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化工原理吸收(PPT 精品) .ppt
《第二章化工原理吸收(PPT 精品)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化工原理吸收(PPT 精品) .ppt(1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章 吸收 Absorption,2,概述(Introduction),利用混合气体中各组分(component)在液体中溶解度(solubility)的差异而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称为吸收。分离的依据:各组分溶解度的差异。吸收操作时某些易溶组分进入液相形成溶液(solution),不溶或难溶组分仍留在气相(gas phase),从而实现混合气体的分离。,3,气体吸收是混合气体中某些组分在气液相界面上溶解、在气相和液相内由浓度差推动的传质过程。,吸收剂,气体,y,x,界面,气相主体,液相主体,相界面,气相扩散,液相扩散,yi,xi,4,吸收质或溶质(solute):混合气体中的溶解组分
2、,以A表示。惰性气体(inert gas)或载体:不溶或难溶组分,以B表示。吸收剂(absorbent):吸收操作中所用的溶剂,以S表示。吸收液(strong liquor):吸收操作后得到的溶液,主要成分为溶剂S和溶质A。吸收尾气(dilute gas):吸收后排出的气体,主要成分为惰性气体B和少量的溶质A。,吸收塔,吸收液A+少量S,混和气体A+B,吸收剂S,吸收尾气B+少量A,5,一、气体吸收的目的,净化气体或精制气体。如用水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的CO2,用丙酮脱除石油裂解气中的乙炔等以除去气体中的有害成分,便于下一步的反应顺利进行。制备液体产品。如用水吸收HCl气体制备盐酸,用水吸收NO
3、2气体制硝酸,用水吸收NH3气制氨水,用稀硫酸吸收SO3制浓硫酸等均属于吸收操作。回收有用物质。如用洗油从焦炉气中回收粗苯(苯、甲苯、二甲苯)等。环境保护的需要。如用碱液吸收工业过程排放的废气中含有的一些有害物质如SO2、H2S、NO、HF等。,6,二、气体吸收的分类,按溶质与溶剂间是否发生显著化学反应分:物理吸收:如水吸收二氧化碳化学吸收:如硫酸吸收氨按被吸收组分数目分:单组分吸收:如水吸收氯化氢气体多组分吸收:如洗油处理焦炉气,苯、甲苯、二甲苯等组分均溶解,7,按吸收前后温度是否发生变化分:等温吸收:非等温吸收按溶质在气液两相中组成大小分:低组成吸收:摩尔分数 0.1高组成吸收:摩尔分数
4、0.1本章重点讨论单组分低组成的等温物理吸收,8,混合气体中某一组分能否进入溶液里,既取决于该组分的分压,也取决于溶液里该组分的平衡蒸汽压。如果混合气体中该气体的分压大于溶液的平衡蒸汽压,这个组分便可自气相转移至液相,即被吸收。由于转移的结果,溶液里这个组分的浓度便增高,它的平衡蒸汽压也随着增高,到最后,可以增高到等于它在气相中的分压,传质过程于是停止,这时称为气液两相达到平衡。,三、吸收基本原理,9,反之,如果溶液中的某一组分的平衡蒸汽压大于混合气体中该组分的分压,这个组分便要从溶液中释放出来,即从液相转移到气相,这种情况称为解吸(或脱吸)。所以根据两相的平衡关系可以判断传质过程的方向与极限
5、,而且,两相的浓度距离平衡愈远,则传质的推动力愈大,传质速率也愈大。吸收操作的分析,应该从气液两相的平衡关系与传质速率关系着手。,10,四、蒸馏与吸收操作对比,蒸馏改变状态参数产生第二相,吸收从外界引入另一相形成两相系统;蒸馏直接获得轻、重组分,吸收混合液经脱吸才能得到较纯组分;蒸馏中气相中重组分向液相传递,液相中轻组分向气相传递,是双相传递;吸收中溶质分子由气相向液相单相传递,惰性组分及溶剂组分处于“停滞”状态。,11,2.1 气体吸收的相平衡关系2.1.1 气体的溶解度2.1.2 亨利定律2.1.3 吸收剂是选择2.1.4 相平衡关系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返回,12,2.1.1 气体的溶解度
