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及其防制.doc
《猪瘟及其防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瘟及其防制.doc(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猪瘟及其防制2第一章 概述2第二章 猪瘟的流行病学6第一节 猪瘟的发生与传播7一、猪瘟的发生7二、猪瘟的持续性感染8第二节 近来猪瘟的流行病学新特点10一、流行范围广10二、散发流行11三、发病猪的年龄小11四、病情较温和11五、持续性感染12六、能发生胎盘感染和免疫耐受13七、免疫力低下13八、混合感染和并发症多14第三节 猪瘟发生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14一、遗传变异本底15二、优势流行毒株15三、多态性分布16四、中国猪瘟的传播源16五、流行态势17六、传播途径17七、遗传变异与致病和免疫的关系17第四节 导致目前猪瘟频发的原因分析18一、生猪和猪制品流通频繁18二、疫苗质量问题较多19三、
2、免疫程序不合理20四、其他免疫抑制疫病的影响21第四章 猪瘟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22第一节 猪瘟的发病机制22一、猪瘟病毒感染对外周血细胞亚群的影响24二、猪瘟病毒诱导白细胞减少的机制24三、猪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25四、单核细胞在猪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26第二节 猪瘟的临床症状28一、最急性型的临床症状28二、急性型的临床症状29第三节 病理变化32第五章 猪瘟的诊断33第六章 防治措施38猪瘟及其防制第一章 概述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小血管理壁变性,全身泛发性小点状出血及脾梗死。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低毒力毒株引起
3、的感染,成猪不表现临床症状,可能不被察觉,而对胎儿和仔猪可引起感染和发病。本病首先由salmon和smith(1885)将猪瘟和猪巴氏杆菌病区分为两种独立的疾病,认为前者的病原为猪霍乱沙门氏杆菌。猪瘟和猪巴氏杆菌病常以混合感染的方式发生。由于这样的混合感染很多,silberschmidt和voges又认为这两种病的病原是相同的;而bang,schutz,jensen和preisz则仍同意salmon和smith原来的意见。自从证实猪瘟的病原是一种病毒,而猪霍乱沙门氏杆菌乃第发生猪瘟以后才侵入体内而引起的次发性感染,因而对猪瘟病原学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猪瘟病原的这种看法迅速被hutyra,
4、英国农业部兽医实验室,所证实,同时又认识到,引起猪瘟继发格鲁布性肺炎是猪巴氏杆菌在起作用。另一方面,由于glasser以及dammann才stedefeder的研究,又证实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猪巴氏杆菌都能独自引起与猪瘟不同的疾病。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公认的概念:猪瘟的病原是一种病毒,在该病的演变中,猪霍乱沙门杆菌和猪巴氏杆菌可能参加成为次发性病原;这两种病原与可以不与猪瘟病毒联合而分别引起独立的传染病,即仔猪副伤寒和猪巴氏杆菌病。猪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初由uhlenhuth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详细的研究。Dorset和他的同事(1908)在美国、uhlenhuth与他的同事在德国和hutyra与kou
5、es在匈牙利所创造的免疫血清,以及免疫血清与病毒同时预防接种法,在预防猪瘟的实践中取得了优良的效果。近来猪瘟的预防接种已被其他方法所代替。猪瘟是一种世界性具有重要意义的疾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流行广泛,发病率、死亡率高,危害极大。国际兽医局将猪瘟(Hog cholera HC)列为15种A类法定传染病之一。A类疫病包括能超越国界迅速传播、能引起严惩的社会及经济或公共卫生后果,并对动物用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千百万重大影响的疫病。这些疫病包括: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病、牛瘟、小反刍兽疫、牛传染笥胸膜肺炎、结节性皮肤病、裂谷热、蓝病、绵羊痘和山羊痘、非洲马瘟、非洲猪瘟、古典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和
6、新城疫。其中的古典猪即现在所讲的猪瘟(HC)。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1910年在东非首次发现,在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上与猪瘟很相似,但其病原体在理化特性和血清学状上与猪瘟病毒完全不同,为区别起见,称为非洲猪瘟。我国目前尚没有发生非洲猪瘟的报道。我国亦将猪瘟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治疫法释义中定义为:一类疾病是指对人畜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措施的动物疫病。其有两层含义:一是这类疫病对畜牧业将会造成严重损失,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还将严重影响动物产品的对外贸易,有的疫病还将严重危害人的健康。二是对这类疫病必须采取紧急
