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原料气(变换气)的脱CO2.ppt
《合成氨原料气(变换气)的脱CO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成氨原料气(变换气)的脱CO2.ppt(1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合成氨原料气(变换气)的脱CO2,励志照亮人生,技能成就未来;,常州励志化工有限公司合成氨原料气(变换气)脱CO2。原料气处理量为1000m3/h(标准状态),CO2含量为13%(体积百分率,下同),要求合成氨原料气经吸收塔后CO2被吸收90%。1)根据生产工艺要求,查阅工艺物料(变换气等)的相关信息;2)能根据工艺要求选用合适的分离方法与分离设备;3)能识别各种吸收塔设备及相关部件,确定分离方法与设备;4)能根据生产要求选择合理的吸收方案吸收剂,并编制用水洗脱CO2工艺的初步方案,任务一:,最大用途为氮肥(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等),占总产量的85%炸药(NH3 HNO3 硝酸铵等)
2、化纤及塑料(己内酸胺、尼龙6单体、己二胺、丙烯腈等)致冷剂其他(磺胺类药物、维生素、氨基酸等),1、合成氨工业的重要性,一、合成氨工艺信息,2、合成氨的原料及原则流程,0.5N21.5H2=NH3 H298=46.22 kJmol-1,N2:来源空气,在制氢过程中直接加入空气,或低温下将空气液化、分离而得;,H2:来源于水或含有烃的各种燃料。以焦炭、煤、天然气、重油等燃料与水蒸气作用气化得,合成氨生产的原则流程:,3、原料气的制造,把煤或焦炭中的可燃物质转变为H2、CO和CO2。气化所得的气体统称煤气,进行气化的设备叫煤气发生炉。,采用间歇法造气时,空气和蒸汽交替通入煤气发生炉。通入空气的过程
3、称为吹风,制得的煤气叫空气煤气;通入水蒸气的过程称为制气,制得的煤气叫水煤气;空气煤气与水煤气的混合物称为半水煤气。,固体燃料气化法,吹风 2CO23.76N2=2CO3.76N2 H0=-248.7 kJmol-1制气 CH2O(g)=COH2 H0=131.4 kJmol-1总反应 7CO23.76 N25H2O(g)=7CO3.76 N25H2 H0408.3 kJmol-1,固体燃料气化法的化学计量方程式为:,工业上采用间歇操作送风发热法,即交替进行吹风和制气。,缺点:气化设备简单、便于控制,能耗大,约有一半原料被当作燃料烧掉,生产能力低,产生三废(煤渣、含氰废水、含硫废气等)较多。,
4、烃类蒸汽转化法 以轻质烃为原料生产原料气。,CH4+H2OH2+C H0206.4KJCH4+22OH2+CO2 H0165.3KJ,优点:获得的粗原料气与半水煤气相比,含氢量高,含CO量低,杂质气体亦较少,后处理负担轻。,重质烃是石油蒸馏时,沸点高于350时的馏分。氧,蒸汽和重质烃在炉中燃烧放热,获得H2和CO为主的原料气.重质烃部分氧化法工艺流程种类更多。,重质烃部分氧化法,发生下列反应:,4CmHn+(4m+n)O24mC2+2n H2O+Q2CmHn+2mH2O2mC+(n+2m)H2-Q2CmHn+4mH2O2mC2+(n+4m)H2-Q2CmHn+2mCO4mC+n H2-Q,该法
5、的缺点是需用纯氧作原料,增加较多的投资,另外,去除炭黑也需增加投资。,主要是H2S,其次是CS2,硫氧化碳(COS),硫醇(RSH)等有机硫。其含量取决于原料的含硫量及加工方法.以煤为原料,原料气中H2S含量一般为23gm-3,有的高达2030gm-3。,()原料气的净化,脱硫,变换,脱碳,气体的精制.,H2S对设备和管道有腐蚀作用,使变换及合成系统的催化剂中毒,还使铜洗系统的低价铜生成硫化亚铜沉淀,增加铜耗。,脱硫,干法脱硫:用固体脱硫剂(如氧化锌、活性炭、分子筛等)将气体中的硫化物除掉;湿法脱硫:用碱性物质或氧化剂的水溶液即脱硫剂(如氨水法、碳酸盐法、乙醇胺法、蒽醌二磺酸钠法及砷碱法等)吸
