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科技进步奖申报材料.doc
《杏鲍菇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科技进步奖申报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杏鲍菇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科技进步奖申报材料.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科技进步奖)一、 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杏鲍菇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完成人许忠、许腾龙、王钰、柯丽霞、陶鸿、王祖贵、陶陶、李能树、张显妹、罗翔、主要完成单位(盖章)芜湖野树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荐单位(盖章)芜湖市科学技术局任务来源自主研发、发明专利具体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研发起止时间起始时间2007年2月完成时间2012年12月组织鉴定单位安徽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12年12月01日所属行业农 业成果应用情况已应用并产生较好效益应用起始时间2009年1月第一完成单位基本情况企业通信地址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六郎镇邮编241111法定代表人许 忠电话0553-851
2、6288手机13805531138联络人许腾龙电话0553-8516299手机18955345288经济类型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合作企业 其他企业企业第一大股东名称及所占份额许 忠 90%科技型企业类别高新技术企业 民营科技企业 创新型(试点)企业年 度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企业销售收入(万元)72690812092366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万元)546891142企业利税情况(万元)总利润上缴 税额总利润上缴 税额总利润上缴 税额利润上缴 税额942.91233.61714.82698.1企业是否设立研发机构是否研发机构名称芜湖县食用菌
3、研究所建立时间2006年9月企业获得的各类科技奖励、质量保证、环境等体系认证、参与标准制定情况获奖情况:2006年研发的纯白金针菇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于2007年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研发的杏鲍菇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2012年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对杏鲍菇原种提纯、复壮技术再作深入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球独占许可的二项专利技术,即:一种杏鲍菇的菌株分离方法及其栽培方法(ZL 2008 1 0243834.X)和一种杏鲍菇的培养基及其制作方法(ZL 2008 1 0243835.4)。此外,近三年内还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国家星火
4、计划“农村信息化基地”、中国绿色食品“畅销产品奖”、中国质量万里行“安徽省质量诚信示范单位”、安徽省“守合同重信用”单位、芜湖市“555”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野树林”品牌获安徽省著名商标。认证情况:公司自2006年开始有十个产品被国家认证为“绿色食品”。标准制定情况:公司先后制定了杏鲍菇、茶树菇、秀珍菇等十六个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并于2011年5月提出起草了“无公害食品 海鲜菇生产技术规程”安徽省地方标准。二、项 目 简 介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主要内容、特点及应用推广情况:一、本项目课题属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及开发应用领域。一、 主要内容:1、一种杏鲍
5、菇的菌株分离、提纯、复壮方法选出菇形园整,菇膜未破、无病虫害的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打破常规选取子实体菌盖和菌柄交接处的菌髓部位,选取子实体特定位置的组织块,切取555的组织,经物理诱变(紫外线照射)后,置于PDA斜面上,25培养10d.,将菌丝尖端移至另一PDA斜面上,25培养 ,获得组织分离株,并经后续研究,选择表现优良,且符合以当地大宗农作物水稻加工的副产品-秸秆和稻壳为主要原材料的栽培料基的菌株。2、一种杏鲍菇的菌株的栽培方法母种分离培养、原种生产、栽培种生产,包括培养料的组成配方、培养料的制作等。 母种分离培养培养料的组分配方:去皮土豆,琼脂粉,葡萄糖,水,值为.;或去皮土豆,麦麸,琼
