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化工原理下课件.ppt
《天津大学化工原理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大学化工原理下课件.ppt(3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化 工 原 理(下 册),制作人:贾绍义,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6 第八章 气体吸收 12 第九章 蒸馏 16 第十章 液-液萃取和液-固浸取 6 第十一章 固体物料的干燥 8第十二章 其他分离方法 2,学 时 安 排,总学时 56,授课 50,期中考试 2,习题课 4,教 材,柴诚敬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工原理(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1)贾绍义,柴诚敬.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夏清,陈常贵.化工原理,下册.天津:天津大 学出版社,2005(3)W.L.McCabe,J.C.Smith.Unit O
2、per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6th ed.New York:McGraw.Hill Inc.,2001,参 考 教 材,网络课程辅助教学,化工原理及实验网络课程 网址:202.113.179.181,网络课程站点,化工原理及实验网络课程,虚拟课堂,演示实验,图片汇总,动画汇总,思考题汇总,作业汇总,讨论与答疑,网上自测,教师主页,附件下载,网络课程辅助教学,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传质与分离过程的基本概念和传质过程的基本计算方法,为以后各章传质单元操作过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习目的与要求,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7.1 概述,7.1.1 传质分离过程,第
3、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原料,反应产物,目的产物,副产物,分离过程,反应过程,一、分离过程在化工中的应用,示例:三氯甲烷的制备。,示例:炼油过程。,原料,目的产物,副产物,分离过程,二、相际传质过程与分离,分离过程,非均相物系分离,均相物系分离,可通过机械方法分离,易实现分离。,不能通过简单的机械方法分离,需通过某种物理(或化学)过程实现分离,难实现分离。,例 气固分离:沉降,液固分离:过滤,均相物系的分离方法,均相物系,某种过程,两相物系,根据不同组分在各相中物性的差异,使某组分从一相向另一相转移:相际传质过程,实现均相物系的分离,相际传质过程,均相物系分离,二、相际传质过程与分离,空气氨
4、,水,空气,氨水,示例:空气和氨分离,吸收塔,二、相际传质过程与分离,三、传质分离方法,1.平衡分离过程,(1)气液传质过程,气液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气、液两相间的转移,它主要包括气体的吸收(或脱吸)、气体的增湿(或减湿)等单元操作过程。,吸收(脱吸),增湿(减湿),(2)汽液传质过程,汽液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汽、液两相间的转移,该汽相是由液相经过汽化而得,它主要包括蒸馏(或精馏)单元操作过程。,蒸馏(精馏),三、传质分离方法,(3)液液传质过程,液液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两个不互溶的液相间的转移,它主要包括液体的萃取等单元操作过程。,萃取,三、传质分离方法,(4)液固传质过程,液固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
5、液、固两相间的转移,它主要包括结晶(或溶解)、液体吸附(或脱附)、浸取等单元操作过程。,结晶(溶解),吸附(脱附),浸取,三、传质分离方法,(5)气固传质过程,气固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气、固两相间的转移,它主要包括气体吸附(或脱附)、固体干燥等单元操作过程。,干燥,吸附(脱附),三、传质分离方法,平衡常数(分配系数),分配因子,通常将K值大的当作分子,故一般大于1。当偏离1时,便可采用平衡分离过程使均相混合物得以分离,越大越容易分离。,xi、yi分别表示组分在两相中的组成,三、传质分离方法,2.速率分离过程,(1)膜分离,膜分离是指在选择性透过膜中,利用各组分扩散速度的差异,而实现混合物分离的单
6、元操作过程。,膜分离,超 滤,反渗透,渗 析,点渗析,三、传质分离方法,(2)场分离,场分离是指在外场(电场、磁场等)作用下,利用各组分扩散速度的差异,而实现混合物分离的单元操作过程。,场分离,电 泳,热扩散,高梯度磁场分离,三、传质分离方法,三、传质分离方法,磁化精馏实验装置,钕铁硼永磁场,3.分离方法的选择,分离方法选择的原则,三、传质分离方法,被分离物系的相态,被分离物系的特性,产品的质量要求,经济程度,7.1 概述,7.1.1 传质分离过程,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7.1.2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一、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1.质量浓度,质量浓度定义式,混合物的总质量浓度,kg/m3
