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描述+第5章 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ppt
《油藏描述+第5章 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藏描述+第5章 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ppt(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成岩作用:沉积岩沉积埋藏后直到变质作用以前的漫长地质历史中所经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统称成岩作用。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研究是油藏描述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多井评价、油藏地质模型和油藏综合评价的基础。,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的研究,是利用岩芯样品通过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手段,研究油气储集岩层的岩性、成岩作用、孔隙类型及成因、孔隙结构等基本特征,探讨储层成岩变化对孔隙分布和孔隙演化的影响,揭示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影响储层性能的地质因素。,第一节储层岩石学研究第二节成岩作用研究第三节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第五章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第一节储层岩石学研究一、岩石粒度二、颗
2、粒的形态三、屑颗粒的接触形式四、岩石矿物,储层岩石学研究内容 储集层岩石的矿物组成,碎屑颗粒的圆度、分选程度、胶结类型、排列方式,胶结物类型、结构、含量等。,指碎屑颗粒的大小,用颗粒粒径 D 表示(粒径以短轴为准)。单位:mm。该数据由粒度分析可得。1.粒级的划分 粒级划分采用十进制和值表示。采用值时应进行换算,其换算公式为:=-log2 D式中 D为颗粒直径(mm)。,一、岩石粒度,碎屑颗粒分级表粒 级 粒 径(mm)值 砾 石2 5.06 注:粒径以短轴为准。,2.粒度的命名原则碎屑岩中单粒级含量大于50时定主名;含量介于50%25%的粒级以形容词“XX质”写在主名之前;含量在25%10%
3、的粒级以“含XX”写在最前面;含量小于10%的粒级一般不反映在岩石的名称中。砂岩中两个单粒级含量在25%50%时定复名,以“XX-XX岩”表示,含量较多者写在后面;砂岩中三个单粒级含量均在25以上时命名为不等粒砂岩。,3.粒度参数计算粒度参数常应用图解法。首先由累积曲线上读得某些累积百分比处的颗粒直径,然后由数学公式进行计算。,常用的粒度参数描述如下:(1)粒径中值 是指它在粒度上居于沉积物的中间,有一半重量的颗粒大于它,另有一半小于它。Md是累积曲线上 50处对应的粒径,单位mm或。,(2)平均粒径 平均粒径(mz)式中 D16、D50、D84分别为粒度概率曲线上频率为 16%,50%,84
4、%所对应的粒度值。,(3)分选:表示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分选程度),用标准偏差表示。标准偏差公式:=+式中 D95、D5分别为粒度累积概率曲线上 频率为95及5%所对应的粒度值;分选很好:O.35 分选好:0.350.5 分选较好:0.50.71 分选中等:0.711 分选较差。:12 分选差:24 分选极差:4,D84-D16 D95-D5 4 6.6,(4)偏度:判别粒度分布的不对称程度。其计算公式:SK=+按偏度SK 值将偏度分为五级:很负偏态:SK:-1-0.3 负偏态:SK:-0.3-0.1 近于对称:SK:-0.10.1 正偏态:SK:0.1十0.3 很正偏态:SK:0.31,D8