7、、严厉的控制措施。首先要实施按计划免疫制度,进行强制免疫,确保免疫质量与免疫密度,防制该疫病的发生与传播。对于已经存在的动物疫病,要采取紧急、严厉的防制措施,诸如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以达到控制和扑灭该疫病的目的。由于猪瘟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促使很多国家制定和执行猪瘟的防制和根除计划,这类措施并在欧美20多个国家取得成功。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近几年来仍发生猪瘟的国家有近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较严重的国家有: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荷兰、英国、瑞士、比利时、瑞典。这几个国家恰恰是原已宣布消灭猪瘟、而近几年又复发的国家。例如,荷兰19
8、971998年间,由于精液污染了猪瘟病毒而引起猪瘟暴发流行,经济损失达20亿美元。近几年,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进行,许多养猪业发达的欧洲国家为能使其猪肉制品顺畅销售,无不为扑灭猪瘟而竭尽全力。其主要措施是:一旦发现疑似猪瘟的病猪立即扑杀。由英国农渔食品部发布的1997年一季度欧洲国家猪瘟流行情况综合报告披露: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8国在些期间共发生猪瘟150次,实际死亡病猪902头,因而处理了19.7万头猪。近期荷兰、比利时等国家进一步采取对新、老疫区的猪实行全部扑杀的方法(扑杀近1000万头),以达到全境净疫的目的。我国是世界上养猪最多的国家,历来十分重视猪病的防制和研究。在猪病中
9、,猪瘟是危害最大,最受重视的一种传染病。新中国成立初期,何正礼、方时杰等选用抗原性优良的石门系毒株研制成的猪瘟结晶紫疫苗对猪进行预防接种,预防效果明显,广泛应用后对控制当时猪瘟的流行曾起过一定作用。1956年周泰冲、袁庆志等研制成功的中国系(C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证明有高度安全性和优良的免疫原性,且无残毒,毒力不返强,自1957年起,除在我国广泛应用外,并已推广到欧亚很多国家,使用权这些国家控制或消灭了猪瘟。该疫苗被公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比较理想的猪瘟疫苗,这是我国兽医科学工作的一大杰出贡献。我国在猪瘟免疫程序、免疫诊断、免疫监测以及猪瘟的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是猪瘟流行严重
10、的国家之一。全国每年因各种疾病死亡的生猪占饲养总数的10%,其中的1/32/3是由猪瘟致死的,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资源的浪费。我国是农业大国,双是人口大国,养猪业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吃肉问题,控制猪瘟的危害,对我国养猪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渐提高,该病在我国的流行,将会成为我国的猪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障碍之一。近几年来,我国的猪瘟疫情又有增加的趋势。在国际兽医局2001年世界猪瘟流行公报中报道,中国内地2000年12月到2001年7月,有17个省、区先后发生猪瘟共32次,香港特区(2001年4月)、中国台湾(2001年810月)均多次发
11、生猪瘟,发生面之广、发生数量之多、造成的损失之大是近年中少有的。所以猪瘟仍然是严重威胁我国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目前在各国猪瘟的流行情况中,除典型的病例外,其流行和发病的特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世界性的。如20世纪60年代英国扑灭猪瘟过程中,就已证明大部分该病的病例属于温和型或隐性感染;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也发现猪瘟的流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多年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的猪瘟防制措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有效地控制了该病在我国的暴发和大流行,使用权流行形式转变为地区性散发流行,疫点显著减少,多局限于所谓“猪瘟不稳定地区”,病程也多由急性变为慢性过程。猪瘟的临床症状亦由典型的变为
