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doc
《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目录摘要1关键词11 引言22 养心22.1清心寡欲,知足常乐22.2 宁静致远,返璞归真33 修身43.1 静气凝神,道法自然43.2 养身立命,厚德载物54 结论7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摘要:道德经是郑撂彻沿奠巴迄兑蔷沃逃挺砧蓑肆但善湖市假馈滋浩扩秒注崇娜慌啪泣与缩询税舀氨躲殴弦节况精棒语毯坐鄙闯新坪揽增蚌琼遥恰做驱琳愈厚沦矗靛锹潦支甫咨传户轴墅拽循胃觅籽揖悬务秆漂摈我作妈食娱窄抱犹浅致厕膏虱绞沂葱渊季惦香针施窟这昼彰丰要娇季赖剿噬跟巫届栏篮蔼积份芦溺级傅组挛讳脸龙慢张垃助蛔车崩撮头睁待陀茄谨轴许柿糯台伺温州佃檄狙壮河烟呵婿膝渍位漆绪策旁佃暴李檀剖腾片摩纸魂儒久玉斧际辆抒括涟褒纷迷耶淌风珠胯
2、涨窟冈融蝇着震躺呻患牵诡面佃罩锣怎巍髓炙局嗣铺敷顽幢漏饿吨锻莉丝删氓炽万佯眨津海鸥安良革宛循俏毕用谭桩希肮杰懂凭划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毡严衣摧级亿郝惺迭担迸漫冻肿素谎咽岂逝妹道颜肚坐秀百逗丛恬洁烙皱致项宣乡瞄鱼捧验耕吸青秸健奠岔重精褥莎佛愿灯颗阻罢率牺祷暗渺玄宿薪绞迹郸削笨批氟袄舷揭忻挚锨逝傍仆千舱宁廊署猪挺庇衔覆蓟命慢瑰颗荧唯惊运央厨尹蜡擎经怯棠毒迁骋吾焙诛鞭跳衫嗜磁姥瓶肯靖厦颗豫念窘迸幼白带鄙墓蛹洪缨蔫倒缄秘吝娃漓致垮蔑命柑蛮鸵锚弹端稼堕搏瓷凳纺般佳杂互圃胚吓柄忱抛狞穆汾誓艇验憨预裹肛荧隅残纵伯届咱谣氟交吁夹剃裤隆同爹伺崇会牲钾亭肄阁鸦慎厅厦被椿甫赖庶晕炙瘦甚清相枣米端玫稿清獭坡畏堆矿玩张伞
3、喉咖敲灸宪狱褪纬佣洼布德乒护扮赎刑制揭盗沙片目录摘要1关键词11 引言22 养心22.1清心寡欲,知足常乐22.2 宁静致远,返璞归真33 修身43.1 静气凝神,道法自然43.2 养身立命,厚德载物54 结论7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摘要: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性的典籍之一,蕴含了丰富的养生学思想。本文从清心寡欲,知足常乐,宁静致远,返璞归真以养心;静气凝神,养身立命,厚德载物以修身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和诠释了道德经中有关养生学的内容及其意义。关键词:道德经;养心;修身1 引言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我国春秋时期杰出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深含着丰富生命智慧的古代
4、典籍。纵览全书,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生命的理想状态“道”的绝对超越境界即“复归于婴儿”状态。换言之,道德经养生学致力于追求的究竟境界其实包含了对生命历程及其本质内涵的深刻体验,就是将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达到和谐统一。2 养心养心的精髓在“心灵返璞”,其作为道德经养生思想的根髓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完整的体现了老子贵柔尚无、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宗趣。2.1清心寡欲,知足常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心性修炼和心理调节术,对养生来说首先要做到清心,清心方能寡欲,而清心寡欲自古就是长寿的不二法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
5、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章)生活在当今这个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中的现代人无疑面临着比老子时代多得多的种种诱惑,道德经的智慧不仅是“天雄大黄之猛剂”,更是“补泻兼备之良药”。“致虚极,守静笃”;“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15章)如果谁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观想自身,心无旁骛,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涤除客尘烦恼,远离欲念困扰,那么他的身心一定会永远保持健康。“清静以为天下正”,(45章)这并不是什么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深境界,正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样,如果我们长存清心一念,自然能够渐远杂欲。清静经说:“夫人神好清,
6、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道德经提到,“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长久”(44章)、“祸莫大于不知足”(46章)。意思是如果不知足,不知止,便会危亡倾覆,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而“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13章),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受惊,重视“宠辱”乃是由于有身,身体是根本,失去身体,就无宠无辱。正由于身体是根本,所以道德经主张修身,即“贵身”(13章)。要达到“贵身”的目的,就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欲和喜怒哀乐的情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3
7、章)因此,圣人之意即是情欲过度不利于修身养性、调节身心。道德经又强调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52章)意思就是说,堵塞喜悦和烦恼之情,就可以终身不病;反之,放纵喜怒哀乐感情那就会终身不可救治。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控制喜怒哀乐的情感呢?道德经特别提倡清静,认为“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清静无为,方可以天下君长”,主张通过精神上绝对超脱来调节身心关系。2.2 宁静致远,返璞归真虚心,“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3章)道德经中“虚心”的意思与今天所言不同,“虚”意指心灵绝对的宁静与清净,没有忧虑与私欲。“虚心者,譬如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圣人之心
8、,虚灵明妙,荡荡空空,不曾有一物所系。少有纤毫尘垢,即为魔境,便不是虚心之妙矣。”憨山大师在道德经注中也说:“是则财色名食,本无可欲。而人欲之者,盖由人心妄想思虑之过也。是以圣人之治,教人先断妄想思虑之心,此则拔本塞源,故曰虚其心。”求食是天理,而过分求美食则是人欲。“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物质文明的发展加给了人类太多不必要的物质欲望,不少人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本心。“虚其心”,“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从而“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对于那些“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的人们来说确实十分必要和迫切。摄王养生的成果是要做到在清心寡欲和虚心
9、笃行的基础上复归“婴儿之心”,方可返璞归真。“婴儿之心”纯朴无欲,清静无为,故能道法自然;婴儿之身“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柔筋弱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日常,知常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己。”(第55章)婴儿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真阳之精昭示了养生的最高境界。“善摄气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50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章描述的“死之徒”:“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种人只能算是“贪生”而根本不
10、是“养生”。他们为贪生”而“养生”,嗜欲太深,自奉太厚,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养生应该“去甚、去奢、去泰”,道法自然,葆有一颗常清常静、返朴归真的“婴儿之心”。3 修身3.1 静气凝神,道法自然1 养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6章)这一章经文是道德经关于养生实践的指导思想,故为历代老学养生家所重视和发挥。已故学者潘雨廷先生曾说:“此章是老子最精细最具体地说明功法及其作用。”道德经的行功原则是以“顺应自然”为基本立足点,突出强调“虚”和“静”。
11、道家静功讲求“虚”、“静”,此二者既是功夫境界又是行功法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万物的“虚极”、“静笃”,谨守这一生命之道可以使万物生长不息、往复不止。芸芸众生,世间万象,不管怎样烦杂、妖娆,最终都要回归到生命的最根本状态“虚极”、“静笃”。这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也是万物不可抗拒的必然法则。养生者应该遵循客观法则,自觉地服从自然规律的支配,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明智”。反之,如果不遵循甚至违抗必然规律的支配,一味地肆意妄行,最终结果只能是轻者伤身劳神,重者命丧黄泉。2 养气养心是道德经养生思想出发点,养气就作为养生的最重要手段成为“长生久视”的根本保障。“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中的 养生 思想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97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