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球化学.ppt
《油气地球化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气地球化学.ppt(1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油气地球化学,课程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有机化学基础概述第三章 干酪根第四章 油气成因第五章 生油岩评价第六章 原油对比,第一章 诸论(4学时),一、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对象和意义油气地球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研究地质体中生成油气的有机质、石油和天然气及其次生产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分布,讨论石油和天然气形成、运移、聚集和次生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原理及其在勘探中应用的科学。它是由地质学(特别是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学互相渗透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油气地球化学是目前油气勘探三大学科(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和油气地球化学)支柱之一。油气地球化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油气的成因及油气运移,
2、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油气勘探。在勘探过程中,主要应用于烃源岩评价、油气源对比和生烃量的计算。目前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已大大拓宽,覆盖烃源岩、储集层和油藏,并形成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油藏地球化学。,二、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史,油气地球化学与有机地球化学同时产生。有机地球化学是近80年内,尤其近5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科学20年代初期维尔茨基,研究石油的有机组成和有机成因等问题。1933年德雷布斯从石油中分离出卟啉,奠定石油有机成因的基础。1959年在美国匹兹堡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有机地球化学分会。1962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了第一次国际会议,出版了有机地球化学进展,规定两年召开一届学术会议。1963年布
3、雷格主编有机地球化学,论述天然有机物地球化学。1964年苏联出版有机质地球化学,论述沉积金属矿产的有机地球化学,标志着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独立。,二、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史,60年代中期以来,建立了完整的油气成因理论,并用于油气勘探。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达到分子级水平。1978年Tissot和Welte出版了石油形成与分布,重点论述了有机质转化为干酪根,然后又转化为油气及油气藏的形成机理。这是油气地球化学发展的里程碑。6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现了一些与中、新生代煤系地层有关的重要油气田。80年代以后对煤成油的机理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二、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油气地球化学仍
