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纺纱.ppt
《新型纺纱.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纺纱.ppt(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新型纺纱概述,发展背景,加捻和卷绕同时进行,主要矛盾:加捻和卷绕同时进行(1)纱管与锭子一起回转,负载大,限制了速度的进一步提高;(2)高速后,钢领、钢丝圈摩擦发热严重,磨损快,易飞脱;(3)高速后,纱线张力大,易断头,且接头操作困难;落纱周期减短,降低设备利用率;(4)锭子高速后,机器振动大、发热量增加,车间噪声大、机物料消耗增加,飞花增多,恶化工作条件和环境。,环锭纺纱机存在的缺陷,1937年,丹麦人提出用气流来纺纱的理论 1970年起日本研究开发了喷气纺纱,用喷射的高速气流使纱条回转加捻。,还有涡流纺纱、包缠纺纱、包芯纺纱、摩擦纺纱、自捻纺纱、平行纺纱、粘合纺纱等。,(二)新型纺纱的
2、分类,新型纺纱成纱原理,自由端纺纱(Open-end Spinning),非自由端纺纱(Non-open-end Spinning),转杯纺静电纺摩擦纺涡流纺,喷气纺自捻纺粘合纺平行纺,基于环锭纺的新型纺纱技术,紧密纺赛络纺赛络菲尔纺包芯纺嵌入纺低扭矩纺,新型纺纱分类,自由端纺纱,过程:纤维条分离成单纤维凝聚加捻卷绕;纱条一端被握持,另一端不断喂入相互不连接的纤维束或纤维流,当与有捻纱段接触时,立即被捻合成纱。,非自由端纺纱,过程:纤维条经过牵伸 加捻 卷绕纤维条自喂入端到输出端呈连续状态,加捻置于喂入端和输出端之间,对须条施以假捻,依靠假捻的退捻力矩,使纱条通过并合或纤维头端包缠而获得真捻,
3、或利用假捻改变纱条截面形态,通过粘合剂粘合成纱。,新型纺纱方法类比,不同纺纱方法的成纱电子显微照片,新型纺纱的特点,(一)产量高 新型纺纱采用新的加捻方式,加捻器转速不再像钢丝圈那样受线速度的限制,因而产量大幅度提高。(二)卷装大 新型纺纱,加捻与卷绕的机构分开,可以直接络成筒子纱,因而卷装容量增大。环锭纺纱的卷装容量约为7075g,新型纺纱的卷装容量可达157kg,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三)流程短 新型纺纱普遍采用条子喂入,且直接纺成筒子纱,因而简化了工艺流程。一般可省去粗纱、络筒两个工序。(四)改善生产环境新型纺纱机械化程度高,飞花少,噪音低,有利于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五)
4、自动化程度高,1937年,丹麦人Berthelson(伯塞耳森)提出专利;1965年,捷克VUB棉纺织研究所研制成功第一台KS200型转杯纺纱机(60头),在捷克Brno(布尔诺)国际工程技术博览会上展出,四罗拉牵伸,条子喂入;VUB研究所与Elitex合作,生产BD200型,分梳辊开松,条筒喂入;1967年,日本Toyoda购买捷克专利,仿造39台试用1969年,日本Toyoda生产BS型,研制HS系列;意大利引进捷克BD200技术,生产BD200NS型;1965年,英国Platt、瑞士Rieter、德国Ingolstadt三家公司联合,研制出抽气式;并与1971年,在法国巴黎ITMA上展出
