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PPT控制系统的设计.ppt
《教学课件PPT控制系统的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PPT控制系统的设计.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第一节 超前校正 第二节滞后校正 第三节滞后超前校正第四节 PID校正,第六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在控制系统设计时,如何满足系统的性能指标,瞬态响应特性通常是最关注的。,1.控制系统的一般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用途不同,其结构也各不相同,下图为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一般框图。,一、引言,本章主要介绍用频率响应法,根轨迹法对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和校正的步骤。,系统大致分为:被控对象,控制器,反馈环节三大部分。,如测速发电机,直径小的测速发电机,输出电压值基波频率低,滤波电容容量较大,即滤波时间常数大,对输出量的跟踪速度将受到影响;反之大直径的
2、测速发电机,可降低滤波时间常数,提高控制精度。,又如 随动系统中,选用自整角机,频速400赫兹,比交流电压50赫兹高得多,所以跟踪精度较高。,反馈环节包括检测元件,这是提高控制精度的关键部分之一,,2、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反馈前馈补偿结构,3.几种常用的校正结构形式及位置设置:,1)根据系统控制工艺要求,满足性能指标;先技术指标,后 经济指标。,3)控制系统校正环节选择上,优先考虑串联校正,而后复 合校正方法。,2)采用一种或多种成熟的设计方法,如性能指标:以瞬态 响应特性形式或频域特性性能指标给出的,则采用根轨 迹法或频域响应法,如用状态方程形式给出,则采用现代 控制理论方法。,串联反馈校
3、正,*有源、无源结构,1)时域性能指标:最大超调量Mp,调整时间ts,峰值时间tp等。,4、性能指标两种形式,2)频域性能指标:相位裕量,增益裕量Kg,谐振峰值Mr,谐振频率r,系统带宽b等.,第一节 超前校正,1.超前校正电路结构图及传递函数,1)典型电路,式中:,2)传递函数:,由于电容电流越前电压Ei实现了相位超前,(1),式中:,;T=R1C1;T=R2C2;,R1C1R2C2,即1时,直流增益为:,由上图知,,传递函数Gc(s)为超前校正;反之,R1C1R2C2该校正装置为滞后校正装置。,超前校正装置也可以用无源RC网 络实现如下图,但校正装置接入 线路时有负载效应影响,增益KC 会
4、衰减。,T=R1C,即1,有源校正装置因为有运放隔离,通常负载效应不明显。,零点为(靠近原点在原点左侧),极点为(零点左侧),2)无源超前校正开环增益的衰减及补偿:串加超前校正装置引入衰减因子,因此要附加放大器1/予以补偿。,1)零极点分布:,2、校正装置的零、极点分布及频率特性,3)频率特性:,幅值:,相角:()=arctgTarctgT,图形为半圆,圆心坐标:(,j0),半径为,4)极坐标图:,当 KC=1时:,(2),切线与正实轴夹角为最大超前角:,最大超前角对应的频率m由 求出:,5)对数坐标图,1、超前校正装置为高通滤波器;2、单个装置引入的超前角不大于653、m仅与值有关:小输出正
5、弦 信号相位超前多,但幅度衰减大;小噪声大,一般0.07,结论:,由式:,(一)基于根轨迹法的串联校正设计,当性能指标以时域量的形式给出时,如给出希望的主导闭环极点的阻尼比和无阻尼自然频率n、最大超调量MP、上升时间tr及调整时间ts等,采用根轨迹法较好。,一、基于根轨迹法的超前校正,未校正系统瞬态响应特性不好,或对所有增益值均不稳定;此时有必要在j轴和原点附近对根轨迹进行校正。,1、用根轨迹法超前校正的前提:,当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位于校正前系统根轨迹的左方时,宜用超前校正,即用超前校正网络产生的相位超前角,使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向左倾斜,并通过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通常先把系统时域性能指标转化
6、为一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并使经校正装置修正的新的根轨迹经过该闭环主导极点。,2.根轨迹超前校正方法是否可以的简单判断:,3.确定超前校正装置参数的几种方法:,1)比值最大化法,G0(s)为系统对象,不可变部分;Gc(s)为校正装置,Kc系统增益;,=(Sd1/T)(Sd1/T)是唯一确定的。(3),i.说明:,Gc(Sd)G0(Sd)=Gc(Sd)G0(Sd)=180,即Gc(Sd)=180G0(Sd),,Sd是确定值;,设系统希望的闭环极点为Sd,校正后系统根轨迹通过Sd点,则Sd必须满足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即,连接原点O和Sd,且以Sd为顶点,线段OSd为边,向左作角,角的另一边与负实轴的
7、交点,角的另一边与负实轴的交点(Gc(s)的一个极点),(Gc(s)的一个零点),ii.为最大的设计方法,iii.角的求取:根据图中三角形及正弦定理,有,以Zc和Sd连线为边,向左作角PcSdZc=,,.,得,=0.5()式中:由前面式(3)可求知,求出=arccos;由性能指标给出或可由Sd 求得;,2)零极点抵消法3)幅值确定法,结合例子介绍,不作重点介绍。,4、用根轨迹法进行超前校正的一般步骤:,1)根据对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确定希望闭环主导 极点Sd的位置。2)画出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若希望闭环主导极点在 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左侧,通常串联超前校正是有效 的。,6)校验,基于根轨迹超
