M. genitalium基因组。这是通过体外酶学以及酵母菌体内重组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的。这个完全人工合成的基因组(含582970碱基对)作为一个酵母着丝粒质粒(YCp)可以稳定地在酵母细胞中生长【7】。在移植一个化学合成基因组进入受体细胞并进行表达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已经被我们克服了。我们现在需要改进从酵母体内提取完整的基因组的方法,同时需要掌握如何把这些基因组转入受体菌细胞来构建一个完全由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基于M.
5、genitalium生长速率过慢,我们想到了两种快速生长的支原体,即M. mycoides的亚种capri (GM12)作为供体(提供基因组信息),而M.capricolum的亚种capricolum (CK)作为受体(去除自身基因组后,接收合成的基因组)。为从酵母体内移植出合成基因组创造条件和流程,我们发展出把作为酵母菌着丝粒质粒的整个细菌染色体进行克隆的方法,包括克隆了M.mycoides天然的基因组【8,9】。然而,起先将M. mycoides的基因组从酵母中提取出来进而移植入M. capricolum的尝试失败了。我们发现供体和受体支原体利用相同一套限制系统。供体细胞基因组在天然的M.
6、 mycoides细胞中被甲基化,所以在从这个供体细胞中提取基因组并进行移植入受体的过程中,移植的基因组因甲基化保护免遭受体细胞限制性酶系的破环【10】。但是,生长于酵母中的细菌基因组没有被甲基化,因此在遭遇受体细胞中的限制系统的限制时不会受到保护。我们就用纯化的甲基化酶或M. mycoides提取物亦或M. capricolum提取物使供体DNA基因组先甲基化,或者干脆破坏掉受体细胞的限制系统以克服这一限制系障【8】。我们现在已经把原先建立起来的程序进行了组合,在这里报道我们通过合成、组装、克隆一个1.08-Mb的基因组(命名为M.mycoidesJCVI-syn1.0基因组)并进行成功移植
7、,从而创造了一个由合成基因组所控制的新细胞。 1合成基因组的设计 M. Mycoides JCVI-syn1.0基因组的设计是在M. mycoides亚种capri GM12【8,9,11】的两种试验用菌株基因组序列被高度精确测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是被Lartigue et al.运用的供体基因组(GenBank序列号:CP001621)【10】;另一个是在酵母中克隆和经遗传改造过的基因组YCpMmyc1.1-DtypeIIIres(GenBank序列号:CP001668)【8】通过移植后创造的菌株【8】。我们这项工程的关键依赖于这些序列的精确程度。尽管我们相信这两套已经测序完成的M. my
8、coides基因组序列都很可靠,但它们之间在95个位点仍存在差别。在两套基因组序列测序完成之前,我们就开始了设计合成基因组的工程。所以,设计合成的大部分DNA区段(cassette)的序列是来自于CP001621的序列【11】。当这两套基因组序列的测序工作完成后,我们就选择了从酵母中成功移植出的基因组序列(序列号CP001668)作为我们的设计参考(我们保留的typeIIIres完整基因是例外)。所有存在于CP001668序列和之前我们合成的DNA区段之间的显著生物学差异被一一修正,使两者精确地匹配【11】。在我们合成的DNA区段序列和CP001668序列之间仍有19处位点序列差异,但因对生物
9、是无害的,所以没有被修正。因而这样在我们合成的基因组(JCVI-syn1.0)和克隆自酵母的天然基因组(YCpMmyc1.1,作为基因组移植标准或对照)序列之间就存在19个序列多态性差异【8】。为了进一步区别合成基因组和天然基因组,我们设计了4种水印序列,用它们去替换一个或多个DNA区段中被预测的(水印序列3和水印序列4)或已经试验证明的(水印序列1 和水印序列2)位置,但这些位置不会影响到细胞的生存。这些水印序列可编码成特定的识别标签,而不会被翻译成多肽。表格S1列出了合成基因组和天然基因组之间的区别。图S2展示了一张M. mycoides的JCVI-syn1.0基因组图。DNA区段和组装片
10、段中间体的边界、水印序列、缺失、插入,以及M. mycoides中JCVI-syn1.0基因组的基因在图S2中都标示出来,而移植得到的支原体克隆sMmYCp235-1的序列已经被提交至GenBank(序列号CP002027)。2合成基因组的组装策略 我们设计的起始的DNA片段一般大小为1080bp,与相邻的DNA片段有80bp的重叠序列【11】。这些DNA片段是由Blue Heron公司(Bothell, Washington)通过把化学合成的寡核苷酸进行组装形成的,每个DNA片段是单独合成并由厂商经过测序校对过的。为了有助于后面的构建过程,这些DNA片段和装配中间体的末端被设计成含有Not
11、I 限制性酶切位点,在载体存在情况下,在酵母中可以发生重组,并进行生长和筛选【7,11】。我们设计了一个分级策略,来分三步,从1.07kbDNA片段开始,通过转化及在酵母中同源重组,把整个基因组组装起来【12,13】。 图1 在酵母菌中进行M. mycoides化学合成合成基因组的组装。M. mycoides合成基因组是由1078个重叠DNA区段(cassette)经过3步组装而成。第一步,每10个由重叠的合成的寡核苷酸生成的1080-bp区段(橘黄色箭头)重组在一起,共生成109个约10-kb的组装序列(assemble蓝色箭头);每10个这样10-kb的组装序列重组在一起,共生产11个10
