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垭口特长隧道施工技术.doc
《大风垭口特长隧道施工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风垭口特长隧道施工技术.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风垭口特长隧道施工技术 1. 工程概况 大风垭口隧道为分离式特长隧道,隧道单洞长分别为3343m及3337m。上下行线隧道两测中线间距离为:元江口约为52m,磨黑口约为44m。上行线隧道纵坡采用+0.5%、-1.29%的人字坡,最大埋深约为309m,。下行线隧道纵坡采用+0.5%、-1.47%的人字坡,最大埋深约为331m。隧道设计净跨为10.9m,净高为7.2m,上、下行线均设置5处紧急停车带及相应5条行车横洞。 隧道衬砌采用复合式衬砌断面,II类围岩采用42小导管作为超前支护,初期支护采用I16工字钢,喷射18cm, 厚钢纤维混凝土,施作4m长WTD25锚杆,二次衬砌采用50cm, 厚C
2、25防水混凝土,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设置防水层,预留变形量12cm,其典型断面结构见图1所示。 2. 地质条件 大风垭口隧道跨越了哀牢山大断裂的次生带区,洞内岩性变化频繁,地下水极为丰富。隧道经历了自稳性极差的炭质板岩、泥岩;溶洞、溶缝极为发育的灰岩及较为富水的砂岩。隧道两次穿越南溪河的冲积层,线路在较长地段顺冲沟而行,地质条件较为恶劣,施工难度极大。 隧道围岩属上三叠统一碗水组T3Y地层,少量属路马组T3L地层,岩性相对比较复杂。硬质岩有炭质板岩、弱变质灰岩、超基性侵入岩;软质岩有砂岩、泥岩。由于受哀牢山大断裂及次一级构造的影响,隧道基本上出露灰、深灰色板岩和炭质板岩。表层强风化破碎,围岩范
3、围内板岩基本上呈现出弱风化碎块状或块状,节理裂隙发育,不均匀风化。弱变质深灰色灰岩及超基性侵入岩为弱风化大块状,隧道围岩出现的浅黄色砂岩和紫红色泥岩属软质岩类。 图1 典型断面衬砌结构形式 隧道范围内有断裂穿过。断裂延伸3090km不等,沿断裂带常见片理岩、糜棱岩、碎裂岩、挤压角砾岩及岩石破碎带等,并有超基性岩浆侵入,断面多倾向北东,局部倾角45,为压扭性构造。 路线区域内分布松散层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基岩裂隙水分布最为广泛,其中以碎屑岩裂隙水为主。基岩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其它水源补给,水力梯度大,排泄运移速度大。 3. 超前地质预报 3.1 地质预报的途径 多种
4、超前地质预报的组合是隧道正常掘进的前提。施工中采取TSP203超前地质预报仪作为长期地质预报,一次预报150m;采取地质雷达作为中期的地质预报,一次预报20m;采取钻孔取芯作为短期的地质预报,一次预报510m。各种超前探测方法互相验证,达到准确预测前方地质情况的目的。同时,由于隧道较长,隧道路线跨越了数座山脊,并两次跨越了南溪河,进一步了解地质构造下地表地貌形成及河流发育历史,对推测隧道内地质及水文条件有一定的帮助。隧道路线跨越沟壑的地段,往往埋深较浅,相应隧道内就表现为岩层节理发育,岩石破碎,地下水较为丰富。通过对地表的分析比较,可以制订出超前预报的补充形式。另外,两条隧道的四个口均采取错洞
5、60m左右施工,由于两条隧道相距较近,一条隧道已开挖完地段的地质描述,经过岩层倾角、走向的分析计算,又成为另一条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的辅助形式。 通过对各种超前地质预报的分析比较,而得出前方围岩的开挖方法及支护形式,从而真正实现所谓“信息化施工”。 3.2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中的应用 (1)TSP203孔位的布设TSP203共计布设24个爆破孔及1个探测孔,第一个爆破孔距掌子面2m左右,以后的23个爆破孔相互之间的孔距为1.5m,探测孔距最后一个爆破孔的距离为15m。各种孔位须布置在一条直线上。爆破孔用38的钻头进行钻孔,孔深为1.5m,孔位向下倾斜1020.;探测孔用42的钻头进行
6、钻孔,孔深为2.0m,孔位向上倾斜510,以便于接收爆破地震波。 (2) TSP203操作程序 首先,用环氧树脂将探测器固定在探测孔里,并分别对距探测孔最近的5个爆破孔中的每个孔装100克炸药和一个电雷管,炸药装好后,再将爆破孔用水灌满,最后对这5个爆破孔从与探测孔最近的一个孔开始依次用起爆器起爆,从爆破震动波接收的效果来决定下面5个孔的装药量是增大(每个孔增加25g左右),还是减小(每个孔减小25g左右),依此类推,将所有的爆破孔都依次起爆完成,这就完成了TSP203的一次探测工作。 (3)TSP203接收数据的分析 TSP203采集到的数据,通过TSPwin软件进行处理,获得P波、SH波、
7、SV波的时间剖面、深度偏移剖面和反射层提取以及岩石物性参数等成果。在提取的波形图中,以P波为主对岩层进行划分,结合横波资料对地质现象遵循以下准则进行解释:正反射振幅表明硬岩层,负反射振幅表明软岩层;若S反射较P强,则表明岩层饱含水;Vp/Vs然增大,常常由于流体的存在而引起的;若Vp,则表明裂隙或孔隙度增加。遵循以上原则,可对前方150m层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前方围岩的软硬情况、节理发育情况及水文情况,通过对以上地质资料的掌握,就能据此指导施工,在软弱段采用加强支护,在节理发育地段采用增设小管棚,在富水区采用注浆堵水或增设排水管将水引出等作法,从而将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的影响降至最小。 (4)TS
8、P302地质预报的特点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是一种采用小药量爆破,通过采集地震波在围岩中的传播速度来分析前方围岩类别、裂隙发育情况、含水情况、软弱岩层的分布情况及是否有无断层等地质情况,其特点是操作复杂,要求精度高,做一次TSP虽只要23个小时,但要求隧道内停止一切施工,因为TSP203接收仪器对环境要求严格,杂音过大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但由于其对软硬岩石的界面、节理发育、水文情况等分析的准确性,还可以初步测出岩石的弹性模量、密度、泊松比等指标作为预测的参考值,所预报的长度可达到150m以上,TSP203地质预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3 GPR地质雷达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中的应用 (1
9、)GPR地质雷达的预测原理 使用雷达探测,对采集到的雷达波进行分析,以确定掌子面前方20m范围内的围岩情况。如前方围岩有软硬岩石的界面,在波形图上此界面两端雷达波传波速度就不一样:硬岩层中雷达波的传播速度快,软弱岩层中雷达波的传播速度慢。通过分析比较波在距掌子面5m的传播速度与后面15m的传播速度,加上对掌子面岩性的观察情况,就可得到前方20m左右围岩的地质情况。 (2)GPR地质雷达的探测方法 首先将雷达探测器与接收器相连接,然后将探测器紧贴围岩,通过沿着事先布设好的测线移动探测器,就可以用雷达波对围岩进行探测了。 (3)GPR地质雷达的特点 地质雷达现场探测速度快,每次只需30min左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风 特长 隧道 施工 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58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