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生产技术基础知识讲座PPT.ppt
《煤矿生产技术基础知识讲座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生产技术基础知识讲座PPT.ppt(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煤矿生产技术基础知识,第一章 煤矿地质基础知识,第一节 地质作用与岩石分类一、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变形变位,上升、下降。,岩浆活动-有喷出,侵入。,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作用下的化学变化。,地震作用-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地质作用,风化-岩石在原地遭到日晒、风吹雨打破坏、破碎、分解、融化的过程。,剥蚀-以风雨、流水等流动物质为动力,对岩石进行破坏并把破坏的产物剥离开的过程。,搬运-风化和剥蚀作用的产物,由风、流水等搬运到别的地方的过程。,沉积-被搬运的物质随着搬运力量消失,逐渐在低洼处沉积的过程。,固结成岩-松散的沉积物逐步变成坚硬的沉积物的过程。,二、岩石的分类,1、岩浆岩-地
2、球内部高温熔融状态的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逐渐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主要矿物成分是二氧化硅(石英)。2、变质岩-原有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在地壳中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或液体的影响,变成一种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3、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环境中形成的岩石。,三、沉积岩的特征,煤矿生产中所遇见的岩石90%以上都是沉积岩。1、层状构造及层理-先后沉积的物质成分、粒度、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差异,沉积岩出明显的成层现象,称为层状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2、层面结构-如波痕、泥裂等,称为层面结构。,四、沉积岩分类和主要沉积岩,沉积岩按物质成分和成因可分为:碎屑岩类、
3、粘土岩类、化学岩类和生物化学岩类。煤矿常见的岩石有(1)角砾岩(2)砾岩(3)砂岩(4)粉砂岩(5)泥岩和页岩(6)石灰岩,角砾岩,砾岩,第二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一、煤的形成煤是由地质历史上植物遗体演变而形成的。,高等植物泥炭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气煤肥煤焦煤廋煤贫煤,无烟煤,泥炭化作用(腐泥化),成煤作用,煤化作用,变质作用,低等植物,腐泥,成岩作用,腐泥煤,二、煤系的慨念,煤系-含煤岩层。一般是按其形成的时代命名的。如石炭二叠纪煤系。煤系的颜色-由植物变炭,以灰色、灰黑色、灰绿色、黄绿色为主。煤系的岩石-粉砂岩、砂岩、泥岩、石灰岩和砾岩层。成煤条件-古植物、气候、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有
