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ppt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2,名人之言,“人们应摆脱长期以来对教育的错误认识,误认为教育能使人具有适应某种职业的能力从而获得一份好的工作,教育能给个人带来更好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美国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在谈到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时如是说),3,名人之言,“人心非器,知识亦非教育。教育是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已被遗忘后尚且余留的精华,注入观念、方法和思考习惯等。这些都是教育留给个人而光芒四射的结晶。”最有价值的教育是通才教育。赫钦斯,4,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的应用,5,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
2、究对象一门独立的学科要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特定的研究领域、明确的研究目的、特有的研究方法。,6,一般而言,分析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的途径:“演绎法”,即根据学科开创者或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梳理;“归纳法”,即依据当前该学科群体的著述进行分析。,7,社会学家沃德(L.F.Ward,1841 1913)1883年在动态社会学中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概念。之后,教育学家W.T.哈利斯(W.T.Harris,1835 1909)1893 年在教育评论杂志上撰文呼吁教育研究需“构建于社会学基础”上,社会学家A.W.斯莫尔(A.W.Small,1854 1926)1896 年也撰文强调“需将社会学引入教育学”
3、。在法国,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 1917)这位对日后西方教育社会学产生影响巨大的学者,于1903 年发表论文教育与社会学,强调为科学地研究教育,必须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8,(一)研究对象诸说,第一类观点:“社会化过程说”比如,“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佩恩,认为: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科学。涂尔干的“社会化说”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并由此界定“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9,第二类观点:“相互关系说”,其一:“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4、”英国社会学家米切尔认为“教育社会学通常是研究教育同社会其他大型制度(经济、政治、宗教和亲属)之间的功能关系。”,10,其二:“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社会学家比德威尔与费雷德金认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是对教育活动的分析,即分析其形式与内容,其在宏观社会结构中所受制约及其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11,第三类观点:“特殊社会现象说”,吴康宁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或者说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12,(二)当前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教育社会学理论基础社会化与教育社会结构与教育社会问题与教育社区与学校社会变
5、迁与教育等等。,13,(三)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条路径:一是以孔德、涂尔干为代表的学术渊源其基本路径是:社会结构(或制度)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偏重“社会事实”,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14,二是以韦伯为代表的学术渊源其基本路径是:个体事实行为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偏重“个体事实”,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15,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或者说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具体包括四个方面:教育行动:师生的行为与活动教育活动:课堂教学学校组织:班级组织、学校组织教育制度:教育行动、教育活动
6、、学校组织的制度化,16,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一)学科性质诸论第一种观点是“规范学科论”此种观点将教育社会学看成是直接为教育实践服务的一门学科。被誉为“美国社会学之父”的沃德认为:教育是人类进步的一个主要源泉,是可为建设更好的社会而培养道德责任感和促进认知发展的动因。规范学科论关注的是教育社会学的“服务性”,具体来说,即教育社会学诊断、预测的功能,强调的是社会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直接运用,奉行的是对教育行为的价值判断。,17,第二种观点是“事实学科论”,此种观点将教育社会学视为以示明教育中的社会事实为己任的一门学科。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安吉尔使用了“教育学的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社会学不会
7、也不应当为解决学校的问题而提供答案或建议某些变革。即教育社会学只负有认识与分析教育现象的使命,而不负有阐述教育实践规范的义务。事实学科论强调教育社会学的客观性,关注这门学科的科学价值,进行事实判断,摒弃价值判断。,18,(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从系统中分析与研究2.综合性:多因素分析、多方法并用3.现实性:现实社会中的教育事实4.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教育事实资料,19,(三)学科性质分析(吴康宁)第一,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即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是一种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教育社会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作为社会事实的教育的客观分析,为建立与完
8、善教育活动规范及其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成为教育科学知识的三大支柱。,20,第二,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教育社会学尽管相对于社会学来说是应用学科,但它并不是简单地直接套用社会学理论来解释教育现象,而是在社会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关于教育的专门而独特的社会学理论,即教育社会学理论,并以这种理论来分析教育问题教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而存在。,21,第三、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传统的教育学根基不深,视野不宽,其表现之一就是缺乏系统的社会学理论依据。由于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必须求助于专以这一特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
