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渠首)实施方案beta1.0.doc
《都江堰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渠首)实施方案beta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江堰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渠首)实施方案beta1.0.doc(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都江堰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渠首)实施方案2012年3月目录1.项目背景及区域概况31.1项目背景31.2区域概况(渠首)52.建设目的、意义62.1总体目标62.2具体目标62.3建设意义73.主要建设内容73.1总体架构图73.2建设内容83.2.1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总体设计93.2.2水利信息综合数据库建设93.2.3数据共享平台建设103.2.4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开发104.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114.1 技术路线114.2 项目实施方案124.2.1 数据库建设124.2.2 数据共享平台194.2.3综合管理平台建设305.关键技术及创新性425.1 关键技术425.2 创新
2、性426.项目技术指标及成果形式426.1达到的技术指标426.1.1 主要技术指标426.1.2 主要经济指标436.1.3 人才队伍建设436.2 预期成果436.2.1 数据成果436.2.2 软件成果446.2.3 文档成果447.组织实施与进度安排447.1 组织构架447.2 建设管理组织机构467.3 实施路线497.4 实施进度498.经费预算511. 项目背景及区域概况1.1项目背景都江堰灌区是我国最大的特大型灌区,目前实灌面积达到了1030万亩,已建成干渠44条总长为2047km,分干渠67条总长1520km,万亩以上支渠271条总长3381km,千亩至万亩渠道624条共3
3、314km,千亩以下渠道4025条总长6692km,同时包括了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4座以及重要渠口75个。灌区是四川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地区,其幅员面积占全省的5%,耕地面积占全省的21%,人口占全省的23.4%,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28.3%(其中水稻占全省的31%),工业产值占全省的54%,农业产值占全省36%。灌区范围覆盖一个特大中心城市、6个地级市、37个县(区/市),是四川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水资源调度管理水平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四川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对四川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粮食生产安全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
4、用。年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一号文件。该一号文件着重关注了我国水利行业的改革发展,是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对水利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号文件中重点指出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到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
5、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核心目标,计划从2009年至2016年的8年时间内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86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69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项目实施后,全省将新增粮食100亿斤,超过目前全省粮食产量的10。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作为都江堰灌区的主管部门,肩负着区域水务行政管理、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任务。当前,都江堰灌区“十二五”规划已经顺利编制完成并组织实施。在该规划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要大力加强灌区信息化建设,优化灌区的管理体制,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
6、率。而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灌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是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把传统的工程措施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化调度来达到的。因此,以都江堰灌区“十二五”规划为指导,紧密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及国家水利信息化战略,充分应用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成果,进一步推动都江堰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推进都江堰“数字灌区”建设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都江堰管理局从1996年起,就开始了在水利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工作。从“十五”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7、,都江堰灌区作为“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先后经过了两期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在一期、二期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信息采集与枢纽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通信平台、数据库平台以及基于应用的GIS平台的灌区信息化平台初具雏形,为数字渠系平台整合及高水平应用系统建设提供了条件。经过都江堰灌区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实际的运行,管理部门逐渐意识到灌区的信息化工程与传统建设工程最大的区别就是系统性、标准化、程序化。而实际建设时,由于不同的施工单位采取的技术手段有差别,很难做到系统建设的整体性、统一性和延续性,不利于系统的二次开发和综合集成。比如水情遥测系统就存在后期建设的
8、系统与原有的系统不兼容的问题。整个系统不能整合在一个平台里,这势必给应用部门带来信息共享不便、操作使用复杂、维护管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当前,都江堰灌区正在实施第三期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在三期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在一、二期建设的基础上,启动综合决策平台的建设,对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全面的整合和提升,改变现有信息化系统各自为政、互不关联、重复建设、维护困难等现状,实现水利信息的综合管理,提高灌区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整体水平。本项目旨在通过对都江堰灌区渠首区域的水利信息的全面调查,以渠首为主要建设对象,通过建立综合数据库以及共享服务平台,对渠首水雨情监测信息、水质信息、闸门信息、渠道信息、视频监控信
