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讲座—冬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讲座—冬至.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立春花开 雨水来淋 惊蛰春雷 蛙叫春分 清明犁田 谷雨春茶立夏耕田 小满灌水 芒种看果 夏至看禾 小暑谷熟 大暑忙收立秋之前 种完番豆 处暑莳田 白露匀田 秋分看禾 寒露前结霜降一冷 立冬打禾 小大雪闲 等过冬年 小寒一年 大寒团圆,由来:,1、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之间。2、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是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
2、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3、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十天后就是阳历年(元旦)。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冬至”又称为“冬节”。,一个寒冷的节气,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
3、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每天填充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九九消寒图,也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红、蓝、绿、黄、白等特定颜色填充一朵梅花。,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下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你知道吗
4、?,三候: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甲骨文,金 文,小 篆,楷 体,字源:,金 文,小 篆,楷 体,甲骨文,字源:,用传说说冬至。主要有:传说一:冬至馄饨夏至面。,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
5、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传说二:冬至吃狗肉(或羊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传说三: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
6、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传说四:冬至吃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药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
7、,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冬令进补”民间早就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因此民间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
8、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天进补能更好的发挥药物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用习俗说冬至。主要有:(1)习俗一: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并不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2)习俗二:新装
9、雍容、衣饰应景冬至之衣,衣冠上国的风采联缀着礼仪之邦的气象,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传统的岁时节日中,都有各自的应景衣饰和礼仪活动,也许正因如此,隆重如新年,反倒不需要格外强调了。但有一点,新年强调新衣。,(4)习俗三:盛情敬师、赠袜履长冬至之礼,冬至节贺冬,最具特色的是“履长”与“隆师”。所谓履长,是指晚辈礼拜尊长,尤指儿媳献履献袜。冬至日的礼拜尊长不同于居常的昏定辰省,一定要铺排家宴,向父母尊长行礼。此外就是媳妇给公公婆婆献履献袜,这正是“履长”的本义。这种仪俗至晚在魏晋时便已形成了。比如,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中便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在古代,冬至这一天还要举行“隆师”活动。
10、隆有“尊崇”的意思,“隆师”就是敬师、拜师。到了冬至这一天,塾师先要率领学生给孔圣人拜寿,然后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这一风俗流行面极广。民国前,各书院、学院和私塾都非常重视这一习俗;民国后,一些私塾还在奉行“隆师”。如今,各地在冬至都不进行“隆师”活动了,这种习俗也已经销声匿迹了。,冬至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多的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是一个聚餐或一起出游的日子。在北方,冬至这天习惯吃饺子,据说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留下的。而在南方则是煮汤圆、吃米团和长线面的习俗,一到冬至,那真是“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只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仍然保持着祭祖的习俗。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
11、可以说是仅次于过年的一个节日。,现代人过冬至,(四)诗词:,小 至 唐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岁月与人事每日催逼,使人老去,而身外的季节,却又经过漫漫冬夜,即将迎来新的春天。,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此句是写冬至日的习俗。皇宫中专门刺绣的宫女在冬至后因白昼变长会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诗人接着写了冬至日看到的,想到的风景,遥想不久之后,水边柳将舒展,山上梅将怒放,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景色。,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但对客居他乡的我来说,看到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心里还是惆怅不已,所以,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四)诗词:,小 至 唐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四)诗词:,冬 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07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