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矿规律.ppt
《4成矿规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成矿规律.ppt(1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成矿规律,规律被认为是现象内部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决定了现象必然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成矿规律的研究,最早在由L.德洛内(1892)提出。之后,BH斯米尔诺夫、P鲁蒂埃等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目前形成了全球成矿规律,区域成矿规律、矿区成矿规律以及单矿种为主的专门成矿规律等不同分支。,第四章 成矿规律,R.W.Boyle(1979)在讨论金矿床的成矿规律时强调,研究成矿规律必须考虑三个基本问题:矿床中成矿元素的来源;矿床中成矿元素赖以达到其沉积场所的通道,包括输导构造和渗透性岩石;沉积场所或包含矿床的圈闭,包括有利于交代 和浸染作用的构造和容矿岩石。此外,还应该包括成矿作用随着时间的进程而发
2、生的变化,以及成矿过程中介质的来源和热源等。,第四章 成矿规律,成矿规律,是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时间、空间、成因及共生关系的高度概括。换句话说:成矿规律就是指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物质成分共生与组合上的分布规律。根据卢作样等(1988)归纳,成矿规律包括:矿床时间分布规律、空间分布规律,矿质来源规律和矿床共生规律等四个方面。,第四章 成矿规律,本章主要介绍四个规律:矿床时间分布规律空间分布规律矿质来源规律矿床共生规律,第四章 成矿规律,成矿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很不均匀的。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在不同的地区,只要成矿控制条件适宜,都有形成矿床的可能性。同时必须承认,在某一地
3、质时代的某一地区,或某一地区的某一时代,对于某些矿种和矿床来说,可能表现出特殊的的重要性和集中性。这种重要性和集中性具体就表现为地史上的分布规律(成矿时代)以及地理上的分布规律(成矿区域)。,第一节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据统计:前寒武系集中了全世界70左右的黄金,60以上的铁、镍、钴;80的钨形成于中生代,85以上的钼矿形成于中、新生代,50的锡矿形成于中生代末,40以上的铜矿形成于新生代等。在外生矿床中,世界上的煤主要形成于石炭二叠纪,岩盐和钾盐主要形成于二叠纪,石油主要形成于新生代等。这种成矿作用矿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史时期原因比较复杂,既与地球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演化和地壳厚度有关,又与不同时期
4、和地域的成矿条件的差异和变化有关。,第一节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1、根据地史演化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可将中国的成矿作用划分出八个成矿期(4-1)。其中最主要成矿期的有五个:(1)前寒武纪成矿期;(2)加里东成矿期;(3)海西成矿期;(4)燕山成矿期;(5)喜马拉雅期。,一、我国主要的成矿期,表4-1 我国成矿期成矿特征简表,表4-1 我国成矿期成矿特征简表,表4-1 我国成矿期成矿特征简表,表4-1 我国成矿期成矿特征简表,(1)前寒武纪成矿期,这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成矿期,其地质历史延续很长,但地壳发展情况复杂。就现有资料,太古代存在一些前地槽阶段的古老硅铝层构造单元;太古代末到早元古代,华北、华
