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影像学进展.doc
《神经影像学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影像学进展.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神经影像学进展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T和MRI已经成为脑肿瘤最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一般CT可发现直径小到3mm的肿瘤。CT显示钙斑、骨骼、脂肪和液体较好,CT可同时显示脑室、脑池、硬脑膜和颅骨,而了解肿瘤和这些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定位;增强扫描有助于肿瘤显示和定性诊断。但CT在平扫一个等密度、无瘤周水肿的未引起明显占位效应的较小肿瘤时,可能漏诊。同样,CT对肿瘤定性诊断准确性也有一定限度。MRI更高的对比分辨力、多方位成像有利于肿瘤的定位诊断,多参数成像为肿瘤定性诊断提供较多信息。采用脂肪抑制和水抑制技术可判断肿瘤的脂肪和液体成分,有利于定性诊断。但MRI在判断钙化和骨质方面不及CT清楚可靠。由
2、于不少脑瘤不论在CT还是MRI上,常有相对的典型表现,多可作出诊断,但定性不像定位、定量诊断那样准确,因为常见肿瘤可出现不典型CT或MRI表现,而一些少见肿瘤甚至非肿瘤病变,又可出现类似常见肿瘤的所谓典型表现,以致难以区分。影像学对脑瘤病理性质诊断首先是判断肿瘤位置在脑内还是在脑外,进而估计肿瘤组织来源;其次依据肿瘤的边缘、轮廓、周围水肿、数目和CT密度、MRI信号特点,估计肿瘤生长方式和内部结构;再次是造影增强,依有无强化、强化程度与形式,评价肿瘤血供和血脑屏障形成或破坏情况。综合分析上述表现,进而推断肿瘤的病理性质。但常规影像学不能反映肿瘤的组织学特征,根据形态成像,不论CT或MRI,都难
3、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多层CT(16层、64层)、高强度MRI(1.5T-3.0T)的出现、各种成像序列、功能分析技术的进步,常规影像学正发生巨大变化,从单纯形态学水平深入到灌注、功能和代谢水平研究,以适应免疫组化以及脑肿瘤WHO病理学新分类的发展,并为优化手术入路、判定功能区提供帮助,从而在脑肿瘤诊断、指导治疗和疗效评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灌注成像实体肿瘤或肿瘤实体部分由肿瘤细胞、肿瘤血管和间质组成,肿瘤较小时没有肿瘤自身血管,肿瘤长大时则有血管的生成,并引起血流量、血容量和毛细血管渗透压的改变。灌注成像系快速静注对比剂,根据对比剂到达病变浓度处于高峰及廓清这一段时间内的浓度变化,了解肿瘤毛
4、细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的成像技术。CT灌注成像用碘剂,依时间和密度关系得时间-密度曲线;MRI则用Gd-DTPA依时间与信号强度得时间-信号曲线,从而获得血容量、血流量和平均通过时间等几个有价值的参数。通过测定肿瘤血容量可了解肿瘤内血管生成状态,从而帮助判断肿瘤的生长、分级等生物学特性,并估计预后。CT灌注成像常用的灌注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5、 surface area product,PS)。常规CT和MRI增强扫描虽能较好勾划脑肿瘤形态特征,并反映其血脑屏障受损情况,但不能全面定量反映肿瘤的血供特点,而CT灌注可反映肿瘤血管生成,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星胶的恶性程度。PS值有助于星胶分级,低级别星胶PS值是脑白质的15倍左右,而高级别星胶为35倍左右,故在PS图像较CBF、CBV图像明显得多,更有利于观察病变。CT灌注成像可用于脑膜瘤、良恶性星胶及转移瘤之间的鉴别诊断:1. 脑膜瘤各项灌注指标呈均匀性增高,其臂脑循环时间接近或高于上矢状窦。2. 恶性星胶为明显的不均匀性,臂脑循环时间介于动脉与上矢状窦之间,提示AVF。3. 良性星胶
