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MIS.ppt
《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MIS.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MIS.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管 理 信 息 系 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课程组网站:http:/MIS时间:2006年3月,第13章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习目的,理解信息系统开发的复杂性和基于系统工程的开发思想了解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及开发策略理解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了解瀑布模式、渐增模式、原型模式、螺旋模式以及并行模式的基本特点掌握结构化方法、信息工程方法以及面向对象方法的本质及基本实现思路了解信息系统开发形式以及信息系统相关者的类型,本讲内容,13.1 信息系统开发思想13.2 信息系统开发原则13.3 信息系统开发策略13.4 信
2、息系统开发模式13.5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13.6 系统开发的多种形式13.7 信息系统的相关者,13.1 信息系统开发思想,13.1.1 信息系统开发的复杂性一方面,信息系统是一个应用于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与一般的技术系统不同,它以企业的管理环境为背景,和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业务流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系统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同时也使开发工作变得更为复杂。信息系统支持环境,即计算机硬件、软件和通讯方面的技术在不断变化,使得系统开发技术必须适应支持环境的变化,加大了系统开发的技术难度。另外,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的事务繁琐、牵涉面广,因此用户的
3、需求很难弄清。同时,开发过程中,人员多、周期长,而多人合作又会引起协调上的困难,这也是造成系统开发复杂性的原因。,13.1 信息系统开发思想,13.1.1 信息系统开发的复杂性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越来越普及,并广泛应用。可到了70年代初,出现了“软件危机”。危机主要表现为:软件成本超出预算,开发进度一再拖延,软件质量难以保证。原因在于: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复杂度也越来越高,用户需求不明确,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软件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信息系统的开发需要一套科学的、工程化的方法来指导,这就是常说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13.1 信息系统开发思想,13.1.2 系统工程思想及应用系统工
4、程是一门用于大规模复杂系统设计的学问,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它的思想是以系统概念为基础的思想,表现为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逐步求精的分析。系统工程方法一般步骤:调研确定目标确定功能考虑方案(多个)选择一个方案实施维护和评价。,13.1 信息系统开发思想,13.1.2 系统工程思想及应用开发过程的一般规律,13.1 信息系统开发思想,13.1.2 系统工程思想及应用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 系统规划阶段主要是弄清这一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系统规划首先提出系统开发要求,确定系统目标,并给定资源条件和约束条件,然后制订系统开发计划。系统分析阶段主要是弄清
5、目标对象是什么?系统分析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研究和判断的过程,系统分析员使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系统的目标、功能、环境、费用、效益等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最后获得最佳的系统方案。系统设计阶段根据需求调查和系统分析的结果,进行概略设计,提出不同的新系统方案,同时对新系统方案进行比较,并由此确定新系统的最佳方案,最后进行系统详细设计。系统实施与运行进行系统的实施、调试、维护、评价和运行等工作。,本讲内容,13.1 信息系统开发思想13.2 信息系统开发原则13.3 信息系统开发策略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5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13.6 系统开发的多种形式13.7 信息系统的相关
6、者,13.2 信息系统开发原则,领导参加的原则(一把手原则)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组织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所以领导出面组织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是开发成功的首要条件。优化与创新的原则信息系统的开发不能简单模拟旧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它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科学管理的要求,加以优化和创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原则数据尽可能共享,减少系统的输入输出,对已有的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处理,以便充分发挥深层次加工信息和作用。实用和实效的原则要求从系统规划开始直到系统实施,所有的方案都必须是实用的、及时的、有效的。规范化原则要求按照标准化、工程化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系统开发。同时也要求用户单位
7、基础管理科学化,即满足管理工作程序化、管理业务标准化、报表文件标准化、数据资料完整化。适应性原则充分考虑到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可能发生的变化,使系统具有一定的柔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适应环境的变化。,本讲内容,13.1 信息系统开发思想13.2 信息系统开发原则13.3 信息系统开发策略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5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13.6 系统开发的多种形式13.7 信息系统的相关者,13.3 信息系统开发策略,“自顶而下”的开发策略“自底向上”的策略 综合策略,13.3 信息系统开发策略,“自顶而下”的开发策略在系统分析与设计时,应从组织的高层管理着手,考虑系统的整体目标,
8、以及资源与约束,再确定需要哪些功能去保证目标的完成,划分相应得子系统,并进行各子系统的业务分析和设计。“自顶而下”的执行步骤是:分析系统整体目标、环境、资源和约束条件;确定各项主要业务处理功能和决策能力,从而得到各个子系统的分工、协调和接口;确定每一种功能(子系统)所需要的输入、输出、数据存贮;对各子系统的功能模块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与分解;根据需要与可能,确定优先开发的子系统。,13.3 信息系统开发策略,“自底向上”的策略从组织的各个基层业务子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入手,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这种应用子系统容易被识别、理解、开发和调整,有关的数据流和数据存贮也容易确定。当下层子系统分析完成后,再