5、南及西北塔里木等地进入地槽阶段,构造、岩浆活动及区域变质作用较为普遍和强烈;晚元古代,华北、伊陕等地转为地台。该成矿期形成的重要的矿产有:北方诸省的变质铁矿(鞍山式含铁石英岩)、绿岩带金矿、变质磷矿、滑石菱镁矿床(辽宁),石墨矿床(山东)和刚玉矿床等,此外,还有裂谷火山岩型铜矿(云南、山西)、岩浆型钒钛磁铁矿(河北),以及内蒙和新疆等地的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等。,(2)加里东成矿期,我国境内稳定区和活动区均较发育。华北,西南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期,以产于浅海地带和古陆边缘海进层序底部的Fe、Mn、P、U等外生矿产为主。如宣龙式铁矿,瓦房子锰矿,湘潭式锰矿,昆阳式、襄阳式磷矿等;中期海浸范围扩大,形
6、成灰岩,白云岩矿床;晚期在海退环境下形成泻湖相石膏和盐类矿床;祁连山、龙门山、南岭等地进入地槽期,以内生成矿为主,也有变质矿床。主要矿产有黄铁矿型铜矿(白银厂式),镜铁山式铁矿(北祁连山)、还有铬镍矿床,伟晶岩矿床及气成热液矿床。,(3)海西成矿期:,与加里东期相似,东部仍处于地台阶段,以稳定的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泻湖相及陆相沉积为主,相应形成一系列外生矿床。如宁乡式铁矿,遵义式锰矿,石炭二叠系的煤、铝土矿、粘土矿等;我国西北部地区仍处于地槽发展阶段,以内生矿为主。有秦岭和内蒙的铬、镍矿床,内蒙白云鄂博式稀土一铁矿床,阿尔泰、天山地区的稀有金属伟晶岩,与花岗岩有关的W、Sn、Pb、Zn,南祁连
7、的有色金属,川滇等地的Cu、Pb、Zn以及力马河Cu-Ni硫化物矿床。,(4)燕山成矿期,燕山期是我国最重要的内生成矿期,此期间我国西部地区大都结束了地槽阶段,进入地台期。东部地区,则由地台进入活化(地洼)期,活动性大增,构造、岩浆活动及火山作用强烈,形成丰富多样的矿床。早期形成一系列与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W、Sn、Mo、ni、Fe、Cu、Pb、Zn矽卡岩型和热液型矿床,晚期形成与一系列小侵人岩有关的Fe、Pb、Zn、Hg、Sb、Au、稀有金属、萤石、明矾石等矿床。喜马拉雅山地区及台湾仍处于地槽发展时期,有超基性和基性岩浆活动及有关的Cr、Ni、Cu、Pb、Ag等矿床。在小型内陆盆地还有Fe、C
8、u、u、煤、盐、油页岩等外生矿床产出。,(5)喜马拉雅期,进入喜山运动期,东部各个地洼区的发展,均经历了剧烈的构造变动及岩浆活动,进人余动期;西部地区,除了阿尔泰、南疆、青甘地区、藏北、滇西等处,于中生代已存在的地洼区继续发展外,又有天山,准噶尔以及南喜马拉雅地洼区的出现。中生代开始发展的喜马拉雅地槽和台湾地槽成为仍在强烈活动的地槽褶皱区,产出有伴随基性一超基性岩浆活动的CrPt矿床(西藏),Cu-Ni矿床,火山岩中的Cu、Au矿床(台湾)及Pb、Zn、S矿床(新疆)等。在外生矿床方面,以沉积和风化淋滤矿床为主,主要有含铜砂岩,风化淋滤型镍矿,风化壳型铝土矿,各类砂矿、盐类、高岭土等,还有钾盐
9、(云南)、煤炭和石油等。,一、我国主要的成矿期,由上可见,我国各类矿床在成矿时期上是很不均匀的,其中 Cr、Ni、Fe、Mn、Au等矿床在地史早期较为丰富,W、Sn、Mo、Cu、Hg、Sb、As、稀散元素等在地史晚期相对集中。前寒武纪、加里东、海西成矿期是我国最重要的铁、锰成矿期;磷矿以前寒武纪和加里东期最为重要;Cr、Ni、V、Ti集中在加里东和海西期;铝土矿以海西期的石炭一二叠系为主;W、Sn、Mo、Cu、稀有金属则以燕Lh期为主,海西期次之;Pb、Zn、Hg、Sb以燕山期为主。,一、我国主要的成矿期,2不同地区在成矿时代上也有所差异 例如华南与花岗岩成矿有关的重要时代主要有雪峰期、加里东
10、期、印支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其中金的重要成矿时代为雪峰期和加里东期,W、Sn、Be、Pb、Zn为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Nb、Ta为印支期和燕山期,Sb的重要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图4-1)。总体而言:,一、我国主要的成矿期,(1)花岗岩类岩石虽然与许多内生金属矿床关系密切,但不同时代的花岗岩的成矿专属性很不相同,是成矿时代对成矿控制的一种表现;(2)不同矿种的主要成矿时期也不一样。例如金矿往往与地槽褶皱回返的前期旋回或主旋回所形成的花岗岩关系密切,而后旋回所形成的花岗岩类则以W、Sn、B、Nb、Ta等为主。,二、全球最主要的成矿期,根据构造活动、岩期活动、沉积作用和成矿作用的一系列特征,特瓦尔