6、,相平衡状态:一定压力和温度,一定量的吸收剂与混合气体充分接触,气相中的溶质向溶剂中转移,当气液两相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后,溶质的溶解速率与解吸速率达到相等时,气液两相中溶质的浓度就不再因两相间的接触而变化,这种状态称为相际动平衡,简称相平衡或平衡。,13,平衡分压:平衡状态下气相中的溶质分压称为平衡分压或饱和分压,液相中的溶质组成称为平衡组成或饱和组成。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是指气体在液体中的饱和组成,常以单位质量或体积的液体所含溶质的质量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标明一定条件下吸收过程可能达到的极限程度。,14,1.相律 F=C-P+n独立组分数:C=3(A、B、S)相数:P=2(气、液相)影响因素
7、:n=2(温度、压强)自由度F=3-2+2=3,即气相组成、液相组成、温度、压力4个变量中,已知3个量,便可确定余下的1个量。温度、压力一定:溶解度(液相组成)=f(气相组成)总压5105Pa时:溶解度=f(气相组成,温度),15,2.溶解度曲线,横标:气相分压;纵标:溶解度;参数:温度(总压不太高时)。,16,同种溶质:温度一定:气相分压愈大,溶解度愈大气相分压一定:温度愈低,溶解度愈大 不同溶质:溶解度一定时,易溶气体溶液上方分压小,难溶气体上方分压大说明加压、降温有利于吸收操作的进行易溶气体仅需较小的分压就能达到一定溶解度,17,2.1.2 亨利定律,亨利定律内容 总压不高时,在一定温度
8、下,稀溶液上方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与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为亨利系数。,18,注意,应用条件:溶液为理想溶液或稀溶液,溶质在气相和液相中的分子状态必须相同。理想溶液:拉乌尔定律:非理想溶液:低浓度气体吸收:E=常量难溶物系:E常量,但当P0.1MPa时,E可视为常量,19,P0.1MPa时,E=f(P,t)E由实验测定确定:以pi/x对x作图,当x0,pi/x的值即为E。常见物系的E可查有关手册。对于一定的气体和一定的溶剂,E值随温度变化:t,E,x,体现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变化趋势。同一溶剂中:易溶气体的E值很小难溶气体的E值相对较大。,20,2.pi=ci/H式中
9、:ci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体积摩尔浓度),kmol(A)/m3;H 称为溶解度系数,kmol/(m3kPa)表明:当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时,稀溶液上方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与液相中溶质的体积摩尔浓度成正比。,21,设溶液组成为ckmol(A)/m3,密度为kg/m3;溶质和溶剂的分子量分别为MA kg/kmol、MS kg/kmol,则:,22,P对H影响小,H大,溶解度大,易溶气体对于稀溶液,c值很小,c(MS-MA),说明,23,说明 温度、总压的影响:m大,溶解度小,难溶气体,3.yi=mxi,m与E的关系:,m相平衡常数,无因次。,24,4.Yi=mXi,在低浓度气体吸收计算中,通常采
10、用基准不变的摩尔比 Yi(或 X i)表示组成。,25,以上亨利定律的各种表达式描述的都是互成平衡的气液两相组成间的关系,它们都是根据液相组成来计算与之平衡的气相组成。同样,也可根据气相组成计算平衡的液相组成,此时,亨利定律可写成:,26,2.1.3 吸收剂的选择,完成一个吸收过程需选择合适的溶剂,对吸收剂的要求是:溶解度大。可提高吸收速率并减少吸收剂的耗用量。选择性好。对溶质有良好的溶解能力,而对其它组分不溶或微溶,且便于再生,否则不能实现分离的目的。,27,挥发度小,即在操作温度下蒸汽压小,基本不汽化。离开吸收设备的气体被吸收剂所饱和,吸收剂挥发度愈大,损失量便愈大。粘度低。可改善吸收设备
