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晶材料的制备.ppt
《单晶材料的制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晶材料的制备.ppt(1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单晶材料的制备,站长素材 SC.CHINAZ.COM,2,单晶材料的发展与概述,固相-固相平衡的晶体生长,液相-固相平衡的晶体生长,常用单晶材料的制备方法,1,2,3,4,目 录,3,晶体学的发展,天然晶体石英,5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使用的工具石英,早在南北朝,陶弘景就指出它“六面如削”的形状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也说“其质六棱”,4,人造晶体出现也很早食盐,演繁露中记载有:“盐已成卤水,暴烈日中,即成方印,洁白可爱,初小渐大,或数十印累累相连。”,这实际上就是从过饱和溶液中生长晶体的方法。,演繁露为宋代程大昌所撰,成书于1000多年以前。,5,银朱人造辰砂的制造,李时珍引用胡演的药丹秘
2、诀说:“升炼银朱,用石亭脂二斤,新锅内熔化。次下水银一斤,炒作青砂头。炒不见星,研末罐盛,石版盖住,铁线缚定,盐泥固济,大火锻之,待冷取出。贴罐者为银朱,贴口者为丹砂。”,这实际上是汞和硫通过化学气相沉积而形成辰砂的过程,称为“升炼”。,我们现在生长砷化镓一类的光电晶体,基本上还在用“升炼”的方法,实际上这种方法在炼丹术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了。,6,国际上结晶学 萌芽于17世纪 丹麦学者 晶面角守恒定律,晶体生长大部分工作室从20世纪初期才开始的1902年 焰熔法1905年 水热法1917年 提拉法1952年 Pfann 发展了区熔技术,1949年,英国法拉第学会举行了第一次关于晶体生长的国际讨
3、论会,为以后晶体生长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晶体生长的理论发展,特别是伯顿等人提出的理论,推动了晶体理论的向前发展。,7,我国现代人工晶体材料的研究 开创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领域的研究从无到有,从零星的实验室研究发展到初具规模的产业,进展相当迅速。,现在我国的人工水晶,人造金刚石已成为一个高技术产业。,BGO、KTP、KN、BaTiO3和各类宝石晶体均已进入国际市场,BBO、LBO、LAP等晶体也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我国每三年召开一次全国人工晶体生长学术交流会,就晶体 生长理论与技术,新材料晶体的研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8,单晶体的基本性质(1)均匀性(2)各向异性(3)自限性(4)对称性
4、(5)最小内能和最大稳定性,单晶体概述,9,单晶材料制备方法,1.制备方法的选择 取决于晶体物质的性质2.晶体生长类型3.常用单晶生长方法,单组分结晶多组分结晶,固相-固相平衡的晶体生长液相-固相平衡的晶体生长气相-固相平衡的晶体生长,10,固相固相平衡的晶体生长,优点:生长温度低;晶体形状可预先固定。缺点:难以控制成核以形成大晶粒。,11,晶粒长大示意图,12,与晶界曲率相关的晶界运动,13,晶粒间界形核示意图,多变化示意图,14,应变退火法制备铝单晶,1.在550使铝退火,以消除应变的影响并提供大小合乎要求的晶粒。2.初始退火后,较低温度下回复退火,以减少晶粒数目,使晶粒在后期退火时更快地
5、长大,在320退火4h以得到回复,加热至450,并在该温度下保温2h,可以获得15cm长,直径为1mm的丝状单晶。3.在液氮温度附近冷辊轧,然后在640退火10s,并在水中淬火,得到用于再结晶的铝,此时样品还有2mm大小晶粒和强烈的织构,再经一温度梯度,然后加热至640,可以得到1m长的晶体。4.采用交替施加应变和退火的方法,可以得到2.5cm的高能单晶铝带,使用的应变不会促使新晶粒成核,退火温度为650。,15,基本理论定向凝固技术提拉法泡生法区域熔化技术,液相-固相平衡的晶体生长,16,从熔体中生长单晶的最大优点在于:熔体生长速率大多快于溶液生长、晶体的纯度和完整性高,17,基本理论,1.
