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分布特征.ppt
《剩余油分布特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剩余油分布特征.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目录,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2.2剩余油分布的开发因素2.3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2.4剩余油分布特征2.5剩余油成因类型,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通常划分为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地质因素主要有:沉积特征(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构造特征、断层性质、油藏非均质性等。开发因素主要有: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布井、生产动态等。前者属于内因,后者属于外因。它们的综合作用就导致了目前剩余油分布的多样化。,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受生产动态因素影响的剩余油富集区有:注水分流区;注水二线区;生产井网稀,单井控制储量大的井区。这些井区多为高产区,但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情况
2、经常发生变化。例如由于新注水井投注,原有水线发生变化,分流区可变为主流区,二线区也可变为一线区;新的加密井投产,稀井网变为密井网,单井控制储量由大变小。故这类井区的井高产时间不易持久。另外,上述是假定油层为一平面均质体,而实际所有油层都是起伏不平和非均质的,故实际地下情况远比设想的复杂得多,有时甚至与设想相反。,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注水分流区;,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注水二线区,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吉林扶余油田地理位置及构造位置图,扶余油田历年产油量及含水变化情况,扶余东区二夹四井网调整方案,扶余东区二夹五井网调整方案,受地质因素影响的剩余油富集区主要涉及油层自身和构造两
3、方面:断层及油层边角地带的滞留区;构造高部位及正向微型构造区;储集砂体核心部位,油层厚度大、物性好的地区。由于地质因素在开发过程的短暂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或变化甚微,受人为影响小,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受其影响的加密井,常能保持高产稳产。,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沉积微相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的主要因素,也是控制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例如河道砂体:河道运移的向下侵蚀和叠加使得在不同时期形成极不规则的砂体沉积类型,关系也很复杂。在两个时期形成的河道或者与低渗透薄砂岩层、与废弃河道的泥质充填或者尖灭区域有关。这些位置和附近区域都是可能富集剩余油的地带。研究表明,在大规模河道砂岩沉积的油藏
4、中,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被部分破坏的地带,因为砂体大面积分布且具有很好的连通性,水平方向上所有井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水淹。,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1沉积微相,在水下分流沉积(例如三角洲前缘)油藏中,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河道间薄砂岩层中的薄砂层、砂体物理性质部分破坏的河道边缘、以及小的透镜状砂体内(这是通过井网很难控制的)。在注入水开发过程中,在相同条件下,河道微相和河口坝微相砂体吸水能力较强,而前缘席状砂等吸水能力较差。另外,水在不同的相带中的流动速度也不同,相对界面对水的跨相带流动往往起一个遮挡作用。一般注入水在河道中运动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河坝内,最慢的是在席状砂、河道间等低渗透微相带
5、。,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1沉积微相,一般注入水在河道中运动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河口坝内,最慢的是在席状砂、河道间等低渗透微相带。,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决口扇水下决口扇砂体水下天然堤溢岸薄层砂体席状砂席状砂体远砂坝远砂坝砂体水下分流间湾泥质及溢岸沉积砂质浅滩滩砂、坝砂,美国提高采收率试验研究表明:油田的石油采收率受到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不同开采阶段,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又千差万别。例如,在一次和二次采油阶段,起控制作用的是一些大的地质特征,如断层、油藏类型、砂体连续性等。而在三次采油阶段,微观特征的影响则显得特别突出。通过对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决定石油采
