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2.3万亩标准化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桑园建设申报书.doc
《双柏县2.3万亩标准化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桑园建设申报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柏县2.3万亩标准化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桑园建设申报书.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云南省现代农业园项目申报书项 目 名 称:双柏县2.3万亩标准化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桑园建设项目申报单位:双柏县农业局申 报 日 期:2011年4月11日一、现代农业示范园基本情况(一)名称双柏县2.3万亩标准化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桑园建设(二)现代农业桑园发展情况2010年底,全县实有桑园面积10835.4亩(其中含去冬今春新栽桑园2415.4亩),全年桑园投产面积2320亩,占桑园总面积的27.6%。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6个乡镇栽桑,5个乡镇养蚕,47个村委会、311个村民小组、2337户栽桑,养蚕户349户,饲养蚕种1420张,产鲜茧51吨,分别与2009年同期相比,饲养蚕种减130张,减
2、8.4%,产茧量增5.3吨,增11.6%,单张产茧35.9公斤。2007年引进双柏县良源茧丝绸有限公司带动全县的蚕桑产业发展,该企业已成为楚雄州农业龙头企业。(三)现代农业桑园经济发展情况实施优惠扶持专业村、重点户、丰产示范园、小蚕共育室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药俱,加大养蚕技术的指导、老桑园的低产改造和蚕桑生产的科技培训等工作,促进桑蚕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县蚕桑产值产值148.2万元,比上年增50.7万元,增52%,单张产值1043.62元,综合平均价为29.06元,比全州平均价34.49元/公斤低3.43元,低10.6%,比去年增7.74元,户均收入达4246.26元。小蚕共育率达
3、65.1%。全年蚕农养蚕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10003000元的有76户,30005000元的有154户,500010000元的有94户,10000元以上的有25户。实现了全年蚕茧增产,均价创历史新高,产业增收。二、现代农业桑园的优势与特色(一)区域优势双柏县地处滇中高原中部,楚雄州南端,哀牢山脉以东,金沙江水系与红河水系分水岭之南侧,东经10103 10202;北纬24152455之间,东邻玉溪市的易门、峨山;南与玉溪市的新平县接壤;西与思茅地区的镇沅、景东交界;北与楚雄市相接,东北与禄丰县相连。东西长94.7公里,国土总面积4045平方公里,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县,辖5
4、镇3乡,共84个村(居)委会,1546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县总人口有15.8万人,总户数为4.2万户,其中农业人口14.01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口9.04万个,占农业人口的65,人口自然增长率6.52。有彝、汉、白、苗、回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7.47万人,占48。全县有耕地面积182750亩,其中:水田79 688亩,占43,旱地98405亩,占53,人均占有耕地2.31亩。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556米。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高山头上豆类青,河谷地区栽种忙”的立体气候之称。森林覆盖率达84,现有林地面积55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200多万立方米。年均相对湿度73,无霜
5、期275天。县人民政府驻地妥甸,海拔1964米,距离州府楚雄58公里。双柏县历史悠久,素有“绿海明珠、水能之乡、畜牧王国、虎笙乐园、滇中秘境”、“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之美誉。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5713.2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08公斤。全县生产总值达13.4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13366万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1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83元和13732元。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自然条件较适宜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蚕桑产业。发展蚕桑的有利条件:1、市场前景好。蚕桑是一项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对蚕茧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国家实
