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课件《望岳》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课件《望岳》 .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杜甫,一、杜甫的生平和思想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壮游时期(三十五岁之前)2、长安十年时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3、战乱流离时期(四十五到四十八岁)4、漂泊西南时期(四十九到五十九岁),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2、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品读体会,首联仰慕之情 溢于言表 挺拔雄伟 横跨齐鲁颔联近望 神奇秀丽 巍峨高
3、大颈联遥望 云气层出不穷 心胸为之荡涤 尾联-望岳而生登顶之意愿,亮点探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主题分析,诗篇描绘泰山雄伟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诗人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显示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极富哲理性,充分显示了青
4、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诗文研读,2.集体朗读第一层,讨论:这两联“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诗人如何表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试对此作具体分析。,前两句写远望之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的意思;“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里诗人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青翠苍郁,从齐到鲁都看不到尽头。首句加“夫”则使赞叹、惊奇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后两句写近望所见,且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衷,这是诗人的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
5、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开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无论从南还是从北,都是看不完的。形容泰山极高极远。,3.赏析第二层,讨论:这两联“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诗人是如何融情于景抒发感情的?,第三句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象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的写出了他心底的渴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联写极望之情。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发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
6、、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
7、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风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春望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诗文研读,读准字音,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诗。溅(jin)搔(so)浑(hn)胜(shng)簪(zn),参考翻译: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
8、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伤心,战乱烽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头发一天天减少,简直挂不束发的簪针了。,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文研读,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你喜欢其中的哪句诗,为什么?,本诗的感情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诗文研读,全诗触景伤情,将忧国忧民思亲的情怀蕴涵在形象的描写当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赏析示例: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之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
9、,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但在战乱中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颔联是分写,通过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忍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无法与家人通书信。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家人的安威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来,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因频频搔首而稀疏到“不胜簪”的程度,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的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06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