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人性学说.doc
《如何分析人性学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分析人性学说.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分析人性学说 人性问题是中国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问题。自孟荀以来,汉唐宋明的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关于人性的学说,纷纭错综,争论不休。这些关于人性的学说的实际意义何在? 各种不同的人性学说应如何评价?关于人性学说的是非真妄应如何判断?这些都是研究伦理学史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所谓人性的意义 首先应该正确理解各派思想家所谓“性”的意义。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性” 的界说的是告子。(据墨子、孟子的记载,告子是墨子的晚辈,而长于孟子)。孟子书中记载告子的言论说:“生之谓性。”又说,“食色性也。”(1)生而具有 的叫做性,性的内容就是食色。 与告子“生之谓性”之说意义相近的还有: 荀子:“生之
2、所以然者谓之性。”(2) 又:“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3) 董仲舒:“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4) 刘向:“性,生而然者也。”(5) 告子“生之谓性”之说,简而未明。荀子所谓“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意较明确,性即是生而具有、不待学习的活动。这个意义的性,用现代的名词说,即是本能。 孟子不同意告子“生之谓性”之说,孟子告子上记载孟子与告子的辩论云: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 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孟子强调了“人之性”与“犬之性”、“牛
3、之性”的区别。又强调人与人是同类。他说: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 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焉。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 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6) 一方面,“圣人与我同类者”;另一方面,“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孟子主要是从 “类”来论“性”。孟子以圣人为人类的最高典型,认为
4、圣人的思想感情为“心之所同然。”但是,口有同耆,耳有同听,目有同美,为何独以“心之所同然”为性呢?孟子 解释说: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7) 又说: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8) 感官欲望的满足,道德修养的提高,都既须主观的努力,又受客观的限制。但是,感性的满足主要依赖于客观的条件,所以不谓之性;道德的提高主要依靠主观的努力,这才是性的内涵。可以说,孟
5、子以人伦道德的自觉能动性为人性。 孟子所谓性主要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9)又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10)保持发展“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有待于教育。这“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是否 生而具有的呢?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11) 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就是生而具有的了。虽然如此,而孟子论恻隐之心的主要论证却不是从孩提之童来立论的。他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令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
6、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12) 这“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人应不是孩提之童,而是成年人。由此可见,孟子论性,主要是从“人皆有之”立论,主要是指“异于禽兽”的人类共性。 孟子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荀子则讲“人之所以为人者”,他说: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 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
7、,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13) 荀子虽然肯定“人之所以为人者”,但不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是性。他认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生而有”的,是“无待而然”的,即是性的内容;而“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于“有辨”,即有“父子之亲”、“男女之别” ,这都不是“无待而然”。荀子所谓“人之所以为人者”与孟子所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意义相近,但孟子认为这是性,而荀子认为这不是性,则彼此不同了。 韩愈论性云:“性也者,与生俱生也。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14)以“与生俱生”为性的界说,同于告子;而以仁礼信义智为性的内容,又近于孟子。 王安
8、石反对韩愈“以仁义礼智信五者谓之性”,他说: 性者有生之大本也。夫太极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极也。性者五常之太极也,而五常不可以谓之性,此吾所以异于韩子。(15) 王安石所谓“有生之大本”,意指生活的内在基础,这是王安石关于性的界说。 程颐提出所谓:“极本穷源之性”,他说:“若乃孟子之言善者,乃极本穷源之性。” (16)他认为这性就是理,他说:“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以能明性也。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17)这理的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他说: 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则为仁义礼智信以名之,以其施之不同也,故为五者以别之,合而言之皆道,别而言之亦皆道也。舍此而行,是悖其性也,