12、非典型的温和型,病情显著减轻,发病率不高,疫势较缓和,死亡率减低,仔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较轻或可耐过,病理变化不特征。由于病原毒力降低,出现了持续感染(亚临床隐性感染)、胎盘垂直感染(仔猪先天感染)、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及新生仔猪的免疫耐受等许多新情况。这些带毒病猪的存在,成为猪瘟发生的祸根,尤其是亚临床感染猪,依靠常规方法很难确诊并剔除,从而给猪瘟的防制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在出现这些现象的地区和猪场,往往还伴随着多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失败。第二章 猪瘟的流行病学猪瘟在自然条件下,仅猪(包括野猪)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易感性差别不大。一般认出为,优良纯种猪
13、和改良猪以及仔猪易感性较强。人工可使异种动物感染,其体内可在一定时期内保毒,在临床上不表现症状。以1010毫升猪瘟病毒接种黄牛、以510毫升猪瘟病毒接种绵羊和山羊后,其病毒在被接种动物体内存活23周,血毒对猪及具有传染性。病毒在兔体内可连续传代,经多次连续传代后,可适应兔体生存和复制,并能引起兔体瘟升高,产生定型热反应。经兔传代后,猪瘟病毒对猪的毒力明显减弱,已不能使猪发病,却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如我国的猪瘟兔化弱毒株(C株),已用其作为制造疫苗的种毒。第一节 猪瘟的发生与传播一、猪瘟的发生猪瘟的传染源主要来自病猪,病后带毒猪、潜伏期带毒猪和隐性感染猪均可成为传染源。急生型病猪全身各个器官和
14、组织均含有病毒,只是含毒量的高低不同。以脾脏和淋巴结含毒量最高,其次是血液和肝脏。病毒随口、鼻、眼分泌物和粪尿等排出体外而散播。有的猪感染后2448小时 ,在未出现症状前就能排毒。有的猪病愈后56周仍可带毒和排毒。排毒和带毒时间的长短,因毒株毒力的强弱和病程的长短而有所不同。感染强毒株的猪,在1020天内向体外大量排毒。新生仔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后,则以短期排毒为特征。慢性感染猪则能不断地排毒或间歇排毒,直至死亡。上述各类猪所散播的大量病毒,为断地污染周围环境,是导致猪瘟持续发生的主要原因。屠宰病猪的血液、脏器、肌肉和废料、废水不经灭毒处理,也可大量散播病毒,造成猪瘟的发生流行。被污染的饲料、饮水
15、、运输工具以及管理人员服装也都可以成为传播本病的媒介。易感猪是要是经消化道、呼吸道粘膜和眼结膜感染,也可经破伤皮肤引起感染。猪在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食物之后,病毒经口腔粘膜或经外伤直接进入组织,引起感染。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后,其本身不表现临床症状,而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猪的持续感染。所报道,猪瘟病毒的持续感染属于慢性病毒感染型,些型感染是通过病毒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的机制。进而导致对新宿主的长期连续性感染或间断性感染。患持续感染的仔猪,在出生后的头几周与非感染的同窝仔猪相比,在外表上无差异,但可以将病毒传给同窝非感染仔猪。这种猪在流行病学上更具有危险性。二、猪瘟的持续性感染猪瘟的持
16、续性感染是由于低毒力猪瘟病毒胎盘感染胎儿,称生前或先天感染,这是造成猪瘟持续感染的主要方式,生后发生持续感染的只是次要部分。发生持续感染的因素不二:一是病原因素。低毒力毒株(特别是从外分离到的自然弱毒株)与疫苗株不同,对怀孕母猪具有感染力,母猪可保持不显现症状的状态,但对胚胎和胎儿具有致病力,并可导致死亡。二是母猪因素。母猪缺乏对低毒力毒株的抗感染力,不能阻止病毒进入循环系统,而转入胎盘,或是母猪血清中的抗体不足以完全中和病毒。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株病毒后,可经胎盘感染胚胎和胎儿,在分娩时,可散布大量病毒,存活的先天感染的仔猪,可长期带毒,有的终生保持高水平病毒血症,成为病毒的持续散播源。这种持
17、续的先天性感染对猪瘟的流行病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Liess用低毒力的野毒株给妊娠40日龄、70日龄和90日龄的母猪滴鼻感染,结果引起母猪繁殖障碍。40日龄感染者发生死胎、木乃伊胎和流产;70日龄感染者所生的仔猪约有45%带毒,出生后出现先天性震颤,多于1周死亡;90日龄感染者仔猪生后可存活211个月,猪无明显症状,此种感染猪终身带毒、散毒,为猪瘟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有这些猪存在,即可形成猪瘟常发地区或常猪场。猪瘟常发地区带毒猪的存在,是猪瘟不能扑灭和扑灭之后再次暴发的重要原因。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然而也受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春、秋两季发生较为严重。易感猪群初次受到猪瘟
18、病毒侵袭时,常引起急性暴发,先是1头或几头发病,呈最急性经过,突然死亡。断之病猪不断增加,13周达到流行高峰多数病猪呈急性经过和死亡。引后逐渐趋向低潮,病猪多呈亚急性经过或转为慢性。病的后期常继发沙门氏菌和巴氏杆菌感染,加剧猪瘟病程。如无继发感染的,则少数慢性病猪经1个月左右死亡或恢复,流行终止。猪群引直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暴发猪瘟最常见的原因,病毒可通过猪肉和猪制品传播到远方。未经煮沸消毒的含毒残羹、泔水是重要的感染媒介。人和其他动物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猪瘟病毒可在野猪群中形成感染循环,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形成对家猪的严重威胁。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宣布消灭猪瘟的国家中,在没有查清(或已查清)引进传染
