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危险品鉴定讲义(PPT 187页) .ppt
《化学危险品鉴定讲义(PPT 187页)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危险品鉴定讲义(PPT 187页) .ppt(1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部分化学危险品的一般知识及鉴定方法,1.危险品的定义与分类,1.1定义 化学品是指各种化学元素、由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包括天然的或人造的。危险化学品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性、易爆性、毒性、腐蚀性等性质且对接触的人员、设施、环境可能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危险货物是具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放射性等危险性质,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质和物品。,危险化学品的危害,主要包括燃爆危害、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燃爆危害是指危险化学品引起燃烧、爆炸的危害程度。健康危害是指接触危险化学品后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大小。环境危害是指化学
2、品对环境影响的危害程度。,燃爆危害,危险化学品中的爆炸品、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固体、遇湿放出易燃气体物质、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等在某种程度上讲都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而这些物品在生产或使用的过程中,往往处于温度、压力的非常态条件,因此如果这些物质在生产、储存、使用、经营以及运输时管理不当,失去控制,很容易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导致燃爆危害,而一旦燃烧燃爆,其危害后果则可能是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健康危害,一部分危险化学品其化学危害可能会导致职业病,199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834种化学物质和生产过程已有的致癌性评定资料,认定了75种化学物质和生产过程对
3、人有致癌性。其中,23种对人体肯定有致癌性,如砷及砷化合物、苯、石棉、煤焦油沥青、强硫酸烟雾、镍化合物等。20种为可疑致癌物。这些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安全储运管理尤为重要,一旦管理不当而流失,将可能造成生命危害。在诸多的危险化学品中,有许多化学品具有一定的毒性。毒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内。,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引起中毒。职业中毒按其发病过程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亚急性中毒3种。毒物一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少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可引起慢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之为亚急性中毒。由于接触的毒物不同,中毒后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除此之外,化学品灼伤也是常见的职业
4、性伤害,是化学物质对皮肤、黏膜刺激、腐蚀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损害,常见的致伤物有硫酸、盐酸等。某些化学物质在致伤的同时,可经过皮肤、黏膜吸收而引起中毒。,环境危害,危险化学品在泄露或流失后,会通过水、大气、土壤等载体介质扩大其对环境的危害,从而最终导致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甚至形成对人类居住生态环境危害的后果。,化学品侵入环境的途径几乎是全方位的,其中最主要的侵入途径可大至分为四种:(1)人为施用直接进入环境;(2)在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作为化学污染物以废水、废气和废渣等形式排放进入环境;(3)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由于着火、爆炸、泄漏等突发性化学事故,致使大量有害化学品外泄进入环境;(4
5、)在石油、煤炭等燃料燃烧过程中以及家庭装饰等日常生活使用中直接排入或者使用后作为废弃物进入环境。进入环境的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或潜在危险。,以农药这 一有害化学品为例:农药的污染及其产生的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尤其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与破坏,特别是地下水污染问题已引起广泛重视;农药污染的生态效应十分深远,尤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尤其对三致作用(致突变、致癌、致畸)和对生殖性能的影响等。农药环境造成的损失是多方面的,据有关学者研究指出,我国仅由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和社会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11.23亿美元之多。此外,农药污染水体还对鱼