5、4+D16-2D50 D95+D5-2D50 2(D84-D16)2(D95-D5),包括圆度、球度及形状三方面。1.圆度 指颗粒的棱和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以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和圆状四个等级描述:棱 角 状颗粒具尖锐的棱角,棱线向内凹进。次棱角状碎屑颗粒的棱和角均稍有磨蚀,但棱和角仍清楚可见。次 圆 状棱角有显著磨损,棱线略有向外 凸出,但原始轮廓仍清楚可见。圆 状颗粒的棱角已全部磨损消失,棱线向 外突出呈弧状,原始轮廓均已消失。,二、碎屑颗粒的形态,2.球度 指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球度系数;式中 A、B、C分别代表颗粒的长、中、短三轴长度。最大球度值等于1,最小球度值近于零。,3.形状
6、 根据颗粒长、中、短(A、B、C)三个轴的长度比值可将颗粒分为四种形状:圆球体:BA23,CB23;扁球体:BA23,CB23;椭球体:BA23,CB23;长扁球体:BA23,CB23。,主要反映岩石的压实强度。碎屑颗粒的接触方式分为四种:1.游离状:颗粒呈分散状,互不接触;2.点状接触:颗粒之间彼此以角顶接触,或是以部分边缘接触;3.线状接触:颗粒周长的2/3以上与其他 颗粒接触,形成很小的线形 空间;4镶嵌状:颗粒之间几乎全部直接接 触,几乎无孔隙空间。,三、碎屑颗粒的接触形式,碎屑岩主要由碎屑,杂基和胶结物三部分物质组成。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陆源区母岩机械破坏的产物;,四、碎屑岩,杂基指粒
7、径小于0.03mm的非化学沉淀的颗粒;胶结物指碎屑颗粒的杂基以外的化学沉淀物质,通常是结晶的或非晶质的自生矿物。,1.矿物组成及其含量 在碎屑岩中,目前已发现的碎属矿物有160多种,最常见的为石英、长石、云母及各种岩屑和重矿物。对每块岩石(岩心)必须描述组成该岩石的矿物及各自的含量。,2.岩石分类及定名(1)以石英、长石、岩屑三者相对比例为分类依据。燧石在某些地区可归入岩屑统计含量,云母和绿泥石拼入岩屑组合参与命名。分类结果见下表。岩石分类表(%)岩 类 石 英 长石岩屑纯石英砂岩 90 10 石英砂岩 759025 次岩屑长石砂岩50752550 次长石岩屑砂岩 长石岩屑砂岩 25 25 岩
8、屑长石砂岩 长石砂岩 75 2525岩屑砂岩 75 2525注:岩屑包括云母和绿泥石碎屑。,(2)岩石含特殊矿物时的命名 砂岩含火山碎屑10%50%时,命名凝灰质砂岩;当火山碎屑含量50时,按火山碎屑岩标准命名;对含碳酸盐、磷酸盐等岩类,其含量10%50时,应命名为XXX砂岩;含量更高时,以相应化学岩命名。,(3)胶结物参与命名原则 胶结物含量10%25时命名为“含”;胶结物含量25%50%时命名为“质”;大于50时不属于砂岩命名范畴。特殊成份胶结物不受上述含量界线束缚,可直接参与命名,如浊沸石长石砂岩,海绿石石英砂岩等。泥质为自生粘土矿物和陆源粘土矿物,参与命名。,3.填隙物质 填隙物质包括
9、杂基和胶结物。(1)杂基的成分、含量和分布状况 在砂岩中,杂基是指粒度小于0.03mm(或5)的非化学沉淀颗粒,它包括细粉砂和粘土物质。,碎屑岩中常见的杂基粘土矿物有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绿泥石等,各类矿物对流体的敏感性不同,它们的成分、含量和分布状况可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进行分析。,(2)胶结物、胶结类型及含量胶结物 指碎屑颗粒和杂基以外的化学沉淀物,是除粘土基质而外的各种结晶的或非晶质的自生矿物,常见的是碳酸盐、硅质矿物以及一部分铁质物质。,胶结类型 碎屑颗粒与填隙物之间的关系称为胶结类型。分八种类型描述。a.基底式:碎屑颗粒呈飘浮状而互不接触,粒间胶结物含量一般大于25%;,b.孔