4、会为石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对新区勘探和老区深化研究;对低成熟油、煤成油以及碳酸盐成烃机制的深入认识;运用生物标志物,尤其是非烃化合物来研究油气运移;油藏地球化学着重研究孔隙形成无机-有机反映并预测出孔隙分布,描述油藏注入史;油气田开发动态的地球化学监测技术;油田开发中油-岩湿润性的地球化学机制研究,除此之外,计算机的应用必将使油气地球化学从定性走向定量。,三、有机质的研究方法,油气地球化学分析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将有机质从岩石中分离出来,然后针对研究目的,用不同的分析法(仪器)对各种组分进行分析。有机质在沉积岩中除呈煤、油页岩、石油等富集状态以外,均以沥青、干酪根形式散布于沉积
5、物中和岩石之中。它们含量少,结构复杂,常与粘土矿物紧密结合。因此分离有机质是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尤其是从取样、储存、碎样直到分离的整个过程中,有机质容易受到污染或发生生物物理化学变化。因而认真地作好有机质的分离,纯化工作十分重要,它是保证仪器测试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三、有机质的研究方法,1有机质的抽提是从岩石中分离有机质,采用的方法是用有机溶剂将其萃取出来。一般将用中性有机质溶剂抽提出来的有机质成为沥青。中性有机质溶剂包括石油醚、苯、氯仿、丙酮等,常用的是氯仿、二氯甲烷或一些混合溶剂如苯-甲醇-丙酮三元溶剂。用氯仿从岩样抽提出来的沥青称为氯仿沥青“A”,用三元溶剂抽提出的沥青称为“MAB
6、”抽提物。抽提的方法:冷浸抽提、索氏抽提、超声波抽提等。,三、有机质的研究方法,2.分离和纯化根据研究的目的进一步进行组分的分离和纯化。主要采用方法有柱色层、薄层色谱、络合物加成等。3.干酪根的分离抽提后的岩样中还含有大量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干酪根。分离的方法有物理的和化学的,物理方法不会影响干酪根的成分,但不能完全除去全部矿物,尤其是黄铁矿,其与干酪根紧密共生。化学方法可以较完全分离干酪根,但多少改变干酪根成分。实际工作是采用结合方法,先用HCL、HF,除去无机矿物,然后用重液进行浮选,一般比重1.7-1.8的重液可区分矿物和干酪根。,三、有机质的研究方法,4.有机组分的鉴定有机质经过分离纯化后
7、,采用不同的方法来鉴定其中组分和结构,确定各种组分的含量。不同类型的组分采用不同的仪器进行分析。目前最常用的仪器有:用于官能团测定的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用于分离和鉴定未知化合物的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热解色谱仪、质谱仪;用于结构分析的核磁共振波谱仪、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X光衍射仪等;用于干酪根演化的热分析仪,还有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等;,第二章 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演变和生物标志化合物,一、微生物作用和腐殖质的形成、演化沉积物中分散有机质,在成岩早期低温、低压下不足以发生普遍的化学反应,而以微生物的生物化学改造作用为主。大部分原始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和选择性吸收,剩余的组分和参与的微生物
8、残体一起,经还原、缩聚等作用形成了腐殖质和干酪根。成岩阶段有机质的演变是指沉积有机质在固结成岩中,在低温低压下经历的以微生物改造为主的演化过程,以褐煤和大量干酪根形成为终点。,一、微生物作用和腐殖质的形成、演化,1异养微生物在有机地球化学中的作用地球上的生物可分为三大类:动物、植物和原生生物。原生生物就是指微生物-任何显微尺度的生物。通过体内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的为自养微生物。以有机质为养料的为异养微生物。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在有机质改造和有机碳的生物-地化循环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微生物作用和腐殖质的形成、演化,异养微生物在有机地球化学中的特殊作用和贡献是:1)异养微生物是地球上