4、地区性和时间性。,第三节 煤层结构和埋藏特征,煤层特征主要是指煤层厚度、结构、倾角、稳定性、埋藏深度及顶底板围性质,对开拓方式确定和采煤方法的选择是重要依据。煤层结构-煤层中含有夹矸层。分为;简单结构煤层-一般没有夹矸或偶有1一2层稳定夹矸。复杂结构煤层-含有很多夹矸层、层位、厚度及岩性不大。,二、煤层的分类,1、按厚度分极薄煤层0.3-0.5米薄煤层0.5-1.3米中厚煤层1.3-3.5米厚煤层3.5-6.米特厚煤层大于6米。,2、按煤层倾角划分近水平煤层小于5-8度绶斜煤层8-25度倾斜煤层25-45度急倾斜煤层大于45度,第四节 地质构造,一、单斜构造一定范围内煤层或岩层大致向一个方向倾
5、斜这样的构造称为单斜构造。常用产状三要素走向、倾斜、倾角来描述。,倾向,a-倾角,倾角的大小反映了煤层的倾斜程度,倾角的变化范围在0-90度之间。倾角越大开采难度越大。,倾斜,二、断裂构造,断裂构造,裂隙,断层,原生裂隙,次生裂隙,压力裂隙,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根据断层走向和岩层,走向的相对关系,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交断层,第二章 井田开拓,基本概念矿床开采分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生产系统-由开采、运输、通风、排水、提升、供电、照明和安全、技术、生产、措施构成。井田-划归一个煤矿开采的范围称井田。矿井-在一个井田上进行开采的煤矿称矿井。井田开拓-矿井主要巷道工程的总体布置和有关参数叫井田
6、开拓。,第一节 煤田的划分,一、煤田划分的步骤 煤田-划分为若干个井田-矿井-合并归一个行政机构管理为矿区。二、划分的原则1、合理的技术开采条件-每个井田有合理的边界和尺寸,有足够的储量。2、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井下构造,地面建筑设施。,3、统筹兼顾全面规划-要考虑井田深部与浅部、大井与小井、新井与老井的关系。浅部建小井。三、井田划分方法1、垂直划分-煤层倾角较小或近水平煤层划分。2、水平划分-煤层倾角较大或及倾斜煤层划分。,+652,+452,+400,1矿,3矿,2矿,第二节 矿井储量、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一、矿井储量,矿井储量,远景储量,工业储量-矿井建设,设计的重要依据。,可采储量-工业
7、储量减去固定煤柱损失的部分。,回采率-采出煤量与可采煤量的比值称回采率。采区损失-采区煤柱损失和开采损失。回采率的规定,厚煤层不低于75%,中厚煤层不低于80%,薄煤层不低于85%,二、矿井生产力1、矿井生产力-一年内生产煤炭的总量,也叫矿井年产量或井型。2、井型的种类 大型-120、150、180、240、300、400、万吨/年。中型-45、60、90万吨/年。小型-9、15、21、30万吨/年。3、各井型特点 大型建井时间长,投资大成本低。小型见煤快,产量低,效率低,不稳定。,三、矿井服务年限矿井从投产到报废的开采年限称矿井服务年限。服务年限、生产能力、矿井储量之间关系,T=Zk/AK
8、T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a A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t/aZk矿井可采储量 t k矿井储量备用系数,各类井型服务年限特大型服务70年以上。大型服务60年以上。中型服务50年以上。小型服务年限各省自定。,第三节 井田再划分,一、井田划分为阶段,550,350,150,50,1,2,3,h1,h2,h3,以倾斜方向划分。合理阶段垂高为:缓倾斜、倾斜150m-250m急倾斜100m-150m。阶段高度是矿井开拓的重要参数。,二、井田划分为盘区 针对近水平煤层来划分,盘区边界,盘区运输巷,主运输大巷,盘区,上盘,下盘,一般主运输大巷沿走向布置,沿倾向分上盘和下盘,下盘的斜长比上盘短。每个盘区构成独立系统。,三