10、隙型:碎屑颗粒呈支架状接触。胶结物分布在颗粒间之孔隙中,胶结物含量一般为5%25;,c.接触型:碎屑颗粒呈支架状接触。胶结物分布在颗粒接触处,其含量一般小于5%;d.镶嵌型:碎屑颗粒呈凹凸状或缝合线状接触,颗粒周边有23为凹凸状或缝合状镶嵌,胶结物含量往往很少,且常分布于未被嵌合的部位;,e.薄膜型:胶结物呈薄膜状分布于颗粒周围,薄膜厚度较为均一。薄膜型砂岩的胶结物含量一般小于10%;f.再生型(加大型):胶结物围绕碎屑生长,两者成分相同,以石英和长石居多。当50以上颗粒加大时,胶结类型定为再生型;,g.凝块型:砂岩中胶结物分布极不均匀的一种结构,如班块状、团块状、凝块状等;h.弱胶结型:孔隙
11、十分发育,胶结物含量一般小于20的疏松砂岩定为弱胶结型;胶结物的成分、含量及胶结类型可通过薄片鉴定确定。,4.自生矿物和重矿物 自生矿物:自生矿物是沉积埋藏后,沉积岩形成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自生矿物一般是沉积物质与所处环境处于物理化学平衡时的产物,可做为恢复其形成阶段物理化学条件的标志。重矿物:指相对密度较大(286)的矿物。重矿物在沉积岩中含量少,常小于1%,但种类很多,且很稳定,不同类型母岩其重矿物的组成及含量不同,利用重矿物的组合判断母岩成分,物源方向及沉积环境,划分和对比地层。,第二节成岩作用研究一、碎屑岩的主要成岩作用二、成岩阶段的划分方案三、成岩阶段的划分,揭示储集层的成岩作用类型
12、和特征、成岩强度、成岩序列、成岩阶段等。研究方法 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衍射、稳定同位素、电子探针、孔隙结构图象分析仪等。,成岩作用研究,电子探针,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碎屑储集岩的主要成岩作用有(1)机械压实作用(2)化学压实作用(3)胶结作用(4)交代作用(5)溶解作用(6)自生矿物的形成,一、碎屑岩的主要成岩作用,1.机械压实作用机械压实作用是沉积埋藏阶段在上覆重力及静水压力下,碎屑颗粒紧密排列,软组分挤入孔隙,水份排出,孔渗变差的作用,也是油气藏储层最常见的一种成岩作用。,(1)机械压实作用痕迹应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机械压实作用痕迹:,压实定向结构,紧密
13、接触,塑性颗粒变形,脆性变形,压实定向结构常见片状或伸长状颗粒长轴近平行排列。碎屑物质在沉积时,颗粒长轴方向是随机的,尤其在水流能量高,快速沉积的条件下,颗粒长轴优选方位不明显,机械压实作用下颗粒发生转动或移动使长轴与压力轴向垂直。这在杂基支撑的砂岩中最常见。,紧密接触机械压实作用的强弱,可以从颗粒的接触方式反映出来,由弱到强的顺序为漂浮状、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后两种接触方式反映了碎屑物质经受了强烈的压实作用。,塑性颗粒变形压实作用可使泥页岩岩屑、碳酸岩岩屑等变形,压实作用强烈时,可使之挤入孔隙中形成假杂基。在长期的压应力作用下,一些脆性颗粒发生塑性变形,晶格畸变,镜下形成波状或带状消光
14、。强度较弱的颗粒在压应力作用下常被压扁、压弯。,脆性变形刚性碎屑颗粒被压裂或压碎。在下第三系砂岩薄片中,常见石英产生菱面体解理,长石和方解石产生裂缝,而后又重新愈合。,(2)压实作用强度的定量表征 颗粒填集密度 在岩石薄片中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填集密度=(颗粒截距总长度/测量长度)100%填集密度越大,压实强度也越大。根据填集密度,按研究区最大原始孔隙度计算压实后损失的孔隙度,可反映压实作用的强度。,压实率通过砂体原始孔隙体积与压实后的粒间体积进行对比,计算压实率。压实率反映了砂体压实后原始体积降低的百分比。原始孔隙度压实后粒间体积 压实率100 原始孔隙体积 原始孔隙度=20.9+22.9
15、1/S0,S0是分选系数;压实后粒间体积一般通过薄片统计估算,包括孔隙体积、胶结物体积和杂基体积。,2.化学压实作用当上覆地层压力或构造应力超过孔隙水所能承受的静水压力时,会引起颗粒接触点上晶格变形和溶解,溶解物质垂直于主压应力方向迁移,在颗粒的局部边缘形成压溶加大边。,石英的压溶作用是最常见的压溶现象,一般在1000-1500m深度时较发育。显微镜下,碎屑颗粒的紧密填集,线接触、凹凸接触等现象,都是压溶作用的痕迹。,3.胶结作用胶结作用是指矿物质在碎屑沉积物孔隙中沉淀,并使沉积物固结为岩石的作用。,碎屑岩中常见的胶结物有粘土、硅质、碳酸岩、其它矿物(沸石和黄铁矿)等。,粘土胶结作用几乎所有的