6、晶体生长驱动力过冷度,冷却速度,过冷度,晶体生长速度冷却速度,过冷度,晶体生长速度,18,2.形核理论,晶体生长可以分为成核和长大两个阶段。成核过程主要考虑热力学条件。长大过程则主要考虑动力学条件。在晶体生长过程中,新相核的发生和长大称为成核过程。成核过程可分为均匀成核和非均匀成核。,19,均匀成核:,所谓的均匀成核,是指在一个热力学体系内,各处的成核几率相等。由于热力学体系的涨落现象,在某个瞬间,体系中某个局部区域偏离平衡态,出现密度涨落,这时,这个小局部区域中的原子或分子可能一时聚集起来成为新相的原子集团(称为胚芽)。这些胚芽在另一个瞬间可能又解体成为原始态的原子或分子。但某些满足一定条件
7、的胚芽可能成为晶体生长的核心。如果这时有相变驱动力的作用,这些胚芽可以发展成为新的相核,进而生长成为晶体。晶核的形成存在一个临界半径,当晶核半径小于此半径时,晶核趋于消失,只有当其半径大于此半径时,晶核才稳定地长大。,20,非均匀成核:,所谓非均匀成核,是指体系在外来质点,容器壁或原有晶体表面上形成的核。在此类体系中,成核几率在空间各点不同。自然界中的雨雪冰雹等的形成都属于非均匀成核。实际上,在所有物质体系中都会发生非均匀成核。有目的地利用体系的非均匀成核,可以达到特殊的效果和作用。,21,3.晶体长大,22,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当不存在成分过冷时,如果在平直的固液界面上由于不稳定因素扰动产生凸
8、起,也会由于过热的环境将其熔化而继续保持平面界面。,而当界面前沿存在成分过冷时,界面前沿由于不稳定因素而形成的凸起会因为处于过冷区而发展,平界面失稳,导致树枝晶的形成。,23,4.熔体生长过程的特点:,(1)通常,当一个结晶固体的温度高于熔点时,固体就熔化为熔体;当熔体的温度低于凝固点时,熔体就凝固成固体(往往是多晶)。因此,熔体生长过程只涉及固一液相变过程,这是熔体在受控制的条件下的定向凝固过程。(2)在该过程中,原子(或分子)随机堆积的阵列直接转变为有序阵列,这种从无对称结构到有对称性结构的转变不是一个整体效应,而是通过固一液界面的移动而逐渐完成的。,24,(3)熔体生长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高
9、质量的单晶体,为此,首先要在熔体中形成一个单晶核(引入籽晶,或自发成核),然后,在晶核和熔体的交界面上不断进行原子或分子的重新排列而形成单晶体,即在籽晶与熔体相界面上进行相变,使其逐渐长大。(4)只有当晶核附近熔体的温度低于凝固点时,晶核才能继续发展。因此,生长着的界面必须处于过冷状态。,25,(5)为了避免出现新的晶核和避免生长界面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将会导致晶体的结构无序和化学无序),过冷区必须集中于界面附近狭小的范围之内,而熔体的其余部分则处于过热状态,使其不能自发结晶。(6)在这种情况下,结晶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潜热不可能通过熔体而导走,而必须通过生长着的晶体导走。通常,使生长着的晶体
10、处于较冷的环境之中,由晶体的传导和表面辐射导走热量。,26,(7)随着界面向熔体发展,界面附近的过冷度将逐渐趋近于零,为了保持一定的过冷度,生长界面必须向着低温方向不断离开凝固点等温面,只有这样,生长过程才能继续进行下去。(8)另一方面,熔体的温度通常远高于室温,为了使熔体保持适当的温度,必须由加热器不断供应热量。,27,上述的热传输过程在生长系统中建立起一定的温度场(或者说形成一系列等温面),并决定了固一液界面的形状。因此,在熔体生长过程中,热量的传输问题将起着支配的作用。此外,对于那些掺质的或非同成分熔化的化合物,在界面上会出现溶质分凝问题。分凝问题由界面附近溶质的浓度所支配,而溶质的浓度
11、则取决于熔体中溶质的扩散和对流传输过程。因此,溶质的传输问题也是熔体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8,1.定向凝固的发展历史2.定向凝固基本原理3.定向凝固技术4.定向凝固设备,4.3.2 定向凝固技术,29,1.定向凝固的发展历史,定向凝固过程的理论研究的出现是在1953年,那是Chalmers及其他的同事们在定向凝固方法考察液/固界面形态演绎的基础上提出了被人们称之为定量凝固科学的里程碑的成分过冷理论。,30,在20世纪60年代,定向凝固技术成功的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制备上,大幅度提高了叶片的高温性能,使其寿命加长,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航空工业发展。,近20年来,不仅开发了许多先进的定向