7、,密度,2.物质的量浓度,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浓度,kmol/m3,一、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式,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平均摩尔质量,一、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1.质量分数,质量分数定义式,混合物的总质量分数,二、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2.摩尔分数,混合物的总摩尔分数,液相,气相,二、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摩尔分数定义式,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的关系,由质量分数求摩尔分数,由摩尔分数求质量分数,二、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1.质量比,质量比的定义式,质量比与质量分数的关系,三、质量比与摩尔比,摩尔比的定义式,摩尔比与摩尔分数的关系,液相,气相,三、质量比与摩尔比,2.摩尔比,练
8、习 题 目,思考题,作业题:1、2,1.传质分离过程有哪些类型?2.何为相平衡常数和分离因子?3.选择分离方法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4.相组成有哪些表示方法,引出质量比和摩尔比有 何意义?,7.1 概述,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7.2.1 分子传质(扩散),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一、分子扩散现象与费克定律,1.分子扩散现象,由于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而形成的物质传递现象分子传质。,分子传质又称为分子扩散,简称为扩散,分子传质在气相、液相和固相中均能发生,播放动画31:分子扩散现象,描述分子扩散过程的基本定律费克第一定律。,kmol/(m2 s),费克第一定律,DAB 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
9、散系数,m2/s,一、分子扩散现象与费克定律,2.费克(Fick)定律,及,DBA 组分B在组分A中的扩散系数,m2/s,对于两组分扩散系统,一、分子扩散现象与费克定律,微分得,故此得,3.总体流动现象,示例:用水吸收空气中的氨,一、分子扩散现象与费克定律,设由A、B组成的二元气体混合物,其中 A为溶质,可溶解于液体中,而B不能在液体中溶解。这样,组分A可以通过气液相界面进入液相,而组分 B不能进入液相。由于 A分子不断通过相界面进入液相,在相界面的气相一侧会留下“空穴”。根据流体连续性原则,混合气体会自动地向界面递补,这样就发生了A、B 两种分子并行向相界面递补的运动,这种递补运动就形成了混
10、合物的总体流动。,一、分子扩散现象与费克定律,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设由A、B两组分组成的二元混合物中,组分A、B进行反方向扩散,若二者扩散的通量相等,则称为等分子反方向扩散。,1.等分子反方向扩散,气相相界面液相,易挥发组分,NA,NB,难挥发组分,蒸馏操作,对于等分子反方向扩散,NA=NB,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因此得,N=NA+NB=0,故此得,等分子反方向扩散,(1)z=z1,边界条件,cA=cA1(pA=pA1),(2)z=z2,cA=cA2(pA=pA2),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求解得,当扩散系统处于低压时,气相可按理想气体混合物处理,则,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据此
11、得,设由A、B两组分组成的二元混合物中,组分A为扩散组分,组分B为不扩散组分(称为停滞组分),组分A通过停滞组分B进行扩散。,吸收操作,液相相界面气相,溶质,NA,NB0,惰性组分B,2.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对于组分A通过停滞组B的扩散,NB=0,整理得,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N=NA+NB=NA,(1)z=z1,边界条件,cA=cA1(pA=pA1),(2)z=z2,c A=cA2(pA=pA2),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求解可得,或,由于扩散过程中总压不变,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令,据此得
12、,组分 B 的对数平均分压,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比较,反映了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相差,飘流因数,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因为,故,总体流动影响,无总体流动,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三、液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1.等分子反方向扩散,参照气体中的等分子反方向扩散过程,可写出,组分A在溶剂B中的扩散系数,m2/s,三、液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参照气体中的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过程,可写出,2.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或,三、液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其中,停滞组分 B对数平均物质的量浓度,停滞组分 B对数平均摩尔分数,四、扩散系数,1.气体中的扩散系数,通常,扩散系数与系统的温度