11、奇列利哲将全球分为七个最主要的成矿期(表4-2):阿尔卑斯期(50Ma)海 西 期(200Ma)贝加尔期(700500Ma)哥 达 期(1000900Ma)赫德森期(17001650Ma)白 海 期(20001800Ma)南罗得西亚期(17002500Ma),表4-2 全球主要成矿期及有关矿床(据特瓦尔奇列利哲,1970),二、全球最主要的成矿期,该表归纳了世界最主要的成矿期,并包括世界上最主要的一些矿产,但对比我国及世界一些地区来看,尚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1)特瓦尔奇列利哲把所有的矿产都归因于地槽和地台成矿理论,忽略了活化区(地洼区)的出现与成矿;对太平洋运动的作用及中新生代成矿期的
12、强度估计不够充分。,二、全球最主要的成矿期,实际上中新生代成矿期所形成的W、Sn、Cu、Mo、Cr等矿产矿化作用强度很大,受板块构造控制的环太平洋成矿带、阿尔卑斯成矿带规模巨大,这无论在我国和全球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全球成矿期中,前寒武纪成矿期金矿化强度和规模较大,矿化类型较多。但对比我国则不明显,其中原因尚需研究。,三、地壳成矿演化的特点,成矿演化是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但又有规律可循。表4-1和表4-2显示,成矿演化总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量变到质变。金属矿化的强度,由弱到强,强弱交替,许多矿种和矿床类型,都有其优势的成矿时期。对比我国和全球主要成矿期,可以总结规律,
13、找出问题。指导我们在某一地质时代的某一地区,或某一地区的某一时代,预测和找寻某些特别重要的矿种或矿床。,三、地壳成矿演化的特点,在地壳成矿演化过程中,虽然许多矿产的形成都有其最主要的成矿时代,但绝大部分又不止一个时代,其成矿演化具有一些明显的规律性,掌握这些成矿演化规律,极有利于成矿预则工作。这些规律包括:成矿作用的长期性 成矿作用的多旋回(多阶段)性 成矿作用的递进性 成矿作用的方向性等,1、成矿的长期性,成矿的长期性已为许多地质事实所证实,它表现在下列二方面:许多矿种或成矿物质是在长期演化和发展中逐步集中、富集成矿。例如胶东西北部金成矿历史就长达十几亿年:太古代海底火山喷发形成蓬夼组含铁镁
14、硅酸盐建造(18000m),平均含金0.07gt,为地壳酸性岩及其他地层中金的十几倍以上,成为金的矿源层;,1、成矿的长期性,古元古代晚期区域变质作用中,胶东群遭受褶皱、变形、变质、部分混合岩化,金进一步活化运移;中生代,随着构造,岩浆活化,金再次活化运移,集中到重熔岩浆岩的边缘及断裂裂隙中,形成含金石英脉和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在许多层控矿床中,甚至有第一矿源层和第二矿源层,经常期活化、富集成矿。,1、成矿的长期性,与花岗岩有关的矿床的形成时间,也常常可延续很长时间,相对造山运动长得多。例如华南燕山期花岗岩的成矿史表明:在160一185Ma:形成漂塘、西华山、大吉山、瑶岗仙等岩体,以及大量黑钨
15、石英脉、矽卡岩型白钨矿床及稀土矿床;在90一110Ma:形成大厂、个旧、德兴等岩体,主要形成锡石硫化物和多金属矿床。可见华南钨锡花岗岩的成矿史是较长的,成矿演化也是长期的,在每一期岩浆演化和成矿演化中,大量工业矿化总是与较晚期花岗岩有关。,2成矿的多旋回(多阶段)性,成矿旋回是指与大地构造旋回有内在联系的成矿发展阶段。陈国达称成矿多旋回为成矿多阶段,并认为成矿的多阶段性与地壳发展的多阶段性是相一致的。他提出(1959)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律,指出地壳活动区(地槽区、地洼区等)与稳定区(地台区等)是多旋回、螺旋式互相转化、相互递叠,对立统一地向前发展的。,2成矿的多旋回(多阶段)性,在地台区