19、源和传播媒介的情况下,猪群中又突然暴发猪瘟的流行。如日本在普遍应用其所研制的GPE疫苗之后,于1975年宣布消灭了猪瘟,但在8年后的1983年又是在11个道(相当于我国的省)、县发生了猪瘟流行。其后又有意大利、德国、英国、比利时、法国、荷兰等一些国家也相继再次暴发了猪瘟。近年来由于认真贯彻诊断、检疫和普遍进行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后,猪群已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大面积暴发流行的情况已不多见。世界各地发生的某些流行中,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低,症状和病理变化典型的猪瘟已不多见,出现一些非典型猪瘟,而经实验室检查证实仍为猪瘟。因此,在猪瘟的流行病学方面出现几个值得注意的新问题。这是些问题是:1、猪源细胞苗及
20、自然弱毒株可能成为猪瘟的传播因素。2、怀孕母猪感染后带毒,不仅影响胎儿,而且可传播该病。3、带毒母猪所后仔猪发生持续性感染时,有可能成为猪瘟病毒新的储存宿主,长期带毒、排毒。4、出现越来越多的慢性感染型病例,成为不可忽视的流行病学问题。第二节 近来猪瘟的流行病学新特点一、 流行范围广解放军军需大学涂长春研究员等利用PCR技术分析了110个猪瘟流行毒株的基因变异情况。这110个野毒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覆盖了98%的国土面积,获得的数据足以代表整个中国。从僵和地都能收集到病料的本身就证明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猪瘟流行。流行范围如此广的重要原因,是生猪及猪产品的频繁运输和市场交易,以及缺乏
21、有效的运输与市场检疫。调查中50%(24/48)发病猪场的猪瘟是由新购入的猪发病引起的。二、散发流行由于实施大范围的免疫接种,近年猪瘟没有大范围地暴发流行,而是呈散发流行,发端正范围较小,强度较轻。由于这种散发流行见于全国各地,所以损失仍然十分严重。发病无季节性,主要取决于猪多年的免疫状态与猪的饲养管理水平。三、发病猪的年龄小发病猪多为3月龄以下,79%的猪场的发病猪在90日龄以下,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多见,而育肥猪种猪很少发病。四、病情较温和临床非典型已是我国猪瘟常见的病型。在所调查的16省、市、区的48个猪瘟发病猪场中,30个场在临床与病理解剖上不够典型,发病率与死亡率显
22、著降低,病程明显延长。死亡率高、病程短的猪瘟比较少见。种猪的持续性感染和初生仔猪的先天感染可能比较普遍,这种类型的病猪往往外表健康,所以是引起猪瘟流行的最危险传染源。五、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敢称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是繁殖母猪发重型猪瘟感染的一种主要方式。被感染的母猪由于具有一定的免疫力,通常不表现明显的发病症状,但是却不断地向外排毒或通过 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这些感染母猪往往被子忽视而成为最主要的传染来源,其所产仔猪往往发生胎盘感染或产生免疫耐受,当遇到环境条件变化,如母源抗体水泄不通降低、饲养管理不善(密度过高、通风不良和气温骤变等)、长途运输等刺激,均可引发该病。猪场内其他仔猪因母源抗体
23、水平降低,也可感染母猪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毒而发病。这是目前一些规模猪场猪瘟自发传染的主要原因。此外,持续感染还可造成妊娠母猪的带毒综合征,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和产弱仔等繁殖障碍类疾病。据调查的24个自繁自养的猪场中,12个猪场仔猪的发病年龄在10日龄内,其中10个猪场出现繁殖障碍,产出病仔猪,或仔猪出生后3日内发病。这些猪场还常见断奶前后的仔猪(1560日龄)发病,但是未见成年猪发病。这些情况说明持续性感染可能普遍存在。最近农业部中监所王在时研究员等国内首次建立了猪瘟持续性感染的动物模型。六、能发生胎盘感染和免疫耐受这是目前仔猪发生猪瘟的一个重要原因。妊娠期间胎儿通过胎盘感染了来自母体的猪
24、瘟病毒而发生先天感染,这引起先天感染胎儿出生后可死于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俗称“抖抖病”),有的因先天感染产生了免疫耐受而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是对日后的疫苗接种却不产生免疫应答,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可引发猪瘟。此外,不发病的感染仔猪也可能向外办排毒而成为传染源。七、免疫力低下调查发现,80%以上的猪群均注射过兔化弱毒疫苗(在调查的48个猪瘟流行猪场中,未注射过猪瘟疫苗的只有3个,4个发病猪场免疫情况不详,其余41个场均注射过猪瘟疫苗),说明养猪业主十分重视猪瘟的防疫注射。但免疫剂量与免疫程序因猪场不同而不同,不过免疫力低下却是普遍存在的。免疫猪场猪瘟时有发生,这就是所谓的“免疫失败”现象。我们调查的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猪瘟 及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98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