13、、压力、浓度以及物质的性质有关。对于双组分气体混合物,组分的扩散系数在低压下与浓度无关,只是温度及压力的函数。气体扩散系数可从有关资料中查得,某些双组分气体混合物的扩散系数列于附录一中。气体中的扩散系数,其值一般在 m2/s 范围内。,四、扩散系数,估算气体扩散系数经验公式,福勒公式,组分A、B的摩尔质量,kg/kmol;,组分A、B的分子扩散体积,cm3/mol。,四、扩散系数,简单分子的扩散体积,四、扩散系数,原子的扩散体积,四、扩散系数,、下的扩散系数,m2/s;,、下的扩散系数,m2/s。,四、扩散系数,2.液体中的扩散系数,液体中溶质的扩散系数不仅与物系的种类、温度有关,而且随溶质的
14、浓度而变。液体中的扩散系数可从有关资料中查得,某些低浓度下的二组元液体混合物的扩散系数列于附录一中。液体中的扩散系数,其值一般在 m2/s 范围内。,四、扩散系数,估算液体扩散系数经验公式,威尔基公式,溶剂 B 的摩尔质量,kg/kmol;,溶质在正常沸点下的分子体积,cm3/mol。,溶剂 B 的黏度,Pa s;,溶剂 B 的缔合因子;,四、扩散系数,常见溶剂的缔合因子,四、扩散系数,某些物质在正常沸点下的分子体积,练 习 题 目,思考题,作业题:3、4、5,1.求解分子传质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2.“漂流因子”与总体流动有何关系?3.气体扩散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4.如何获得气体扩散系数与液
15、体扩散系数?,7.1 概述,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7.2.1 分子传质(扩散),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7.2.2 对流传质,1.涡流扩散,由于流体质点的湍动和旋涡而形成的物质传递现象涡流扩散。,涡流扩散在湍流流体中发生,一、涡流扩散现象,在涡流扩散中时刻存在分子扩散,涡流扩散的通量远大于分子扩散的通量,2.涡流扩散通量方程,涡流扩散系数,m2/s,kmol/(m2 s),一、涡流扩散现象,描述涡流扩散通量的方程为,涡流扩散通量,1.对流传质的类型,运动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或两个有限互溶的运动流体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对流传质。,二、对流传质,对流传质,自然对流传质,强制层流传质,强制
16、湍流传质,强制对流传质,2.对流传质的机理,所谓对流传质的机理是指在传质过程中,流体以哪种方式进行传质。研究对流传质速率需首先弄清对流传质的机理。,层流内层,缓冲层,湍流中心,湍流流体,流体与管壁间的浓度分布,二、对流传质,湍流主体,层流内层,缓冲层,传质机理:分子传质,传质机理:涡流传质为主,浓度分布:为一陡峭直线,传质机理,浓度分布:为一渐缓曲线,浓度分布:为一平坦曲线,分子传质,涡流传质,在与壁面垂直的方向上分为三层,二、对流传质,2.对流传质速率方程,描述对流传质的基本方程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对流传质系数,kmol/(m2sc),kmol/(m2 s),二、对流传质,对流传质速率方程,
17、对流传质通量,7.1 概述,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7.2.1 分子传质(扩散),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7.2.2 对流传质,7.2.3 相际间的传质,一、相际间的对流传质过程,设组分 A从气相传递到液相(如吸收),该过程由以下3步串联而成:,组分A从气相主体扩散到相界面;,在相界面上组分A由气相转入液相;,组分A由相界面扩散到液相主体。,一般来说,相界面上组分A从气相转入液相的过程很快,相界面传质阻力可以忽略。因此,相际间传质的阻力主要集中在气相和液相中。若其中一相传质阻力较另一相大得多,则另一相传质阻力可以忽略,此种传质过程即称之为“该相控制”。,一、相际间的对流传质过程,相际
18、间的传质,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1.双膜模型,惠特曼(Whiteman)于1923年提出,最早提出的一种传质模型。,停滞膜模型(双阻力模型),双膜模型示意图,播放动画32:双膜模型,停滞膜模型的要点,当气液两相相互接触时,在气液两相间存在着稳 定的相界面,界面的两侧各有一个很薄的停滞 膜气膜和液膜,溶质A经过两膜层的传质方式 为分子扩散。,在气液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处于平衡状态,无 传质阻力。,在气膜、液膜以外的气、液两相主体中,由于流 体强烈湍动,各处浓度均匀一致,无传质阻力。,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依据双膜模型,组分A通过气膜、液膜的扩散通量方程分别为,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设对流传质
19、速率方程分别为,比较得,气膜对流传质系数,液膜对流传质系数,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根据双膜模型,导出,停滞膜模型的模型参数,液膜厚度 zL,气膜厚度 zG,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或,2.溶质渗透模型,希格比(Higbie)于1935年提出,为非稳态模型。,溶质渗透模型示意图,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播放动画33:溶质渗透模型,溶质渗透模型的要点,液面由无数微小的液体单元所构成,当气液两 相相互接触时,液相主体中的某些单元运动至 相界面便停滞下来。在气液未接触前,液体单 元中溶质的浓度和液相主体的浓度相等,接触 开始后,相界面处立即达到与气相平衡状态。,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溶质 A通过不稳态
