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拉压杆模型.ppt
《结构拉压杆模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拉压杆模型.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汇报大纲,1.拉压杆模型简介2.拉压杆模型原理3.拉压杆模型在深梁中的设计应用4.拉压杆模型在预应力混凝土梁锚固区的设计应用,1.拉压杆模型简介,起源于桁架模型国外研究于上个世纪20-30年代开始研究;国内研究起始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1.1 桁架模型简介,自从1857年法国人Monier用箍筋加固花盆以来,工程师们开始应用混凝土抗压、钢筋抗拉的“桁架模型”概念来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在这之后的100多年中,桁架模型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抗弯、抗剪及抗扭等理论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形成了十分完善和有效的“平衡桁架模型理论”、“莫尔协调桁架模型理论”和“软化桁架模型理论”。,(1
2、)平面桁架模型满足平衡条件,破坏时抗剪钢筋和纵向钢筋都达到屈服。(2)莫尔协调桁架模型满足平衡条件,应变满足莫尔应边圆,混凝土采用未软化的单轴本构模型。(3)软化桁架模型除了满足平衡方程和协调条件外,受压混凝土采用了软化的应力-应变关系,受拉混凝土采用了强化应力-应变关系,钢筋采用埋入混凝土的钢筋的平均应力-应变关系。桁架模型理论考虑了构件的非线性变形能力,但未考虑变形协调条件。,1.2 拉压杆模型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随着有限元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Schlaich提出,在结构设计时,可以直接用拉压杆模型代替原结构,即拉压杆模型方法(STM,strut-and-tie model)。
3、根据拉压杆模型理论,在混凝土结构受压区设置混凝土压杆,在受拉区设置钢筋拉杆,拉杆与压杆通过节点连接。拉压杆模型的基本设计思想,主要包括有限元分析、构建拉压杆模型、验算抗压强度和配筋设计等内容,其中构建拉压杆模型是核心内容,所有分析、计算均围绕建模开展。模型的基本设计思路如流程图所示:,对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构内部应力分布图和主应力矢量图,构建整个结构内部的“力流”,不再计算某一特定截面上的力,同一方向上承受压应力的混凝土区域用压杆模型,同一方向上承受拉应力的区域用拉杆模型,拉杆、压杆交汇区以节点模拟,构建替代原结构的拉压杆模型(即通常所谓的桁架模型),根据作用在模型上的内外力平衡计算出模型中
4、各拉杆、压杆中的内力,验算压杆和节点的混凝土抗压强度,确定结构截面尺寸是否满足要求,对拉杆进行配筋设计,对结构整体配筋,结束,图1 拉压杆模型理论的设计思路,1.3 研究进展,目前STM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模型形状、承载机理的研究,D区拉压杆模型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表1 理论研究进展,表1 理论研究进展 续,汇报大纲,1.拉压杆模型简介2.拉压杆模型原理3.拉压杆模型在深梁中的设计应用4.拉压杆模型在预应力混凝土梁锚固区的设计应用,2.拉压杆模型原理,拉压杆模型是针对混凝土结构及构件存在的应力扰动区而提出的、反映其内部力流传递路径的桁架计算模型。目前,STM方法已经被许多现行国外规范或行
5、业标准所采纳,如美国国家公路与运输协会出版的“AASHTO LRFD Bridge Design Spceifications”、国际预应力协会出版的“Practiacl Design of Stucture Concrete”和Eurocode 等。国内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也采纳了该模型。,2.1 模型结构分区,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拉压杆模型计算方法将混凝土受力构件分为B区和D区:B区构件截面应变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程度较高的区 域,字母B代表伯努利假定;D区构件截面应变分布出现非线性的区域,即不满足 平截面假定的区域,字母D代表扰动或不连续。,结构分区后的
6、设计方法如流程图所示:,结构分区,截面应变是否满足伯努利假定,Y,N,B区,D区,弹性阶段,初等理论 推算截面应力,建立标准桁架模型或现行规范方法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不同的拉压杆模型分别进行设计,结束,D区建模,破坏阶段,基于截面破坏模型推算截面承载力,弹性阶段,应力分布较紊乱,需用弹性力学或结构有限元推算截面应力,破坏阶段,难以采用基于截面破坏模型来推算内力,D区范围:,根据圣维南原理,D 区的具体范围是从构件截面几何尺寸突变处或集中力加载点处向外扩展一个截面高度h 的距离。,图2 D区范围,2.2 拉压杆模型的组成,拉压杆模型由拉杆、压杆和节点组成以简支深梁示意:2.2.1 拉杆拉杆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结构 拉压杆 模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50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