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分析与诊断系统功能说明书.doc
《教学质量分析与诊断系统功能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质量分析与诊断系统功能说明书.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质量分析与诊断系统功能说明书一、基础功能:说明:基础功能是指学生考试成绩从总分到小题需要设定的分析指标。这些分析指标是最终形成完整分析诊断报告的基数。以下为具体分析指标和适用范围。1、平均分分3个维度计算平均分:单科分数、全科总分。按照用户层级分别统计上述3个维度的平均分:班级、年级(学校)、区县、地市。计算公式:表示平均分数n:表示考生人数(这里分别以班级、年级、区县、地市为单位核算各自的考生人数),:分别表示n个考试分数:表示第i个考试分数,i=1,2,n说明:每科试卷中的每一道小题仅核算得分率,不做更多的分析。2、标准差(S)分3个维度计算标准差:单科分数、全科总分。按照用户层级分别
2、统计上述3个维度的标准差:班级、年级(学校)、区县、地市。计算公式:S:表示标准差n:表示考生人数:表示第i个考试分数,i=1,2,,n:表示平均分数(这里的平均分数是分别以班级、年级、区县、地市为单位的平均分数)3、差异系数(CV)仅按照班级单位,分单科分数、全科总分计算差异系数。计算公式:CV:表示差异系数S:表示标准差(这里是上边计算出的各个班级不同的标准差):表示平均分数(指各个班级单科分数、全科总分的平均分)说明:CV9%,表示基本无分化;CV20%,表示分化严重;9%CV20%,则表示有分化迹象,应引起重视。4、考试分数分段统计分2个维度统计分数段(系统内置3分一段):单科分数、全
3、科总分。按照用户层级分别统计上述2个维度的分数段人数:班级、年级(学校)、区县、地市。(上述统计只在后台显示,不出现在前台,这些统计数据是为生成考试分数分布曲线准备的,下文有生成该曲线的方法)系统对客户出具的分数段统计为2个维度下、各层级10分一段的报表(这个是属于正常显示)。同时提供给客户按照1、2、3、5分一段的查询功能。5、考试分数的频数和频率统计以4(考试分数分段统计)中3分一段为基础,统计单科分数、全科总分的频数和频率。频数概念:指落入每个3分区间内的学生人数。频率概念:指落入每个3分区间内的学生人数与考生总人数的比值。(这里的考试总人数分别是各自层级下考生人数,即:全班、全校、全区
4、、全市考生人数)6、考试分数分布曲线概念:以各个分数段为底,画一排竖着的长方形,使每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该分数段的考试分数频率w,则该长方形的高为w/3,由此可以得到图形为考试分数分布直方图。将该图形中长方形最上边的中点画出轮廓曲线,就是:考试分数分布曲线。综合4、5、6三部分的数据可以得到按班级、年级(学校)、区县、地市分别统计的单科分数、全科总分的考试分数分布曲线。该曲线最终在系统中显示在各个层级的诊断报告中,不单独做查询功能。7、Z变换(即:线性标准分数)分2个维度计算Z值:单科分数、全科总分。该分析指标是反映单个学生的分数在团体中相对位置的最好统计量。是一个相对分数,具有相对位置的信息。
5、这里的Z值需要分别计算单个班级、年级(学校)两个维度。公式为:Z:表示线性标准分数X:表示学生单科、全科总分原始分数:表示单科、全科总分原始分数的平均分数(这里的平均分数需要分别提供班级、年级(学校)的单科、全科平均分)S:表示单科、全科总分原始分数的标准差(这里的S需要分别提供班级、年级(学校)的单科、全科标准差)说明:一个学生可以按照班级、年级分别计算出2个Z值,分别代表了该学生在班级和年级中成绩的位置,所以才需要提供班级、年级的单科、全科平均分和标准差参与计算。8、确定最低录取分数线首先需要将标准正态分布表内嵌入系统。确定最低录取分数线的步骤如下:(1) 求的全体考生全科总分的平均分数、
6、标准差S。带入公式:。(2) 根据提出的录取率P,可得不录取的概率为1-P。以1-P为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反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可求得Z值,称为正态化标准分数。(3) 由(1)中的公式可看出,已知Z、S,可求得,即,就是最低录取分数线。(4) 同理,由上述描述我们能够知道,如果高三年级参加模考,可依次由教研部门根据以往的高考情况提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高校的录取比率,参照上述计算方法,可依次得到一、二、三、四类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5) 在(4)的基础上(即:计算出各类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后),我们能够出具按学校、区县、地市层级分别统计的各类高校录取人数与比率。说明:此功能是专为高三年级准
7、备的,在所有级别的用户界面上要专门开设一个高三年级成绩分析栏目,在最高级别的用户(区县或地市级)界面该栏目下,要添加一个“分数标准设定”子栏目,用户可以在该子栏目操作界面内录入设定参数:四类高校分别录取比率(按文、理科分别设定)、各单科在四类高校录取标准下的最低分数。设定完毕后,由系统自动生成各用户层级的统计报表。(具体统计项目,有样表提供)注:由于有些学校既有理科,又有文科,所以学校的统计报表需要分别按照理、文科各出一份,再按照不分科的情况出一份。相当于文、理科各自调取自己的统计结果后再综合成一份报表。区县、地市级的统计报表只按照文、理科分别统计即可。问题:单科成绩的最低录取标准是设定比率?