6、类和野生动物造成威胁,特别是那些具有难于生物降解和高蓄积性的农药的污染危害更为严重。,联合国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最近提出DDT、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杀芬九种农药和多氯联苯、二恶英和苯并呋喃三种工业化学品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们在环境中化学性质稳定,容易蓄积在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其中有些物质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对人类和环境构成更大的威胁。,1.2 分类,1.2.1 第一类 爆炸品(Explosives),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压、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
7、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爆炸可分为核爆炸、物理爆炸、化学爆炸三种形式。本类货物包括爆炸性物质、爆炸性物品以及为产生爆炸或烟火实际效果而制造的爆炸性物质和物品中未提及的物质和物品。,危险特性,爆炸性强:爆炸品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的外因条件作用下发生强烈爆炸,其爆炸性强表现在化学反应速度猛烈、释放大量气体和热量、产生瞬间高温和高压等方面,具有极大破坏力。敏感度高:爆炸品对环境作用力,如加热、火花、摩擦、撞击等作用敏感,极易发生爆炸,但不同的爆炸品对不同的环境作用力具有感度选择性特性。毒害性:有些爆炸品,如TNT(2,4,6-三硝基甲
8、苯)、特屈儿(2,4,6-三硝基苯甲硝基胺)等本身都有一定的毒害性,会通过呼吸道、食道或皮肤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伤害。另外,爆炸品爆炸后产生的CO及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1.2.1.1 1.1项 具有整体爆炸危险性的物品或者物质整体爆炸是指实际上几乎在瞬间影响到整个装药的爆炸,1.2.1.2 1.2项 具有抛射危险性而无整体爆炸危险性的物品或者物质,1.2.1.3 1.3项 具有起火危险性、较小的爆炸和(或)较小的抛射危险性而无整体爆炸危险性的物品或者物质,1.2.1.4 1.4项 不存在显著危险性的物品和物质,1.2.1.5 1.5项 具有整体爆炸危险性而敏感度极低的物质,1
9、.2.1.6 1.6项 无整体爆炸危险性且敏感度极低的物质,检测项目列表,在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 试验和标准手册(简称:小桔皮书)中对于爆炸品的分类试验分为8个试验系列:试验系列1:确定物质是否为爆炸性物质(联合国隔板试验、克南试验、时间压力试验)试验系列2:确定是否太不敏感不应划入第1类(同系列1)试验系列3:确定物质是否热稳定以及物质是否太危险不能以其进行试验的形式运输(落锤试验、摩擦试验、75热稳定性试验、小型燃烧 试验),试验系列4:确定物品、包装物品或包装物质是否太危险不能运输试验系列5:物质是否是有整体爆炸危险性的非常不敏感爆炸性物质(1.5项)试验系列6:确定1.1、1
10、.2、1.3和1.4项中哪一项最符合产品在货件卷入内源或外源引起的爆炸时的动态;也可用于评估产品是否能够划入1.4项配装组S 和是否应排除于第1类之外。试验系列7:确定物质是否是极端不敏感爆炸性物品(1.6项)试验系列8:确定硝酸铵乳胶、悬浮剂或凝胶,炸药中间体是否太不敏感可以划入5.1项,第1类货物中,如果在一起能安全地积载或运输而不会明显地增加事故率或在一定量的情况下不会明显提高事故后果等级,可视其为“可配装的”。根据这一标准,本类中所有货物被划归六个项中的一项和十三个配装组(ABCDEFGHJKLNS)中的一个。,案例,硝化纤维素(克南试验录像)黑火药(克南试验录像)黑火药(标准型,适合
11、作发射药)的成分为:75%硝酸钾、10%硫磺、15%木炭。燃烧时发生的主要反应是:2KNO3+S+3C=N2+3CO2+K2S(橙皮书中列出了烟花类爆炸品分类表),1.2.2 第二类 气体,按照IMDG CODE的规定,气体是一种具有下列性质的物质:a.在50下,其蒸气压高于300kPa;或b.在20时,标准大气压101.3kPa,完全呈气态。蒸气压是饱和蒸气压的简称,液体气化时,它的分子不断从内部逸出,形成蒸气,但同时也有分子从蒸气中进入液体内部,即液化和气化是同时进行的。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如果同一时间内液化和气化的分子数目相同时,称这液体同其蒸气处于平衡状态,这时的蒸气称为饱和蒸气,而其
12、压强,称为“饱和蒸气压”。,气体转化为液体的过程叫做“液化”。经加压降温后成为液态的而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的物质叫“液化气体”。也就是说,液化气体是指在常温常压状态下的气体,经过压缩和降温而成为液体的气体。气体只有将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压强才能被液化。若温度超过此值,则无论怎样增大压强都不能使气体液化,这个温度叫做“临界温度”。也就是说,临界温度是加压使气体液化所允许的最高温度。,根据其物理状态,气体在运输条件下一般为:a.压缩气体:包装在高压容器内运输时,在-50下完全呈气态的气体;b.液化气体:在高于-50时,在运输包装内部分呈现液态的气体;临界温度高于常温的气体一般是液化气体。c.
