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征求.docx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征求.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CS 27.080CCS J75DBll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DB11/T 12542022替代 DB11/T 12542015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rec I aimed water heat pump system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XXXX -XX-XX 实施XXXX -XX-XX 发布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目 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规定25勘查与评估26系统设计47施工安装58工程验收79智能监控9附录A (资料性)再生水热能资源量计算公式 11本文件按照GB/T 1
2、.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本文件代替DB 11/T 12542015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与DB 11/T 12542015相比, 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更改了范围内容(见1);b)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c)增加了多能耦合能源应用形式中再生水热泵设计负荷占比要求(见4. 2),增加了再生水热泵 系统监测监控要求(见4.3),删除了 “再生水热泵系统勘查与评估、系统设计与施工均应由 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和“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的实施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 及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两条内容
3、(见4);d)删除了勘查与评估一般规定中“再生水热能资源利用条件勘查与评估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 完成”的内容。(见5.1);e)调整了再生水热能资源勘查内容(见5. 3. 2);f)调整了系统设计一般规定(见6.1);g)调整了再生水热泵机组参照执行的规定(见6.3. 1);h)删除了循环水泵中“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冬夏季可分设循环泵”的内容(见6. 5. 2);i)新增多能耦合热源部分设计(见6. 6);j)新增消防安全设计(见6.7);k)删除了系统施工一般规定中“再生水热泵系统的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见7.1);1)新增在市政道路上敷设管道以及在建筑红线内埋设管道的施工要求
4、(见7. 3. 6);m)新增室外管线较多,遇到管线交叉情况下施工避让原则(见7.3.7);n)新增施工安全(见7.6);o)重新调整了系统监测与控制一般规定(见8.1);P)调整并新增了监测要求(见8.2);q)新增效果监测(见8.3);r)新增系统负荷及电耗监测要求(见8. 4. 5);s)新增环境监测(见8.5);t)新增系统控制(见8.7);u)新增运行管理(见10)。本文件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自然资源部浅层地热能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地热调查研究所、北京市华清地热开发集团有限
5、公司等。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本文件及其所代替的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5年首次发布为DB 11/T 12542015;一一本次为第一次修订。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的基本规定、勘查与评估、系统设计、施工安装、工程验收智能 监控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再生水为低温热源,采用热泵技术进行供热、供冷的系统工程的建设和运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6、GB/T 9068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一工程法GB/T 19409水(地)源热泵机组GB 50013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 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50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 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24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6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74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738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 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CJ/T 337城镇污水热泵热能利
7、用水质JGJ/T 132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DBl 1/307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l 1/68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l 1/T 1771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再生水 rec I aimed water废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满足某种使用功能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3.2再生水热能资源 rec I aimed water heat resources再生水中所蕴藏的低温热能,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城市排热、污水处理工艺的增热产热和太阳辐射等。3.3再生水换热系统 reclaimed water heat
8、 exchange system使用再生水与某种介质进行热能交换的系统。3.4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 direct reclaimed water heat exchange system再生水经过水处理后直接进入热泵机组换热器进行换热的热交换系统。3.5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 indirect reclaimed water heat exchange system再生水经过水处理后进入中间换热器与热泵机组实现间接换热的换热系统。3.6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 indi rect reclaimed water heat exchanger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中,从再生水中取热或释热,并传递给其它介质
9、的设备。3.7低位热源 IoW level heat source与环境温度相近,不能直接利用的热源。3.8插入式温度传感器 insertion temperature sensor测温探头插入到管道内部,直接测量管道内循环介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3.9贴片式温度传感器 surface mounted devices temperature sensor测温探头贴合于管道外壁,通过测量管壁温度计算循环介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基本规定1.1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应与供热规划、热网规划、节能规划、可再生能源规划等相协调。1.2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安装与运维单位应有相应的技术能力。1.
