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细胞骨架.ppt
《第十章细胞骨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细胞骨架.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细胞骨架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微丝,微管,中间丝,叠加图,第一节、微丝(microfilament,MF)与细胞运动第二节、微 管(microtubules,MT)及其功能第三节、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IF),重点:掌握三种细胞质骨架成分(MT、MF、IF)的结构组成、装配过程、结合蛋白、生物学功能。难点:骨架纤维成分和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的组成差异性和功能差异性。,细胞骨架概述 1928年,Koltzoff提出:原生质中存在着一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结构的纤维成分,每一细胞就是一个由液体成分和硬性骨架组成的
2、体系。20世纪40年代,Wyssling提出细胞质中含有细丝组成的网架。20世纪60年代(1963)Slauterback首先在水螅刺细胞中发现了微管结构,同时Porter在植物细胞中也发现了此结构。后来研究手段和技术不断创新:电镜技术:免疫标记、冷冻深度蚀刻、无树脂包埋切片技术、高压电镜技术、整装细胞制片技术 相继发现了微管、微丝、中间丝的精细结构及组成成分。,第一节、微丝(microfilament,MF)与细胞运动,又称肌动蛋白纤维(actin filament)或纤维状肌动蛋白(fibrous actin),是指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actin)组成、直径为7nm的骨架纤维。微丝的空间
3、结构与功能取决于微丝结合蛋白:A 小肠上皮细胞微绒毛的微丝束,毛源蛋白和绒毛蛋白;B 细胞皮层的微丝网格,交联蛋白和凝溶胶蛋白;C 迁移过程中细胞的伪足中临时性的微丝束,抑制蛋白;D 动物细胞分裂时的胞质分裂环,肌球蛋白,一、微丝的组成及其组装,肌动蛋白(actin)是微丝的主要结构成分,在胞内具有两种形式:肌动蛋白单体,又叫G-actin,单体组装形成纤维状肌动蛋白,又称为F-actin。哺乳类和鸟类细胞中至少存在6种肌动蛋白:4种-肌动蛋白和及-肌动蛋白。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肌动蛋白(400个AA)仅有4-6个AA差异,-肌动蛋白和及-肌动蛋白相差约25个AA残基,(一)结构与成分,
4、-Actin是PCR常用的内参,-Actin抗体是Western Blot很好的内参。内参即是内部参照(Internal Control),对于哺乳动物细胞表达来说一般是指由管家基因编码表达的蛋白。它们在各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相对恒定,在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时常用它来做参照物。,肌动蛋白和微丝的结构A:肌动蛋白单体的三维结构;B:微丝的结构模型;C:微丝负染后的电镜图像,MF是由G-actin单体形成的多聚体,肌动蛋白单体具有极性,装配时呈头尾相接,故微丝具有极性,既正极与负极之别。微丝的组装与去组装与下列因素有关:肌动蛋白的状态(是否结合ATP);离子的种类及浓度:溶液含ATP/Mg2+以及
5、较高浓度的Na+、K+时,倾向于F-actin 体外实验表明,MF正极与负极都能生长,生长快的一端为正 极,慢的一端为负极;去装配时,负极比正极快。由于G-actin在正极端装配,负极去装配,从而表现为踏车行为。,(二)微丝的组装及其动力学特性,肌动蛋白在正极端组装占优势负极端去组装占优势,踏车行为:微丝在体外组装过程中,正极由于肌动蛋白亚基的不断添加而延长,负极由于肌动蛋白亚基的去组装而缩短的现象。,微丝装配过程,第一步:成核反应2-3个肌动蛋白单体组成寡聚体,限速步骤,过程缓慢。第二步:纤维的延长,快速过程第三步:稳定期纤维的正极组装速度与负极解聚速度相同,长度保持不变,此时体系中的act
6、in单体浓度称为临界浓度(Cc),三、影响微丝组装的特异性药物,细胞松弛素(cytochalasins):真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可以切断微丝,并结合在微丝末端阻抑肌动蛋白聚合,但对解聚没有明显影响,因而可以破坏微丝的三维网络。鬼笔环肽(phalloidin):由毒蕈(Amanita phallodies)产生的双环杆肽,与微丝有强亲合作用,使肌动蛋白纤维稳定,抑制解聚,且只与F-肌动蛋白结合,而不与G-肌动蛋白结合,鬼笔环肽是由毒蕈产生的双环杆肽,与微丝有特异的强亲合作用,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可清晰地显示细胞中的微丝,赤麂纤维组织母细胞被肽荧光标记鬼笔环处理后的电镜照,塔尔羊卵巢上皮细胞被肽荧光标
7、记鬼笔环处理后的电镜照,(一)非肌肉细胞中的微丝结合蛋白1、肌动蛋白单体结合蛋白:胸腺素4;前纤维蛋白2、成核蛋白:Arp2/3复合物(-)启动成核过程;形成蛋 白(+)提高组装速度,抵抗加帽蛋白作用3、加帽蛋白:CapZ;凝溶胶蛋白超家族阻止微丝解聚或 过度组装4、交联蛋白:成束蛋白相邻微丝交联成平行排列;凝胶形成蛋白将微丝链接成网状;丝束蛋白相邻微丝形成排列紧密的微丝束;-辅肌动蛋白肌动蛋白间相距较远5、割断及解聚蛋白:凝溶胶蛋白高钙浓度下切断微丝,使肌动蛋白有凝胶态向溶胶态转变;丝切蛋白/肌动蛋白解离因子提高微丝解聚速度,二、微丝网络动态结构的调节与细胞运动,(二)细胞皮层(cell c