5、;法国SACM,德国Suessen、Zinzer、Schlafhorst,比利时Woogay,美国Baber-Colman,二、转杯纺纱概述,(一)转杯纺纱的发展,我国转杯纺纱机的发展,二十世纪中叶开始研究转杯纺纱机。1974年,经纬纺机厂在北京设计制造了第一台CW2型转杯纺纱机。近年来,转杯纺纱规模逐步扩大,技术和设备水平不断进步和提高。纺纱器从自排风式到抽气式,从无排杂到有排杂,从无阻捻器到有阻捻器;转杯速度也由研制初期的30000r/min提高到目前的150000r/min;接头从人工到半自动、全自动。,转杯纺纱机发展四阶段,发展趋势:增加速度、提高排杂效果、增加头距和卷装、提高自动化程
6、度。,国内外主要转杯纺纱机生产商,经纬纺机:F1605,49万r/min四川川江:FA622、FA621BH,37.5万浙江泰坦:TQF268抽气式,10万浙江日发:RFRS10抽气式 10万、RFORS20包芯纺 苏拉(苏州):BD-D320抽气式,10万山西福晋:FA608自排风式,5.5万陕西华燕:HY-IFJ自排风式,37.5万德国赐来福:Autocoro312全自动抽气式,15万r/min瑞士立达:BT903半自动、BT905 全自动10万r/min;R40全自动抽气式,15万r/min;德国绪森:转杯系统,(二)转杯纺纱工艺过程,1分梳辊 2纺杯 3筒子 4卷绕罗拉5引纱罗拉 6喂
7、给罗拉 7喂给板 8喇叭口,采用握持分梳、气流输送的牵伸形式,避免了罗拉牵伸的机械波和牵伸波。采用了引纱罗拉握持、纺杯回转的加捻方式,有利高速。凝聚槽中会聚积尘杂,影响成纱的均匀率和断头率。依靠气流输送并重新凝聚排列,纤维的伸直度较差。最低适纺特数仍高于环锭纱。,转杯纺纱的工艺特点,三、转杯纺纱的纤维原料及前纺工艺,纤维原料,喂入条要求,(1)含杂率低(2)纤维的分离度与伸直平行度高,转杯纺纱的前纺工艺与设备,利用吸风来加强对微尘的清除。在开清棉工序中,利用刺辊来加强对纤维的开松作用,使纤维在进入梳棉机前即分解为单根纤维状态,使杂质能充分落下,尽早排除。采用新型高产梳棉机,充分利用附加分梳元件
8、及多点除尘吸风口来加强对纤维的分梳除杂作用。也可采用双联式梳棉机。,清梳工序,转杯纺纱清梳联流程实例,双联梳棉机采用两组梳理机构串联,其梳理面积、除杂区域增加但机构复杂,维修不便,双联梳棉机梳理机构示意图,并条道数两道 并合数纺长纤维和混纺产品时,两道并条均可采用8根并合;纺低级棉时,采用6根并合。若梳棉机采用自调匀整,并条可采用一道。注:并条是产生粗经、粗纬等突发性纱疵的规律性条干的主要工序,应保证牵伸部件的状态良好,隔距、加压正确,胶辊圆整、灵活,通道光洁,吸风正常。,并条,四、转杯纺纱机的主要机构及作用,1-喇叭口 2-喂给罗拉 3-喂给板 4-分梳辊 5-输送管道 6-排杂腔 7-纺杯
9、 8-凝聚槽 9-假捻盘 10-纱臂段,给棉分梳机构,作用:将喂入条子分解为单纤维状态,同时将条子中的细小杂质排除,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断头的目的。,喂给机构示意图,结构:塑料,进出口截面设计成渐缩形。进口截面尺寸:1115mm 出口截面尺寸:27mm、29mm、39mm 棉条定量大于18g/5m时为29mm,当棉条定量小于18g/5m时为3 7mm。喂给喇叭出口中心位置应稍低于分梳辊中心,以免绕分梳辊。在Autocro、SH、ZZF-168上采用了使喂入条子作90转向的的导纱器。作用:使条子在进入喂给罗拉与喂给板以前,受到必要的整理与压缩,将条宽度压缩在一定范围内,并改变条子截面的形态,以扁