6、各项灌注指标无明显变化。4. 脑转移瘤,肿瘤边缘区各项灌注指标增高。CT灌注只能反映功能性管腔化血管,因此只能近似地反映肿瘤血管生成,需结合常规影像学检查的形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对脑肿瘤作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PWI是通过特定脑区血流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对比剂引起的局部信号变化,反映局部脑血流灌注、血流量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等血流动力学相关信息。目前常用顺磁性对比剂通过毛细血管网引起周围组织局部磁场的短暂变化进行成像。PWI能鉴别脑肿瘤良恶性:1. 高级别星胶瘤周rCBV高于对侧正常脑组织。因为肿瘤浸润性生长,瘤周水肿
7、内伴有肿瘤血管生成。2. 脑转移瘤瘤周rCBV下降。肿瘤膨胀性生长,肿瘤边界以外无瘤细胞浸润,且水肿区血流量因血管外水肿压迫局部微血管而下降。3. 原发性淋巴瘤rCBV明显低于胶质母细胞瘤。4. 脑膜瘤无血脑屏障,时间-强度曲线呈速降缓升型,甚至曲线不能回到基础水平,而有血脑屏障的肿瘤对比剂多存留在血管内,曲线呈速降速升型。PWI能鉴别治疗后坏死和肿瘤复发:PWI反映的是肿瘤血管生成,伴或不伴血脑屏障破坏,因此有助于星胶术前分级。残留的肿瘤或肿瘤复发常伴随血流灌注的增加,坏死组织血流灌注下降,可据此加以鉴别。二、磁共振弥散成像这是目前在活体上测量水分子弥散运动与成像的唯一方法,包括DWI、DT
8、I和DTT。DWI常采用表现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描述组织中水分子弥散的快慢,ADC和DWI图中的信号强度通常相反;DT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基础上在6个线性方向上施加弥散敏感梯度而获取的图像,用以反映弥散各向异性;DTT是利用示踪技术在体外三维显示白质纤维的走行,即弥散示踪图。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DWI对脑肿瘤囊变与脑脓肿、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鉴别敏感。脑脓肿内含有坏死细胞碎屑、粘稠脓液,表皮样囊肿内含有角化物质及粘液等物质,粘滞性较高,弥散运动受阻,ADC值较低,DWI为高信号;
9、而脑肿瘤囊变及蛛网膜囊肿内液体成分粘滞性低,水分子弥散运动快,ADC值高,DWI为低信号。脑肿瘤ADC值主要反映肿瘤细胞排列的紧密程度,细胞核/浆比、细胞组织的粘滞程度等,这些与肿瘤病理类型相关性不大,故DWI在脑肿瘤鉴别诊断、术前分级方面价值有限,但有利于判断肿瘤侵袭情况。脑胶质瘤侵袭特点是只局限于周围脑组织侵袭,极少向远处转移。在肿瘤大块侵袭前首先是单细胞侵袭,由于肿瘤对有髓纤维高亲和力,使肿瘤能向更远范围内侵袭。肿瘤侵袭范围与瘤周水肿一致,瘤周水肿越广,肿瘤侵袭越明显,瘤周水肿是胶质瘤局部侵袭的实际范围,是肿瘤侵袭的结果,而非缺氧所致。CT瘤周低密度区是肿瘤侵袭的实际区域,可判断肿瘤的侵
10、袭范围,瘤周水肿越广,预后越差,而瘤周水肿明显处是脑胶质瘤全切除后首要复发部位;MRI瘤周水肿是指强化瘤体周围T1低信号、T2高信号区,瘤周水肿实际上包括了大量肿瘤细胞浸润,故在切除肿瘤时应在强化T1增强区域外进行扩大切除,非强化肿瘤应以T2作为切除范围;DWI是目前能在活体上进行水分子弥散测量与成像的唯一方法,有利于对肿瘤侵袭范围的判断。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DTI技术是近年来在MRI和DWI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MRI技术,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种无创显示活体组织深部结构扩散特征的分子影像学方法,1994年由Basser等首先提出并