9、生命的先驱,从起源的意义上说,没有微生物就没有生命和生命的进化。2)在“三足鼎立”的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是必不可少的成员-分解者。微生物的有机质分解作用使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作为碳源,与阳光-唯一的能源,提供给绿色植物和光合微生物,来合成地球上生物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物质。3)造成有利于有机质沉积保存的还原环境。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主要通过生物合成,使细胞物质增殖和分裂。生物合成需要能量,可以通过微生物的氧化作用分解有机质而释放出能量。氧化的方式有: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作用。,一、微生物作用和腐殖质的形成、演化,有氧呼吸与发酵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在于:(1)有氧呼吸有氧参加最终使有机质彻底分解成
10、二氧化碳和水,消耗氧,对有机质沉积、保存有害;(2)发酵和无氧呼吸没有氧参与分解产物仍是有机质,特别是发酵是改造有机质,不是消耗有机质,还原环境及其发酵有利于有机质的沉积和保存。(3)有氧呼吸比发酵,效率约高10倍,即有机质被氧化的速率快(4)对生物元素地化循环的特殊贡献,如N、S等。(5)改造、代谢有机质微生物分解和合成能力很大,通过微生物代谢活动,使沉积物中不甚有利生油的有机质改造成有利的有机质。(6)参与或促进形成甲烷气、腐殖质和干酪根,一、微生物作用和腐殖质的形成、演化,2腐殖质的组成和形成与演化在年青沉积物中,有大分子生物化合物降解的产物,如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含量随埋深迅速减少一
11、方面为微生物吸收,一方面或被地下水带走或产生聚合,使得不能水解和不溶于有机质组分富集,占有机质的75-95%,这就是土壤中的腐殖质通常分为富啡酸、胡敏酸和胡敏素三类,前二者统称腐殖酸。,一、微生物作用和腐殖质的形成、演化,1)腐殖酸的组成腐殖酸为暗黑色胶状体,无定形,结构复杂。是非均一的聚合物,由C、H、O、N、S等元素组成。不同沉积环境中形成的腐殖酸,元素含量有差别海相和湖相中N、H含量高,C低泥炭和煤中,C、N高海相和湖相中H/C原子比1.0-1.5土壤中为0.5-1.0N/C原子比也由海相、湖相到土壤、泥炭依次递减。这反映了有机质来源和成岩环境的差异,海湖中有机质为大量富类脂、富蛋白的水
12、生生物,因而富H、N;土壤、泥炭中富含高等植物,因而高O、低H和N;成岩演化中从泥炭-褐煤-烟煤的腐殖酸中C含量递增,O、H含量递减。,一、微生物作用和腐殖质的形成、演化,2)腐殖质的形成与演化腐殖质是生物体尤其是高等植物残体为微生物分解成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部分为微生物吸收,剩余部分在微生物作用和参与下发生缩合形成。随着成岩作用的进行腐殖质向最终产物干酪根转化,并生成一定数量包括甲烷气和未成熟油在内的烃类。,二、生物标志化合物,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原油、油页岩、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基本保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
13、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1正构烷烃生物体中有的以偶数碳原子为主的脂肪酸、蜡和以奇数碳原子为主的正构烷烃是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主要来源。这些分子中含有高键能的碳-碳键,结构较为稳定,所以一定程度上保留它原有的结构特征。现代沉积物和低成熟的生油岩、原油中高分子量正构烷烃普遍存在奇碳优势,个别为偶碳优势。,二、生物标志化合物,1)高分子量(nC25-nC33)奇碳数正构烷烃这类烃经常出现在富含陆源物质的碎屑岩层系有机质中,以C27、C29、C31为主,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一般认为,这些烃来自于高等植物中的腊。腊水解为含偶数碳的高分子量酸和醇,在还原环境通过脱羧基和羟基转化为长链奇碳数正