6、脂粉 ,葡萄糖,水;或在上述配方中再加入磷酸二氢钾,硫酸镁。 培养料制作:去皮土豆洗净后挖去芽眼切成薄片,放入水中或加入麦麸加热至,保温,过滤,取滤液加入琼脂粉使其完全熔化后加入葡萄糖及磷酸二氢钾或硫酸镁,并补足原配方中的用水量,保温,过滤;将过滤好的溶液分装至试管内,装入量为试管的,试管口塞好棉塞,用牛皮纸包好塞有棉塞的一端,放入高压灭菌锅,快速升至个大气压灭菌0分钟;或常压下灭菌小时。接种培养:采集六成熟新鲜子实体,并进行表皮消毒,取一小块子实体,在无菌条件下,接入的试管内,在的环境中,015天即可长满菌丝,即为母种。 原种生产 培养料配方:应用方案一:棉籽壳或麦秸或稻草或玉米芯,麦麸或米
7、糠,玉米粉,熟石膏,蔗糖,生石灰,再按上述配料总量加入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各组分皆为重量百分比,值为;方案二(改进型):稻草34%、棉籽壳35%、米糠10%、玉米粉5%、豆粕5%、麦麸10%、生石灰1,各组分皆为重量百分比,值为。应用方案二(改进型)新配方,“野树林杏2号”菌株产量平均提高12以上,杏鲍菇产量超其它对比培养料栽培产量的45%,较采用现行通用培养料栽培的产量提高10.5-12.8。 培养料制作:棉籽壳或麦秸或稻草或玉米芯农作物秸杆使用之前先用水充分湿润,堆积发酵天,将生石灰、熟石膏、磷酸二氢钾、硫酸镁溶于水中,加入米糠或麦麸、玉米粉、蔗糖和发酵后的农作物秸杆搅拌均匀,培养料的含水
8、率为,搅拌好的培养料及时分装至栽培瓶中,并塞好棉塞,用牛皮纸包好塞有棉塞的一端。 灭菌:栽培瓶及时放入高压灭菌锅灭菌,个大气压灭菌小时;或常压灭菌,灭菌小时。 接种:栽培瓶的温度在无菌室或接种箱中接种,每只试管转接瓶原种 培养:将接种后的原种瓶放在干净、干燥、通风、遮光的室内培养,温度控制在-,天菌丝长满原种瓶,达到菌丝浓密、结块性强、无杂菌污染。 栽培种生产 培养料配方:方案一:棉籽壳或麦秸或稻草或玉米芯,麦麸或米糠,玉米粉,熟石膏,蔗糖,生石灰,各组分皆为重量百分比,值为.;方案二:稻草34%、棉籽壳35%、米糠10%、玉米粉5%、豆粕5%、麦麸10%、生石灰1,各组分皆为重量百分比,值为
9、,各组分皆为重量百分比。 培养料制作:棉籽壳或麦秸或稻草或玉米芯农作物秸杆使用之前先用水充分湿润,堆积发酵 天,将生石灰、熟石膏、磷酸二氢钾、硫酸镁溶于水中,加入米糠、玉米粉、麦麸、蔗糖和发酵后的农作物秸杆搅拌均匀,培养料的含水量为,搅拌好的培养料及时分装至栽培瓶中,并塞好棉塞,用牛皮纸包好塞有棉塞的一端。 灭菌:栽培瓶及时 放入高压灭菌锅灭菌,.个大气压灭菌小时;或常压灭菌灭菌小时。 接种:栽培瓶的温度在无菌室或接种箱中接种,每只原种瓶转接瓶栽培种;培养:将接种后的原种瓶放在干净、干燥、通风、遮光的室内培养,温度控制在,天菌丝长满栽培种瓶,达到菌丝浓密、结块性强、无杂菌污染。3、杏鲍菇母种培
10、养基优化及组织分离技术研究从组织分离部位、物理诱变、培养基配方等方面加以研究:大破常规选取子实体菌盖和菌柄交接处的菌髓部位方法,对其它特定部位的组织进行分离技术研究; 以土豆、琼脂粉、葡萄糖等为原料,研发新的母钟培养基料配方技术研究; 研究物理诱变(紫外线照射)的时间和剂量,以及组织分离和物理诱变结合方式和方法。采集六成熟新鲜子实体,并进行表皮消毒,取一小块子实体,在无菌条件下,接入的试管内,在的环境中,015天即可长满菌丝,即为母种。3、 4、杏鲍菇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研究根据生物学特征,从营养、水分、温度、光线、空气、酸碱度(pH值)以及栽培料、栽培方式等多方面加以研究;着重以秸秆和稻壳为
11、主要栽培原料的配方等相关环境因子方面加以量化研究。杏鲍菇子实体形成期,温度低,菇生长的慢、粗大,但失水多,易结球。温度高于18度时,子实体生长快、细长,菇体组织松软,品质差。在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因其属恒温结实的菇类,在原基形成期给一定温差外,生长期尽量给予恒温管理。杏鲍菇比较耐旱,袋内的水分多少决定着产量的高低。在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在60%左右。出菇阶段,原基形成期间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在采收前,将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5%-80%。杏鲍菇在不同阶段对光线需求不同。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
12、,光线较强不利于发菌。在原基形成期,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刺激。杏鲍菇是好气性真菌,但较其它菇类比较耐二氧化碳。在原基形成期,氧气充足情况下才能正常形成。后期管理,根据出菇形状及品种进行调节通气。杏鲍菇菌丝生长的PH值4-8,最适PH值6.5-7.5,出菇阶段PH值5。5、杏鲍菇生产中菌包“弱菌丝”现象技术研究通过对生产试验的大量现象和数据整理分析得知:出现“弱菌丝”现象的根本原因,以及导致“弱菌丝”出现的杂菌繁殖超标温度,因此在杏鲍菇生产过程中,可通过对冷却过程温度和时间控制,来避免“弱菌丝”现象,确保产量和质量的稳定。6、杏鲍菇菌糠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从栽培食用菌品种类别选择入手,进行反季节二次种菇