16、:表现为隆起和拗陷的产生和发展上;在地槽区:具有多旋回造山运动,伴随多旋回的沉积作用,多旋回的岩浆活,多旋回的变质作用和多旋回的成矿作用。成矿的多旋回性与地壳发展的多阶段性是相一致的,他提出(1959)地壳运动、多旋回的变质作用与多旋回的成矿作用。,2成矿的多旋回(多阶段)性,从中国东南情况来看,已知成矿旋回(成矿阶段)至少有三个:第一旋回是地槽成矿阶段(元古代到早古生代),这时内生矿产由于岩浆活动强烈而复杂,已知有与海相火山喷发岩有关的火山一沉积变质铁矿,以及与花岗岩有关的W、Sn、Au、Pb、Zn、As等;第二旋回为地台成矿阶段(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以Fe、A1、P等沉积矿产为主;第三旋
17、回为地洼成矿阶段(晚三叠世至今),这里内生矿产又因岩浆活动强烈而多样化,产出大量的有色和稀有金属,如W、Sn、Mo、Bl Cu、Pb、Zn、Au、Sb、Hg、Fe等。,2成矿的多旋回(多阶段)性,外生沉积矿床的成矿演化,正如叶连俊指出的,在我国地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四个沉积成矿周期,每个成矿周期内,一般有类似的矿产组合Fe-Mn-P-A1-煤-Cu-盐顺序出现。震旦纪以前所形成的I、II成矿期的成矿序列只有前期的矿床(Fe、Mn、P、A1)形成;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所形成的第III成矿周期的成矿序列是完整的;中生代末到新生代所形成的第成矿序列只有后期矿床(P、Al、Cu、煤、盐)发育。这种成矿演化的
18、多旋回性与方向性特点,明显反映了地壳发展的多旋回性和气候条件规律变化以及变化的方向性。,3、成矿的继承性,继承成矿不仅是一种成矿的时间演化规律,而且是一种空间分布规律,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任何一种构造单元,它一方面既有自已的成矿专属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继承历代前身的矿产。例如地台区,除可找到地台型的矿产组合之外,还可找到地槽型及前地槽型矿产组合;同样在地洼区,除可找到地洼型矿产组合外,还可找到它所继承下来的地台型、地槽型及前地槽型矿产组合。因而发展顺序愈晚的构造单元,矿产组合愈复杂,这也就形成了“成矿的递进性”(陈国达,1988)。,3、成矿的继承性,区域内同一种或同一组元素,在不同时代或阶段以相
19、同或不同形式再次出现,相继成矿。在某一特定的地球化学区形成某些标型金属或元素组合。例如我国川南滇北铁铜成矿区的成矿继承性就非常典型:老基底大红山群中产出有与地槽型细碧角斑岩建造有关的大红山铁铜矿和拉拉厂式铜矿;地台期有满银沟式、鲁奎山式铁矿和东川式铜矿;随后有受南北向深断裂控制的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和铜镍硫化物矿床(攀技花式、力马河式);在地洼期盖层中有沉积铁矿,在陆相盆地中形成含铜砂岩型铜矿。总之在该区铁铜以不同的矿床类型反复再现,相继成矿。,4、成矿的方向性,成矿演化的方向性,即不可逆性,是指成矿虽有多阶段性和继承性,但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递进发展。表现在下列四个方
20、面:地史演化上,地槽面积逐渐缩小,而成矿作用的规模并不相应减小。总的规律是地壳活动区与稳定区递叠(如前所述),矿化规模和强度大小交替,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递进展,特别是矿产组合在愈晚的构造阶段愈复杂;,4、成矿的方向性,每一时代地槽系的发展,开始是亲玄武岩类矿化占优势,晚期是亲花岗岩类矿化占优势。这种成矿演化的方向性是由岩浆活动演化的方向性所决定的。但地洼区的岩浆演化顺序在大多数情况下和地槽区相反,一般趋势是由酸到基,并控制了相应的成矿演化的方向;,4、成矿的方向性,在继承成矿中同一种元素的成矿特点随时间演化而有所变化,亦表现了成矿演化的方向性。例如SiO2,太古代时主要形成火山沉积型碧玉矿床
