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致中和思想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ppt
《中医致中和思想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致中和思想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第十讲,儒学思想与中医药,上海交通大学二0一二年十一月,彭崇胜 博士,内容提示:,儒学思想核心内容及其对中医药学的影响,要求:,了解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儒学仁爱、中和等思想对中医药的影响,第十讲 儒学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中医“致中和”思想儒学思想的人文关怀,第十讲 儒学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左传-黄帝内经:很少涉及医德伤寒杂病论序批评居世之士。“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孙思邈大医
2、精诚:“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九莫嫉妒,因人好恶,天理昭然,速当悔悟。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 医家十要和病家十不要,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明陈实功 外科正宗:,医者五戒一戒: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不为平易。药金毋论轻重有无,当尽力一例施与,自然阴骘日增,无伤方寸。五戒:凡娼妓及私
3、伙家请看,亦当正己,视如良家子女,不可他意见戏,以取不正,视毕便回。贫窘者药金可壁,看回只可与药,不可再去,以希邪淫之报,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明陈实功 外科正宗:,医者十要: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自无差谬矣。七要:贫穷之家及游僧道衙门差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不然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医德八纲“仁、和、谦、廉、精、诚、慎、严”,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
4、基础,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医者仁心?,儒学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中医“致中和”思想儒学思想的生命关怀,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礼记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致中和”思想,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和整体和谐,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中庸行为的适度,无过也无不及,1988.1,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返回到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中医“致中和”思想,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致中和”是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动态趋向和动态稳定,自然界中,有冬去春来,寒极生
5、热,日月运行等,均是在一定“度”内的消长变化;而人亦如此,这样才能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中医“致中和”思想,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过度伤身,喜、惊伤心 怒伤肝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恐伤肾各种情志活动太过,都能伤及心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医“致中和”思想,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子贡曰师与商也熟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注:师,颛孙师,中医“致中和”思想,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庸思想对方剂名称的影响,中和汤(鸡峰普济方),白术-补气健脾燥湿黄橘皮-理气调中,燥湿人参-补脾气甘草-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厚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中和 思想 中医药 中华 传统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29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