12、凝固技术,同时对定向凝固理论也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从Charlmers等的成分过冷理论到Mullins等的固/液界面稳定动力学理论(MS理论),人们对凝固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又能进一步指导凝固技术的发展。,31,随着其他专业新理论的出现和日趋成熟及实验技术的不断改进,新的凝固技术也将被不断创造出来。定向凝固技术必将成为新材料的制备和新加工技术的开发提供广阔前景,也必将使凝固理论得到完善和发展。,32,2.定向凝固基本原理成分过冷理论,(1)定向凝固技术的基本定义,在凝固过程中采用强制手段,在凝固金属和凝固熔体中建立起特定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使熔体沿着与热流相反的方向凝固,获得具有特定取向柱
13、状晶的技术。,定向凝固,33,(2)定向凝固技术的工艺参数,凝固过程中固液界面前沿液相中的温度梯度GL 固液界面向前推进的速度R GL/R值是控制晶体长大形态的重要判据。,34,(a)温度梯度GL对一定成分的合金来说,从熔体中定向地生长晶体时,必须在固液界面前沿建立必要的温度梯度,以获得某种晶体形态的定向凝固组织,温度梯度大小直接影响晶体的生长速率和晶体的质量。,35,(b)凝固速率R 采用功率降低法时,定向凝固的铸件在凝固时所释放的热量,只靠水冷结晶器导出;随着凝固界面的推移,结晶器的冷却效果越来越小,因而凝固速率不断减缓。快速凝固法,凝固速率实际上取决于铸型或炉体的移动速率。通常将固-液界
14、面稳定在辐射板附近,使之达到一定的GL/R值,保证晶体稳定生长。,36,(3)定向凝固技术,定向凝固方法制备材料时,各种热流能够被及时的导出是定向凝固过程得以实现的关键,也是凝固过程成败的关键。伴随着热流控制(不同的加热、冷却方式)技术的发展。定向凝固经历了由传统定向凝固向新型定向凝固技术的转变。,37,A 传统定向凝固技术,38,(1)发热剂法,发热剂法是定向凝固技术发展的起始阶段,是最原始的一种。是将铸型预热到一定温度后迅速放到急冷板上并立即进行浇注,冒口上方覆盖发热剂,急冷板下方喷水冷却,从而在金属液和已凝固金属中建立起一个自下而上的温度梯度,实现定向凝固。,39,(2)功率降低法(PD
15、法),在这种工艺过程中,铸型加热感应圈分两段,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不移动,其底部采用水冷急冷板。当模壳内建立起所要求的温度场时,铸入过热的合金液,切断下部电源,上部继续加热,通过调节上部感应圈的功率,使之产生一个轴向的温度梯度,以此来控制晶体生长。,该工艺可以根据预定的冷却曲线来控制凝固速率,可以获得较大的冷却速率。但是在凝固过程中温度梯度是逐渐减小的,致使所能允许获得的柱状晶区较短,且组织也不够理想。加之设备相对复杂,且能耗大,限制了该法的应用。,40,(3)快速凝固法(HRS),快速凝固法是对功率降低法的进一步改进,是在借鉴Brindgman晶体生长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功率降低法的
16、主要区别是:铸型加热器始终被加热,凝固是铸件与加热器相对移动。,另外,在热区底部使用辐射挡板和水冷套,从而在挡板附近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其主要特点是:铸型以一定速度从炉中一处,或者炉子以一定速度移离铸件,并采用空冷方式。,41,(4)液态金属冷却法(LMC法),为了获得更高的温度梯度和生长速度,在HRS法的基础上,发展了液态金属冷却法。当合金液浇入铸型后,按选择的速度将铸件拉出炉体浸入金属浴。液态金属冷却剂要求熔点低、沸点高、热容量大和导热性能好。通常的液态金属有Ga-In合金和Ga-In-Sn合金。二者熔点低但价格昂贵,因此只适用于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由于液态金属与已凝固界面之间换热系数很