13、实验,该项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既解决了废菌糠处理难的问题,又降低了菇厂或菇农的生产成本,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二、 主要研究特点及应用情况1、 生产科技结合,以科技促生产为推动芜湖市及全省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课题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生产与科技推广应用结合,以科技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路。近4年来,课题组通过课题研究及示范带动,引导芜湖市、安徽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菇农采用我公司的专利技术,引种我公司应用专利技术培育的优质杏鲍菇原种(“野树林杏2号”)。该项目技术研究与示范对菇农增收作用十分明显:自2009年以来,该企业课题组科研人员直接在野树林百菇园组织示范栽培杏
14、鲍菇-2(“野树林杏2号”)新品种累计达425万袋,生产优质杏鲍菇167.88万公斤,示范基地累计增加产品销售收入2012.50万元,累计增加利润达到728.44万元;按四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355万元测算,投入产出(利润)比1:2.05。据初步统计,2010年,公司通过示范科研带动,引导周边菇农、食用菌协会和食用菌生产企业引种公司培育的优质杏鲍菇-2品种(“野树林杏2号”)730万袋,生产优质杏鲍菇276.27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418.15万元,实现利润758.25万元。其中仅南陵县诚信食用菌有限公司、芜湖市罗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南陵县春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南陵县国清实业有限公司、南陵县广
15、农食用菌有限公司、宣城市九连山菇业有限公司和芜湖县食用菌协会7家单位就引种225.95万袋,生产优质杏鲍菇85.27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777.54万元,实现利润241.57万元。2011-2012年两年,引导周边菇农、食用菌协会和食用菌生产企业引种公司培育的优质杏鲍菇“野树林杏2号”2170万袋,生产优质杏鲍菇824.56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7518.81万元,实现利润2332.80万元。其中仅南陵县诚信食用菌有限公司、南陵县国清实业有限公司、南陵县广农食用菌有限公司和宣城市九连山菇业有限公司4家食用菌生产企业就引种129.50万袋,生产优质杏鲍菇62.16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532.75万
16、元,实现利润92.90万元,和2010年相比,年引种量平均增长60.86、年生产量平均增长61.76、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50.96、年利润平均增长71.29。公司通过采用生产科研相结合的方式,使项目成果及时得到转化应用,对优化食用菌产品结构,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发挥了积极作用。2、 利用各种方式,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为加快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公司建立了以课题组为核心,以野树林百菇园为载体,重点以省内外20余家食用菌生产单位为示范点,建立了以芜湖市及省内外62名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人员为依托的推广服务体系。目前经筛选的优质杏鲍菇原种及栽培种已销售到南陵、宣城等周边地区和浙江、江苏等周边省份,其生产的产
17、品已畅销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大中城市。3、 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技术培训2009年以来,课题组研究人员结合项目实施,多次邀请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省农科院多名教授专家,到公司开展技术研究指导和应用技术示范等讲座,合计举办培训班74场次,培训农民86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0000余份。4、加快推广应用,注重“三大效益”(1)经济效益自2009年以来,该企业课题组科研人员直接在野树林百菇园组织示范栽培杏鲍菇-2(“野树林杏2号”)新品种累计达425万袋,生产优质杏鲍菇167.88万公斤,示范基地累计增加产品销售收入2012.50万元,累计增加利润达到728.44万元;按四