10、3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应符合安全可靠、绿色低碳、高效节能、经济合理、精细智能的要求。1.4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应选用高效节能的材料和设备。4. 5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和再生水热能勘查。4.1 一般规定4.1.1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方案确定前,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和再生水热能资源勘查。4.1.2 再生水热能资源利用条件勘查完成后,应编写再生水热能资源勘查评价报告,并对资源利用情 况提出建议。4.2 场地调查5. 2.1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包括热源系统场地状况调查和热泵机房和配套能源设施建筑空间调查。6. 2.2热源系统场地状况调查内容应包括:a)场地内已有建筑物和规划建筑物的占
11、地面积及其分布、基础型式及埋深;b)场地内已有树木植被、池塘、排水沟及架空输电线、市政管网、交通设施、历史文化遗迹、电 信电缆的分布及规划综合管线分布;c)场地内已有的、计划修建的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及其埋深;d)交通道路状况及施工所需的电源、水源情况。5.2.3热泵和配套能源设施建筑空间调查内容应包括:a)建筑空间与热源系统之间的管线长度和构筑物情况;b)建筑空间面积、层高、承重能力、隔音水平、防水性能。5.3再生水热能资源勘查5. 3.1再生水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再生水热能资源勘查。5. 3.2勘查内容应包括:a)再生水厂与再生水热泵系统建设项目的位置关系,包括输水线路、取退水
12、点情况等;b)不少于1个典型年的再生水逐时流量及逐时水温;c)再生水水质条件,再生水热泵系统部分水质指标参考值见表1;表1再生水热泵系统部分水质指标序号水质参数单位参考值1氯离子mg/L100-2002硫酸盐mg/L100-1503溶解性总固体mg/L80015004总硬度以CaCO3计,mg/L500-8005总碱度以CaCO3计,mg/L3005006粪大肠菌群数个/L IOj7菌落总数CFU/ml 10008臭氧mg/LW 0.3注:本表典型参考值仅相对市政污水为主的再生水厂出水,对于以工业园区污水或以 工业污水占比30%以上的再生水厂以实测数值为准。d)再生水取水管线下游用户情况,包括
13、用水需求的水量、水温、水质等;e)再生水处理厂的维修规律;f)再生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规划。5. 3.3再生水热能资源勘查评价报告内容应包括:a)建设项目概况、来源、再生水资源论证范围、开发利用状况分析等;b)取用水合理性分析,分析可供工程项目利用的水量及其可靠性、水质及其稳定性、水温条件、 合理取用水量的核定等;c)应对再生水热能资源量进行评价,计算可利用再生水换热功率,计算公式应符合附录A;d)取水影响论证及退水影响论证,论证再生水取水与退水的适宜路线与方案以及取水、退水对下 游用户的影响等内容;e)影响补偿和水资源保护措施:f)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进行经济性和风险性分析,确保采用再生水热泵系
14、统的可行性。6系统设计6.1 一般规定6.1.1 系统设计应以再生水热能资源勘查评价报告为依据,经济技术合理时,宜采用多种能源形式协 同互补,增设辅助冷(热)源、蓄冷(热)装置等调峰热源设施。6.1.2 再生水热泵机房位置宜设置在靠近冷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区域。6.1.3 再生水热泵尾水直接排入河道或者天然水体时,尾水排水水质要应满足对应河道水质要求,尾 水排口宜采用多出流口和穿孔管横向分流出流模式,排水温度应符合GB 3838和DB 11/307相关规定。6.2 再生水热泵换热系统6. 2.1再生水换热系统可分为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和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6. 2.2再生水换热系统形式应根据勘查
15、与评估结果确定。6. 2. 3再生水换热系统冬季取热量及夏季释热量可按附录A进行计算。6. 2.4再生水换热系统设备与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a)根据再生水水质及其腐蚀性,选用相应的防腐材料与涂层,减缓设备与材料的腐蚀。技术经济 比较合理时,可采用非金属或合金材料的再生水换热器;b)再生水换热系统换热器结构应尽可能简单,并应留有清洗开口或拆卸端头,便于清洗、更换管 件等日常维护。6. 2.5再生水在进入换热器前,宜根据水质实际情况设置自动过滤除污装置或再生水专用过滤器,并 能实现全自动连续过滤功能6. 2.6根据监测的再生水温度,确定系统中各节点的设计温度,冬季为最低温度,夏季为最高温度。6. 2
16、.7再生水热泵系统取水口应位于退水口的上游,取水口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污物过滤装置。6. 2.8与再生水接触的设备、部件及管道均应具有防腐、防生物附着的能力或措施。6. 2. 9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再生水水质应符合CJ/T 337的规定。6.3 热泵机组6. 3.1再生水热泵机组性能应符合GB/T 19409和DBl 1/687的相关规定,且应满足再生水热泵系统运 行参数要求。7. 3.2应根据空调负荷特点及可用再生水水量,经过全年能效、可靠性、经济性比较后,合理选择再 生水热泵机组的类型、规格与台数。8. 3. 3再生水热泵机组的设计工作压力应与系统工作压力相适应。9. 3.4当有生活热水需求时