13、冷冻液化气体:由于自身的低温而在运输包装内部分呈现液态的气体;某些临界温度很低的气体,例如氧气、氮气,也能在液化的状态下运输。d.溶解气体:在运输包装内溶解于某种溶剂的压缩气体。例如,乙炔,乙炔钢瓶中填充由活性炭、木炭、石棉或硅藻土等多孔材料,再将丙酮注入,然后通入乙炔使之溶解于丙酮中。,危险特性,可压缩性:气体在温度不变时,所受到的压力越大其体积越小,若继续加压则会被压缩为液态。热膨胀性:气体在光照或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增大,若气体的热膨胀发生在密闭容器中,则会对密闭容器产生一定的压应力,而且气体的受热温度越高,压应力越大,则当该压应力超过容器的耐压强度时,容器则会发生爆炸事故。易燃易爆性:
14、易燃或可燃气体与空气能形成的混合性气体,若在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以内,则遇明火极易发生燃烧爆炸危险。其它:有些气体还具有毒害性、刺激性、致敏性、腐蚀性和窒息性。,1.2.2.1 2.1项 易燃气体(flammable gas),该类气体是指在20,101.3kPa大气压条件下与空气混合,爆炸下限(燃烧下限)13%或燃烧范围(爆炸上限与爆炸下限之差)12%的气体。例如,氢气(4.075%)、乙炔(2.581%)、一氧化碳(12.574%)、甲烷(5.314%)、液化石油气、正丁烷(1.98.5%)。,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下限越低和爆炸上限越高时,其爆炸危险性越大。这是因为爆炸极限越
15、宽则出现爆炸条件的机会就多;爆炸下限越低则可燃物稍有泄漏就会形成爆炸条件;爆炸上限越高则有少量空气渗入容器,就能与容器内的可燃物混合形成爆炸条件。应当指出,可燃性混合物的浓度高于爆炸上限时,虽然不会着火和爆炸,但当它从容器或管道里逸出,重新接触空气时却能燃烧,仍有发生着火的危险。,1.2.2.2 2.2项 非易燃、无毒气体(Non-flammable,non-toxic gas),此类气体虽然遇明火不燃,直接吸入人体内无毒,但高浓度时有窒息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处于压力状态下,故仍具有潜在的爆裂危险。例如,氧气(还具有氧化性)、氮气、二氧化碳。,1.2.2.3 2.3项 毒性气体(Toxic ga
16、s),这类气体泄漏时,对人有强烈的毒害、窒息、灼伤、刺激作用。主要的有毒气体有液氯、光气、二氧化硫、液氨等。,当气体和气体混合物的危险性超过一种时,按下列顺序排列先后:,第2.3类优先于其他所有类别;第2.1类优先于第2.2类。,检测项目列表,1.2.3 第三类 易燃液体(Flammable liquid),易燃、可燃液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当火源接近时会产生瞬间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闪燃。引起闪燃的最低温度称闪点。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则随时都有被火焰点燃的危险。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与火焰接触即行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移去火焰之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
17、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易燃液体是指在闭杯闪点试验中温度不超过60时,放出易燃蒸气的液体、液体混合物、含有处于悬浮状态的固体混合物的液体。类包装易燃液体是指闪点低于23,沸点不高于35的液体;类包装易燃液体是指闪点低于23,沸点高于35的液体;类包装易燃液体是指闪点高于或等于23但低于60的液体。,危险特性,(1)高度易燃性:其原因主要是易燃液体几乎全部是有机化合物,分子组成中主要含有C、H原子,易和氧反应而燃烧。另外,由于易燃液体的闪点低,其燃点也低(燃点一般约高于闪点15度),因此易燃液体接触火源极易着火而持续燃烧。(2)易爆性:易燃液体挥发性大,当盛放易燃液体的容器有某种破损或不密
18、封时,挥发出来的易燃蒸气扩散到存放或运载该物品的库房或车厢的整个空间,与空气混合,当浓度达到一定范围,即达到爆炸极限时,遇明火或火花即能引起爆炸。,危险特性,(3)高度流动扩散性:易燃液体的分子多为非极性分子,粘度一般都很小,不仅本身极易流动,还因渗透、浸润及毛细现象等作用,即使容器只有极细微裂纹,易燃液体也会渗出容器壁外,扩大其表面积,并源源不断地挥发,使空气中的易燃液体蒸汽浓度增高,从而增加了燃烧爆炸的危险性。(4)受热膨胀性:易燃液体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受热后体积容易膨胀,同时其蒸气压也随之升高,从而使密封容器中内部压力增大,造成“鼓桶”,甚至爆裂,在容器爆裂时会产生火花而引起燃烧爆炸。因