20、扩 散方式不断地向液体单元中渗透。,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液体单元在界面处暴露的时间是有限的,经 过时间c后,旧的液体单元即被新的液体单 元所置换而回到液相主体中去。在液体单元 深处,仍保持原来的主体浓度不变。,液体单元不断进行交换,每批液体单元在界 面暴露的时间c 都是一样的。,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根据溶质渗透模型,可导出,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设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分别为,比较可得,溶质渗透模型的模型参数,暴露时间,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3.表面更新模型,丹克沃茨(Danckwerts)于1951年提出,为非稳态模型。,表面更新模型的要点,溶质向液相内部传质为非稳态分子扩散过程。,界
21、面上液体单元有不同的暴露时间或称年龄,界 面上各种不同年龄的液体单元都存在。,不论界面上液体单元暴露时间多长,被置换的概 率是均等的。单位时间内表面被置换的分率称为 表面更新率,用符号S 表示。,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根据表面更新模型,可导出,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设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分别为,表面更新模型的模型参数,表面更新率,比较可得,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7.1 概述,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7.3.1 传质设备的分类与性能要求,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7.3 传质设备简介,一、传质设备的分类,传质设备,气液传质设备,按所处理物系相态分类,液液传质设备,气固传质设备,液固传质
22、设备,传质设备,按两相的接触方式分类,逐级接触式设备,微分接触式设备,按促使两相混合与接触动力分类,传质设备,无外加能量式设备,有外加能量式设备,二、传质设备的性能要求,单位体积中,两相的接触面积应尽可能大,对传质设备的基本要求,两相分布均匀,避免或抑制沟流、短路及返混等 现象发生,流体的通量大,单位设备体积的处理量大,流动阻力小,运转时动力消耗低,操作弹性大,对物料的适应性强,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操作调节方便,运行安全 可靠,7.1 概述,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7.3.1 传质设备的分类与性能要求,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7.3 传质设备简介,7.3.2 典型的传质设备,一、板式
23、塔,板式塔为逐级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它主要由圆柱形壳体、塔板、溢流堰、降液管及受液盘等部件构成。,板式塔的结构,1.壳体2.塔板3.溢流堰4.受液盘5.降液管,板式塔,液相,连续相,汽相,分散相,二、板式塔,筛孔塔板示意图,1.筛孔2.鼓泡层3.泡沫层4.降液管,填料塔为连续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它主要由圆柱形壳体、液体分布器、填料支承板、塔填料、填料压板及液体再分布装置等部件构成。,1.塔壳体;2.液体分布器;3.填料压板;4.填料;5.液体再分布器;6.填料支承板。,填料塔结构示意图,填料塔,液相,连续相,气相,分散相,二、填料塔,与板式塔相比,填料塔具有以下特点:,生产能力大,侧线进料
24、和出料较难,压力降小,持液量小,操作弹性大,分离效率高,造价较高,易堵塞,二、填料塔,练 习 题 目,思考题,作业题:6、7、8,1.对流传质有哪些类型,其传质机理如何?2.提出对流传质模型的意义是什么?3.停滞膜模型,溶质渗透模型和表面更新模型的要 点是什么,各模型求得的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有 何关系,其模型参数是什么?4.板式塔和填料塔的构造如何?,学 习 指 导,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第八章 气体吸收,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吸收的基本概念和吸收过程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掌握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方法;了解吸收系数的获取途径和解吸过程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掌握填料塔的结构、填料的类型、填料塔的流体力学
25、性能与操作特性。,学习目的与要求,8.1 吸收过程概述,8.1.1 吸收的原理与流程,第八章 气体吸收,原料气AB,吸收剂S,尾气B(含微量A),溶液S+A,一、气体吸收的原理,吸收塔,形成两相体系的方法,引入一液相(吸收剂),各组分在吸收剂中溶解度不同。,分离物系,气体混合物,传质原理,二、气体吸收的流程,吸收过程,吸收过程:溶质溶解于吸收剂中,逆流操作,解吸过程:溶质从溶液中释放出,并流操作,气体吸收过程在吸收塔中进行。,吸收,解吸,具有吸收剂再生的连续吸收流程,8.1 吸收过程概述,8.1.1 吸收的原理与流程,8.1.2 气体吸收的分类与应用,第八章 气体吸收,一、气体吸收的分类,气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大学 化工 原理 下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24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