9、进行上一层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将不同的功能和数据综合起来考虑。为了支持系统的总目标,满足管理层和决策层的需要,除增添新的功能和数据外,还要考虑一定的经济管理模型。,13.3 信息系统开发策略,综合策略 为了充分发挥上述两种策略的优点,人们往往将它们综合起来应用。“自顶而下”的策略适用于一个组织的总体方案的设计,而“自底向上”的策略又适用于具体业务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在用“自顶而下”原则确定了一个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之后,再采用“自底向上”的策略,在总体方案指导下,对一个个业务子系统进行具体功能和数据的分析和分解,并逐层归纳到决策层。这样,通过全面分析、协调和调整之后,能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耗费人力、
10、物力、时间较少的,用户满意的新系统。,本讲内容,13.1 信息系统开发思想13.2 信息系统开发原则13.3 信息系统开发策略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5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13.6 系统开发的多种形式13.7 信息系统的相关者,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各种变体称为系统开发模式,它们是开发活动一系列的步骤及执行过程。当系统开发按照系统化、逻辑化的步骤进行时,有利于标准、规范与政策的推行和建立,开发的过程将更为有效、更能确保质量,也更容易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的发展起源于1950年代,先后有编码与修改模式、阶段模式、瀑布模式、渐增模式、原型模式、螺旋模式、并行模式。,
11、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4.1 瀑布模式瀑布模式(有时称生命周期法)是一种系统开发的方法,它将系统开发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清楚定义要做哪些工作及交付哪些文件,各阶段循环执行且仅循环一次。瀑布模式在阶段划分上具有一定的弹性,没有明确规定开发过程应分成几个阶段。当问题较小或比较简单时,划分的阶段可能少至三个,如分析、设计、实施;若面对的问题较大或复杂时,其阶段可能被细分成更多个阶段。,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4.1 瀑布模式,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4.1 瀑布模式,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4.2 渐增模式瀑布模式要求在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均需同时
12、考虑所有需求,且系统开发需在一个周期完成。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要求难以实现。为此,Mills于1971年提出了渐增模式,该模式是把需求分成“几”个部分(Increments),然后按照渐增开发计划,将每个“部分需求”的开发视为一个周期,每个开发周期依次或者平行开发。每个周期的阶段清楚定义要做哪些工作和交付哪些文档,每个阶段循序进行且仅循环一次。渐增模式是瀑布模式的扩展,它强调需求的可分性,每一部分可依据瀑布模式开发。也就是说,渐增模式首先进行需求分析以完全掌握需求,然后再进行渐增开发规划。,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4.2 渐增模式,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4.3 原型模式瀑布
13、模式与渐增模式均假设在项目开始时,用户需求能被清楚完整地描述。但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假设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用户经常无法把需求清楚完整地表达,有时虽能够清楚地表达,但开发人员可能没有足够的经验与知识完全了解用户的需求,也可能一时无法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原型模式首先针对用户需求比较清楚的部分或开发人员能够掌握的部分,按照分析、设计、实施等步骤快速开发原型。开发过程中,强调以原型作为用户与开发人员沟通的工具,双方通过原型的操作与反馈,以弄清、修改及扩充需求,并以此来修改与扩充原型。上述步骤反复进行,直到系统符合双方约定为止,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4.3 原型模式,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
14、,13.4.3 原型模式基本步骤快速分析,弄清用户的基本信息需求构造原型,开发初步原型系统用户和开发人员使用并评价原型修改和完善原型系统,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4.3 原型模式原型模式的特点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将模拟手段引入系统分析的初期阶段强调用户的全程参与提倡使用工具开发,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4.3 原型模式原型模式的适用范围对于复杂的大型系统,很难直接用屏幕来简单地模拟,必须经过严密的系统分析来进行结构划分,因此原型模式不适合大型系统的开发。对于运算复杂、逻辑性强的程序模块,原型模式很难构造出模型来供用户评价。因为这类问题本身就没有那么多的交互方式,也不是
15、三言两语就可以把问题说得清楚。对于基础管理不善的单位,不宜用原型法。首先,业务流程不清,信息处理过程混乱,构造原型有一定的困难;其次,基础管理不健全,没有科学合理的方法可依,系统开发容易走上机械地模仿手工系统的操作方式上。因强调以“原型演进”代替完整的分析与设计,故系统文档较不完备,程序也可能较难维护。就短期而言,可能满足用户需求,但对长期来说,系统较易失败。,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4.3 原型模式原型模式的分类演进式原型策略(Evolutionary Prototyping)是将所有需求看成一个整体,从需求最清楚的部分入手,快速经历一系列开发周期(如分析、设计、实施),完成初始原
16、型系统的开发,再利用该原型与用户沟通,以确定、修改和扩充需求,并以此作为下一周期原型演进的依据。该周期不断地反复进行,一直到原型系统符合双方的约定为止。抛弃式原型策略(Rapid Throwaway Prototyping)是以一种快速而粗糙(Quick and Dirty)的方式建立原型,使用户能够尽快通过与原型的互动来确定需求项目,或允许开发人员以此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原型因为用过即丢,所以不需要考虑原型系统的运作效率与可维护性,也不需要容错的能力。,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4.3 原型模式,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4.4 螺旋模式基本思想:螺旋模式不是将开发过程
17、用一系列活动及活动间的回溯来表示,而是用螺旋线表示。在螺旋线中每个回路表示系统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因此,最里面的回路可能与系统可行性有关,下一个回路与系统需求定义有关,再下一个回路与系统设计有关。基本步骤:步骤一:找出系统的目标、可行方案与约束 步骤二:根据目标与限制评估方案 步骤三:由剩下的相关风险决定下一步骤,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4.4 螺旋模式,13.4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3.4.5 并行模式并行模式(Concurrent Model)由Aoyama M于1993年提出,其思想源于制造业的并行工程,目的在于缩短系统开发周期,加速版本的更新。首先将每一版本(Releas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信息系统 精品课程 MIS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1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