19、此,易燃液体应避热存放,灌装时容器内应留有5%以上的空隙,不可灌满。,危险特性,(5)忌氧化剂和酸:因为易燃液体都是有机化合物,能与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并产生大量的热,使温度升高到燃点引起燃烧爆炸。例如,乙醇与氧化剂高锰酸钾接触会发生燃烧,与氧化性酸(如硝酸)接触也会发生燃烧。(6)毒性:大多数易燃液体及其蒸气均有不同程度的麻醉性和毒性,如醚,如长时间的吸入其蒸气会使人失去知觉,深度或长时间的麻醉可致人死亡。又如,甲醇、苯、二硫化碳等,不但吸入其蒸气会中毒,有的经皮肤吸收也会造成中毒事故,应注意防护。,检测项目列表,其它易燃液体,主要有含有有机溶剂的:油漆及相关材料 Paint树脂溶液 Resi
20、n粘合剂 Adhesive香精(一些食用香精及日用香精)油墨和墨水Ink农药乳油等 以及一些日用品:化妆品、修正液、清洁剂、空气清新剂、免水洗手液、熏香油、荧光棒、花露水等。,1.2.4 第四类 易燃固体、自燃物质、遇水释放易燃气体的物质,物质燃烧必须具备3个条件:(1)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又称可燃物、燃料;(2)要有助燃剂。凡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剂。如空气、氧、氯以及氯酸钾、高锰酸钾等列入第五类危险品的物质。(3)要有着火源(或热量)。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都叫着火源。如火柴的火焰、烟头火、电火花、炽热物体、摩擦热、机械火星、化学能、聚焦的日光等等。燃烧是放热反应,只要有最
21、初的热量触发燃烧,可燃物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就可使燃烧持续进行下去。如果供氧充分,可使燃烧持续到可燃物燃尽为止。,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才能发生。当有足量的燃料、氧和热量时,着火方得以持续。除去其中一个因素,绝大多数火焰即告熄灭。一切防火和灭火措施,都是依据这个原理而确定的。由于满足条件的途径不同,可以把本类物品分为三个小类:需明火点燃的固体物质称为易燃固体;不需外来明火点燃,也不需要外部热源而会自行发热燃烧的,称易自燃物质;受潮以后分解放出易燃气体的,称遇湿易燃物质。,1.2.4.1 4.1项 易燃固体(Flammable solid),易燃固体是指燃点低,对热、撞击
22、、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它包括了以下类型的物质:(1)容易燃烧的固体;(2)自反应物质;(3)退敏爆炸品。,易于燃烧固体,本类物质是易于燃烧或易于通过摩擦可能起火的固体。一般指粉末状、颗粒状或糊状物质,如果该物质与燃烧着的火源短暂接触时易于点燃且火焰迅速蔓延,该物质就具有危险性。其危险性不仅来自于火,还可能来自于有毒的燃烧产物。金属粉末尤其危险,一旦着火难以扑灭,因为常用的灭火剂,如二氧化碳或水(炽热的金属浸水可产生氢气,会产生爆炸危害,尤其是在密闭空间如建筑物、船舱等中发生的火灾。),只能增加其危险性。,自反应物质,是指即使没有氧(空气)
23、也容易发生激烈放热分解的热不稳定物质。下列物质不被认为是4.1项的自反应物质:(1)符合第1类标准的爆炸品;(2)符合5.1项物质分类程序的氧化剂。但含有不低于5.0%的可燃有机物的氧化剂混合物必须按照自反应物质的分类程序进行分类;(3)符合5.2项标准的有机过氧化物;(4)分解热小于300J/g的物质;或(5)其50kg包装件的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大于75度的物质。,自反应物质,这类物质的分解可因热、与催化性杂质(如酸、重金属化合物、碱)接触、摩擦或碰撞而发生。分解速度随温度而增加,且因物质而异。分解,特别是在没有着火的情况下,可能放出毒性气体或蒸气。对某些自反应物质,温度必须加以控制
24、。有些自反应物质可能起爆炸性分解,特别是在封闭的情况下。这一特性可通过添加稀释剂或使用适当的包装来加以改变。自反应物质根据其危险程度按照小桔皮书中的分类程序(试验系列AH)进行分类,分为A、B、C、D、E、F、G型,其中A型是禁止空运的,G型是可以豁免的。自加速分解温度小于55的自反应物质应在控制温度下运输。,以下类型的一些化合物是自反应物质的例子:(a)脂族偶氮化合物(-C-N=N-C-);(b)有机叠氮化合物(-C-N3);(c)重氮盐(-CN2+Z-);(d)亚硝替化合物(-N-N=O);和(e)芳族硫代酰肼(-SO2-NH-NH2)。这一清单并不详尽无遗,具有其他反应基的物质和一些物质
25、混合物可能也有类似性质。,自反应物质的分类流程图,减敏的固态爆炸品,是指用水或醇类润湿或其它物质稀释,形成均匀固态混合物以抑制其爆炸性的爆炸物质。异山梨醇二硝酸酯含乳糖、甘露糖、淀粉或磷酸氢钙60%,用做扩张血管的药剂UN2907,4.1类易燃固体,II类包装 根据实验,用上述方法退敏后(含量40%),在一般运输条件下不会引起爆炸。,有关减敏爆炸品的UN编号,UN 1310,苦味酸铵,湿的,按重量含水不低于10%UN 1320,二硝基苯酚,湿的,按重量含水不低于15%UN 1321,二硝基苯酚盐,湿的,按重量含水不低于15%UN 1322,二硝基间苯二酚,湿的,按重量含水不低于15%UN 1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危险品鉴定讲义PPT 187页 化学 危险品 鉴定 讲义 PPT 187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15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