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学.ppt
《油层物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层物理学.ppt(2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油层物理学Physical Properties of Petroleum Reservoir,目录,第一章 油藏流体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 储层烃类的相态 第二节 油气系统的溶解与分离 第三节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第四节 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第二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 砂岩的粒度组成及比面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第三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率 第四节 储层流体饱和度 第五节 砂岩胶结物及胶结类型 第六节 毛管渗流模型及其应用,对油藏的初步认识:石油深埋在地下岩石孔隙中,前 言,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油田开发的好坏(与油藏性质、开采技术有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油藏的认识程度。,表1 200
2、3年世界主要国家石油储量及消费国的排名,时间 石油产量 石油年消费 净进口1990年 1.38亿吨 1.15亿吨2002年 1.67亿吨 2.41亿吨 0.7185亿吨2003年 1.69亿吨 2.60亿吨 0.9112亿吨,从93年开始成为石油进口国,进口量增长很快。03年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消费国。,我国油气发展面临的问题:石油需求量大,供需矛盾逐渐加大。,世界石油生产及需求状况:,表2 我国油气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2003年),油藏物理,石油地质、有机化学、化学原理,渗流力学 油藏工程 油藏数值模拟 采油工程,我国老油田油田:多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含水高(很多90%),但采出程度低(陆上1
3、540,海上油田18);,油田开发现状:,新油田逐渐转向特殊油田的开发(稠油、低渗、裂洞、海上)。,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对基础知识、综合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1949年,美国M.Musket出版“采油物理原理”把以前关于油藏岩石、流体物性方面的概念与研究成果系统化和理论化。1956年,苏联.卡佳霍夫撰著“油层物理基础”该书是“油层物理”从采油工程中单独分科的起点,随后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60年代末,洪世铎在卡佳霍夫课本的基础上,首次在国内编著中文版“油层物理基础”。从此油层物理在国内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98年编写了目前使用的课本,目前已经过三次修订,在全国各油田及部分石油院校使用。,“油层
4、物理”起源:,最早研究内容与油藏工程混在一起。,(4)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Fundamentals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油层物理主要内容(Contences):,(1)油藏流体(油、气、水)的高压物性;Properties of reservoir Fluids,(2)油藏岩石的物理性质;Properties of Reservoir Rocks,(3)饱和多相流体的油藏岩石的物理性质;Properties of Porous Medium Containing Multiple Fluids,特点:概念多、实验性强、较抽象。,参考书:,1、洪世铎 油层物理基础
5、;2、何更生 油层物理;3、杨胜来、魏俊之 油层物理学;,最后成绩:考试70%平时10%实验20%。考试形式:闭卷,以基本概念及其应用为主。,第一章油藏流体的物理性质,油层:能储集油气、并能让油气在其中流动的多孔介质。,油藏:深埋在地下的油气聚集的场所。单一圈闭、统一的水动力系统、统一的油水界面。,油田:一个地区地下所有的油藏构成油田。,oil field,特点(characteristic):处于高温、高压下,石油中溶有大量的天然气,地层水矿化度高。,油藏流体(reservoir fluids):油藏中的石油、天然气、地层水。,随油藏的开采地下流体的相态发生变化影响最终采收率。为合理开发油藏
