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ppt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它存在于一切具体方法之中,而不是脱离开具体科学研究方法的空中楼阁,更不是凌驾于具体科学研究之上的抽象思辨。,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 从抽象到具体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一、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考察的方法。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
2、本质和规律的方法。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形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方法与阶段。在科学研究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深入对象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是为了在思维中综合认识对象,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综合也需要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的综合不是深刻的综合。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二、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归纳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但归纳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运用最多的方法,归纳之所以有
3、效,是因为它是直接面对具体科学实践本身的。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归纳是从其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定研究中得到在此情境适用的一般性结论的。把归纳的结论推广到其他情境时需要注意其适用性。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是从一般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必然正确。在科学研究中,演绎常常用在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上。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就无法进入科学家与工程师研究的视野。
4、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三、从抽象到具体抽象:抽象即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具体:具体有两个含义,第一,指感性具体,也就是人们面对客观事物本身所获得的感性表象;第二,指理性具体,即反映事物本质规定的、与科学实践结合的理论内容。从抽象到具体:就是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
5、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象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历史:历史方法是一种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研究需要掌握具体的研究过程、概念演变史、学科史和前人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背景。逻辑:逻辑是按照理性要求制定的思维规则和形式,它以抽象为基本特征,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态和个别属性分析思考,揭示出事物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6、和建构,它凭借科学的抽象揭示被人类建构的事物的本性,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概念与理论的逻辑建构,应该与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及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相一致。在特定情况下,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非完全一致,而是一种有差别的对立统一关系。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构建科学技术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规定性或原则。科学技术历史实践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需要决定把握事物的何种本性,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科学技术历史实践的发展对于感性经验的增加也使逻
7、辑思维逐步深化和发展。,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一、收敛与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是集中问题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收敛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收敛思维相对。又称“放射思维”、“求异思维”或“扩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只重视其中一个,便可能走向形而上学思维,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则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
8、意发散,在发散中注意收敛。,二、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创造。创造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是某一种单一的思维方法或科学研究方法,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一般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有建树的设想和创意。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指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是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
9、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三、直觉与顿悟思维直觉与顿悟思维是两种创造性很强的非逻辑思维特性。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特性,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特性。直觉具有直接性、迅捷性、或然性等特征。直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日常生活、事业和科学研究领域。顿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特性,指当思考某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在某种状态或时刻突然获得解决问题的状态,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顿悟有突发性、诱发性、偶然性、极度快乐或豁然开朗之特性等等。,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一、数学方法及其作用数学方法是所有成熟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马克思曾经指出,只有当某门
10、科学使用了数学时,这门科学才算走向成熟。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在思维中,它能够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数学方法包括多种形式,如数学方程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数学建模方法、数学实验方法,等等。,数学方程方法:数学方程方法是一种把事物的关键关系抽象出来,建立某种关于事物的数学模型的方法;例如,洛特卡魏尔特拉方程,就抽象地描述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数学建模方法:模型是科学抽象的一种;模型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
11、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有各种模型,如实物模型,抽象模型;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的建模主要是通过抽象事物的主要关系,建立起关系的模型。因此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数学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统计即搜集、整理和分析客观事物总体数量及其分布状况,而统计方法即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来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数学实验方法:数学实验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法有助于人类更加精确和在整体上认识事物
12、内部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理想关系。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使得人类一些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大型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加以设计和实现。,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系统方法是指20世纪40-9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统分析与综合方法:主要运用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设计和建设的两种系统思维方法。系统分析:是要把系统进行分解,对其要素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思维与思考方法。系统分析也是一种研究方略,它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确定问题的本