10、平形截面进入握持区,使其横向压力分布比较均匀。,喂给集合器,1一分梳辊 2一喂给板 3一喂给喇叭,喂给喇叭的位置,型式:双给棉罗拉适宜长纤维 喂给罗拉和喂给板组成适宜短纤维 喂给罗拉表面有沟槽,直形或斜形 喂给板形状呈圆弧形,前端呈凹状形,使条子不向分梳辊两端扩散。活套在喂给罗拉颈上的蜗轮,受喂给传动轴上蜗杆的传动颈部装电磁离合器,断头后电磁离合器发生作用,喂给罗拉停转。,喂给罗拉和喂给板,喂给板与喂给罗拉间的压力,调节:调节螺丝,压力一般2530N。要求:适当加压,以增加喂给罗拉与条子之间的摩擦力;条子与喂给板之间的摩擦系数应尽量小些,故喂给板表面必须光滑,以防止条子出现分层现象。压力大小对
11、喂给质量的影响:压力过小,条子从罗拉钳口下打滑,影响分梳辊对纤维的分解作用;压力过大,会增加喂给板对条子的摩擦阻力,出现上下纤维分层和底层纤维在给棉板上拥塞现象。,作用:将纤维分梳成单纤维状态,如分梳不足,在成纱上造成粗节;如分梳太强,会使纤维断裂,降低成纱强力。结构:分梳辊是一个表面包覆金属针布的圆柱形构件,转速可达50009000r/min。根据加工原料不同可更换不同齿型和齿密的针布。,分梳机构,分梳辊,(1)分梳工作面喂给板与壳体腔壁共同组成了分梳工作面,即握持点1至分梳辊与壳体腔壁最小隔距区起点2的一段弧。分梳工作面长度应稍短于纤维的主体长度。当纤维长度为2931mm时,分梳工作面长度
12、为2728mm;当纤维长度为27mm时,分梳工作面长度为2325mm。分梳点隔距:0.15mm,影响分梳效果的因素,不同形式的分梳辊锯齿,(2)锯齿规格,工作角:棉6567,化纤7890 过大,分梳作用差,过小,缠绕锯齿,影响纤维转移齿形:负角弧背形,以加强分梳,不绕锯齿齿尖角和齿尖硬度:齿尖角小,易刺入条子,分梳作用强;过小,齿尖强度不够,齿背角增大,纤维容易下沉,影响分梳质量。齿尖截面:太小,锯齿易发脆,可采用新型合金材料、金属镀层和特殊的热处理方法。经热处理后,往往留下痕迹易缠绕纤维,需再进行电解抛光,以减少缠绕现象的发生齿密:横向齿密变化不大,纵向齿密越密,分梳作用越强。加工化纤时齿密
13、可稀些,转杯纺分梳辊锯齿规格,(3)分梳辊转速,分梳辊转速高,分梳作用强,杂质易排除,纤维转移顺利,成纱条干好(粗细节、结杂少、不匀率小),但强力下降。分梳辊圆周速度输棉管道入口速度输棉通道出口速度纺杯圆周速度,作用:有利于减少纺杯内凝聚的积尘,增加剥离点的动态强力,减少断头,延长纺杯的清扫周期,有利于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种类:固定式排杂装置调节式排杂装置 区别:调节式排杂机构的排杂与补气分开,在补气通道处设计阀门来调节补气量的大小,以控制落棉和落棉含杂率。,喂给分梳部分的排杂机构,固定式排杂装置,调节式排杂装置,保证纤维在运动过程中其定向度和伸直度不恶化,输送气流应呈加速运动,使纤维的输送过
14、程也是一个纤维伸直、牵伸的过程。剥离区纤维的伸直过程输送管道内纤维的伸直,纤维的输送,转杯腔内气流通道,12为分梳区 23为输送区 34为剥离区 45为气流输送区,纤维的剥离和伸直过程,剥离牵伸:在剥离区内,气流的速度与分梳辊表面速度的比值。剥离牵伸在1.52倍,才能使纤维顺利剥离。如果剥离牵伸大于此值,则纤维的定向伸直度更好,但条干差些。锯齿的光洁度、锯齿的工作角、纤维和锯齿的摩擦系数都影响纤维的剥离。如果大量纤维到达剥离点时尚未脱离锯齿,而被分梳辊带走,则出现绕分梳辊现象。,(二)凝聚加捻机构,作用:将分梳辊分解的单纤维从分离状态再重新凝聚成连续的须条,实现棉气分流,并经过剥取加捻成纱,再