9、息、三维可视化、自动化办公等进行全面的整合,实现渠首水利信息的统一管理,提高渠首信息化管理水平,并最终推广至整个灌区,实现整个灌区水利信息的综合管理。1.2区域概况(渠首)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位于都江堰市城西,距成都市区60km。工程修建在岷江上游出山口与成都平原扇形的顶端,海拔727m,为全灌区的制高点。岷江水经渠首枢纽引入灌区,并关联着6大干渠,灌溉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灌区千万亩农田,以及经济圈中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环保用水。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主要由: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二王庙顺水埂等辅助工程组成。三大工程布局合理,有独特功能,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调自如,
10、联合发挥分流饮水、泄洪排沙的重要作用。随着都江堰灌区的不断发展,在渠首枢纽原有工程基础上相继修建了外江闸、沙黑总河闸、飞沙堰工业拦水闸、以及六干渠分水节制闸等配套工程,与都江堰三大工程相互配合运行,更充分合理地利用岷江水源,满足都江堰灌区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不断增长的需要。渠首部分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完成了:全面覆盖的信息网络建设(光纤网络等);内江闸群自控及渠道枢纽图像监视系统;渠首岷江来水、内江总干渠水量及六大干渠水位流量情况的实时采集;渠首内江总干渠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以上各类信息化工程的完成,基本实现了渠首枢纽信息数字化、传输网络化和部分调度自动化,为进一步实现“调度自动化、决策智
11、能化”构建渠首枢纽的安全运行、水资源优化配置、优化调度与防洪调度决策指挥系统提供了技术保障。2. 建设目的、意义2.1 总体目标通过调研国内外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都江堰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按照国家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数字水利(流域)”的总体框架,紧密围绕都江堰灌区“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深入研究都江堰管理局水利信息化发展战略,以都江堰灌区信息化一、二期建设为基础,针对目前都江堰灌区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水利信息分散缺乏统一管理平台、业务系统缺乏生动性与实用性、业务信息缺乏共享性存在信息孤岛等问题,通过建立“都江堰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全面整合和提升当前
12、都江堰管理局现有信息化系统,完成都江堰灌区各类水利管理数据的全面共享和深度应用,实现都江堰灌区水雨情监测信息、水质信息、闸门信息、渠道信息、视频监控信息、三维可视化、自动化办公等的综合管理,为都江堰灌区的日常管理和决策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提高灌区管理工作效率,建立灌区水利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全面推进都江堰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推动实现都江堰管理局“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目标,将都江堰灌区建成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样板工程。2.2 具体目标本项目的具体建设目标有以下四个方面:1).全面实现水利信息数据的充分共享与应用通过综合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将处于多个应用系统下的不同监测设备所
13、获得的监测信息进行整合,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以及数据的规模效应,为综合应用系统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2).建立以“灌区(渠首)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系统”为主要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业务化运行体系灌区(渠首)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系统的最终建成,将替代原有的各类相关水利信息系统,并在统一的业务化运行平台下,实现灌区(渠首)的多种信息化管理业务,精简管理工作的操作流程,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3).推动实现从渠首到整个灌区的水利信息综合管理的推广通过本项目在渠首区域的业务化应用,为整个灌区的水利信息综合管理提供良好示范效应,促使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向整个灌区进行推广。4).构建都江堰灌区
14、水利信息综合管理新模式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探讨灌区信息化的新的管理结构,并通过将渠首相关水利信息化管理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改变以往多个需要同时运行的独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复杂管理方式,能够在精简灌区渠首信息化管理人员队伍的同时,大幅的提高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2.3 建设意义针对渠首区域开展水利信息综合化管理工作的研究是都江堰灌区一项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的工作。都江堰灌区经过信息化一期、二期的建设,已经在整个灌区建立起来了较为全面的水利信息监测设施和多个业务化的运行系统,具备了良好的灌区水利信息化基础。但是,经过多年的灌区水利信息化管理实践表明,由于不同的施工单位采取的技术不同,造成系统建设的整体性、统
15、一性和延续性非常缺乏,不利于系统的二次开发和综合集成,给应用部门带来信息共享不便、操作使用复杂、维护管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针对已有的水利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整合和提升已经迫在眉睫。只有通过对灌区水雨情监测信息、水质信息、闸门信息、渠道信息、视频监控信息、三维可视化、自动化办公等进行全面的整合,实现水利信息的统一管理,才能在根本上改变以往多个需要同时运行的独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复杂管理方式,精简灌区渠首信息化管理人员队伍,提高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并最终提高渠首信息化管理水平。 渠首作为都江堰灌区最重要的水利设施聚集区域,是整个灌区水利设施的精华所在。渠首的信息化建设一直以来都走在整个灌区的前列