6、收气体中的硫化物。,用煤或烃生产出的气体都含有相当量的CO,如固体燃料制得的半水煤气含2831,气体烃蒸汽转化法含1518,重油气化法含46左右。CO对氨合成催化剂有毒害,必须除去。变换利用水蒸气把CO变换为H2和易清除的CO2,同时又制得了所需的原料气H2。其反应为:,CO+H2O(g)=CO2+H2 H0=-41 kJmol-1,变换,脱碳,粗原料气经CO变换以后,变换气中除H2外,还有CO2、CO和CH4等组分,其中以CO2含量最多(15-35)。CO2既是氨合成催化剂的毒物,又是制造尿素、碳酸氢铵等氮肥的重要原料。因此变换气中CO2的脱除必须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脱除CO2的方法很多,
7、工业上常用的是溶液吸收法,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两种。,利用CO2溶解于水或有机溶剂的性质完成。如加压水洗法、低温甲醇洗涤法、碳酸丙烯酯(Flour法),聚乙醇二甲醚(Selexd法)、N甲基吡啶烷酮(Purisol法)。吸收CO2后的溶液可用减压解析法再生。,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用氨水、有机胺(如乙醇胺)或碳酸钾的碱性溶液为吸收剂,利用CO2能与溶液中的碱性物质进行化学反应而将其吸收。大中型厂多采用改良热钾碱法,此法以K2CO3水溶液为吸收液,并添加少量活化剂如氨基乙酸或乙二醇胺,缓蚀剂如V2O5等。吸收解吸反应如下:,K2CO3+CO2+H2O=2KHCO3,下一任务,气体的精制,气体的精
8、制就是将少量的CO、CO2进一步脱除常用的有醋酸铜氨液洗涤法(铜洗法)和甲烷化法。,我们主要考察的是脱CO2过程。,二、气体分离方法的确定,1 深冷分离法(气体液化技术)通常采用机械方法,如用节流膨胀或绝热膨胀等方法,把 气体压缩、冷却后,利用不同气体沸点上的差异进行蒸馏,使不同气体得到分离。有时也叫气体精馏分离。其特点是产品气体纯度高,但压缩、冷却的能耗很高。该法适用于大规模气体分离过程,如空气分离以制取氧、氮、氩及稀有气体,目前,在我国制氧量的80%是用该法完成的;天然气分离提取氦气;焦炉气及水煤气分离获得氢或氢氮混合气等。,裂解气深冷分离,2、变压吸附法(Pressure Swing A
9、dsorption简称PSA),吸附分离是利用吸附剂只对特定气体吸附和解吸能力上的差异进行分离的。为了促进这个过程的进行,常用的有加压法和真空法等。变压吸附法制氧、氮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其工艺有加压吸附/常压解吸或常压吸附/真空解吸两种。常见吸附剂:活性炭;硅胶;活性氧化铝;沸石分子筛。,3 膜分离法,其原理是在压力驱动下,借助气体中各组分在高分子膜表面上的吸附能力以及在膜内溶解-扩散上的差异,即渗透速率差来进行分离的。如利用气体分离膜分离氢气,氧气等。,4、分凝法,亦称部分冷凝法,它是根据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冷凝温度的不同,当混合气体冷却到某一温度后,高沸点组分凝结成液体,而低沸点组分仍然为气体,
10、这时将气体和液体分离也就将混合气中组分分离。气体分离膜分离氢气,氧气等。分凝法一般用于分离沸点相距较远的气体混合物,如富氧空气和氮气等。,5、吸收法,(一)什么是吸收?,利用组成混合气体各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度不同,来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操作,称为吸收操作。,总结提高,(二)基本概念,吸收质或溶质A:混合气体中,能够溶解于液体中的组分;,惰性气体B:不能溶解的组分;,吸收剂S:吸收操作所用的溶剂;,吸收液或简称溶液:吸收操作所得到的溶液;,吸收尾气:排出的气体。,(三)吸收过程分类,按溶质与溶剂间是否发生显著化学反应分:物理吸收:如水吸收二氧化碳化学吸收:如硫酸吸收氨按被吸收组分数目分:单组分吸收:如