9、、井田分区域划分,付井,主井,分区界线,阶段界线,特大型矿井采用区域划分,各分区可同时建井,缩短建井工期,也可分期建井,分期投产,减少初期投入。采用集中提升,分区域辅助提升和通风模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风困难的大型矿井应采用此法。,四、阶段内在划分1、分区式布置:,一阶段,二阶段,三阶段,一水平,三水平,二水平,采区采区,采区-阶段沿走向划分为采区。采煤工作面-采区沿倾斜方向划分为采煤工作面。阶段内划分适应性较强,各采区有独立的生产系统,在阶段内可布置多个采区同时开采。采区内又可同时布置几个工作面同时开采,对地质变化适应性强。,采煤工作面,2、分带式布置:,a.b-阶段序号,1、2分带序号
10、,(1)分带式布置是将整个阶段沿走向划分为若干个倾斜长条带,每个条带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倾斜长度等于阶段长度,工作面沿倾斜方向推进。这种方法为倾斜长壁采煤法。(2)分带式布置对煤层平缓(倾角小于1216度)薄及中厚煤层,地质构造简单的井田。(3)分带式布置不需要采区(上)下山及其生产环节,系统简单,井巷工程少。下山掘进较为困难。,3、分段式布置这种方式将整个阶段看成一个采区沿倾斜方向划分若干个区段,每个区段为一个工作面。适应小井田,地质构造简单。4、整阶段布置井田较小时,可分成一个采区,沿倾斜方向分成若干个块段,每个块段是一个工作面。这种布置生产系统简单,工程量小。,第四节 井田内开采顺序,一
11、、煤层沿倾斜的开采顺序煤层大多为倾斜状赋存,多层煤时先采上层后采下层。同一煤层由上向下开采成为下行式开采,反之称为上行式开采。二、煤层沿走向的开采顺序煤层沿走向开采有前进式和后退式。原则上开拓工程为前进式,区内回采为后退式。,第五节 巷道分类,一、按空间特征分类,垂直巷道,立井-由出口直接通道地面的巷道,又称竖井。,主立井付立井风 井,暗立井-没有通道地面的垂直巷道。,溜井-流放煤的垂直巷道。,水平巷道,平洞-由出口直接通地面的水平巷道。,平巷-不通地面,沿走向开掘水平巷道。,石门-在岩石中开掘的巷道。,煤门-与煤层走向垂直或斜交的平巷。,运输石门进风石门回风石门阶段石门采区石门,运输平巷行人
12、平巷进风回风平巷阶段平巷,倾斜巷道,斜井-由出口直接通 地面的倾斜巷道,按用途-主斜井、付斜井、回风井安岩层-沿层斜井、煤层斜井按空间-顺层斜井、穿层斜井、反斜井 伪斜井,暗斜井-不通地面的斜巷,上下山-联络进风和回风巷得斜巷,行人斜巷联络斜巷溜煤斜巷,二、按用途划分,开拓巷道-为矿井服务的巷道准备巷道-为整个采区服务的巷道采煤巷道-为工作面采煤服务的巷道,井筒井底车场运输大巷回风大巷,上下山车场采区石门,区段平巷开切眼,第三章 矿井开拓方式,主要以井筒的形式为依据分为斜井、立井、平硐。建井的原则有条件建平硐先建平硐,无条件建平硐建斜井,无条件建斜井建立井。,第一节 斜井开拓,斜井开拓方式,斜
13、井单水平分区式斜井单水平分带式斜井多水平分区式斜井多水平分段式,一、片盘斜井 开拓将井田沿倾斜方向划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倾斜宽度布置采煤工作面,在井田走向中央沿煤层倾向由地面向下开凿斜井筒,以井筒为中心由上向下开采。,A,A,40M,AA切面图,1,2,3,4,5,6,7,8,1-主斜井2-付斜井3-阶段回风巷4-联络巷5-辅巷(护巷)6-阶段运输巷7开切眼(工作面)8-风井9-护井筒煤柱,8,9,生产系统通风系统运输系统,二、斜井单水平分区开拓由斜井进入煤层由一个水平开采整个井田。阶段沿走向划分为采区。井田可分为一个或两个阶段。,1,2,3,4,5,6,7,8,9,10,11,12,18
14、,14,13,20,17,22,21,1-主斜井、2-付斜井、3-井底车场、4-阶段运输平巷、5-阶段辅巷、6-采区运输上山、7-采区轨道上山、8-区段运输平巷、9区段回风巷、10-采煤工作面、11-阶段回风巷、12-回风井、13-采区运输上山、14、采区轨道下山、18-专用回风上山、19-采区煤仓、20-井底煤仓、21-行人进风上山、22-回风联络巷,12,5,1,20,4,11,风门密闭调节风门新风乏风,生产系统运输系统通风系统,三、斜井形式选择1、井筒倾角来决定选择提升设备串车提升a25度;箕斗提升、20度a35度;无级绳提升a10度;带式运输机提升a17度。2、斜井由空间位置和煤层赋存