11、内的流动状况,从而提高传质速率和传热速率,有助于降低泵的效率,减小传质、传热阻力。其它。来源充分,价格低廉,无毒,无腐蚀性不易燃,不发泡,化学性质稳定等。,28,2.1.4.相平衡关系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1判断传质进行的方向,y y*或x*x或,A由气相向液相传质,吸收过程,平衡状态,A由液相向气相传质,解吸过程,吸收过程:,29,结论组成点在平衡线上方,为吸收过程组成点在平衡线上,为平衡过程组成点在平衡线下方,为解吸过程,30,2.传质过程的推动力,未达平衡的两相接触会发生相际间传质(吸收或解吸),离平衡浓度越远,过程传质推动力越大,传质过程进行越快。方法:用气相或液相浓度远离平衡的程度来表
12、征气液相际传质过程的推动力。,31,传质推动力的表示方法可以不同,但效果一样。,(x*-x):以液相摩尔分数差表示的传质推动力。,对吸收过程:(y-y*):以气相摩尔分数差表示的传质推动力;,(y-y*),(x*-x),32,y2,y1,x2,x1,3.指明传质过程进行的极限,因为平衡是过程进行的极限,所以当两相进行接触,达到平衡时过程也就终止,即:y=yi或者x=xi时,吸收或者解吸过程将停止,不会无限进行下去。若要使过程进行,必须改变条件,使原来的平衡打破,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建立平衡。,y2,y1,x2,x1,逆流,并流,33,对吸收而言,无论气液相流量、塔高、塔径如何,出塔尾气的组成不会低
13、于与该位置液相组成相平衡的气相组成。如逆流:y2yi2=mxi2;并流:y1yi1=mxi1;对吸收而言,无论气液相流量、塔高、塔径如何,吸收液的组成不会高于与该位置气相组成相平衡的液相组成。如逆流&并流:x1xi1=yi1/m。,34,2.2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 2.2.1.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2.2.2.气相中的稳态分子扩散2.2.3 液相中的稳态分子扩散2.2.4 扩散系数2.2.5 对流传质2.2.6 吸收过程的机理2.2.7 吸收速率方程式,35,气相主体,液相主体,相界面,溶解,气相扩散,液相扩散,(1)A由气相主体到相界面,气相内传递;(2)A在相界面上溶解,溶解过程;(3)A自相
14、界面到液相主体,液相内传递。单相内传递方式:分子扩散;对流扩散。,吸收过程:,36,分子扩散现象:,2.2.1.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37,分子扩散:在静止或滞流流体内部,若某一组分存在浓度差,则因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使该组分由浓度较高处传递至浓度较低处,这种现象称为分子扩散。扩散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扩散的物质量,J表示,kmol/(m2s)。菲克定律:温度、总压一定,组分A在扩散方向上任一点处的扩散通量与该处A的浓度梯度成正比。,38,JA组分A扩散速率(扩散通量),kmol/(m2s);,组分A在扩散方向z上的浓度梯度(kmol/m3)/m;,DAB组分A在B组分中的
15、扩散系数,m2/s。,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扩散沿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39,根据菲克定律:,由A、B两种气体所构成的混合物中,A与B的扩散系数相等。,分子扩散系数间的关系对于双组分物系:,40,理想气体:,物质传递通量也可表示为该物质是浓度与其传递速度的成积:,JA-组分A在该点处的浓度,kmol/m3uDA-组分A在该点处沿Z方向的扩散速度,m/s,41,2.2.2.气相中的稳态分子扩散,分子扩散两种形式:等分子反向扩散,单向扩散。,1等分子反向扩散及速率方程,(1)等分子反向扩散,42,等分子反向扩散:任一截面处两个组分的扩散速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总压一定,=,JA=