9、分支社会学理论,教育社会学便成了沟通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一门中介学科。,22,教育社会学问题研究,1.教育社会学问题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论问题关于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取向教育社会学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取向教育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问题关系,23,2.社会变迁、教育政策与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的社会学分析取向(功能论、冲突论等)(2)教育学知识的社会学问题:我们的理论立场,什么是知识,中国教育理论知识的结构理念分析。(政府家育学、专家教育学、平民教育学)(3)教育政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4)教育机会、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平等的关系(5)文化演进、教育传统与学校功能(6)全球化、多元文化与价值认同(7)文化传统、代问
10、题与教育(8)社会转型进程中的青少年价值多元化 教化环境,24,3技术变迁、文化演变与教育(1)大众文化、媒体责任与教育影响(2)历史问题 科举兴学校废(隋唐,宋明清),科举废 学校兴1905年废科举4.学校组织、学校文化学校科层制中的难题、权威与功能班级系统内部的社会学问题5.社区与家庭教育中的社会学问题家庭中的角色关系与儿童社会化问题6社会阶层、家庭环境与学业成就:定量研究解读:发现事实,给合理化解释。,25,(四)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1.功能局限性表现为其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比如,它只能协助而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它必须依靠科学的证据进行研究而不能独立地解决教育问题。,26,2.
11、地位局限性教育社会学要借助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以及某些必要的资料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使自己对社会学的依附性更明显。,27,3.应用局限性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既不同于单纯的思辨学科,也不同于单纯的逻辑推演,由此,必然带来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局限,表现为其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其研究成果与结论的应用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28,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一)教育是常识吗?生活中流行的教育常识1.成绩是靠逼出来的。2.不给学生一点颜色瞧瞧,他们就不听话。教育社会学则对这些教育常识给予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分析。比如对于“儿童失学”的教育社会学分析,不仅要求认识到失学本身的事
12、实,而且要与性别差异、地区差异、文化传统、家庭经济、家长观念等因素联系起来。,29,(二)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假设,1.学校系统中的个体行为(教的行为、学的行为、违规行为、管理行为等)不仅由特定的学校环境所塑造,而且还由其他的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诸如:家庭、同辈群体、班级、大众文化等。2.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个体行为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对学校系统中个体特定行为或异常行为的解释,不能仅仅依据个体内在特征的差异(例如,生理和心理的差异),而需要从变化着的社会大环境的角度予以分析。3.个体对学校生活的创造性适应。教育社会学家认识到被称之为“教育活动”或“学校生活”的教育事实,正是学校成员的创造物,
13、是成员之间作出“教育行动”的结果。因此,教育社会学从关注学校成员的个体行为开始,进而分析学校组织,逐步深入到宏观的教育事实(教育制度及其教育功能等问题)。,30,(三)教育社会学的解释方法,31,(三)教育社会学的解释方法 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解释教育事实。,32,涂尔干首先以群体凝聚力、整合力、社会团结为线索分析了自杀率高低不同的群体特征,进而分析是什么造成了群体之间凝聚力、整合力、社会团结的差异,这就涉及文化、社会制度及其他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33,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二)中观角度的研究(三)微观角度的研究(四)综合角度的研究,34,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
14、及其发展,一、萌芽时期(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社会背景:工业化促进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全新发展教育学体系中与“个体本位论”相对的“社会本位论”的形成社会学家对于教育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的重视。对教育社会学影响比较大的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斯宾塞、华德、杜威等等。,35,涂尔干(全名为涂尔干迪尔凯姆,法国)代表作有教育与社会学等,他使社会学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使社会学进入大学讲台,确立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被称为“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开创了个案研究和典型研究的范例,在教育社会学史被称为“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15、。,36,斯宾塞(英国)代表作社会学原理等,提出“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其所著教育论中“教育准备说”实质上是与“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一致的。,37,二、学科成型时期,20世纪初至40年代,“早期教育社会学”或“传统教育社会学”阶段。学科制度的成型亦即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活动走上制度化的轨道,在形式上已经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起来。学科制度成型有三个标志:一是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二是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三是出版学术刊物。,38,(1)1907年,苏则罗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这象征着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制度化建设迈开了第一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 教育 社会学 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41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