17、大,这种方法加大了铸件冷却速度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梯度,而且在较大的生长速度范围内可使界面前沿温度梯度保持稳定,使结晶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得到比较长的单向柱晶。,42,(5)流态床冷却法(FBQ法),Nakagawa等首先用流态床法来获得很高的GL,进行定向凝固。用流态化的150号ZrO2粉作为冷却介质。Ar气用量大于4000cm3/min,冷却介质温度保持在100-120。在相同条件下,液态金属冷却法的温度梯度为100-300/cm,而流态床冷却法为100-200/cm,FBQ法基本可以得到也太金属冷却法那样高的温度梯度。,43,B 新型定向凝固技术,超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ZMLMC)电磁
18、约束成形定向凝固(DSEMS)深过冷定向凝固激光超高温梯度快速凝固技术(LRM)连续定向凝固技术(OCC法),44,超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ZMLMC),加热和冷却是定向凝固过程的两个基本环节,对固液界面前沿温度梯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西北工业大学李建国等人通过改变加热方式,在液态金属冷却法(LMC法)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型定向凝固技术区域熔化液态金属冷却法,即ZMLMC法。,45,这种方法将区域熔炼与液态金属冷却相结合,利用感应加热机中队了凝固洁面前沿液相进行加热,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固液前沿的温度梯度。西北工业大些研制的ZMLMC定向凝固装置,其最高温度梯度可达1300K/cm,最大冷却速度可达5
19、0K/s。凝固速度可在61000um/s内调节。,但是,这种方法单纯采用强制加热来提高温度梯度,从而提高了凝固速度,仍不能获得很大的冷却速度,因为需要散发掉的热量相对而言更多了,故冷却速率提高有限,一般很难达到快速凝固,目前这方便面的研究还都处于实验室规模,要进一步广泛运用,还有待遇进一步的努力和改进。,46,1.试样 2.感应圈 3.隔热板 4.冷却水 5.液态金属 6.拉锭机构 7.熔区 8.坩埚超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装置图,47,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DSEMS),在ZMLMC法基础上,凝固剂属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并探索研究了近十年的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该技术是将电磁约束成型技术与定向
20、凝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定向凝固技术。利用电磁感应加热熔化感应器内的金属材料,并利用在金属熔体部分产生的电磁压力来约束已熔化的金属熔体成形,获得特定形状铸件的无坩埚熔炼、无铸型、无污染定向凝固成形。,由于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取消了粗厚、导热性能查的陶瓷模壳、实现无接触铸造,使冷却介质可以直接作用于金属铸件上,可获得更大的温度梯度,用于生产无(少)偏析、组织超细化、无污染的高纯难熔金属及合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8,深过冷定向凝固,ZMLMC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提高温度梯度,扩大所允许的抽拉速率,从而达到亚快速凝固水平,实现组织超细化。但是单纯采用强制加热的方法增大温度梯度来提高凝固