16、JB,DAB=DBA=D,43,(2)等分子反向扩散传质速率方程,传质速率定义:任一固定的空间位置上,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量,记作N,kmol/(m2 s)。,气相:,分离变量并进行积分,积分限为:,44,3)组分的浓度与扩散距离z成直线关系。,4)等分子反方向扩散发生在蒸馏过程中。,(3)讨论,1),2)液相:,45,例如在吸收过程中,2.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1)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总体流动N,46,总体流动:因溶质扩散到界面溶解于溶剂中,造成界面与主体的微小压差,使得混合物向界面处的流动。总体流动的特点:因分子本身扩散引起的宏观流动。A、B在总体流动中方向相同,
17、流动速度正比于摩尔分率。,47,总体流动中物质B向右传递的通量为,而,即,2)传递速率设总体流动通量为N,其中物质A的通量为:,48,若扩散在气相中进行,则:,49,即,分离变量后积分,50,漂流因数,无因次。,因PpBm,所以漂流因数,51,其大小反映了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程度,其值为总体流动使传质速率较单纯分子扩散增大的倍数。,漂流因数的影响因素:浓度高,漂流因数大,总体流动的影响大。低浓度时,漂流因数近似等于1,总体流动 的影响小。,漂流因数意义:,52,2.2.4 扩散系数,扩散系数的意义:单位浓度梯度下的扩散通量,反映某组分在一定介质中的扩散能力,是物质特性常数之一;D,m2/s
18、。D的影响因素:A、B、T、P、浓度D的来源:查手册;半经验公式;测定,53,1、物质在气体中的扩散系数,气体A在气体B中(或B在A中)的扩散系数,可按马克斯韦尔吉利兰(Maxwell-Gilliland)公式进行估算,54,2、物质在液体中的扩散系数,物质在液体中的散系数与组分的性质、温度、粘度以及浓度有关。对于很稀的非电解溶液,物质在液体中的扩散系数,55,2.2.5 对流传质,1、涡流扩散凭籍流体质点的流动和旋涡来传递物质的现象。扩散通量:,56,注意:涡流扩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不同,不是物性常数,其值与流体流动状态及所处的位置有关。,总扩散通量:,57,2、对流传质 流动流体与两相界面
19、之间的传质1)流动界面 气液两相和液液两相间的界面,58,对于等摩尔反方向扩散,对于单向扩散,59,2.2.6 吸收过程的机理,1、双膜理论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间有一个稳定的界面,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气液两相处于平衡状态。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着两层膜,气膜和液膜。气相一侧叫气膜,液相一侧叫液膜,这两层膜均很薄,膜内的流体是滞流流动,溶质以分子扩散的方式进行传质。膜外的气液相主体中,流体流动的非常剧烈,溶质的浓度很均匀,传质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传质阻力集中在两层膜内。,60,61,双膜理论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对具有自由相界面或高度湍动的两流体间的传质体系,相界面是不稳定的,因此界面两侧存在稳定的等
20、效膜层以及物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此两膜层的假设都难以成立;该理论提出的双阻力概念,即认为传质阻力集中在相接触的两流体相中,而界面阻力可忽略不计的概念,在传质过程的计算中得到了广泛承认,仍是传质过程及设备设计的依据;,62,2.2.7 吸收速率方程式,吸收速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吸收的溶质A的摩尔数,用NA表示,单位通常用kmol/m2.s。,吸收传质速率方程:,吸收速率与吸收推动力之间关系的数学式,吸收速率=传质系数推动力,63,膜吸收速率方程式,在稳定操作的吸收设备内任一部位上,相界面两侧的气、液相膜层中的传质速率应是相同的,否则会在相界面处有溶质积累。因此,其中任一侧停滞膜中的传质速率