13、质和起因,明确咨询目标,找出各种可行方案,并通过一定标准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帮助决策者在复杂的问题和环境中作出科学抉择。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限定问题、确定目标、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提出备选方案和评价标准、备选方案评估和提出最可行方案。,三、复杂性思维及其作用,复杂性思维: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复杂性科学兴起而与简单性思维相对的思维方式。复杂性思维认为,事物有着从简单到复杂演化的历程,人类认识事物的方式也同时也应该有复杂性思维方式,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
14、维。复杂性思维有如下特征:自组织性:强调事物的自组织演化特性,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认识与控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发展演化的特性,不过分和直接干预对象的演化。多样性:是建立在承认事物本身具有多样性的属性、方面和结构的认识基础上,注意从多个侧面认识和把握对象;注意对象的多样性关系;注意事物多样性联系。融贯性:是建立在事物多样性和整体性基础上,把对事物的历史考察和逻辑认知统一起来,把多样性与统一性联系起来,把整体与部分统一起来的连贯、系统的方式。整体性:首先把事物作为整体考察,力图超越还原论,从事物的整体出发,认识事物的存在、演化的复杂规律与特性。,复杂性科学方法:是在借鉴传统科学的方法基础上,以辩证法为
15、理论取向的一套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方法。,第四节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目标是发现、发明与创造,科学技术实践是科学技术活动中最基本的和最基础的活动。以往的西方科学哲学以一种“理论至上”的观点看待科学,把科学主要看成为一种理论体系,而不是活动,割裂了科学和技术的联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科学的形象,而且贬低了技术在整个科学技术中的地位与作用。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实践,科学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所论的人类重要实践内容之一。,一、科学实践的方法,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有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和科学仪器的运用。其中涉及观察、实
16、验与理论的辩证关系,涉及科学研究主体、科学工具与研究对象,以及与研究环境的复杂关系。,科学方法论,科学问题科学事实科学研究方法创造性思维复杂性研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形成假说,收集数据,收集数据,假说的检验,建立理论,证伪,证实,科学问题,一 科学问题及其分类1.科学问题的概念:科学问题泛指科学研究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已知与未知的矛盾。2.科学问题的结构:问题的指向;研究目标;求解的应答域。应答域:指在问题的论述中所确定的域限,并假定所提出问题的解必定在这个域限之内。3.科学问题的分类:根据内容、性质和角度不同分类陈述性、过程性和因果性问题(what,how,why)真问题和假问题
17、待解问题和无知问题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二 科学问题的来源,科学问题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与科学实践。但是由于科学理论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与自主性,科学问题还可以有别的来源。1.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问题。2.从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中产生问题。3.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4.从社会需要同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生产问题。,三 科学问题的意义,1.规定着研究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2.决定科学研究的结果和价值。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
18、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本世纪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数学研究的23个问题,对本世纪数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科研选题,一 科研选题及其步骤 1.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2.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3.选题步骤: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提出选题;初步论证;评议和确定课题。二 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 可行性原则“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获取和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第一节 获取科
19、学事实的方法 一客观事实、经验事实、与科学事实 二 科学观察方法 三 科学实验方法 四 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 第二节 整理科学事实的逻辑方法 一 比较与分类 二 归纳与统计 三 演绎与类比 四 分析与综合,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一 经验事实、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 1.客观事实:在时空中实际存在着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在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特点:客观性 可观察性,即可以被人们的感观或借助仪器所观察、反映和认识。2.经验事实:是指用某种语言或文字对观察的事实所作出的陈述性判断。特点:可错性 3.科学事实: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作出的真实描述。特点:内容是可观
20、的 形式是主观的,4.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区别:(1)它是关于个别存在的陈述“镭具有放射性”“氦具有惰性”等均是科学事实,而“所有微观客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一切物质都是可分的”等普遍陈述,则不能是为科学事实,而应视为科学事实加工提炼之后做出的理论论断。(2)它应可复核、可重现 科学研究中“任何一个实验事实,至少也应被另一位研究者重复实验,否则不能确定。”(3)正确性,二 科学观察方法,1.观察及其结构 按国际上权威的韦氏辞典的解释,观察一词作动词时其意义为“受引导地、仔细地、分析地专注于察看与感知”“观察”概念时往往强调二点:一是看的动作,即用人的感观特别是眼睛
21、去感知;二是看的动作带有目的性或者说这一动作是受到预先设定和控制的。观察的结构:感觉、关注和知觉 观察的工具:望远镜、显微镜和千分仪等。其功能是延伸目力所及距离,拓展目力分辨能力。,2.观察方法的类型及其特点,观察方法:人们在一定理论思维指导下,通过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方法的类型:直接观察用感觉器官 间接观察借助科学仪器应用领域和适用性: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动植物分类、社会科学领域等。,3.观察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 要求观察者按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去观察它和反映它。首先要避免把某种假定或预想凝固化、僵化;其
22、次要注意排除假象和错觉的干扰。2)全面性 要求在观察中,尽可能地观察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各种关系和各种规定,力求获得丰富而完整的科学事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全貌。3)典型性 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象和干扰比较小的观察环境时非常必要的。,4.观察方法的作用和局限性,1)形成科研选题的重要途径 青年船医迈尔,通过观察发现了船员的血液颜色在赤道附近比在北欧时更鲜红,确立了有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方面的科研选题;印度科学家拉曼通过对海水呈现深蓝色的观察与研究中,才确立了有关光的折射这一选题;现代仿生学众多科研课题,是通过运用观察方法来确定的。2)是建立科学假说的先决条件 一般来说,天文学、地学、
23、气象学、动植物学等学科不可能从事精确的实验研究,故这些学科的知识大都以假说的形式建立起来的,而这些科学假说得以建立的先决条件就是观察。魏格尔大陆漂移学说;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德国刻普勒没有第谷的观察,无法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3)是验证科学认识真理性的基本手段 英国物理学家爱丁顿的日食观测。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学说。根据这一学说,他预言光线在引力场中将会发生弯曲效应。天文计算表明,1919年5月29日将发生全食,此时,金牛座中的毕宿星团刚好在太阳附近,若天气好,至少可拍摄13颗亮星。爱丁顿抓住了这个机会,就在该年5月,组织了一个探险队,奔赴非洲普林西比岛,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 方法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46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