18、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355万元测算,投入产出(利润)比1:2.05。同时通过改进型培养料基和研发的配套技术投入生产应用,将杏鲍菇的生物转化率由75%提高到105%。(2)社会效益该成果的示范带动将成为芜湖地区食用菌品种结构和栽培技术提升的辐射源,将带动本省及周边省份的优质杏鲍菇栽培技术及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对促进食用菌产业全面升级,实现食用菌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测算,20092012年,该公司累计示范推广优质杏鲍菇-2品种(“野树林杏2号”)3325万袋(含野树林百菇园示范栽培部分,下同),为城乡居民生产优质杏鲍菇1259.77万公斤,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1949.46万元,
19、农民实现纯收入5365.96万元(其中含利润3054.45万元)。(3)生态效益据统计测算,该项技术成果自2009年推广应用以来,已累计消化利用稻草、稻壳和棉杆等农作物副产品500万公斤,有效减轻其直接燃烧产生的烟尘对大气的污染。此外,公司还在应用原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继续研发菌糠综合利用技术,使栽培杏鲍菇的菌糠进行二次反季节种菇,种植草菇、茶树菇、秀珍菇等其它菌类品种,使原本属废弃物的菌糠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并将二次利用的培养基作为有机肥料,使废弃的资源全部得到综合循环利用,既实现了废弃物零排放,又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促进了大田农作物生长。由此不难看
20、出,该项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可有效改善当地空气质量和耕作农田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其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三、项目详细内容 1、立项背景食用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食用菌人工栽培已经成为芜湖市及全省重要的农业新兴主导产业之一,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品种结构不合理。栽培品种单一,常规品种比重大,珍稀食用菌开发少。二是出菇时间集中,菇农增产不增收。三是适生优质珍稀菌种缺失。目前项目生产区仍没有能充分利用本地大宗农产品水稻加工的副产品稻壳和秸秆的优质菌种。四是生产方式落后。芜湖市食用菌生产目前都是以分散零星的农户家庭作坊式常规栽培为主,
21、先进的栽培技术和优良的新品种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和普及,产品的品质受栽培户所掌握的技术程度的高低和环境气候的优劣而左右和影响,无法得到稳定的保障,生产总量和单位产量也严重受制于自然气候的影响,无法保障产品的均衡上市,从而造成产品价格高低起伏波动不定,严重影响菇农的正常收益,也使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促进芜湖市及全省食用菌栽培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优质珍稀食用菌与现代生物集成技术应用于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标准化智能型温室周年生产等领域的研究和推广是很有必要的。为此,芜湖野树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单位进行了技术研发,旨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使食用菌生产与市场供
22、应不再受季节和品种限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项目对芜湖市及省内外食用菌珍稀栽培品种-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对其市场容量和分布规律进行广泛调查和论证,注重开展了以杏鲍菇为主的优质珍稀食用菌的栽培集成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从品种筛选、良种繁育、材料试验、环境调控、栽培管理、技术示范、培训推广、产品保鲜、冷链物流到终端销售,开展了一系列的集成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的高产高效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本项目实施将为芜湖市以及安徽省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广泛的示范带动效益和重要的科技支撑。 (不超过800个汉字)2、详细科学技术内容(1)品种筛选技术路线 组织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杏鲍菇 高产 高效 集成 栽培技术 研究 示范 项目 科技进步奖 申报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96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