9、是悖其道也。而世人皆言性也道也与五者异,其亦弗学与?其亦未体其性也与?其亦不知道之所存与?(18 ) 程颐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认为性即是理,即认为性不但是“有生之大本”,而且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根源。所谓“世人皆言性也道也与五者异”,是对于王安石的批评。 孟子所谓性主要是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而程颐所谓“极本穷源之性”则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实与孟子不同。程门后学胡宏说:“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也。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19)于是所谓性者不但是一个伦理学的范畴,而且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了。 朱熹继承程颐,提出关于性的比较明确的界说,他说:“性者,人生所禀之天理也。” (20)又说:“性者,人
10、之所得于天之理也。”(21)他更较详细地解释说: 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22) 在天则为“理”,在人则为“五常之德”,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也就是程颐所谓“极本穷源之性”的内涵。程、朱把人类本性与作为世界本原的“理”等同起来。 王夫之接受了“性即理”的命题而加以改造,提出“性者生之理也”的命题,他说: 盖性者生之理也。均是人也,则此与生俱有之理,未尝或异;故仁义礼智之理,下愚所不能灭,而声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废,俱可谓之为性。(23) 又说: 天以其阴阳五行之气生人,理即寓焉而凝之为性
11、。故有声色臭味以厚其生,有仁义礼智以正其德,莫非理之所宜。(24) 王夫之肯定“仁义礼智”是性,但认为“声色臭味之欲”也是性。所谓“性者生之理也 ”,即认为性是人类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王夫之承认性是“与生俱有”的,但坚决否认本性不变的观点,强调性是不断改变的,他说: 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二气之运,五行之实,始以为胎孕,后以为长养,取精用物,一受于天产地产之精英,无以异也。形日以养,气日以滋,理日以成。 形受以为器,气受以为充,理受以为德。性也者,岂一受成型,不受损益也哉?(25 ) 初生即有的属性固然是性,后来养成的属性也是性。这实际上是对于所谓“生之谓性” 的否定。 戴震论性,
12、强调人与禽兽的不同,基本上又回到孟子。戴氏说: 性者,分于阴阳五行以为血气心知,品物区以别焉,举凡既生以后所有之事,所具之能,所全之德,咸以是为其本。气化生人生物以后,各以类滋生久矣,然类之区别,千古如是也。(26) 又说: 人以有礼义,异于禽兽,实人之知觉大远乎物则然,此孟子所谓性善。(27) 戴氏特别强调了“类之区别”,强调人“异于禽兽”的特点,基本上发挥了孟子的观点。 如上所述,中国古典哲学中,许多思想家都讲性,但其所谓性者意义实不相同。总起来说,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性,主要有四项不同的涵义:(1)“生之谓性”,以生而具有 、不学而能的为性。这是告子、荀子的所谓性。(2)以“人之异于禽兽者
13、”为性,虽也 讲“不学而能”,但主要注意于人与禽兽不同的特点,这是孟子、戴震的所谓性。(3) 以作为世界本原的“理”为性,即所谓“极本穷源之性”,这是程朱学派的所谓性。(4 )王夫之提出“性者生之理”,以人类生活必须遵循的规律为性,这规律既包含道德的 准则,也包含物质生活的规律。 “生之谓性”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却也世含一些复杂的问题。“食色性也”。但食与色还有区别。婴儿生来即能饮食,但“色”欲却是成年时期才出现的。从何证明“色 ”也是生而具有的呢?这主要是从普遍性来断定的。人到成年之时都有“色”的要求, 于是认为“色”是生而具有的本能。这“色”的要求,可以说在幼年时期只是一种“潜能。”人类
14、具有哪些“潜能”呢?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 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史也。”敬兄是 “及其长也”而后知的,孟子认为也属于“不学而能”的良能。他的理由也在于普遍性:“无不知敬其兄也”。这里关涉到“性”与“习”的关系问题。孔子提出性与习的联系与区别,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8)应该承认,这是简单的真理。但是,性习虽有区别,却又相互密切联系。“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事实上这些都与习有关,是习惯使然。伪古文尚书太甲篇有“习与性成 ”之语,王夫之高度加以赞扬(29)。性习关系问题确实是人性学说的一个根本问
15、题。 程颐宣扬所谓“极本穷源之性”,其实际意义何在呢?从他所谓性的实际内容来看,他 所谓性就是仁义礼智,就是地主阶级的道德。程朱学派实际上是以地主阶级的道德为人类的本性,并且把它提高为天地万物的本原。 程颐明确指出所谓性不是本能,他尝说: 万物皆有良能,如每常禽鸟中做得窠子,极有巧妙处,是他良能,不待学也。人初生只有口+契乳一事不是学,其他皆是学。(30) 这也就是说,仁义礼智虽是性,却不是“不待学”的。程颐所谓“极本穷源之性”,是从孟子所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发展而来的,他所重视的是人的特点而不是与生俱生的本能。 研究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性学说,首先要正确理解各家所谓性者的不同意义。 二、对
16、于人性概念的剖析 我们今天对于古典哲学中的人性学说进行评论,应以现代对于人性的科学理论为依据。现代哲学中关于人性的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理论。马克思在早年著作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曾指出“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命题,他说: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31) 这就是说,人类的活动是有意志有意识的,这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分析 人性 学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97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