11、水吸收氯化氢气体多组分吸收:如洗油处理焦炉气,苯、甲苯、二甲苯等组分均溶解,按吸收前后温度是否发生变化分:等温吸收:非等温吸收:溶解过程有一定的溶解热按溶质在气液两相中组成大小分:低组成吸收:气、液相的溶质气体均为低浓度 高组成吸收:进塔气体浓度高,但塔内液相仍可能 是低浓度,本章重点讨论单组分低组成的等温物理吸收,净化或精制气体 制取某种气体的液态产品 分离混合气体以回收所需组分 工业废气的治理,(四)吸收操作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工业的吸收过程常在吸收塔中进行。生产中除少部分直接获得液体产品的吸收操作外,一般的吸收过程都要求对吸收后的溶剂进行再生,即在另一称之为解吸塔的设备中进行与吸收相反
12、的操作解吸。因此,一个完整地吸收分离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和解吸两部分。,(五)工业吸收过程,部分吸收剂循环,吸收塔串联,工业吸收过程示意图,三、选用合适的分离设备,板式吸收塔:气体与液体逐级逆流接触,填料吸收塔:湿壁塔、降膜塔,液体呈膜状流下,通常在塔内充填有瓷环之类的填料。,在此类设备中,气体或液体中可溶组分的浓度随塔板高度的变化而呈阶梯式的变化。,在此类设备中,气体或液体中可溶组分的浓度随设备高度的变化而呈连续式变化。,这两种设备由于吸收过程浓度变化方式不同,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计算方法,需要注意加以区分。,四、识别吸收塔设备及相关部件,(一)填料塔结构及作用,1.填料层 提供气液接触的场所。,
13、2.液体分布器 均匀分布液体,以避免发生沟流现象。3.液体再分布器 避免壁流现象发生。4.支承板 支承填料层,使气体均匀分布。5.除沫器 防止塔顶气体出口处夹带液体。,(二)常用填料,材料:陶瓷、金属、塑料堆放:整砌、乱堆,环形(拉西环、鲍尔环、阶梯环,十字环)鞍形(矩鞍形、弧鞍形)波纹形(板波纹、网状波纹),拉西环,环,四氟冲孔拉西环,十字环,塑料矩鞍环填料,共轭环,阶梯环,陶瓷鞍形环,花环填料,异鞍环,液面覆盖球,金属环矩鞍填料,鲍尔环,多面空心球,板波纹,金属丝网波纹,瓷质连环,双星球形填料填料,槽式液体分布器,筛孔板式液体分布器,规整波纹堆填,组片式规整填料,五、吸收剂的选择要求,(1
14、)溶解度大;,(2)选择性高;,(3)再生容易;,(4)挥发性小;,(5)粘度低;,(6)化学稳定性高;,(7)腐蚀性低;,(8)无毒、无害、价廉等。,选择原则:经济、合理。,六、影响吸收分离效果的因素,(1)气膜控制 加大气体流速,减少气膜厚度(2)液膜控制 增大液体流速,减少液膜阻力(3)中等溶解度的气体 同时增大气体和液体流速。,1、吸收质的溶解性能,2、吸收剂的选择,(1)溶解度 吸收剂对混合气体中被吸收组分的溶解度要尽可能大(2)选择性 吸收剂对于要吸收组分有很好的吸收能力(3)挥发性 要求吸收剂的挥发性能力差(4)粘性 吸收剂的粘度低(5)其它 所选收剂还应尽可能无毒,不易燃、化学
15、性能稳定,无腐蚀、不发泡、冰点及比热尽可能低,价廉易得等优点。,改变吸收剂用量是吸收过程最常用的方法。当气体流量一定时,增大吸收剂流量,吸收速率增大,溶质吸收量增加,气体的出口浓度减小,回收率增大。当液相阻力较小时,增大液体的流量,传质总系数变化较小或基本不变,溶质吸收量的增大主要是由于传质推动力的增加而引起,此时吸收过程的调节主要靠传质推动力的变化。当液相阻力较大时,增大吸收剂流量,传质系数大幅增加,传质速率增大,溶质吸收量增大。,3吸收剂用量,4、温度的影响,低温操作可以增大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对气体吸收有利但温度太低时,对吸收又是不利的。所以要选择一个适宜的吸收温度。,5、压力,增加吸
16、收塔系统的压力,但过高地增加气体系统压力,会使动力消耗增大,设备耐压性、密封性增强,设备要求高,使设备投资和日常性生产费用加大。一般能在常压下进行吸收操作的就不要无故地提高压力。,吸收剂入塔浓度升高,使塔内的吸收推动力减小,气体出口浓度Y2升高。吸收剂的再循环会使吸收剂入塔浓度提高,对吸收过程不利。但有时采用吸收剂再循环可能有利,例如当新鲜吸收剂量过小以致不能满足良好润湿填料的要求时,采用吸收剂再循环,推动力的降低可由有效比表面积和体积传质系数KY的增大得到补偿,吸收效果好;某些有显著热效应的吸收过程,吸收剂经塔外冷却后再循环可降低吸收剂的温度,相平衡常数减小,全塔吸收推动力有所提高,吸收效果