6、收率的基本地质因素是储层的非均质性。,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1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沉积非均质性、构造非均质性、成岩非均质性和流体非均质性。其中,沉积非均质性是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成岩非均质性和流体非均质性。构造非均质性研究需要采用新方法或改进现有技术(如高分辨率地震)来提高。预测碎屑岩流体非均质性比较困难,必须建立在综合研究前三者的基础上。,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1沉积微相,沉积相是控制沉积非均质性的基本因素。油田开发中经常出现的“层内矛盾”和“层间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由沉积相控制的油层非均质性引起的。沉积相影响剩余油分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
7、个方面:(1)沉积相带控制了注入水的运动规律 例如在河流沉积体系中,无论注水井布置在何种微相,注入水总是就近进入河道。在河道内,注入水沿河道下游方向快速推进,然后才向河道上游和两侧运移。,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1沉积微相,沉积相是控制沉积非均质性的基本因素。(2)沉积相决定了油层的水洗类型 河道砂体具有向上变细的正韵律层序,底部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级都高于上部。注人水先沿底部突进,同一层内,上下渗透率级差越大,非均质性越严重,底部水洗越明显,河道砂体属底部水洗型。,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1沉积微相,沉积相是控制沉积非均质性的基本因素。(2)沉积相决定了油层的水洗类型
8、 滩坝型砂体,如河口坝,基本上是微下细上粗的反韵律层序,上部有较大的流通孔道和较高的渗透率。在重力和毛细管力的共同作用下,注入水进入相对均匀,水线推进缓慢,水淹厚度大,层内水洗均匀。因而,滩坝型砂体属均匀水洗型。有的砂层,如部分河道砂岩,多为复合韵律沉积,属不规则水洗型。,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1沉积微相,正韵律油层高渗段位于底部,在重力和驱动力的作用下,注入水易沿底部高渗透层段突进,油层底部含水率上升快,水淹严重。而顶部水驱效果差,剩余油多分布在顶部层段。正韵律油层水驱油效率低,一般顶部主要以未水洗、弱水洗为主,少见中水洗,底部则主要以中强水洗为主。,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9、 2.1.1沉积微相,J19井正韵律油层水驱示意图,下图检19井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剩余油情况。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显示该段为正韵律油层,由于水淹影响电阻率曲线幅度值明显减小,而出现反韵律特征,整体上渗透率下部大于上部。含水饱和度在上部平均为29.8%,在下部平均60.4%,这两组参数说明,该段正韵律河道砂岩油层下部水淹严重,顶部层段仍存在大量剩余油。,反韵律油层高渗段位于顶部,在驱动力作用下,注入水易于流向上部高渗层段。同时,由于重力作用使水体向下渗流。因此,在这些力的共同作用下,水驱厚度不断扩大,下部中、低渗透层逐步受到水淹,水驱效率较高。反韵律层多分布于河口坝、滩坝等相带,处于这两种相带上的油
10、井具有产量高、递减慢、含水上升速度低的特点。一般进入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低,主要赋存于上部层段。,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1沉积微相,J23井反韵律油层水驱示意图,下图显示检23井剩余油分布特征。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及渗透率显示为反韵律层。电阻率曲线上,由于受底部钙质层影响反韵律形态不明显,饱和度参数上部平均为29.4%,下部平均48.9%,显示出该反韵律油层水淹相对比较均匀,但上部层段剩余油仍多于下部层段。,J23井多段多韵律油层水驱示意图,多段多韵律的厚油层水洗特点具有正、反韵律的综合特点,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水洗效果介于正、反韵律之间。下图检23井306318m层段为正韵律构
11、成的多段多韵律油层,含水饱和度表现出三个正韵律油层水淹的特点。,(3)沉积相控制了水淹规律 河道相油层的油井见效、见水期短,易出现暴淹。而滩坝型地层,油井的见效、见水期长,注水效果好。,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1沉积微相,河口坝,天然堤,沉积单元是控制油水垂向流动的基本单元。大庆油田大多数厚油藏都属于复合层、复合韵律沉积。研究表明,复合韵律油藏通常由二、三个沉积单元叠加而成,且每个单元都受正韵律分布控制。从观测井的岩心分析数据表明,厚层的水侵情况与正韵律油藏规律相符,即沉积单元底部高渗透层水侵严重,水侵程度由底部向顶部逐渐减弱。从复合沉积单元、复合油层叠加而成的油藏剖面可以观察到水
12、侵。,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2沉积单元,正韵律油层顶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反韵律油层顶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复合韵律油层纵向上出现多个渗透率段,在相对低渗透部位水洗较弱,形成剩余油富集。韵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还与注采井距和射孔状况有关,若注采井距小,重力的作用与驱动力的作用比较起来便处于次要地位;油层若采用选择性射孔投产,也就抑制了重力对注入水波及体积的影响。,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3沉积韵律,不同韵律模型见水时水线图(据韩大匡),沉积单元中渗透率的差异控制着油藏中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由于地层中渗透率的差异,注入水沿高渗透层驱进。注入水很难波及到低渗区域,从而导致厚地层顶部剩