8、还是设定最低分数?需要跟市教科院咨询。9、考试分数分布的检验一份比较科学的试卷下,学生考试分数分布应服从正态分布,但实际情况往往会出现正偏态分布曲线、负偏态分布曲线的情况,此处是否有必要做分析,现在尚在思考中,先提个问题备忘。10、T分数(标准分)T分数是以线性标准分数Z值为基础,进一步作线性转换的过程,是为了避免Z值为负、有小数点的不便而设立的。公式为:T:代表其他形式的线性标准分数,即T分数b:是线性转换方程的斜率,起着放缩作用,用来消除原有Z值的小数a:是线性转换方程的截距,起着平移作用,用来消除原有Z值的负值一般对标准分的b,a值做设定,b=100,a=500,公式为:,这样对单科和全
9、科总分都可以转换为标准分来排名。原始分数通过正态转化为标准分的步骤:(1) 将考生原始分数从大到小排序(2) 计算每一实际出现分数X以下的考生人数与全体人数的比值。(3) 以比值为概率P(即正态曲线下的面积),查正态分布表得到正态化标准分数,的取值范围一般在-3到+3之间。(4) 由于正态化标准分数Z有负值及小数的可能,对其再进行线性转换,即:这样可以得到单科、全科总分的正态化的T分数,其取值范围为200-800之间。11、百分等级百分等级表示考生所得分数在全体考生成绩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百分等级的计算方法:先列出各原始分数的频数分布表,然后算出低于某一分数的人数(累积频数),将此人数除以考生总
10、人数,便可得到低于该分数的人数的百分比,此百分比与100相乘所得结果即为:百分等级,符号为: 表示百分等级数表示某个学生的原始分数例如:表示某学生单科得分为87分,他在本班的百分等级为90%,即:班上有90%的学生分数不会超过他按照2个维度来分别计算的值:班级、年级(学校)需要依次计算单科分数、全科总分的值这样一个学生的单科分数、全科总分的值就会在班级和年级单位下有2组不同的数据。根据10、11的描述,系统需要做如下开发:高中阶段学生:按照班级、年级(学校)维度,对单科、全科总分依次计算出T分数(标准分),通过记录历次考试学生的T分数,来依次对学生单科、全科总分出具成绩发展态势曲线图(分为班级
11、发展曲线和年级发展曲线)。同时也按照班级、年级(学校)维度,给出每次考试学生单科、全科总分的排名数据(高中可以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照班级、年级(学校)维度,对单科、全科总分依次计算出T分数(标准分),通过记录历次考试学生的T分数,来依次对学生单科、全科总分出具成绩发展态势曲线图(分为班级发展曲线和年级发展曲线)。同样,给出每一个学生在班级、年级的单科、全科总分百分等级,不提供排名数据(这是一种变相的排名而已)。12、难度值难度值分别为:小题和试卷各自的难度值。要按照这两个项目来分别统计。(是以最高层级的参考人数做为单位计算的,即:地市级)(1)试题的难度值:公式为: (p43页):表示第
12、j题的难度n:表示全体考生人数:表示第i个考生在第j题上的得分,i=1,2,n:表示第j题的满分值注:这里的全体考生是指参与考试的最大学生数量(即:地市级)(技术人员不用关注下边2段说明文字)说明:试题的难度取值范围为:,试题的难度值大,说明考生得分率高,试题就容易;试题的难度值小,说明考生得分率低,试题就难。在同一份试卷中需要不同难度试题加以合理搭配,大部分试题的难度值应分布在0.3到0.7之间,对易题和难题的安排是少量的,试题的平均难度为0.5左右为宜。常模参照性考试目的是选拔和比较。选拔性考试,试题的平均难度值应与录取率相适应,即:当录取率为30%时,试题平均难度值可定在0.30左右,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质量 分析 诊断 系统 功能 说明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99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