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章).ppt.ppt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章).ppt.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品德概述,一、道德与品德,(一)道德和品德的概念道德是指社会为了协调和控制社会生活而向其成员提出的一系列行为准则的总和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道德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固心理特征。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是稳定的倾向和特征,偶尔的道德行为不是品德,品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做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第二,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二)道德与品德的联系和区别,1、道德与品德的联系2、道德与品德的区别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 内容不尽相同。道德是一定社会伦理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是道德的部分表现。道德是伦
2、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影响较大的看法是将其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要素,(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指人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可以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与自己的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三)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四)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
3、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第二节 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一、品德的形成,(一)遵从 遵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从 从众是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权威意志而作出的行为。这种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被迫的服从也叫顺从,即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二)认同,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为他人相接受 其本质就是对于榜样的模仿、认同越强烈,对榜样的模仿越主动,在困难
4、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三)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二、品德形成的心理实质,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这是品德形成的心理实质。道德信念是指道德知识成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人们坚信它的正确性。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预先决定了人的行动,它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坚定性和一贯 性。,道德信念表现为,1、相信道德知识的正确性,形成了坚定的道德观点,并根据自己的信念选择接
5、受新的道德知识;2、将道德信念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和进行道德判断的标准,身体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3、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与道德信念相关的道德行为会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4、因坚强的意志行动去实现自己的道德信念,维护自己道德观点的正确性。,三、品德形成的开端与基本条件,(一)品德形成的开端品德教育的十六字方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品德的培养可以有多种开端,具体从何入手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因素的变化等条件而灵活决定。但最终还是要使各种心理要素都得到发展,形成道德信念。,(二)形成道德信念的条件,第一,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 第二,通过道德实践,获得与道德知识相符合的道德经
6、验 第三,在道德实践中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作用,第三节 青少年品德的发展,一、道德发展阶段论,(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下面就是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两对对偶故事。,第一对: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
7、。,第二对: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8、皮亚杰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7、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从他律到自律是贯穿在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中的一条思想主线。,(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下面就是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的一个实例,著名的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兹,本镇一位药剂师发明了一种新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是这个药剂师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态度 品德 形成 第十 ppt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23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