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ppt
《审美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教育.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审美教育,第一节 历史上审美教育理论的考察,一、中国古代关于审美教育的论述(一)追求以人为中心,以美善的结合为基础的审美境界。先秦孔子的“里仁为美”,孟子的“充实之谓美”,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这都是强调美和善的联系。淮南子中写道:“白玉不琢,美珠不文,质有余也。”这里面包含了古代人们的一个重要审美观念,即重视人的素质的美,也就是强调入的内在的美。,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所谓仁,一是“克己复礼”,要人克制自己,排除杂念,自觉地服从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二是“仁者爱人”,人和人之间要相互关爱,要亲和,而“乐”就是“和”的媒介。孔子把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及伦理观念的礼与使人亲
2、和的乐相提并论,共同置于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前列,可见他对审美教育在完善人格,治理国家方面的作用是十分看重的。,(二)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很重视艺术在陶冶性情上的作用。孔子讲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他对艺术的审美教育的功能作了这样全面的解释。其中的“兴”就是感发人的志意,陶冶人的感情。孔子还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认为人的修养,要从学诗激发情志,靠学礼立身养性,通过学乐铸就完美的人格。,孔子的理想人格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外形到精神都要完美,而要实现这一人格就要诗教、乐教、礼教并举
3、,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结合。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圣人感人心而天厂和平。感人心者,莫先平情,莫始乎言,莫切平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也就是说诗歌是通过以情感人来达到教育的作用。,在中国古代,诗教、乐教等审美教育一直被当作修身养性、完善道德的手段。孔子的“发乎情,止乎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主张影响深远。它实际上是要求人们以感性服从于理性来求得内心的“中和”,以个性消融于道德之中来换取心灵的和谐,而美育是实现这种人格模式的必要手段。明代的王阳明不仅意识到美育之于礼法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认识到美育是符合受教育者特点的有效的教育形式。,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
4、,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巳。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在谈到具体施教时,他说,“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诗歌,以发其志意”,“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王阳明,“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位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在这段文字里,王阳明深刻地揭示了美育“诱”、“讽”而“顺
5、其志意”的特殊教育方式,指出了美育通过感情宣泄,“调理其性情”,潜移默化地塑造受教育者和谐心灵的特殊功能。,(三)近代梁启超 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首次提出“趣味教育”的概念。“趣味”在西方指人的鉴赏力,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实际上指审美教育。他进一步指出“趣味教育”是情感教育,艺术是趣味教育的“最大利器”。王国维 明确地把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提,肯定审美教育的独特价值。1906年,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完全之人物”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审美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审美教育理论上多有建树,而且是颇有成就的审美教育实践家。,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
6、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把审美教育定为新式教育的重要内容。他开办音乐、美术的专门学校,亲自授课。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了“以审美教育代宗教”的主张,坚决主张审美教育与宗教分离,取而代之,认为审美教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取代强制的、保守的,有界的宗教是历史的必然。,二、西方关于审美教育的论述(一)古代柏拉图培养“理想国”公民的角度公民的启蒙教育、初级阶段的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和游戏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审美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政治学和诗学里。在政治学中,他明确地指出音乐有几个功能,“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
7、理的乐调”,他特别论述了音乐对情感的净化,指出不同的乐调可以净化不同的情感,各种过分强烈的情感和情绪得以宣泄,使心理趋于平衡而产生快感。在诗学中,他认为悲剧的特定效果是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他的净化说就是强调了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古罗马时期的理论家贺拉斯在其代表作诗艺中,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原则,他认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又对生活有帮助。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二)近代席勒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 1.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失使人成为审美的人。针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审美 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81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