21、;古生代则主要形成化学沉积型燧石矿床;到新生代则由生物作用而形成硅藻土。又如铁的成矿,20Ga前以条带状含铁石英岩为主,20Ga后以鲕状赤铁矿为主;中生代以菱铁矿为主。说明成矿演化的方向性与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及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的演化方向性相关;,表4-3 主要金属矿产在各地质时代中所占的含量比重(),在地史演化中不同元素成矿演化的方向性:表现在亲铁元素一般倾向早期富集,亲硫元素以晚期富集为特征(见表4-3)。,4、成矿的方向性,龙德克维斯特从元素浓度克拉克值的角度,研究了成矿元素时间分布的方向性规律。他指出某一金属元素明显富集形成矿床的时代顺序,与该元素浓度克拉克值Cc(Cc=工业矿石
22、中某元素的平均含量该元素克拉克值)的大小有关:前寒武纪和早古生代:明显富集成矿的是Cc=10100的元素(Fe、Ti、Ni、Co等);,4、成矿的方向性,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明显富集成矿的是Cc=1001000的元素(Cu、Pb、Zn等);中生代:明显富集的是Cc=100010000的元素(W、Sn、Be等);中生代至新生代:明显富集成矿的是Cc=10000100000及以上的元素(Sb、Hg、Ag、Bi、As等)。这种成矿演化的方向性对预测找矿具有重意义。但也要注意,这种演化方向只是一种总体发展趋势而己,要结合时间演化的其它特点分析。,4、成矿的方向性,综上所述,成矿时代的专属性(成矿时期),
23、成矿演化的多旋回(多阶段)性,方向性(递进性),长期性、继承性等规律能有效地指导预测找矿,启发我们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辩证预测,提高矿床的发现率。同时要认识到,成矿的时间控制,实际上是有利的成矿环境和条件历史地再现,部分重复。因此,在成矿预测时,必须将成矿的时间规律与具体条件和具体地区相结合,进行深人分析,才能卓有成效。,第二节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矿 床空间分布规律强调下列四个方面:1、丛集性规律 2、分带性规律 3、等距离分布规律 4、矿床叠加规律,一、丛集性规律,矿床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在时间上的分布一样,也是不均匀的。这种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表现在不同级别和大小的空间范围内(区域、地区、矿田
24、、矿床等),某些矿种或矿床类型特别发育,同时不可避免地特别贫乏或短缺另一些矿产或矿床类型,形成成矿空间分布上的丛集性(集中性)规律。根据矿床的丛集性规律,掌握我国主要的成矿区域,有助于我们在成矿预测中选好选准找矿区带,做好靶区预测工作。,一、丛集性规律,矿床的丛集性规律,主要表现为成矿作用在空间上的丛集分布,具体表现为:(1)成矿区域:(2)矿化集中区(3)矿田(4)大型超大型矿床,(1)成矿区域:,指某种或某些矿床类型特别发育、地质发展历史相近,成矿作用上具有一定的共性的地区。成矿区域的范围常与一定的大地构造单元,一定的构造岩浆带或一定的构造一岩相带相符合。在一定的构造岩浆带中常产出某些内生
25、矿床,在一定的构造岩相带中常赋存某些外生矿床或变质矿床。,(1)成矿区域:,这种成矿的区域性特征,是成矿专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一种表现。若成矿区域的范围与一定的大地构造单元相联系,则形成了大地构造单元的成矿专属性。在地槽区、地台区和地洼区除了生成共同的、通见的矿种或矿床类型外,还有各自重点矿种或矿床类型;如果成矿区域的范围与一定的构造一岩浆带相一致,则可形成岩浆岩带的成矿专属性。,(1)成矿区域:,地槽区:岩浆活动强烈,尤以基性,超基性岩大量发育为标志,因此其重点矿种或矿产组合为Fe、Cr、Ni、Co等;地台区:以基性岩浆活动为主,主要形成与基性岩有关的Cu、Ni、Fe等矿床;地洼区:岩浆活动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矿 规律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54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