6、,就必需搞清地下流体的相态、物性随压力的变化。,第一节 储层烃类的相态 Phase behavior of hydrocarbon system,常温常压下:,1、储层烃类的化学组成及分类,气体,液体,固体(石蜡),油井中的蜡石蜡原油胶质沥青质泥砂,含蜡量越高,结蜡温度越高,凝固点越高。,1.2石油的商品性质,石油的商品性质:相对密度、粘度、凝固点、含蜡量、含硫量和胶质沥青质含量。,按含蜡量:,按含硫量:,按胶质沥青质含量:,由于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含硫量直接影响原油的价格。,1.3石油的分类,国际市场上原油商品性质将原油分为:,(硫化物或硫单体),表1.1.6 油藏分类表,表1.1.7 气藏分
7、类表,挥发性油藏,2、油藏烃类的相态特性(phase behavior of hydrocarbon),相(Phase):体系中具有相同成分、相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如地层油和水为两相。,组分(Components):体系中物质的各个成分。如天然气,组成(Composition):体系中物质的各个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体系(System):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物质组成的整体。,PT相图(phase diagram):表示体系压力、温度与相态的关系图。,3.1 单组分烃相图 Phase behavior of one component system,1)单组分烃相态特点,3.单、双、多组分体系的
8、相图,露点(Dew point):温度一定,压力增加,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的压力。,泡点(Bubble point):温度一定,压力降低,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压力。,单组分烃特点:泡点压力露点压力。,图1.1.4,2)单组分烃p-v相图特点:,临界点C处:气、液的一切性质(如密度、粘度等)都相同。,Pc、Vc、tC-临界压力、体积、温度.,当ttc时,气体不再液化。,单一上升的曲线;液相区,气相区,两相区;C点为临界点(critical point),是两相共的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点。随分子量的增加,曲线向右下方偏移。,相图应用:,3)单组分烃P-T相图 P-T diagram
9、 of one component system,液相区,气相区,根据P、t,判断单组分烃所处的相态。,混相驱提高采收率常用:CO2和丙烷。,3.2 两组分烃相图 Phase Behavior Of Two-Component Systems,为一开口的环形曲线;C点为临界点,是泡点线与露点线的碰头点;泡点压力露点压力,特点:,图 1.1.5,1)任一双组分混合物的两相区都位于两纯组分的饱和蒸气压曲线之间;2)两组分的分配比例越接近,两相区面积越大;若两组分中有一个组分占绝对优势,则两相区面积相应变窄;3)两组分中若某一组分占优势,两相环线向该组分的饱和蒸气压线迁移;4)双组分混合物的临界压力
10、一般高于两纯组分的临界压力,临界温度居于两纯组分的临界温度之间;,两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差别越大,临界点的轨迹线包围面积越大。,3.3 多组分烃相图 Phase behavior of multi-component system,测定原理:,多组分烃相图特点:,虚线等液量线。数字-液相所占的体积百分数;P点压力临界凝析压力(Cricondenbar)。,为一开口的环形曲线;C 点为临界点;PC线泡点线,其左上方为液相区;TC线露点线,其右下方为气相区;环形区内为两相区;,T温度-临界凝析温度(Cricondentherm),阴影区:为反常凝析区。,E:第一露点;B:第二露点,反常凝析现象:,B
11、 D:反常凝析,Tc 轻烃温度Tc重烃;P轻、重分子动量交换,重分子获得能量蒸发至气相;压力高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排斥力,P,排斥力减小。,FEDBA:,产生反常凝析的条件:合适的轻重烃比例,合适的P、T。,D B:反常蒸发,A B D E F,J点:未饱和油藏(Undersaturated oil);,相图的应用:,确定油气藏的类型,分析其开发过程中相态的变化。,I点:饱和油藏,可能有气顶;,F点:气藏;,A点:凝析气藏。,凝析气藏(Condensate gas):温度位于临界温度和最大临界凝析温度之间,阴影区的上方。,中国石油大学,含气顶的油藏:,当压力低于露点压力时,地层中有油凝析出来,这
12、部分油一般不流动。因此,必须保持压力开采(PPb):1)循环注气:采出的凝析气分离后气体回注到油藏,可以减缓压力的降低;2)注相邻气藏的干气。,The pressure will still decline because the gas volume of exported oil is not replaced.,4、典型油气藏的相态特征,低收缩原油(Low-shrinkage crude oil):指采到地面后体积收缩较小的原油(地下溶解的气量?)。高收缩油:指采到地面后体积收缩较大的油。,1-1-10,低收缩油特点:含重烃较多,地面气油比较小,数值通常小于90m3/m3。原油相对密度较