14、构烷烃。2)中等分子量(nC15-nC21)奇碳数正构烷烃出现在海相、深湖相沉积有机质中,以C15和C17为主其生物来源主要是藻类等水生浮游生物。,二、生物标志化合物,2无环的类异戊二烯烃类是指带支链的类异戊间二烯烃类,分为规则的和不规则的。规则的类异戊二烯烃类是指各单元头尾相接成链状分子,以烯、酸、醇的形式广泛存在。地质体中最丰富的为异戊二烯烃类,C9-C25系列。分布最广的是C19的姥鲛烷和C20的植烷。不规则的类异戊二烯烃是指头头相连、尾尾相连的链状分子。尾尾相连的系列碳数为30-40,这类不饱和的烯烃及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藻类和细菌之中。头头相连的系列碳数32-40,一般认为来
15、源于古细菌膜的类脂组分。无环的类异戊二烯烃的成因不是单一的,尤其是规则型的不仅来自于叶绿素的植醇侧链,还和细菌有关。,二、生物标志化合物,植醇是碳数20的规则异戊二烯烃的主要来源,高等植物中的叶绿素、藻菌中的藻菌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都会分解,游离出植醇。在成岩过程中,植醇进一步转化可以形成植烷和姥鲛烷。在强还原条件下以形成植烷为主。在弱氧化条件下以形成姥鲛烷为主。环境的酸碱度也影响植醇的转化,在酸性条件中有利于形成姥鲛烷,在偏碱环境形成植烷,因此沉积有机质和原油中姥鲛烷、植烷的相对含量可以标志有机质成岩转化环境。,二、生物标志化合物,3甾萜化合物1)萜类化合物是分布广泛含量丰富的标志物,包括环状
16、和非环状结构的化合物主要指环状结构的萜类。包括双环倍半萜、三环双萜、长链三环萜、四环萜和五环三帖。双环倍半萜和三环双萜来自于高等植物长链三环萜主要分布海相沉积中,藻类成因五环三帖包括藿烷和非藿烷系列藿烷是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来源于细菌和蓝绿藻和低等植物。四环萜是无环萜类降解产物,二、生物标志化合物,2)甾族化合物生物体中的甾醇在沉积圈中经历了一系列成岩改造,经甾烯最终转化为甾烷和芳香甾族化合物。海相甾醇有70种之多,非海相甾醇比较简单,有15种。所以海相沉积和原油中更富含甾族化合物。生油岩和原油中的甾烷分四类:正常甾烷、重排甾烷、4-甲基甾烷和低分子量甾烷。,二、生物标志化合物,正常甾烷是指
17、角甲基分别位于C-10和C-13的位置上的甾烷,碳数从27到29,对应C27到C29的甾醇。陆生植物主要含C29和C28,动物和水生浮游动植物主要含C27。用C27/C29和C27/C28+C29来表征有机质类型。比值高水生的浮游生物的贡献大,比值低高等植物的贡献大。重排甾烷广泛分布在原油中,但现代生物体和沉积物中没有发现。认为形成与介质酸碱度有关,可能受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二、生物标志化合物,4-甲基甾烷是C-4位置上有一个甲基,碳数28-30。该类化合物普遍分布在海相和湖相沉积物中和原油中。低分子量甾烷碳数21-24,直接来源于动物体中的性激素和胆汁酸。甾族化合物结构复杂,主要在C-5、
18、C-17、C-20和C-24位置上发生立体异构化。因此甾族化合物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有机质的成熟,甾烷构型异构化、芳香化及低分子量组合可以作为灵敏的地化温度计。,成,二、生物标志化合物,4卟啉化合物卟啉作为原油中第一个被分离出来的标志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意义,为石油的有机成因假说提供了有利的证据。卟啉是植物叶绿素降解的产物。卟啉化合物按结构特征分为脱氧叶红初卟啉(DPEP)、初卟啉(ETIO)、玫红卟啉(RHODO)、叶卟啉,其他各种类型的卟啉由这四种类型衍生而来。沉积岩和石油中卟啉化合物主要是脱氧叶红初卟啉和初卟啉型,并以镍金属络合物的形式存在,金属卟啉较稳定。,二、生物标志化合物,5芳香烃
19、化合物现代沉积物中芳香烃含量低,尤其缺乏低分子量芳香烃化合物,这与生物体中几乎不含游离芳烃是一致的。在沉积岩、原油和煤中却大量存在,以烷基芳香烃为主,其中以1-3环的苯、萘和菲系列最为丰富。不同结构、不同取代基的芳香烃反映原始有机质来源和成岩、热演化环境。,第三章 干酪根,干酪根(kerogen)为存在于沉积岩和沉积物中的不溶有机质。其是在沉积岩有机质中分布最普遍,数量最多的一类,约占地质体总有机质的95%。估计岩石平均含干酪根0.3%,地壳中干酪根总量约为3*10*15吨,相当于煤总储量的1000倍,石油总储量的16000倍。干酪根可以由沉积物中各种类型原始有机质转变而成。在现代沉积物中,植