17、,宜优先采用热回收型热泵机组。DB11T 1254XXXX10. 3.5当给水硬度较小时,生活热水宜采用热泵机组直接加热,直接加热生活热水的热泵机组出口的 最高水温和配水点的最低水温应符合GB 50015相关规定。11. 3.6直接式再生水热泵机组宜采用满液式热泵机组,再生水侧宜采用相应在线清洗措施。6.4 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6. 4.1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宜采用小温差、不易堵塞、易清洗的换热器。6. 4. 2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根据水质特点,确定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的材质及换热壁面厚度,并应满足GB 50050的要 求;b)应考虑并预留换热器进行人工检修的空间;c)应充
18、分考虑再生水在换热器内污物附着、结垢等影响实际换热性能的不利影响,合理选择换热 器传热系数。6. 5循环水泵6.5.1循环水泵应根据系统形式、循环工质性质、管材特性、计算确定系统水力特性进行选择。6. 5.2再生水侧循环水泵宜采用变频水泵,并应同时满足夏季工况与冬季工况要求。6. 5.3空调侧水泵应同时满足夏季工况与冬季工况要求,条件许可冬夏季可分设循环泵或采用变频水 泵,变频水泵控制系统应适应冬夏两季设计工况系统水力特性要求及热泵机组变水量特性要求。6.5,4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与热泵机组之间循环水泵的输送能效比应符合DBl 1/687的规定。6. 5. 5空调侧水泵的输送能效比应符合DBl
19、1/687的规定。6. 5.6水泵台数与规格宜与热泵机组及系统水力特性相对应。6. 5.7空调侧循环水系统较大,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按建筑各区域使用功能(运行时段)的不同、 距离远近或末端机组水侧阻力的不同等因素,分设若干个环路;各环路阻力相差较大时,宜采用二级泵 系统。6.6 多能耦合热源部分设计6. 6.1合理匹配再生水热能资源与负荷需求,宜采用多种能源协同耦合的复合能源应用形式。7. 6.2再生水热泵系统耦合其他能源系统时,应充分挖掘浅层地热能供热潜力,优先以地源热泵系 统供热为主。8. 6.3应综合考虑场地条件、资源条件以及经济性、系统能效、碳排放和供能稳定性等因素,选择低 碳高效的
20、辅助冷热源和设置蓄能系统。6.7 消防安全设计6. 7.1设备机房内水路系统管道保温、电气系统导线护套等应采用耐火阻燃材料6. 7.2设备机房内不得堆放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且应设置灭火器等消防设施。6. 7.3设备机房内宜设消火栓、起火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装置,符合GB 50261和GB 50974的规定。6. 7.4设备机房内应设置防火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且划定和设置其他设施时不得占用和堵塞。6. 7.5在出入口、电梯口、防火门等醒目位置应设置提示安全逃生路线、安全出口、消防设施器材使 用方法的明显标志和警示标语。6.8其他设计要求6. 8.1管路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再生水管网可选用适
21、宜的材质,包括内外防腐的普通碳钢管、再生水用球磨铸铁管及承压塑料管材等;b)再生水管路系统应顺畅,尽量减少弯头及阀门等管路附件;c)水路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 50013及GB 50014的要求。7. 8.2电气和控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符合GB 50054的要求;b)宜具有安全联锁功能、故障报警功能和紧急故障处理功能;c)宜具有本地手动控制和远程自动控制功能;d)宜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包含集中数据采集,集中控制,集中工况显示,集中数据存储等。7施工安装7.1 一般规定7.1.1 再生水热泵系统施工前应具备再生水热能资源评价报告、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等,并完成施工 组织设计。7.1.2 再生
22、水热泵系统施工应符合GB 50738的规定,输热管线施工应符合GB 50202、GB 50203的规 定,且应符合建设工程、电气安装、有限空间作业等相关施工安全的规定。7.1.3 再生水热泵机组及附属设备、管材、保温防腐材料的规格和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7.1.4 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施工资料的编制、审核、存档等管理。7.2 再生水热泵机组安装要求8. 2.1再生水热泵机组安装应符合GB 50242、GB 50243及GB 50274的规定。7. 2.2再生水热泵机组进出口与连接管道应为柔性软连接。热泵机组安装水平应在底座或与底座平行 的加工面上纵、横进行检测,其偏差均不应大于1%。7. 2
23、.3再生水热泵机组及附属设备的混凝土基础需建在承重结构底板上,并进行质量交接验收,合格 后方可安装。在机组安装前,应对基础进行复查。混凝土基础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基础表面平整, 不得有凹陷、蜂窝、麻面、空鼓等缺陷。基础的大小、位置、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7. 2.4再生水热泵机组及附属设备安装的位置、标高和管口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7.3管道、管件和阀门7. 3.1系统管道、管件和阀门的材质及工作压力等应符合设计要求。7. 3.2法兰、螺纹等处的密封材料应与管内的介质性能相适应。7. 3. 3再生水热泵机组与其他设备之间的管道连接,其坡度与坡向,应符合设计及设备技术文件要求。7. 3.4安全阀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再生 水热泵 系统工程 技术规范 源热泵 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13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