21、都能代表该部位上的吸收速率。单独根据气膜或液膜的推动力及阻力写出的速率关系式称为气膜或液膜吸收速率方程式,相应的吸收系数称为膜系数或分系数,用k表示。,64,令,气膜吸收速率方程式,气膜吸收系数,kmol/(m2.s.kPa)。,也可写成:,1、气膜吸收速率方程式,65,当气相的组成以摩尔分率表示时,当气相组成以摩尔比浓度表示时,66,2、液膜吸收速率方程式,令,或,液膜吸收速率方程,67,当液相的组成以摩尔分率表示时,当液相组成以摩尔比浓度表示时,68,3、界面浓度,当已知两相组成的平衡关系,如,和上式联立便可,求出,69,70,4、总吸收系数及相应的吸收速率方程式,为了避开难以测定的界面组
22、成,可采用两相主体组成的某种差值来表示总推动力而写出吸收速率方程式,称为总吸收速率方程式。这种吸收速率方程式中的吸收系数,称为总吸收系数,用K表示。,71,总吸收系数的倒数即为总阻力,总阻力应当是两膜阻力的代数和。总推动力是两相主体组成的某种差值,因气、液相组成表示法相同,二者不能直接相减,即使表示法相同,差值也不能代表过程的总推动力。吸收过程能自动进行,是由于两相主体组成未达到平衡。一旦任何一相主体组成与另一相主体组成达到平衡,推动力便为0。因此,吸收过程的总推动力采用任何一相的主体组成与其平衡组成的差值表示。,72,1)以气相组成表示总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式a)以p为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
23、与液相主体浓度c成平衡的气相分压,Pa。,73,b)以y为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2)以液相组成表示总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式,以y为推动力的气相总吸收系数,kmol/(m2.s)。,a)以c为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以c为推动力的液相总吸收系数,m/s,74,b)以x为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吸收系数,kmol/(m2.s),3)用摩尔比浓度为总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式适用条件:溶质浓度很低时,据分压定律,75,代入,令,76,5、各种吸收系数之间的关系1)总系数与分系数的关系,77,由亨利定律:,78,分别为总阻力、气膜阻力和液膜阻力,即总阻力=气膜阻力+液膜阻力,同理,79,在
24、溶质浓度很低时,2)总系数间的关系 a)气相总吸收系数间的关系,80,当溶质在气相中的浓度很低时,b)液相总传质系数间的关系,c)气相总吸收系数与液相总吸收系数的关系,81,3)各种分系数间的关系,6、传质速率方程的分析,1)溶解度很大时的易溶气体,气膜控制,82,气膜控制,例:水吸收氨或HCl气体,液膜控制,例:水吸收氧、CO2,83,2)溶解度很小时的难溶气体,当H很小时,,液膜控制,3)对于溶解度适中的气体吸收过程 气膜阻力和液膜阻力均不可忽略,要提高过程速率,必须兼顾气液两端阻力的降低。,84,4)分析气、液两相中传质阻力所占的比例,对于强化传质过程,提高传质速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气
25、相阻力为主的吸收操作,提高传质速率的措施:提高气体流速;加强气相湍流程,可减薄界面处气膜层的厚度,从而降低气相传质阻力,有效地提高吸收速率;以液相阻力为主的吸收操作,提高传质速率的措施:提高液体流速;加强液相湍流程度。,85,86,吸收传质速率方程的几种形式,87,88,2.3 吸收塔的计算2.3.1.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2.3.2.吸收剂用量的确定2.3.3 塔径的计算2.3.4.填料层高度的计算2.3.5.理论板层数的计算,89,工业吸收过程既可采用板式塔又可采用填料塔,本章主要讨论填料塔。填料塔是在塔的筒体内填充某种特定形状的固体物即填料,构成填料层。填料的作用:增大两相间的接触面积和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章化工原理吸收PPT 精品 第二 化工 原理 吸收 PPT 精品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24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