16、,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因此,渠首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具有重要的工程建设意义和广泛的示范效应。通过在渠首进行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试点,经过实际的业务化应用实践,积累项目在建设以及管理方面的经验,在逐步完善平台的各项功能的同时,使得最终稳步的推广到整个灌区,实现整个都江堰灌区的全面的水利信息综合管理。3. 主要建设内容3.1 总体架构图“都江堰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渠首)”整个项目包括运行数据获取层、网络通信层、数据存储层、数据资源层、共享平台层、应用层和用户层等七个层次,项目的总体架构如图3-1所示。图3-1 项目的总体架构图3.2 建设内容本项目基于都江堰灌区当前水利信息化建设已有的成果,
17、通过对国内外“数字水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全面、深入的调研,深入分析都江堰灌区信息化的需求,整合现有的都江堰灌区水雨情、水质、闸门、渠道、视频监控等信息的业务化管理系统,将3S(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技术用于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并充分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直观、真实以及能够表现更多空间关系的优势,构建都江堰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本项目建设的内容包括: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总体设计、水利信息综合数据库建设、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以及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系统的开发。3.2.1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总体设计通过对当前都江堰灌区(渠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调研,结合都江堰灌区信息化
18、的需求,研究和设计都江堰灌区(渠首)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方案,内容包括体系架构设计、服务类别流程设计、综合数据库设计、平台接口设计、模块划分和功能组成等,为项目的进一步实施提供规范化的指导和依据。3.2.2水利信息综合数据库建设数据库设计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水资源数据库是极其复杂的。首先,水资源数据是多维的。例如,对于每一个水情监测数据,它都有个时间戳,记录了数据采集的时间。同时每个数据还有个地理戳,记录了数据采集的具体位置。这样时间维、空间维和各个主题域(水情状况)一起构成了水情多维数据。其次,水资源监测原始数据在采样时间上精确到了分钟(采样时间、采样时分),在取样位置上又精确到了测点(测
19、站、断面、测线、测点),因此数据量是极其庞大的。为了方便更好地查询和分析数据,需要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综合。总体上看来,在水资源信息系统中,涉及到的数据可以分为两大类: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1)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础地理数据库,包括都江堰灌区边界图、行政区划图、水系图(河流、渠道、水库)、居民地分布图、地形、交通等等,这一类数据主要是作为背景显示;另一类是水资源专题图层,这一类包括水情监测站点分布图等、水资源功能区划图等。 2)属性数据库 属性数据库主要是相对空间数据库而言的,它一般可以用二维表的形式存储数据。水资源信息系统中涉及到的属性数据包括:灌区社会经济数据;水情监测站
20、点基本信息;监测断面信息;水情、汛情统计数据等。都江堰灌区现有的各系统是分散的,数据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松散,新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以原有的子系统数据库为基础,以都江堰灌区为工作单元,基于统一的数据模型与技术要求,通过各子系统数据的有机整合,形成都江堰灌区综合数据库。主要的数据库有5个,分别为元数据库、基础地理数据库、设施设备数据库、水文水情数据库、实时监测数据库等,图1为综合数据库的基本构架图。图3-2 综合数据库基本框架3.2.3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灌区(渠首)水利信息数据共享平台依据历史的,以及实时采集的渠首水雨情监测信息、水质信息、闸门信息、渠道信息、视频监控信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建立统
21、一的数据库,满足数据的统一查询、更改和应用,并依据渠首信息化综合管理的特点,设计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功能模块接口,视频监控接口等,以GIS空间分析技术为基础,构建渠首水利信息数据的共享平台。3.2.4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开发1).基于真三维可视化基础上的灌区(渠首)水利工程设施展示平台应用遥感技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等)、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Virtual Globle技术、三维建模技术(LiDAR等)等对渠首的水利工程设施进行模拟展示、飞行漫游、在线查询等,让人们更直观有效的了解都江堰渠首的全貌,充分展现都江堰的历史、文化以及水利工程价值,并且通过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可以动态模
22、拟并展示当前渠首的水雨情、闸门、水质等信息。2).融合二、三维可视化技术的灌区(渠首)实时视频监控体系在现有的灌区(渠首)实时视频监控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与二、三维可视化技术的结合,能够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完成对视频监控的操作,直观展示视频监控点的空间位置,实现静态三维虚拟图形与动态实时视频监控影像的融合,构建“四维”结构的灌区信息化监控体系。3).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灌区(渠首)水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系统综合管理系统是一个独立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集成渠首各项水利信息数据,采用统一的数据库、操作系统平台和操作界面,将当前各类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集成在一起,通过与当前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三维可视化
23、技术等的结合,实时、动态、全面、直观的展示渠首的实时和历史的水利信息,实现对渠首各类水利信息的综合分析和统一管理和发布,最终提高渠首区域的信息化管理效率和水平。4. 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4.1 技术路线本项目的总体技术路线图见图4-1。图4-1总体技术路线图4.2 项目实施方案4.2.1 数据库建设4.2.1.1总体建设方案1)数学基础设计基础地理数据库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椭球长半径6378137m、椭球短半径6356752.31414、扁平率1/298.257222101。采用以度为单位的经纬度坐标存储数据。2)数据模型设计采用ESRI GeoDataBase数据库模型。它是一种开放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都江堰 水利 信息 综合 管理 平台 渠首 实施方案 beta1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73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