6、施“东桑西移”战略,对我们贫困地区来说又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之国家为推进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对蚕桑的扶持力度,这些情况对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2、产业优势明显。我县劳动力成本较低,栽桑养蚕的比较效益好。通过几年的发展,蚕桑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蚕桑生产成为部分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3、扶持政策好。我县的部分乡镇把蚕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特色产业进行扶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县委政府把蚕桑产业列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之一来培植,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大了投资力度,因此蚕桑产业在当前和今后,必然是群众增收致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
7、重要支撑点。4、宜桑土地资源丰富。我县有大量耕地适宜栽桑,光热资源丰富,土地集中连片,灌溉水源充沛,发展蚕桑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条件,为扩大蚕桑生产提供了条件。5、有龙头企业带动。即双柏县良源茧丝绸有限公司扶持带动产业发展。6、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经验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我县早在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知州彭祖贻就倡导民众种桑养蚕。1982年,我县从浙江引进湖桑品种在双坝茶厂试种成功后,并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最低海拔1200米(绿汁江边),最高海拔2200米(白竹山双坝茶厂)均有栽桑养蚕的历史。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群众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经验。(二)规划情况全县适宜发展桑园的乡镇有妥甸镇、
8、大庄镇、法裱镇、鄂嘉镇和安龙堡乡等5个乡镇40多个村委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部分蚕桑“专业村、重点户、丰产示范园”。(三)规模化生产情况目前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实有桑园面积10835.4亩,桑园初具规模,每年在于20005000亩的发展速度递增,公司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即“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正在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四)农业基础设施状况目前全县实有桑园面积10835.4亩(其中含去冬今春新栽桑园2415.4亩),6个乡镇栽桑,5个乡镇养蚕,47个村委会、311个村民小组、2337户栽桑,养蚕户349户。有收烘点2个,面积约450平方米,73-1烘茧
9、设备两台,有小蚕共育点10间,400平方米,有大蚕室400间,面积约12000平方米,桑园灌溉率达10%左右,有省力化蚕台800套,纸板方格簇约12万片。积极抓好全县蚕桑生产的专业村、重点户、丰产示范园和小蚕共育室的建设,为我县的蚕桑生产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州列的蚕桑专业村1个(三岔河村民小组)和重点户2户(何正富、李贵春)建设;县级培植的蚕桑专业村6个(波西场、小平掌、石板山、独家村、妈至底、新街村民小组),重点户35户,丰产示范园1个(梅子箐村民小组),小蚕共育室10个。通过抓重点、抓示范、抓样板,进一步促进了全县蚕桑产业发展。(五)科技推广情况县级设有茶桑站,乡镇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0、同时各乡镇有12技术人员专人负责蚕桑生产技术指导、推广等工作,科技网络健全,能指导好茶叶生产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等推广工作,科技推广率达100%,指导率达100%。(六)农业机械化情况部分桑园灌溉基本实现了机械提灌,少量桑园的中耕管理开展农业机械耕作,在桑园病虫害防控和蚕病防控过程部分桑农使用机动喷雾器。(七)产业发展情况目前全县实有桑园面积10835.4亩(其中含去冬今春新栽桑园2415.4亩),6个乡镇栽桑,5个乡镇养蚕,47个村委会、311个村民小组、2337户栽桑,养蚕户349户。有收烘点2个,面积约450平方米,73-1烘茧设备两台,有小蚕共育点10间,400平方米,有
11、大蚕室400间,面积约12000平方米,桑园灌溉率达10%左右,有省力化蚕台800套,纸板方格簇约12万片。(八)质量安全情况蚕桑是一项健康、绿色、环保、无污染的产业,产品质量安全比较高,在生产过程中不能收到任何污染,否则将影响产业发展。(九)体制机制创新情况1、有一定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县的蚕桑产业发展。即双柏县良源茧丝绸有限公司。2、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生产格局。3、县人民政府自2008年起出台扶持政策和激励政策,进一步推动全县的蚕桑产业发展;公司层层实行责任制承包到人、任务到点,实行激励机制促进蚕桑产业发展。(十)农民培训教育情况每年培训茶农达10002500人次,培
12、训内容有桑树栽培、管理技术、蚕室蚕具消毒技术、蚕种补催青技术、养蚕技术、上蔟技术、低产桑园改造技术、桑树病虫害防治等。(十一)生产效益情况2010年全县蚕桑产值148.2万元,比上年增50.7万元,增52%,单张产值1043.62元,综合平均价为29.06元,比全州平均价34.49元/公斤低3.43元,低10.6%,比去年增7.74元,户均收入达4246.26元。三、规划情况(一)总体思路与目标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书记白恩培在保山调研蚕桑产业发展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兴桑养蚕为中心,抓龙头建基地、抓重点(专业村、重点户和丰产示范桑园)上规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双柏县 2.3 标准化 高产 优质 高效 现代农业 桑园 建设 申报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93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