12、0-kb的组装序列(绿色箭头);在组装的最后阶段,这11个组装序列进一步重组生成完整的基因组(红色环)。除了两个片段结构(27)(白色箭头)是在体外通过酶促反应重组外,其他的组装序列都是通过体内同源重组在酵母中完成。在这个合成基因组中区别于天然基因组的绝大多数突变区域用黄色圈表示。这些突变区域包括4个水印区域(WM1WM4),一个被有意切除的4-kb区域(94D),以及促进酵母生长及基因组移植的有关因子的区域。另外,在20个位点上存在核苷酸多态性(如星形所示)。基因组上的坐标是相对于天然M. mycoides基因组中序列上第一个核苷酸,设计的序列共是1,077,947bp。Asc I和BssH
13、 II的限制酶切位点如图所示。DNA片段1号和800-810号都不重要,所以从组装策略中去掉【11】。DNA片段2号和区段1104号重叠,DNA片段799号和区段811号存在重叠。2.1 10 kb人工合成中间序列的组装 第一阶段,DNA区段cassette和载体在酵母菌中重组,然后被转移到大肠杆菌。质粒DNA随后从大肠杆菌单个克隆中分离出,这些质粒DNA被酶切来检测含有载体上携带有10-kb长的组装片段assemble的细胞。成功重组的10-kb组装片段如图2A所示。总体上,每检测10个酵母菌细胞后至少有一个细胞含有10-kb组装片段,然而成功率在10%-100%间变化。所有的第一阶段中间组
14、装片段都被测序,111个组装片段有19个含有错误。又筛选了一些克隆,经测序验证无误后,进入下一个组装阶段【11】。2.2 人工合成的100kb中间组装片段的组装 以上这些制备好的10-kb组装片段和它们各自的载体按照上面的方法转化入酵母中以生产100-kb人工合成中间组装片段。我们的试验结果表明这些产物在大肠杆菌体内不能够稳定的存在,因此重组的DNA不得不从酵母中提取。我们用复式PCR来对选择的酵母菌克隆进行筛选(图S3和表格S2)。因为在这个PCR分析中,每个10-kb中间组装片段都对应一对引物,那么如果所有扩增子(用每对引物进行PCR得到的扩增产物)都存在就可以代表一个100-kb中间组装
15、片段已经产生。总体上,25%甚至更多的被检测的酵母菌克隆都能扩增出所有的扩增子(预期是一个完整装配片段扩增所需要的扩增子)。这些克隆中有一个被选出进行进一步筛选。环状的质粒DNA被提取后和超螺旋标记物一起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大小。第二阶段中,一个成功的装配片段加上载体长度在105kb(如图2B)左右。当所有的扩增子经过复式PCR生成后,而大小也合适的第二阶段装配片段中间体(中间组装片段)也就得到了。但在一些情况下,会发生小的序列缺失;在另一些情况下,多个10-kb片段会被组装起来会生成一个比预期更大的第二阶段中间组装片段。有幸的是,这些差别在完整的基因组组装之前可以在琼脂凝胶电泳时被轻易的检
16、测出来。2.3完整基因组的组装 在准备组装的最后阶段时,必须分离到微克量的11个第二阶段组装片段(中间组装片段)【11】。据报道【14】,像我们试验中得到的第二阶段组装片段大小的环状质粒可以通过碱裂解法将其从酵母原生质体中分离。为了进一步纯化这11个中间组装片段,我们将其用外切酶处理(去除线性酵母染色体),并通过阴离子交换柱。在全部质粒DNA中取一小部分被Not I消化,并经过倒转电场凝胶电泳(FIGE)分析(图2C)。以上方法可以在400 ml的酵母培养基中(约10的11次方个细胞)生产出含有1微克DNA的单个第二阶段组装片段(环形形式,在载体上)。而以上方法并不能完全的去除酵母线性染色体D
17、NA,而酵母的线性染色体DNA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下一步酵母转化和DNA组装的效率。为了进一步富集这11个环形中间组装片段,我们把含有200ng样品的单个组装片段富集并且和熔融的琼脂混合。当琼脂凝固的时候,纤维穿过琼脂并“困住”环状DNA【15】,没有被“困住”的线性DNA便可以通过电泳从琼脂块中分离出来,这样达到富集环形DNA分子的目的。这11个环状中间组装序列用Not I消化使得其中的插入片段可以释放出来;随后,将插入片段从琼脂块中提取出来,通过倒转电场凝胶电泳(FIGE)分析(图2D),并转入酵母的原生质体中。在组装的第三和最后阶段,不需要附加载体序列,因为酵母克隆因子已经存在于81
18、1-900号组装片段中(可以让重组后的合成基因组稳定在酵母中复制)。为了筛选一个完整的基因组,我们用11对引物进行了复合PCR反应,每对引物扩增的是相邻两个中间装配片段的连接位置(表格S3)。在筛选过的48个菌落中,来自一个克隆(sMmYCp235)中提取的DNA可以扩增生成所有的11个扩增子;在野生型(YCpMmyc1.1)阳性对照组的PCR中,也产生了一套与之难以区分的11个扩增子(图3A)。为了深入证实我们已经完整地组装一个M. mycoides合成基因组,完整的DNA用琼脂块法从酵母分离出来,用两个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分析:Asc I和BssH II【11】。因为这些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工合成细胞Science .doc 人工合成 细胞 Science doc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0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