17、好。,6吸收剂入塔浓度X2,下午任务,编制用水洗脱CO2工艺的初步工艺方案,分组摸吸收解吸模拟装置流程熟悉常见影响因素如何实现绘制典型工艺流程图,二、填料作用及特性,1.填料作用(1)提供气液接触面;(2)强化气体湍动,降低气相传质阻力;(3)更新液膜表面,降低液相传质阻力。,2.填料特性(1)比表面积 a 定义:单位堆积体积所具有的表面积,m2/m3、1/m。,(2)空隙率 定义:单位体积填料中所具有的空隙体积,m3/m3。,(3)干填料因子 a/3与(湿)填料因子,(湿)填料因子 液泛条件下测得的 a/3。,(4)堆积密度 P 单位体积填料所具有的质量,kg/m3。,气体短路壁流现象严重,
18、三、常用填料,材料:陶瓷、金属、塑料堆放:整砌、乱堆,环形(拉西环、鲍尔环、阶梯环)鞍形(矩鞍形、弧鞍形)波纹形(板波纹、网状波纹),第二节 吸收平衡及吸收推动力,一、质量分率与摩尔分率,质量分率:在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占混合物总质量的分率。,3.2.1.相组成表示法,气相:,液相:,质量分率与摩尔分率的关系:,摩尔分率:在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数占混合物总摩尔数的分率。,3.2.1.相组成表示法,二、质量比与摩尔比,质量比:混合物中某组分A的质量与惰性 组分B(不参加传质的组分)的质量之比。,摩尔比: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数与惰性组分摩尔数之比。,气相:,液相:,3.2.1.相组成表示法,质量分
19、率与质量比的关系:,摩尔分率与摩尔比的关系:,3.2.1.相组成表示法,三、质量浓度与摩尔浓度,质量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摩尔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数。,3.2.1.相组成表示法,质量浓度与质量分率的关系:,摩尔浓度与摩尔分率的关系:,c混合物在液相中的总摩尔浓度,kmol/m3;混合物液相的密度,kg/m3。,3.2.1.相组成表示法,四、气体总压与理想气体中组分的分压,总压与某组分的分压之间的关系:,摩尔比与分压之间的关系:,摩尔浓度与分压之间的关系:,3.2.1.相组成表示法,3.2.2.吸收平衡,平衡状态:一定压力和温度下,一定量的吸收剂与混合气体充分接触,
20、气相中的溶质向溶剂中转移,长期充分接触后,液相中溶质组分的浓度不再增加,此时,气液两相达到平衡。,饱和浓度:平衡时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一、溶解度曲线,平衡分压:平衡时气相中溶质的分压。,溶解度:气液两相处于平衡状态时,溶质在液相中的含量称为溶解度。表示方法:kg溶质/100 kg溶液。,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3.2.2.吸收平衡,液相中氨的摩尔浓度,20下SO2在水中的溶解度,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几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讨论:,(2)温度、y一定,总压增加,在同一溶剂中,溶质的溶解度x随之增加,有利于吸收。,(1)总压、y一定,温度下降,在同一溶剂中,溶质的溶解度x随
