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论语是一部体散文集,是孔子的和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论语包括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共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精警诫人。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语录,门人,再传弟子,20,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前的孔子雕像,(一)早年
2、居鲁(前551前519年)。孔子的前半生,从出生到33岁,一直待在鲁国。前549年(3岁),孔子丧父。(二)短暂出国(前518前517年)。3435岁,孔子适周问礼,适齐求仕,凡两年,这是孔子第一次出国。(三)返鲁治学(前516一前502年)。3650岁,孔子返鲁,退修诗书礼乐,凡15年。(四)短暂出仕(前501一前498年)。5154岁,孔子出仕,凡4年。(五)周游列国(前497前484年)。5568岁,孔子周游列国,凡14年,这是他第二次出国。(六)晚年居鲁(前484前479年)6873岁,孔子在鲁,凡6年。,重点字词读音,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铿尔 小相 摄乎 比及冠者 喟 俟 撰毋 冉
3、 莫春 舞雩 沂,ln,jn,x,shn,y,kng,xing,y,gun,ku,s,zhun,sh,b,w,rn,m,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由),(点),(求),(赤),陪长者闲坐,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称呼晚辈,说话人尊敬对方或自谦,称名,课全文围绕什么展开?,课文围绕谈“志”展开,问“志”,言“志”,评“志”,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介词,因为,相当于“于”,比,认
4、为,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知道,如果,有人,宾语前置句,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这表明孔子对学生的了解.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样的态度?,问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师长风范,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四位弟子“志向”怎样?
5、试从说话方式中体会其性格。,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四位弟子“志向”怎样?试从说话方式中体会其性格。,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勇于卫国献身,并且知道为人的道理。,于(在),子路率尔对曰:,之,形作名,状语后置,侧重强国,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子路,有抱负,自信,志:,性格:,侧重强国,却失之鲁莽、轻率,信心十足,有远大抱
6、负,勇武率直,刚强果决,知难而进,具有政治军事的才能,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孔子态度如何?,哂,冉有对曰: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侧重富民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孔子态度如何?,哂,公西华:在“宗庙
7、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端章甫:名作动,穿上礼服,戴上礼帽.侧重以礼治邦 重视礼治,具有娴熟礼仪,善于应对,善于辞令的专长谦虚谨慎,谦逊的美德.,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孔子态度如何?,哂,子路:侧重强国冉有:侧重富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三人的志向各有侧重,但他们共性是?,点,尔如何?,各展抱负,曾皙:鼓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师生春游图,志向高洁,洒脱高雅,淡泊于功名安贫乐道,不求闻达,卓尔不群.,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
8、),(求),(赤),孔子态度如何?,哂,与,夫子如何评价曾皙?,吾与点也,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哂,与,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夫子何哂由也?,孔子态度如何?,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孔子态度如何?,哂,与,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夫子如何评价冉有?,赞,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孔子态度如何?,哂,与,夫子如何评价公西华?,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
9、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赞,惜,曾皙曾参父子都追随孔子。孔子曾说,曾皙和漆雕开“已见大意”,可见修养的大体已具。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及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曾皙竟说出一段诗情画意的话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一下子把孔子感动得心旷神怡,喟然叹服。有人把这几句意译如下:二月过,三月三穿上新缝的大布衫大的大,小的小一同到南河洗个澡洗罢澡,乘晚凉回来唱个“山坡羊”,一袭布衫,大袖飘飘,身体的宽舒与心灵的自由相得益彰。几个大人,又必配上几个嬉闹无状的顽童,才能使这气氛活泼而不拘谨,游戏而不功利。如果说老子的依道而生太哲学太抽象,孔子的“乘
10、桴浮于海”或要“居于九夷”太疏略浮泛,那么,曾皙是亲切的了。他的这种境界我们似乎伸手可及:只要我们愿意,心远地自偏。我们只要一抬脚,清粼粼的沂水就会盈漾在我们的目睫之间,漫润在我们的心灵之中。,问志 师长风范言志 各展抱负 评志 借评传志,结构图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其言不让,冉有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非邦也与?,非诸候而何?,-鲁莽直率,好胜自诩。,-谨慎谦逊,不卑不亢。,-委婉谦恭,善于辞令。,-宁静淡泊、逍遥自在。,宋代大儒朱熹
11、如是说:“孔子与点,盖(点)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这个说法影响很大,“尧舜气象”成了孔子的最终理想国。朱熹自己是这样解释尧舜气象的,“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四书集注)也就是说万物各得其所,人人自安,就是最好的。,曾皙的志向不符合入世,为何孔子还赞赏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很多人都认为,孔子这种认同曾皙的志向,反映了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而失意绝望,隐退田园的心理。因为,孔子曾经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希望当政者重用他并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是屡遭拒绝,孔子碰了一鼻子灰,免不了心灰意冷,产生一些消极隐退的想法。他曾跟颜渊说过一句话:“用之
12、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如果有人任用我们,能够推行我们的主张,那就竭尽全力做一翻事业;如果没有人任用我们,那就退身自隐,与世无争。论语中还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是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隐退藏身了。因此,他单单赞赏曾皙的话。,曾皙的志向不符合入世,为何孔子还赞赏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种理解知人论“事”,合情合理,但失之肤浅,也割裂了文章的整体联系,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要联系全文特别是要联系四个学生的谈话内容及其相互联系,还有孔了对不同学生的理想的评价来理解。试作如下分析。,清代学者张履祥在评点侍坐章时,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参见李泽厚论语今读第2
13、72页,安徽教育出版):“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饥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夫三代之矣,能不喟然长叹?!”这段话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四层言志内容的整体联系。,孔子的评价既有对前面三个发言的学生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的认同和赞扬,又有对最后一个发言的曾皙的欣赏和赞叹,同时还有对四个理想抱负各不相同的学生的实力和才能的坚信和肯定。而且在这种评价中,我们完全可以确证,孔子对各种理想志向之间的相互关系必定是深刻洞悉的。他尤其欣赏曾皙所描绘的理想蓝图,那是因为这种理想蓝图是前三种理想发展的终极结果,是孔子心目中至淳至美的“大同世界”,是儒家礼乐沼国付诸实践的完美体现。总而言之,孔子在与学生交谈时,多听少言,宽厚淳朴。一个“哂之”,是对子路不够礼让的警示;不言不语,则是对冉有乐治小国的认同;而一声喟然长叹,则是对公西华知音般的赞美与肯定。,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哂,与,赞,惜,礼,孔 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10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