8、ortex):大部分微丝集中紧贴在细胞质膜的胞质区域并由微丝结合蛋白交联成凝胶状三维网络结构维持细胞形状和赋予质膜机械强度,参与多种细胞运动:胞质环流、阿米巴运动、变皱膜运动和吞噬等(三)应力纤维(stress fiber):紧贴黏合斑的细胞质膜侧大量排列的微丝束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呈带状外观,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表面的粘着。成分: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辅肌动蛋白。,细胞在基质或相邻细胞表面的迁移过程:1、细胞表面在它运动方向的前端伸出突起;2、突起与基质之间形成锚定位点(黏着斑),使突起附着在基质表面3、细胞以附着点为支点向前移动,最后细胞后部的附着点与基质脱离,细胞尾部前移。
9、,(四)细胞伪足的形成与细胞迁移,动物细胞前缘的伪足及其微丝的排列方式,非肌细胞前缘肌动蛋白的聚合和伪足的形成,是肠上皮细胞的指状突起,用以增加肠上皮细胞表面积,以利于营养的快速吸收。微丝束功能:支撑微绒毛,无收缩功能,(五)微绒毛(microvillus),微绒毛中的微丝和微丝结合蛋白,胞质分裂环由大量反向平行排列的微丝组成,其收缩机制是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对滑动。,(六)胞质分裂环,五、肌球蛋白:依赖于微丝的分子马达,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既能与微丝或微管结合,又能与细胞器或膜泡特异结合,水解ATP而沿着骨架纤维运输“货物”一类为依赖于微管的驱动蛋白(kinesin)
10、和动力蛋白(dynein);一类为依赖于微丝的肌球蛋白(myosin):,(一)肌球蛋白(myosin)的种类,18种肌球蛋白超家族:最保守的马达结构域分类依据:差异很大的C端和N端,型肌球蛋白分子和粗肌丝的结构示意图,部分肌球蛋白超家族成员的结构示意图,(二)肌球蛋白的结构,3个功能结构域:马达结构域;调控结构域;与肌球蛋白复合体组装相关或与运输的“货物”结合的尾部结构域型肌球蛋白:(传统的肌球蛋白)2条重链和4条轻链形成的高度不对称结构在肌细胞中组成肌原纤维的粗丝,占肌细胞总蛋白的一半;在非肌细胞中则参与胞质分裂环的收缩环的形成和张力纤维的活动和V型肌球蛋白:(非传统的肌球蛋白)参与细胞内
11、“货物”的运输运输方向:往微丝的正极端移动(例外),肌球蛋白的体外运动实验,四、肌细胞的收缩运动(muscle contraction),肌肉可看作一种特别富含细胞骨架的效力非常高的能量转换器,它直接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骨骼肌及肌纤维的结构,(一)肌纤维的结构,粗肌丝与细肌丝的分子结构,(二)肌肉收缩系统中的有关蛋白,肌球蛋白(myosin)头部具ATP酶活力,沿微丝从负极到正极进行运动。主要分布于肌细胞,有两个球形头部结构域(具有ATPase活性)和尾部链,多个Myosin尾部相互缠绕,形成myosin filament,即粗肌丝。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由两条平行的多
12、肽链形成-螺旋构型,位于肌动蛋白螺旋沟内,结合于细丝,调节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头部的结合。,肌钙蛋白(Troponin,Tn)为复合物,包括三个亚基:Tn-C(Ca2+敏感性蛋白)能 特异与Ca2+结合;Tn-T(与原肌球蛋白结合);Tn-I(抑制肌球蛋白ATPase活性)CapZ:位于肌细胞Z盘,结合肌动蛋白正极,阻止解聚,保持稳定-辅肌动蛋白:骨骼肌Z盘、平滑肌胞质板,横向连接微丝钮蛋白:平滑肌胞质板,介导微丝连接质膜其它:肌联蛋白;伴肌动蛋白;肌营养不良蛋白,细肌丝的分子结构示意图,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三)肌肉收缩的滑动模型,1、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元肌细胞肌质网2、Ca2+的释放:肌
13、质网肌浆3、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出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位点 4、肌动蛋白丝与肌球蛋白丝的相对滑动:肌球蛋白沿肌动蛋白丝滑动,水解ATP 5、Ca2+的回收:收缩停止,Ga2+,分开,+端抬升,结合,Pi释放,构象改变,-端,+端,-端,+端,第二节、微 管(Microtubules)及其功能,一、微管结构组成与极性二、微管的组装与去组装三、微管组织中心(MTOC)四、微管的动力学性质五、微管结合蛋白(MAP)及调节六、微管对细胞结构的组织作用七、依赖于微管的物质运输八、纤毛和鞭毛的结构与功能九、纺锤体和染色体运动,一、微管结构组成与极性,(一)成分:,微管蛋白,其二聚体是微管装配的基本单位。
14、不可交换位点:微管蛋白上的GTP结合位点,GTP不被水解可交换位点:微管蛋白上的GTP结合位点,GTP被水解在二聚体上还有鸟嘌呤核苷酸的两个结合位点;一个秋水仙素的结合位点;一个长春花碱的结合位点。(二)形态:长管状结构,外径24nm,内径15nm,其壁包括13条原纤维。,真核细胞中微管的分布状态,微管可装配成单管(细胞质和纺锥体),二联管(纤毛和鞭毛中),三联管(中心粒和基体中)。,所有的微管都有确定的极性。有“头”、“尾”之分。微管的起始端为尾,(-)极;生长端为头,(+)极;(-)极指向MTOC,(+)极背向MTOC。装配主要在(+)极添加或释放异二聚体。具有踏车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微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 细胞骨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82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