13、高,常常0.876。颜色呈黑色和深褐色。,高收缩原油:产出的液体数量明显减少。地面气油比相对较高,一般在90-1500m3/m3。地面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小于0.78。等液量线分布明显不同,小于75%的等液量线密向泡点线方向移动;油藏条件靠近临界点。,1-1-12,1-1-13,第2露点,1-1-14,特点:从低收缩油干气,临界点左移,油藏条件相对于临界点从左向右偏移;相图面积由大小;等液量线由在露点线附近密集在泡点线附近密集。,作业:17、18题,第二节 油气系统的溶解与分离 Solution and separation of gas-oil system,亨利定律:Rs=P,1、天然气在原油
14、中的溶解度(Solubility),1.1单组分气体在原油中的溶解,Rs溶解度,压力P时单位体积地面液体中溶解的气量;标米3/米3;P压力,MPa;溶解系数,标米3/(米3.MPa),注:亨利定律适于气液性质不相近的体系,特点:开始大,之后逐渐减小,最后为常数。,1.2 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影响天然气在原油中溶解的因素:,压力:温度,4,油气组成:,图 1.2.2,油气性质越相近,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能力越大。,2、相态方程(Equilibrium Relations),用途:可以从数量上确定某一压力、温度下从油中分出的油、气量的多少及油、气组成;判断油气藏的相态。,2.1 推导:Deriv
15、ation,混合物组成已知,且在某一压力温度下达到平衡:,component,composition,Mole fraction,(1.2.3),共1 摩尔,取1mol油气混合物,使其在某一温度t、压力 p 下达到平衡:,P、t,(1)xi与NL的关系,(2)yi 与Ng的关系,(1.2.5),(1.2.6),令yi/xi=ki 即平衡常数,则:,Use“trial-and-error”method to solve above equations 用“试错法”求解,ki=f(P、T、组成),(1)求泡点压力:Ng=0,Nl=1,液相油组成已知:,2.2 相态方程应用,(2)求露点压力:此时N
16、g=1,Nl=0,平衡常数(Equilibrium constant):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油、气系统的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时,i组分在气相、液相中的分配比例(mol分数比)。,2.3 平衡常数的确定:,or,油井产物,压力过高或过低都不会有两相存在,因此平衡常数就不存在。,分子间无特殊的作用力,混合后无热效应,总体积不变。,拉乌尔定律:,道尔顿分压定律:,(1)理想溶液:,Pi气相中i组分的分压;,-i组分的饱和蒸汽压,理想溶液:ki只取决于体系的P及T。适应于低温低压下的体系油藏烃类:体系复杂,P、T高,理想溶液定律已不适应。,美国天然气协会(NGAA)1957年出版了一套lgk-lgP的k
17、i图版。八个收敛压力下的8套图版。应用方法:系统组成P收图版,(2)实验测定法:,油藏烃类混合物处于平衡时,分别取少量油、气样,测定气液相中各组分的xi、yi。则:ki=yi/xi,平衡常数的特点:,低压下为斜率为-1的线;与k=1相交时的压力为该组分的饱和蒸汽压;,同一系统中,各组分的P收相同(不受温度影响),不同系统的P收不同;,低压下(2MPa),各组分的平衡常数ki几乎与系统的组成无关;高压下不同系统各组分的ki相差较大。,每条线都有逼近于1的趋势,k收敛于1时(yi=xi)的压力为收敛压力。当温度是体系的临界温度时,收敛压力为体系的临界压力。,3、油气分离(Separation Of
18、 Oil and Gas),3.1 油气分离方式:接触分离、多级分离、微分分离,指使油气烃类体系从油藏状态变到某一特定温度、压力,引起油气分离并迅速达到平衡的过程。,特点:分出气较多,得到的油偏少,系统的组成不变。,(1)接触分离(闪蒸脱气),(Flash vaporization),一般保持在油藏温度条件下,闪蒸脱气主要测定Pb,PPb时原油体积如何变化。,油藏温度,指在脱气过程中分几次降低压力,最后达到指定压力的脱气方法。,(2)多级脱气:,特点:,分出的气量较少,获得的地面油多(其中轻质成分含量多)。系统的组成不断变化。,开始压力为Pb,温度一般是地面分离器的温度。目的是确定不同分离器条
19、件(P,T)及分离级数对分出油气量的影响。,一次脱气,一级脱气,现场一次脱气相当于油井产出的油气直接进罐。此种方式损失掉的轻质油多。适于气油比小的原油。,(3)微分脱气(Differential Vaporization)分离级数无限多的多级脱气。,当压力低于泡点压力时,油藏中的油气分离过程接近于微分脱气。,微分脱气计算:,dn,n-dn,气液mol数,I组分在气、液中的mol 分数,yi,Xi-dxi,共n mol系统组成为xi,分离变量积分:,已知系统的组成和终点压力,可以求分离出的气量;已知系统组成和分离出的气量,求终点压力,i组分的平衡关系:,2.2 油气分离计算举例,例题:一次脱气压