8、前校正举例:,例1 已知一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校正后系统的n=4s1,阻尼比=0.5。,3)根据Gc(Sd)=180G0(Sd)算超前校正网络 在Sd点处应提供的相位超前角,4)由=arccos及算出=0.5(),确定零极 点。,5)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解:1)未校正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4;求得=0.5,n=2,原系统闭环极点:,2)算希望闭环极点:由题知校正后系统=0.5,n=4s1,3)画未校正系统根轨迹图,并标出Sd位置,4)计算超前校正网络在Sd处提供的相位超前角。,2n=2;,i.未校正系统的G0(s)在Sd处的相角,ii.若要使校正后系统
9、的根轨迹通过Sd,则由相角条件:,5)确定超前装置的零极点,i.,ii.,iii.,iv.根据最大值的设计方法作图得到,.,传递函数:,式中Kc为辅加放大器增益,v.超前装置参数确定,取C=1F,R1=345K,R2=400K,6)确定校正后系统在Sd处的增益和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i.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ii.根据幅值条件算增益K及Kc,解得Kc=4.68,K=4Kc=18.7,iii.静态速度误差系数,*零、极点参数的具体计算过程介绍:ZcO,PcO的几何线段长度求解ZcO=ODDZc,零点Zc=20.9=2.9同理:PcO=ODDPc,极点Pc=23.4=5.4,设计一超前校正装置,校
10、正后系统静态误,解:1)根据性能指标静态误差系数,确定开环增益,差系数Kv=5s1,闭环极点,即K=80,2)根据幅值条件及希望闭环极点Sd,可求uu=Sd*SdP1*SdP2,用幅值确定法的超前校正举例:,例2:有一单位反馈系统,3)画未校正系统根轨迹,知:Sd在未校正根轨迹左侧,4)求超前校正装置提供的补偿角,5)求,ctg=(u/Kcos)/sin=(96/800.5)/0.866=0.8083=51.056)确定校正装置零极点=0.5;=60;n=4;,开环传递函数,(二)、基于频率法的串联超前校正设计,1、基本出发点:,通过提供一超前相位补偿原系统过大相位滞后角,以便获得满意的性能指
11、标。通过串入超前校正装置,改变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校正 装置引入的最大相位超前角m出现在系统新的剪切频率处。校正后系统具有如下特点:,1)低频段的增益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2)中频段对数幅频特性的斜率为20dB/dec,具有较宽的 频带,以满足系统动态需要。,2、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超前校正的一般步骤:,1)根据系统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K;,3)高频段的幅值要快速衰减,以减少噪声影响。,2)由已确定的开环增益K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并求出其相位裕量1。,值和未校正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在剪切频率处的斜率有关:,4)算相应值,3)根据给定的相位裕量,算出超前校正装置需提供的相位
12、超前量,=m=1,该处斜率为40dB/dec,取510 该处斜率为60dB/dec,取12 20,为串入超前校正装置引起系统的剪切频率增大,并导 致未校正系统相位角滞后量增加的补偿值。,计算校正装置在m处的幅值10lg(1/);由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图,求其 幅值 为10lg(1/)处的频率,,则该频率m就是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剪切频率c,即c=m,若不满足,则增大,从3)开始,重新进行计算。,例: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设计一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等于20s1,相位裕量不小于50,增益裕量20lgKg不小于10dB,6)确定校正后网络的转折频率1和2;,7
13、)画出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验算相位裕量是否满足要求,,解:1)确定系统开环增益K,k=10 即=10可满足静态要求;,未校正系统的频率特性,2)绘制未校正系统的Bode,由计算方法求未校正系统相位裕量1;先求出,由图或用Matlab 中margin命令求知1=18,未校正系统为:,。,由幅频特性图知:,求得:,即,不满足系统指标要求。,3)计算相位超前角,靠右,造成 新的相位滞后,增加补偿角6。,原系统相位裕量为,考虑到增加校正装置会改变幅频曲线,新的,会比原,值,5)超前校正装置在 处的幅值,在图上找出未校正开环对数幅值6.2dB对应的频率 这就是新的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6)计算超前
14、校正网络的转折频率,则,4)确定,放大倍数补偿:,7)画出校正后的Bode图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第二节 滞后校正,1、滞后校正网络结构图及传递函数1)无源电路:,式中:T=R2C,2.滞后校正装置的频率特性及零极点分布,式中:T=R1C1;T=R2C2;即,1)零、极点分布:零点:s=1/T(在极点的左侧)极点:s=1/T(靠近原点在零点右),幅值:,2)频率特性,图形为半圆,圆心坐标(1/2(11/),j0),半径为(1/2(1/1),切线与正实轴夹角为最大滞后角:,最大滞后角对应的频率m:,当=10时的(1Tj)/(1Tj)的伯特图,结论:1校正装置是低通滤波器,具有高频衰减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课件 PPT 控制系统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14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