21、速率,人不能获得很大的冷却速率,因为此时要求散发的热量更多了,一般来说采用这样的技术很难实现快速凝固。,1981年,Lux等在动力学过冷熔体定向凝固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通过改进冷却条件获得了近100K的动力学过冷度,并施加很小的温度梯度,最终得到了直径21mm,长7080mm的MAR-M-200高温合金定向凝固试样。,49,深过冷定向凝固实验过程的实验原理图,过冷容提中的定向凝固是由1981年B-Lux等首先提出的。西北工业大学采用玻璃净化和过热相结合的净化方法,获得合金熔体的热力学深过冷,并利用过冷度的遗传性,将熔体深过冷与定向凝固相结合,使熔体在固液界面前沿相中温度梯度GL0的条件下凝固
22、。他们称之为深过冷定向凝固(SDS),整个实验过程的原理简图如图左所示。,50,激光超高温梯度快速凝固技术(LRM),在激光表面快速熔凝时,凝固界面的温度梯度可高达5104K/cm,凝固速度高达数米每秒。但一般的激光表面熔凝过程并不是定向凝固,因为熔池内部局部温度梯度和凝固速度是不断变化的,且两者都不能独立控制;同时,凝固组织是从集体外延生长的,界面上不同位置生长方向也不相同。,利用激光表面熔凝技术实现超高温度梯度快速定向凝固的关键在于:在激光熔池内获得与激光扫描速度方向一致的温度梯度。根据合金凝固特性选择适当的激光激光工艺参数以获得胞晶组织,现在激光超高温度梯度快速定向凝固还处于探索性试验阶
23、段。,51,连续定向凝固技术(OCC法),连续定向凝固的思想首先是由日本的大野笃美提出的。上世纪60年代末,大野笃美在研究Chalmers提出的等轴晶“结晶游离”理论时,证实了等轴晶的形成不适有熔液整体过冷(Constitutional Supercooling)引起,而是主要由铸型表面形核,分离、带入溶液内部,枝晶断裂或重熔引起的。,因而控制凝固组织结构的关键是控制铸型表面的形核过程。大野笃美把Bridgeman定向凝固法控制晶粒生长的是想应用到连续铸造技术上,提出了一种最新的铸造工艺热型连续法(简称OCC法),即连续定向凝固技术。,52,(4)定向凝固过程的生产设备,HRS生产设备LMC工
24、艺设备 ZMLMC定向凝固装置 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装置 连续凝固装置原理,53,HRS生产设备,定向凝固技术是对金属材料进行凝固过程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用于研究凝固界面形态、凝固组织、定向自生复合材料和单晶,同时也是制备高质量航空发动机定向和单晶叶片、磁性材料以及某些功能材料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工艺方法。,54,快速凝固法(HRS法)是在最初的功率降低法的基础上吸取了Bridgman-Stockbarger晶体生长技术发展而来的,其设备原理图如图所示。,HRS设备原理图,55,将整个模壳置于加热炉中,底部放在冷却器上,在凝固时铸型加热器始终加热,铸件的冷却凝固是通过铸件液与加热器之间的相对位移
25、实现的;另外,在热区底部使用辐射挡板和水冷套,因此在挡板附近具有较大的温度梯度GLGS。与功率降低法相比,HRS法大大缩小了凝固前沿两相区,GL高出4-5倍,温度梯度的提高,增大了局部冷却速率,有利于细化组织。,56,LMC工艺设备,在快速凝固法的基础上,Tschinkel等人发明了液态金属冷却法,该方法采用低熔点金属或合金作为冷却介质,使温度体肤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57,当合金液浇入型壳时,以一定的速度将型壳拉出炉体,浸入金属浴中,用作冷却剂的液态金属水平面摆出在凝固的固液界面附近处,作为冷却剂的液态金属必须具有:熔点低,有良好的热学性能;不溶于合金中;在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材料 制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08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