13、余油富集。,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4渗透率差异,由于沉积的不同特征,有时造成储层横向(平面上)和纵向(层内、层间)非均质极为严重,这就造成有大量剩余油滞留在储层内。例如冲积扇沉积:平面上,中部扇中的斜坡槽及迁移槽为物性有利分布区,采出程度高,易水淹,目前剩余油饱和度低;远端砂及漫溢等微相物性普遍较差,不易水淹,目前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纵向上,由于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造成高渗透带动用程度高,水洗严重,剩余油相对较少,中、低渗透带动用程度低,甚至未动用,水洗较轻,剩余油相对较富集。,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5非均质性,统计表明,层间非均质性越强,则采出程度低、剩余油储量
14、高,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沉积环境,一般在高能量环境下形成的砂体渗透率、原始地质储量丰富,采出程度高,剩余油量与原始地质储量的比值相对较小,而在低能量环境下则表现出与之相反的特征。这说明沉积相带首先决定了原始地质储量的丰度,进而也影响了采出程度和剩余油量的大小和分布。,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5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层内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它控制水驱油的波及厚度,影响着油藏的吸水剖面和产液剖面,同时也是油藏开发中层内矛盾的主要控制因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是层内渗透率(主要是水平渗透率)的垂向变化程度,是定量描述层内非均质性的主要内容。层内渗透率的变化和差异是构成层内非均质的主
15、要原因,是控制层内水洗厚度的主要因素。,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5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程度主要采用三个指标,即渗透率变异系数(Vk)、渗透率突进系数(Sk)、级差(Nk),这三个指标反映储层层内渗透率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大,说明储层层内渗透率离散程度越大,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越强。渗透率变异系数(VK)指渗透率标准偏差与渗透率平均值的比值,反映样品偏离整体平均值的程度,Vk0,该值越小,储层越均质;该值越大,非均质性越强,VK=0时为理论均匀型,,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5非均质性,渗透率突进系数(Sk)指一定井段内渗透率极大值与其平均值的比值,SK1,数值越小说明垂向上渗透
16、率变化小,驱油效果较好,相反突进系数越大,说明垂向上渗透率变化较大,非均质性较强,边、底水易由高渗段窜进,波及体积小,驱油效果较差。渗透率级差(Nk)是反映渗透率变化幅度的重要参数,即渗透率绝对值的差异程度,用一定井段内渗透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比值来表示,Nk1,数值越大,非均质性越强,数值越接近于1,储层越均值。,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5非均质性,石油大学陈亮等进行孔隙网络微观模型实验,探讨胡12块水驱剩余油的形成机理,以及储层孔隙结构、注入速度等对水驱油分布的影响。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水驱油效果及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6储层孔隙结构,
17、在非均质性比较严重的储层中,如高低渗透层结合的部分,阻力较小的粗、中型孔道是水流的主要通道,注入水首先沿着这些通道向前推进,并造成注入水过早地在生产井突破,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低渗透层中的细喉道中,水驱油采收率比较低;而均质性较好的储层,注入水均匀向前推进,剩余油分布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孔壁表面,因此水驱油采收率较高。,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6储层孔隙结构,胡状集油田沙三段油藏微观水驱油模型高、低渗复合层剩余油分布特征 高渗层水驱油效率高,低渗层中则有剩余油分布,注采井组内分布稳定的夹层,将厚油层细分成若干个流动单元,易形成多段水淹。若夹层分布不稳定,则表现为注入水下窜(重力作用),
18、不稳定夹层越多,其间油水运动和分布也就越复杂。夹层的存在减弱了重力和毛细管力的作用,对于正韵律、块状厚油层来说,夹层有利于提高注入水纵向波及系数,而对反韵律油层则不利于下部油层的动用。,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7夹层,不稳定夹层的位置不同,水线推进形态各异,造成水淹状况的复杂性。当只是注入水井有夹层,夹层越长越有利于上部水驱,在一定注采井距内,夹层长度达到井距之半,上、下层水线推进距离就很接近;当只是油井有夹层,水线前缘遇到夹层以后,就沿着夹层分段推进,夹层越长水淹厚度越大。在夹层分布不稳定的注采井组内,底部水淹严重。,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7夹层,利用泥质夹层划分单