15、条件决定(1)煤层斜井-见效快,井筒保护困难。(2)底板斜井-井筒易维护,不需要保护煤柱。(3)穿层斜井-减少水平石门工程量。,第二节 立井开拓,一、立井开拓除井筒形式外,其它开拓巷道布置与斜井相同。,立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示意图,1,3,2,4,6,7,8,9,5,a,b,1-主井、2-付井、3-井底车场,4-运输大巷5-回风井6-二水平运输大巷,7-二水平主要石门、8-回风石门、9-回风大巷、a、b-煤层,+100,-100,+300,二、立井开拓的特点1、特点-可以适应各种水平的划分方式和阶段内的布置形式。2、优点-井筒短、提升速度快、提升能力大、较易维护。3、缺点-井筒施工技术要求高,掘
16、进速度慢,基建投资大。,第三节 平硐开拓,石门,平硐,大巷,平硐,平硐,平硐,a,c,b,a-位于煤层地扮演始终的走向平硐、b-垂直平硐、c-阶梯平硐,1、平硐的特点减少提升设备,开采上山煤时不需要排水系统,通风系统简单。2、采用平硐的条件(1)硐口地势平缓,有足够的面积布置工业广场。(2)硐口交通要便利,利于运输。(3)硐口要安全,不受洪水、滑坡、雪崩的威胁。,第四节 综合开拓,综合开拓,立井-斜井斜井-立井平硐-斜井平硐-立井斜井-平硐立井-平硐,主、付井可采用不同的井筒形式组合称为综合开拓。,第五节 井田开拓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一、井田位置及数目确定(一)、数目 矿井至少要有主、付井两口井
17、,主井担负煤的提升,付井其辅助提升任务。,(二)井筒位置确定,一)地面因素1、充分利用地形,使地面生产系统和工业广场的布置合理。2、地面工业广场地应尽少占或不占良田。3、井口的标高应高于当地历年来最高洪水位。4、井口所在地的地质条件要好,避免滑坡、崩坍、地表沉陷的影响。5、距林区较近时,要有足够的防火距离,免受森林火灾的影响。6、要考虑各种人为因素。二)地下因素1、井筒穿过的岩层应有好的地质条件,避免穿过流沙层、强含水层和地质破坏剧烈带,否则不利于掘进和维护。2、井筒落底位置应能保证各水平井底车场和硐室处于坚硬完整的岩层中。3、井筒应避采空区及其垮落岩层的影响。4、井筒应尽可能布置在薄煤层或不
18、受采动影响的井田边界之外,减少工业场地煤柱损失。5、井筒位置应保证井筒延深时能顺利进行。,三)技术经济因素1、井筒落底位置应尽可能使井下运输、提升等生产环节简单。2、井筒落底位置应尽可能使开拓工量小,建井快,出煤早。3、井筒落底尽可能降低井下吨煤运输成本。四)井筒落底位置确定的原则1、井筒落底位置在井田储量沿走向分布的中央。2、沿倾向井筒落底位置应分布在中下方。3、急倾斜特厚煤层井筒落底位置应布置在底板岩石上。,二、开采水平的确定1、采区上、下山开采一个水平只开采上山阶段,水平和阶段一样,用于倾斜、急倾斜煤层。一个水平开采上下山阶段,一个水平为两个阶段服务,减少开拓工程量,降低井巷工程费用,用
19、于近水平或缓倾斜煤层。2、开采水平的确定开采水平的数目取决于阶段数目和是否采用下山开采,阶段的高度取决于采煤方法。三、阶段大巷布置1阶段大巷包括阶段运输大巷和阶段回风大巷。2、阶段大巷横贯井田走向,服务年限长,工程量大。3、阶段运输大巷的运输有轨道运输和带式输送机运输。,一)、运输大巷布置1、分层运输大巷布置(示意图),A,A,1,2,b,a,7,3,4,8,a,4,b,5,6,5,A-A,1-主井、2-付井、3-主要石门、4-分层运输大巷5-分层回风巷6-回风石门7-回风井、8-含水岩层a、b-煤层,2、集中运输大巷布置(示意图),A,A,4,5,6,2,1,4,2,1,3,A-A,1-主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矿 生产技术 基础知识 讲座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06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