16、砂岩中都有一定量的粘土充填。薄片中常见粘土呈薄膜式或孔隙式胶结。不同时代、不同埋藏深度的砂岩中,粘土矿物的类型和分布不同,因而对砂岩的储集性能的影响也不同。,硅质胶结作用硅质胶结作用最常见的形式是石英自生加大。时代越老和埋藏深度越大的砂岩,石英自生加大越强烈。,借助于偏光显微镜和捎描电镜观察,可以将石英加大边划分为四个级别,碳酸盐胶结作用碳酸盐胶结物中的主要矿物: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铁方解石和菱铁矿等。砂岩中的碳酸盐胶结物结构:常见泥晶、粉晶和亮晶结构砂岩中的碳酸盐胶结物胶结方式:孔隙型、薄膜型和再生型。,早期沉淀的方解石胶结物直接围绕着碎屑颗粒的边缘;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在其他胶结物之外,
17、碳酸盐胶结作用可多期进行,形成不同世代的碳酸盐矿物。在许多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分布极不均匀,常见团块状和层状分布,是导致孔隙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阴极发光显微镜可以观察碳酸盐胶结世代 方解石或白云石晶体易于在空间呈层状生长,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成岩环境的变化,常常形成环带结构。在阴极发光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不同的发光环带,据此,可判断碳酸盐胶结物的世代和胶结次数。,其它矿物的胶结作用在成岩作用过程中,还有其它一些胶结矿物的形成,如黄铁矿、长石、石膏、沸石等。它们的存在有时对储层性能产生影响。例如黄铁矿在大港油田风化店地区孔店组砂岩中常表现为局部富集的团块,充填孔隙,使砂岩孔隙度降低。,胶
18、结作用强度的定量表征:胶结率(胶结物含量/原始孔隙体积)100 原始孔隙度=20.9+22.91/S0,S0是分选系数;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孔隙体积的百分数,4.交代作用一种矿物被溶解,同时被溶液中沉淀出来的矿物所置换,新形成的矿物与被溶矿物没有相同的化学成分,这种现象称为交代作用。砂岩中较常见的是碳酸盐胶结物交代碎屑颗粒与其它胶结物,白云石交代方解石,粘土矿物交代碎屑颗粒等。,硼交代镁质大理岩形成的硼镁铁矿,5.溶解作用沉积物埋藏后,始终处于地下流体的包围之中,溶解作用时刻都在进行。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地温、压力增大,孔隙水和地层水的性质会不断发生变化,其溶解作用也会时大时小,溶
19、蚀作用也时强时弱。,6.自生矿物的形成与充填作用自生矿物是沉积埋藏后新形成的矿物。自生矿物垂直孔隙壁向孔隙中心生长,使孔隙变小,喉道变窄的作用称为充填作用。尤其在成岩晚期或溶解作用之后形成的自生矿物,自形成度高,晶体较大,充填在粒间孔隙内,使储层性能变差。砂岩中自生矿物包括自生粘土矿物、自生碳酸盐矿物、自生石英和长石等。,7.成岩系数 为了定量表征成岩作用对储层孔渗性的影响,我们引入“成岩系数”(C)这一参数:面孔率 C 压实率+胶结率+微孔隙率其中:面孔率=(测量区域内孔隙总面积/测量区域总面积)100%原始孔隙体积压实后粒间体积 压实率100 原始孔隙体积 胶结率(胶结物含量/原始孔隙体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油藏描述+第5章 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 油藏 描述 储层成岩 作用 孔隙 结构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206105.html