19、砂体示意图(D22-2井第3小层),泥质夹层。多期次叠加的复合河道中,泥质夹层代表了一期河道沉积结束到下期河道沉积开始之间短暂的细粒物质沉积。这种泥质夹层是识别两期河流沉积的重要标志,在横向上往往不稳定,追溯对比泥质夹层有一定难度,有时泥质夹层较薄,测井曲线上常表现出物性夹层的特点。下图382 m处微电极明显回返,幅度差减小,综合其他特征判定为一泥质夹层。,利用钙质夹层划分单砂体示意图(D20-1.1井第4小层),钙质层。钙质层一般是局限、浅水、蒸发环境产物,尤其是复合砂岩中部含钙,代表了一期河道发育后,原河床水体不流畅,长期处于浅水蒸发环境,形成钙质层;当后期洪水到来时,除已有河床充满水外,
20、原废弃河床再次复活,形成新的浅河道,带来砂质沉积覆盖在钙质层上。另外一种钙质层出现在砂岩顶底面,多为成岩阶段的产物,在泉四段砂岩中底钙比较常见。,利用电测曲线形态变化划分单砂体(D34-16井第6小层),物性夹层或均一叠加砂岩电测曲线突变。复合河道砂的复杂性在于多期次河道冲刷充填叠加。但是,由于两期河流气候、物源、坡降(局部坡降)、流速、流量、输砂量等方面的差异,造成河道砂体粒径、分选性、储集层物性等的差别,反映在微电极和深、浅侧向测井曲线上出现一个台阶,这种台阶的接触面可认为是沉积间断面(物性夹层)。,工区夹层频率和夹层密度较小,夹层频率一般在0.20.4层/m,夹层密度一般在515%之间,
21、说明从夹层角度考虑各单砂体层内非均质性较强。,扶余油田中区夹层参数表,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7夹层,储层中的裂缝既起到储集空间的作用,又起到渗流通道的作用。裂缝的发育程度和油井的生产状况有很大不同,数值模拟表明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裂缝的分布总是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主要是主地应力方向引起),其中大裂缝通常是注入水驱替的主要方向,在此方向上与大裂缝连通的各种储集空间驱油效果较好。同时有效裂缝的展布方向也是注入水流推进的主要方向。因此,大裂缝发育的高渗透区块水淹比较严重,中小裂缝发育的低渗透区块剩余油饱和度比较高。油藏裂缝参数分布与剩余油参数分布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如下:,2.1剩余油分布
22、的地质因素 2.1.8裂缝,(1)凡孔隙度、裂缝密度和裂缝开度皆大者,剩余油厚度最小。属于大洞、大裂缝发育区域。(2)对于孔隙度、裂缝密度皆大,而裂缝开度小的区域,其剩余油厚度最大或较大。微、小裂缝在起作用,属于微、小裂缝发育区域。孔隙度大的层段、开度不一定大。(3)对于孔隙度、裂缝密度和裂缝开度皆小者,剩余油厚度也很小,属于裂缝极不发育的单纯岩块区域。(4)对于裂缝开度较大而孔隙度和裂缝密度中等的区域,剩余油厚度中等。(5)对于孔隙度最大、裂缝密度中等、裂缝开度中下等值的区域,剩余油厚度大,属于岩块和微裂缝发育区域。,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8裂缝,微构造和封闭断层对剩余油形成天
23、然屏障。微构造指的是由于古地形和对油藏顶部的压实作用所引起的部分或微小波动而造成的结构。在重力作用下,这种微结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地层中注入水的流动。如果在正微构造的顶部没有钻井,那么剩余油将会残留在这里。此外,断层的阻隔可能引起注采体系的不完整,从而导致断层和注入井的另一侧存在大量的剩余油。,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9微构造和封闭断层,在曲流河道油藏中,除了上述因素外,河道砂体边缘上倾岩性尖灭、废弃的河道充填、低渗透岩相带、微观不均一性都控制着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在漫滩环境的结构单元、决口扇的生油油藏、决口水道、细粒岩床和天然堤中孔隙度和渗透率都比较低,规模也比在曲流河道油藏中
24、的要小,它们形成的剩余油分布情况很不理想,难以开采。,2.1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2.1.9微构造和封闭断层,注水:利用注水井把水注入油层,以补充和保持油层压力的措施称为注水。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油层本身能量将不断地被消耗,致使油层压力不断地下降,地下原油大量脱气,粘度增加,油井产量大大减少,甚至会停喷停产,造成地下残留大量死油采不出来。为了弥补原油采出后所造成的地下亏空,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实现油田高产稳产,并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必须对油田进行注水。,2.2剩余油分布的开发因素,油田注水方式:即注采系统,指注水井在油藏所处的部位和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排列关系。边缘注水:注水井布
25、在油藏的边水区内,或油水过渡带内,或含油边界以内不远的地方。分为缘外注水、缘上注水和边内注水三种;切割注水;面积注水:指将注水井和采油井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度均匀地布置在整个开发区内进行注水和采油的注水方式。可分五点法注水,七点法注水,歪七点法注水,四点法注水及九点法注水等。,2.2剩余油分布的开发因素,2.2剩余油分布的开发因素,三点法:按正三角形井网布置的相邻两排采油井之间为一排采油井与注水井相间的井排,这种注水方式叫三点法注水。每口注水井与周围六口采油井相关,每口采油井受两口注水井影响。其注采井数比为 1:3。,2.2剩余油分布的开发因素,四点法:按正三角形井网布置的每个井排上相邻两口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剩余 分布 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84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