20、力:0.1Mpa 多级脱气压力:3.5MPa、0.46MPa、0.1MPa 脱气温度:49。地下原油组成及不同压力下的平衡常数见表1.2.1,解:一次脱气:设取1 mol油井产物,压力降至0.1MPa时,有Nl mol液体分离出来,多级脱气计算:,表1.2.3 第一级分离计算结果,表1.2.4 第二级分离计算结果,第二节 小结一、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二、相态方程及其应用三、油气的分离及特点,作业:第一章 1、3、4、7(8)、11(12)、16、17、18、21、24、25、29,第三节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Properties of Natural Gas,1、天然气的组成、视相对分子质量及相
21、对密度:,1.1天然气的组成及分类:,烷烃,非烃气体:H2S、CO2、CO、N2、H2O蒸汽等少量稀有气体:氦(He)和氩(Ar),组成:天然气低分子饱和烷烃少量非烃气体组成,Composition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 Specific Gravity,标准状况下,甲烷和乙烷气体;丙烷和丁烷也是气体,但很容易液化,是民用液化气(LPG)的主要成分。,天然气的组成表示法:,i=mi/mi(1)mi某组分的含量;mi总质量。,(1)质量组成(Weight Fraction)wi:,(2)体积组成(Volume Fraction)vi:相同T、P下,各组分的体积vi占
22、天然气总体积的百分数。,(3)摩尔组成(Mole Fraction)yi:各组分的mol数nI与气体总mol数的比值。,低温低压下,体积组成 摩尔组成,质量组成、mol组成转换:,Mii组分分子量,知质量组成求摩尔组成:,天然气分类:,按矿藏,按油蒸汽含量,按含硫量,Sweet gasSour gas,典型气藏组成见表1.3.1,1.2 天然气的视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密度,标准状况下(0、760mm汞柱),1mol天然气所具有的质量称为天然气的“视相对分子质量”。,视相对分子质量Mg:,(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 and Specific Gravity),空气的相对分
23、子质量为28.97。,在标准状态(20,0.101MPa)下,天然气的密度与干燥空气密度的比值。,空气密度,相对密度(Specific Gravity):,1.3 天然气的视临界参数,天然气在临界点的温度、压力称为临界参数,一般用其视临界参数:即视临界温度和视临界压力。,(1)Kay方法:若天然气由k种组分组成,其视临界参数为:,(2)经验公式方法:,干气:,湿气:,2天然气的状态方程(Equations of State),2.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Behavior Of Ideal Gas,不计分子的体积和分子间作用力。,气体的密度:,状态转换(一定量的气体):,2.2 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24、Behavior Of Real Gases),气体的密度:,状态转换:,Z compressibility factor,Z-factor(压缩因子),Z反应了与理想气体相比,实际气体压缩的难易程度。,Z=1,实际气体为理想气体;Z1,实际气体比理想气体难压缩;,1)实验测定法:,P0=0.1MPa,T=C,2.3 压缩因子的确定(图版法),2)压缩因子的确定(图版法),a、纯烃:(直接据P、t查图),特点:压力很低时,Z1;,(引力起作用),(斥力起作用),压力较低时,Z1;,高压下,Z1。,b、天然气:(Standing和Katz图版),对应状态定律(Law of Correspondi
25、ng States):,在相同的对应温度、对应压力下,所有的纯烃气体具有相同的压缩因子,Standing和Katz压缩因子z的图版:,对应参数:,天然气视临界参数:,对应参数:,根据对应参数查天然气的压缩因子图版,得Z值。,pseudocritical temperature pseudocritical pressure,Reduced temperature,KReduced pressure,纯烃的临界参数可查表1.3.2.,Z的校正:,1)天然气中含氮时:(5),天然气中氮的mol分数,纯氮气的压缩因子,不含氮气时(扣除),纯烃部分的压缩因子,例:试计算下列组成的天然气在35、10.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油层 物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16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