11、进行研究。组织内水分子运动特征即弥散,测量水分子运动各向异性特征的参数主要有AI、RI和FA。其中最常用的是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FA是指水分子各向异向成分占整个弥散张量的比例,FA越大,组织的各向异性越强,组织结构排列越规律紧密。FA值在脑干主要受神经纤维的直径、密度和髓鞘化程度的影响。在神经纤维受损时FA值下降,反映了脑组织中神经纤维的完整情况,是白质纤维束是否损伤的敏感指标,能追踪正常皮层下纤维束。与常规MRI结合可反映胶质瘤组织在脑白质内分布的生物学行为,可显示肿瘤与神经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脑胶质瘤在脑内扩散、迁移途径,判定肿瘤对白
12、质纤维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区分白质纤维被推移或被侵袭、破坏,对指导胶质瘤的切除范围、肿瘤切除程度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与传统MRI技术相比较,DTI的各向异性图像不仅可清晰显示白质结构,更能从中分辨出不同神经传导束和纤维投射方向,在活体上达到既往解剖学研究中,通过髓磷脂特殊染色(碱性磷酸酶)技术在大体脑切片上显示的相似效果。DTI结合常规MRI有助于脑肿瘤的鉴别诊断:1. 胶质母细胞瘤在DTI上的范围大于MRI T2,低级别星胶两者异常信号范围基本一致。2. 脑膜瘤周围白质轻度或明显受压,FA表现正常或升高。3. 间变性脑膜瘤,肿瘤周围脑白质常被挤压浸润,FA轻度或明显下降。4. 转移瘤的瘤周水
13、肿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显著高于高级别星胶,而高级别星胶水肿周围正常脑白质Dcavg则高于转移瘤。常规MRI扫描序列无法清晰描述脑白质纤维的形态结构,而DTI技术可以直观显示胶质瘤周围的白质纤维传导束的改变,可为手术提供导航作用,避开移位的白质束,保护变形、移位的白质,以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切除受损的白质束以防止术后复发。依据DTI提供的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空间解剖关系信息,有助于在大程度切除胶质瘤病灶的同时,将手术的损伤降低到最小。Field将肿瘤影响白质纤维分成4种类型:1. 肿瘤推移白质束,白质束FA保持正常或接近正常,而
14、位置和/或方向不正常。2. 由于血管源性水肿,白质束FA值明显下降,而位置和方向正常(即在方向编码彩图上颜色正常)。3. 肿瘤浸润导致白质束、FA值明显下降,并且在方向编码彩图上颜色异常。4. 肿瘤完全破坏纤维束,在方向编码彩图上无法显示纤维束。其中1、4类型对外科医生手术治疗胶质瘤最具临床应用价值。通过DTI技术了解胶质瘤病灶对周围脑白质纤维束,尤其是重要功能神经束(如锥体束)的影响及白质纤维的完整性与肿瘤确切位置关系,对制定适宜的手术方案、判断手术切除范围有重要意义,并可预测手术风险和预后。对-级胶质瘤推移、分离相邻脑白质纤维的患者,手术时尽可能保护这些正常的白质纤维束,术后复查纤维束逐渐
15、复位,患者临床症状也获得相应改善;-级胶质瘤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患者,则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不用担心保护已受到破坏的脑白质纤维束及可能造成新的功能缺陷,术后复查已破坏的白质束无法恢复,其临床症状也未出现明显改善。尽管神经导航提供了病灶的准确位置,但不能指示脑白质内与神经纤维的毗邻关系。因此,神经导航下的手术仍然有较高的神经致残率。利用弥散张量的原理,可以很好显示白质纤维束走向和与肿瘤关系。DTI主要作用在于评价肿瘤与邻近白质纤维的空间解剖关系及白质纤维受累情况。在神经导航帮助下,fMRI与DTI联合应用,可以准确定位大脑皮层运动区和纤维束,以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减少手术损伤导致的术后功能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 影像 进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99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