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doc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胡君茹1,姜华1,张小华2(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兰州 730050;甘肃省中医院,兰州,730050)摘要 目的:综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两者合理应用提供临床依据和参考。方法:查阅近10年来有关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的国内外研究性论文和报道,对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各种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整理、综述。结果与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因其不同的抗血小板作用机制,两者联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介入治疗和脑卒中等疾病疗效确切,且长期应用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关键词 阿斯匹林 氯吡格雷 双联抗
2、血小板 临床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抗血小板治疗的标准组合。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动脉血栓事件的预防作用显著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作用。现将阿斯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同类型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 阿斯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机制 血小板活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进展的重要病理基础。一系列理化因素都可以刺激血小板活化,包括血栓素、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胶原和剪切力。抗血小板药物则通过抑制相应的酶或受体发挥药理作用。血小板上的环氧化酶(COX-1) 可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使其生成血栓素A2(TXA2) 以及前
3、列腺素,TXA2 刺激血小板的聚集并诱发血栓形成。阿司匹林与COX-1氨基酸序列第530位丝氨酸残基结合使之乙酰化,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COX-1,并阻止花生四烯酸转化成前列腺素H2,进而阻止TXA2的合成,进一步阻止了血栓的形成1,2。氯吡格雷为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它在肝脏内经过细胞色素(CYP)P450生物转化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 该活性代谢产物能选择性地、不可逆地阻断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 使与此受体相耦联的血小板糖蛋白b/a受体的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不能暴露, 从而间接地抑制了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b/a受体的结合, 使血小板不能进一步相互聚集3,4。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代
4、谢过程中的环氧化酶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氯吡格雷能选择性及特异性干扰ADP介导的血小板的活化,研究证实,阿司匹林不改变氯吡格雷对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但氯吡格雷增强了阿司匹林对胶原诱导血小板聚主管药师。研究方向:医院药学。电话:0931-2687224。E-mail:hujunru726集的作用效果,二者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5。2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2.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AC
5、S 三种不同的临床状态。ACS发病急、变化快,如果临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极易引发严重的心脏不良事件。目前早期保守治疗仍然是其主要的治疗策略。抗血小板治疗在ACS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的代表均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Yusuf 等的CURE研究6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包括了6155例年龄65岁的ACS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 75325 mgd-1) 的基础上接受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维持量75mgd-1)或安慰剂治疗,持续312个月,两组比较结果显示氯吡格雷联用组获益明显高于阿司匹林单用组,在UAP和NSTEMI的患者中应用氯吡格雷
6、可减少心脏病发作、脑卒中和心血管病死亡的风险达14%(P =0.00009)。下面分别介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UAP和MI的临床应用情况。2.1.1 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有效地治疗,极易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收缩,进一步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闭塞。其血栓成分是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色血栓。有效抗缺血、抗血栓(抗血小板的抗凝)及稳定斑块治疗对UAP控制,防止病变进展有重要意义。Gerschutz7研究显示UAP患者联合使用氯吡格
7、雷和阿司匹林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相比,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及缺血性卒中等缺血事件的危险率下降20%。陈力等8将10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1,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d-1,连续给药14d。治疗后证实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平均发作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有改善者占87.5%,与对照组(6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事件发生,均未见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黄建雄等9将100例UAP患者随
8、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300mgd-1,3d 后改为100mgd-1,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首剂负荷剂量300mg,之后改为75mgd-1, 两组均治疗6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显效34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2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2.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复发、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安全性高。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其有效性已得
9、到循证医学的证实10,11,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2.1.2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致部分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其病理基础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少数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和(或)冠状动脉痉挛所致,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血管阻塞。血小板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抗血栓治疗已不仅仅是控制凝血酶的生成及其活性,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血栓的基石。大量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证实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用是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的抗血小板药物12。张攀等13研究了氯吡格雷联合阿斯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
10、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300mg,即刻嚼服,2d后300mgd-1,口服,3d后100mgd-1,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即刻嚼服氯吡格雷300mg,2d后75mgd-1,口服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90d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指标的变化两组间则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优于单纯应用阿司匹林,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11、和远期疗效,对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尤其适用。类似的研究14,15也证实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2.2 介入治疗 2.2.1 冠心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以损伤或撕裂血管内膜为代价的治疗措施。斑块表面的内皮损伤、斑块形成溃疡或发生破裂是激活血小板促发血栓形成的基础。内膜损伤、斑块内具有高度致凝作用的脂质释放和暴露可激活血小板, 导致血栓形成 。支架置入除有同样的球囊损伤之外, 支架本身的异物刺激也能活化血小板, 引起血栓形成。故需在围手术期和手术治疗后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苏海明16将126例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
12、例。观察组PCI术前6h即给予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600mg口服,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00mgd-1(4周后改为100mgd-1)和氯吡格雷75mgd-1(裸支架3个月,药物洗脱支架9-12个月),对照组将氯吡格雷换为噻氯匹定(与氯吡格雷同属于阻碍ADP介导的抗血小板药)250mg, 其余同。结果观察组患者服药后12h及24h血小板聚集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能减少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防止血栓形成,且能降低血管径路并发症和出血, 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与另一类抗血小板药物噻氯
13、匹啶联用, 氯吡格雷吸收迅速, 2h即可发挥抗血小板集凝作用,5d达最大效应,半衰期为8h, 75mg的抗血小板集凝作用与0.5g 噻氯匹定相当16。章祎17将行冠脉支架术的12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和阿司匹林单用组,结果主要心血管事件和靶血管再通事件发生率,联合用药组(3.18%,1.59%)较阿司匹林(16.13%,12.90%)低,差异显著(P0.05), 两组抗血小板副作用( 出血、皮疹、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冠脉支架术后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8个月安全、有效,可减少冠脉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加。PCI-
14、CURE18通过随机双盲方法研究了PCI术后长期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氯吡格雷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下降31%,提示PCI术前短期、术后长期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有益的,本研究发现,PCI术后18个月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可持续、有效地防止部分患者支架阻塞,降低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及缺血事件的发生率。Mehta等19的研究表明,对接收PCI的患者,阿司匹林与高剂量氯吡格雷联用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对于接受支架特别是药物洗脱支架(DES)的PCI患者,DES可明显降低PCI术后的再狭窄发生率,明显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长期预后。而术后处置,特别
15、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T)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避免过早或随意停用DAT,是此类患者的防护重点20。2007年ACC/AHA/SCA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建议: 所有置入DES的PCI患者应进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至少持续使用12个月,并可以考虑术后12个月继续服用氯吡格雷21。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已经成为支架置入术后抗血栓治疗的标准方案,不良反应较少, 已经在临床推广使用。2.2.2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为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术后出现的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临床处理棘手。CAS后再狭窄的原因与支架本身刺激血小板在支架表面
16、聚集形成血栓及平滑肌细胞发生迁移,使新生内膜增生、血管壁重构有关,主要机制为新生内膜增生、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动脉损伤、弹性回缩与组织挤压。其他影响因素还取决于支架种类、患者的基础疾病、支架置入前血管狭窄程度及支架置入后残留狭窄程度。故应用药物抑制血管内膜过度增生或改善新生内膜形成及血管重塑过程可有效干预再狭窄22,23。Mehta等24试验发现,CAS术后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如心肌梗死、卒中、心血管死亡) 较单用阿司匹林组降低20%。2.3 脑血管疾病2.3.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血管功能障碍所致一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未经治疗的TI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阿司匹林 联合 氯吡格雷抗 血小板 治疗 临床 研究进展 doc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99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