21、之增加,有利于吸收。,3.2.2.吸收平衡,(3)相同的总压及摩尔分率,cO2 cCO2 cSO2 cNH3,氧气等为难溶气体,氨气等为易溶气体。,二、亨利定律,(1)亨利定律内容 总压不高时(0.5MPa),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上方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与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为亨利系数。,3.2.2.吸收平衡,讨论:,1)E的影响因素:溶质、溶剂、T 物系一定,,2)E大的,溶解度小,难溶气体 E小的,溶解度大,易溶气体,3)E的来源:实验测得;查手册,3.2.2.吸收平衡,3.2.2.吸收平衡,1),(2)亨利定律其它形式,H与E的关系:,m又称为相平衡常数,比例系数EH
22、m 为以不同单位表示的亨利常数.,总压,y*=mx亨利定律是稀溶液定律,则x很小,1+(1-m)X=1则 Y*=mX,讨论:,(1)常数的E,m数值越小,H越大,表明可溶组分的溶解度越大,或者说溶剂的溶解能力越大;,(4)易溶气体的E 值很小。,(2)温度上升,亨利系数增大,气体的溶解度降低;,(3)难溶气体的E 值很大;,3.2.3.相平衡关系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一、判断过程进行的方向,y y*或x*x或,A由气相向液相传质,吸收过程,平衡状态,A由液相向气相传质,解吸过程,吸收过程:,二、确定过程的推动力,1)称为以气相摩尔分数差表示的吸收推动力,y-y*,x*-x,2)以液相摩尔分数差表
23、示的吸收推动力,三、指明过程的极限,出塔气体浓度最低值:p2,min,离塔液体浓度最高值:x2,max,实际生产中:,p2 p2,min x1 x2,max,第三节 吸收传质机理,3.3.1.质量传递机理,过程的方向、极限 相平衡,过程的速率?,溶质分子运动过程,气相主体 界面(扩散),界面上溶解(溶解),界面 液相主体(扩散),吸收包括三个步骤,合理简化:,上述过程中,第二步即界面上发生的溶解过程很容易进行,其阻力极小。因此,通常认为截面上气、液两相的溶质浓度满足平衡关系,即我们可以认为在气、液两相截面上总保持两相的平衡。总过程速率将由两个单相即气相与液相内的传质速率所决定的。,1、分子扩散
24、与菲克定律,一、分子扩散(静止、层流),3.3.1.质量传递机理,分子扩散现象,流体内部存在某一组分的浓度差,分子的微观运动使组分由浓度高处传递至浓度较低处。,2.菲克定律:温度、总压一定,组分A在扩散方向上任一点处的扩散通量与该处A的浓度梯度成正比。,3.3.1.质量传递机理,JA组分A扩散速率(扩散通量),kmol/(m2s);,DAB组分A在B组分中的扩散系数,m2/s。,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扩散沿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书93页表3-1,3-2表明: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扩散系数增加。,物质通过湍流流体的转移称对流扩散。对流扩散时,扩散物质不仅靠分子本身的扩散作用,并且
25、借助湍流流体的携带作用而转移,而且后一种作用是主要的。对流扩散速率比分子扩散速率大的多。对流扩散速率主要决定于流体的湍流程度。,二、对流扩散(分子扩散+涡流扩散),表面更新理论,三、三个重要的传质模型:,有效膜理论,溶质渗透理论,气液两相接触时,两相间有一相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着呈层流的稳定膜层(虚拟膜),溶质必须以分子扩散的方式连续通过这两个膜层。(膜层厚度随流速而定)相界面上,气液相平衡。膜层以外的主体内,由于湍流而使溶质浓度均匀,浓度梯度全部集中在两个膜层内。,1、有效膜模型,1、有效膜模型,间壁式换热过程,吸收过程,1)靠近相界面处层流内层:传质机理仅为分子扩散,溶质A的浓度梯度较大,p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成氨 原料 变换 CO2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17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