20、物的孢子花粉的残余物可以直接形成干酪根,而大部分有机质要经过菌解和聚合之后才转化为干酪根。它们的形成方式有三种:,第三章 干酪根,聚合 聚合1)不饱和化合物-中间产物-干酪根;氧化 碳水化合物 聚合 聚合2)-腐殖酸-干酪根 蛋白质 脂肪 微生物作用 聚合3)碳水化合物-腐殖酸-干酪根 蛋白质,一、干酪根物理、化学性质,1干酪根的物理性质干酪根一般是很细的,柔软的无定形粉末,灰褐色-黑色。在显微镜下为浅黄-灰黑色,多为多孔状的非晶质颗粒,并且可见到孢子等植物的残余物。其折光率、反射率、比重与煤、沥青等天然有机质相似。比重1.2-1.6-5之间。现代沉积物中干酪根为非晶质。沉积岩中的干酪根随着演
21、化程度增高呈现一定的结晶性质。2.干酪根的元素组成干酪根主要有C、H、O组成,含少量N、S,还可能含有少量磷和其它金属。一般将C、H、O含量换算为100%,C的含量一般在70-90%;H,3-11%;O,3-24%。C/N比值在40-150之间。,一、干酪根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干酪根化学成分的主要因素有三:1)原始沉积时的沉积环境;2)有机质母质类型;3)成岩作用中的演化程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大,干酪根的碳含量增加,而其它元素减少以浮游生物为主要有机质的干酪根富氢和氮,而陆生植物为主要母质的干酪根则相反在深水还原条件下的湖相或海相中形成的干酪根富氢、富氮,而在近岸浅水氧化环境形成的干酪根贫氢、贫
22、氮,二干酪根的类型,正确划分干酪根类型是研究干酪根地球化学的基础,也是评价干酪根生油潜力的基础。目前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干酪根的成因和成分,如:(1)元素组成,C、H、O含量;(2)化学结构,有机官能团的组成及其氧化产物;(3)有机质颗粒成分类型;(4)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程度;(5)演化途径。最常用的是Tissot将干酪根分为、型,后来补充了型。这些划分是以干酪根元素组成为主,可清晰表示在范氏图上。,二干酪根的类型,型干酪根具有高的原始H/C比,1.5以上和低的原始O/C比,小于0.1。富含类脂物质,主要由脂族链组成,多芳香族核和杂原子键低。少量的氧主要存在于酯键中。在高温裂解时产生比其它类型干酪
23、根多的大量挥发性和可抽提组分。这些组分可占未成熟样品干酪根总重量的80%,是一种生烃潜能最高的干酪根。主要来源于:(1)藻类物质选择性聚集,形成由藻类有机质富集的沉积物(岩),尤其是来自湖泊的葡萄状球藻。(2)受微生物强烈改造的分散有机质,在湖相环境尤为突出。这类干酪根自然界分布不普遍。,二干酪根的类型,型干酪根具有较高的H/C原子比,1.0-1.5和较低的O/C比,0.1-0.2,酯键丰富,含大量中等长度的脂族链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芳香结构和含氧基团增多。有时可能含较多的硫,位于杂环化合物中。此类干酪根常发育在海相沉积物中,来源于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的混合有机质。这类干酪根热解烃产量比型低。是最
24、常见的生油岩和油页岩。,二干酪根的类型,型具有低的原始H/C原子比,小于1.0和高的原始O/C原子比,0.2-0.3。含大量芳基结构和含氧基团-COOH、C=O、-O-C-O-等,没有酯基。脂族只占很少部分它们来自高等植物。这类干酪根热解时仅有30%的烃产物。但在埋藏到足够深度时,它可以成为有利的生气岩。它主要来自富含木质素、纤维素、丹宁的陆生高等植物。,二干酪根的类型,型具有异常低的H/C比,小于0.5-0.6和异常高的O/C比,0.25以上。这是一种残余有机质,可能是由于较老的沉积物中有机质经侵蚀、搬运和再沉积而成,或者是再沉积前在沼泽和土壤中遭受氧化而成。它是一种死碳,没有生油能力。,三
25、、干酪根分离方法,研究干酪根的第一步是将其从岩石中分离出来。1物理分离方法有两种方法较为有效。一为奎斯法,二为沉浮法。岩石样品在分离之前应磨碎过100目,并抽提净可溶有机质。,三、干酪根分离方法,1)奎斯法奎斯1939年首次应用此方法分离干酪根,原理是利用干酪根与原油的亲和力强,易于被原油粘结在一起。各种矿物易于被水浸润,从而集中到水中。原油以正十六烷为宜。原油往往残留于干酪根中,单纯的正十六烷易于用丙酮或其它有机溶剂出去。,三、干酪根分离方法,具体的方法是:用正十六烷与岩样的粉末在研钵中研成浆糊做成球状,使之在水中保持其粘性。将这些球放于分液漏斗中,加水并加人一些小玻璃球。振动分液漏斗,使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油气 地球化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38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