15、由引纱引出以获得连续的纱线。,1.纺纱杯,作用凝聚加捻转速30000150000r/min形式自排风式和抽气式两种基本形式。负压形成自排风式纺杯底部有许多小孔,当纺杯高速回转时杯内气流通过这些小孔被排出杯外,形成杯内负压,从而利用补气形成的吸力将纤维流和种子纱吸入纺杯。抽气式杯内负压由风机抽吸而成。,自排风式纺纱杯,抽气式纺纱杯,。(1)自排风式:自上而下的螺旋运动,须用隔离盘。(2)抽气式:自下而上的螺旋运动,但输送管出口不能离纺纱杯上口过近,否则纤维容易被吸走,影响制成率。(3)对比:自排风式纺纱杯凝聚槽中易积粉尘,断头后杯内有剩余纤维,需清除后方可接头,纺杯构造复杂而造价高,运转时噪声大
16、;抽气纺杯薄而轻,造价低,运转噪声小,适合高速,纺杯内粉尘易被气流吸走,断头后可直接接头,有利于使用自动接头器。,纺纱杯内气流流动与纤维运动,滑移牵伸=CD/AB=D/(1-2 L cos),在滑移过程中纤维有伸直作用,L一般为1014mm,纺纱杯的滑移长度L,纺纱杯的滑移角,注:纤维滑移角大于70就不易纺纱,F NCmsin Cmcos arctg=9 0-9 0-arctg 棉与金属材料=0.3arctg=1642 7318,若过小,纤维滑移速度过快,少数纤维尚未到达凝聚槽即附着于纱条上,使外包纤维增加,断头增多,且滑移过快不利于纤维在滑移过程中伸直。同时过小,还会使纺纱杯口径减小,加工不
17、便。一般为60 65 为宜。滑壁长度与杯的口径和高度有关,在不妨碍纤维滑移的前提下,滑壁长度以短为宜,以利于高速和降低动力消耗。,凝聚槽,分类:圆形、V形V型凝聚槽特点:须条结构紧密、纤维间的抱合力大、成纱强力大,所以现代的纺纱杯多采用V形凝聚槽。凝聚角:凝聚槽截面的角度,由正、负角组成。,通过凝聚角顶端垂直于纺杯轴的平面,将凝聚角分成正角和负角两部分,正角使纤维易于滑入,负角使尘杂易被纱条带出,负角一般为1520。,凝聚角大小对成纱质量的影响:角度过大,凝聚须条的结构不紧密,影响成纱强力;角度过小,凝聚槽中的尘杂不易被纱条带出随气流排除,容易积杂,若积杂增多,将影响成纱的强力和断头。凝聚角大
18、小:与所纺线密度、喂入品的含杂量相适应,线密度大、含杂多,凝聚角宜大;反之,凝聚角宜小。凝聚角一般为5080。,不同形状凝聚槽,凝聚槽结构与纺纱性能的关系,纺纱杯的直径,直径:大直径 6067mm 小直径57mm以下比较:工艺条件相同时,大直径纺杯的成纱质量比小直径好,且有利于运转操作、降低断头以及减少纺纱杯的磨损。但动力消耗大,不适用于高速。选用:纺杯直径与纤维长度相适应,纺纱杯的直径必须大于纤维主体长度,以利于减小缠绕纤维。纺纱杯直径也应与纺纱线密度相适应,线密度大,纺杯直径大。,纺纱杯转速,成纱质量:纺杯转速越高,产量越高。但产量高,分梳除杂效果差,并加大纺纱段的假捻捻度,使成纱强力降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型 纺纱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13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